古代用印制度中的监印方法与要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古代用印制度中的监印方法与要求,第1张

由专门的监印官进行检查,与事目无差。

“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考其事目无差,然后印之”。即官印使用,是要监印官审查过方可施行并署名。

监印官的职责一是保管印章,二就是监督主官用印是否规范并进行核实。

衍生知识点——中国古代用印制度渊源

用印制度即印章、封泥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公文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起到了防止伪造公文的作用,为国家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创造了条件。纵观历史,历代的公务文书皆有一套自己的用印制度,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印章早在西周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只是作为个人凭证,春秋战国时期才用于公文的封印。当时的印章称为"玺",是官员权利和身份的象征。任职时授予,免职时收回。所谓封泥,就是在所要发出的简册封页的结绳处糊上一块黏泥,在黏泥上加盖印章,这是公文生效的标志。

秦朝统一中国后,对文书用印进行了调整和统一,它规定皇帝的印章称为"玺",皇帝有六玺,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不同的公文加盖不同的印玺。百官之印统称为"印",根据官职大小分别授予不同质地的印,并系以不同颜色的绶带。凡是官府发出的公文均必须加盖印章,以证明公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秦朝对印章的管理很严,凡是未加盖印玺或加盖印章的公文均被视为"伪书",凡丢失、私制或盗用官印者要依法严惩。

汉代"玺"、"印"制度制定得非常详细,诸如名称、质料、钮制、绶色代表着哪一身份等级,都有严格的制度条文。公文用印也已成定制,重要的公文还要缄口封泥。印章的意义已不止于简单的公文使用,据罗福颐《古信玺概论》考证:"职官迁、死必解印绶,文献记载以西汉前后为多,谈到罢官常连言‘解印绶',甚至以’收玺'、‘夺玺'作为罢官的代词。"汉代公文除用印之外,还要求经手官吏及办理人员按官称等级序列在公文末尾签署官职及姓名,以示对公文的负责。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被广泛使用,官府文书改用纸帛,而且用朱红色直接钤印于纸上,这是用印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具有印迹清晰、不容易消褪、经久耐用等特点,既提高了公文制作的速度,又使公文卷面美观。在刘宋以前,官员离任,印章也随身带走,新官必须重铸新印,非常繁琐,刘宋时期,官印开始实行移交制度,且成定制,官员前、后交卸替代,悉以接印为权利移易的标志,只有印章 “年深久远,印文元蔽”者方可换铸新印,并且对换铸新印的手续也作了严格的规定。

随着唐朝公文制度的进一步完备,其对用印制度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在唐代,公文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秘书人员誊写、校对后,凡应用印者,鉴印官考其差谬,然后印之。印的位置在官署或官衔落款处。唐代规定"一文一印",一件公文如有两页以上的公文纸,则要在首尾纸缝间盖 "骑缝印"。钤印的时候,必须"朱"在 "墨"上,不能 "墨"在 "朱"上。也就是说,印要盖在官署落款的文字上面,严禁先钤印后书写文字。在前代,天子之印称为"玺",唐武则天 "恶玺字,改为宝",朝廷 "置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

及至宋朝,公文用印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据《宋史·舆服志》载,自南宋以来"唯长官曰印,僚属曰记,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对京城、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并给朱记。另外,在印章的大小尺寸上,官阶越大,印章也随之越大。对印章的启用,宋代规定:首先,明令禁止用官印加盖私文书。其次,用印必须严格登记,并以文书中文字、印章的墨、朱先后而辨真伪,还规定 "诸官文书皆印年月日及印封",这种加盖弥缝章的做法,对预防公务文书被私拆大有好处。此外,对多页首尾连粘,还规定了加盖骑缝章的要求,并说"诸狱囚案款不连粘或不印缝者,各徒一年,有情弊者以盗论。

元代用于文书的印章有两种,一种是官印,一种是在文书上签押的刻名印 (即现代的手印、签名章)。因此,元代对印章的制作、保管和使用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元代专设有符宝局、铸印局、监印官、知印官等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有关印章的制作、保管和使用。

明代不论皇帝颁布的文书,还是各个衙门行移出外的文书,在印信使用上规定都非常严格。皇帝的印章称为"宝玺"。明代旧有宝玺十七枚,其用途也各异。嘉靖十八年,明世宗根据需要,增制了七枚"宝玺"。各种 "宝玺"皆由内尚宝监女官掌之。遇用宝,则尚宝司以揭帖赴尚宝监,尚宝监请旨,经皇帝批准后,赴内尚宝监领取。所有"宝玺",每年择吉日用香水清洗一次。年终向皇帝报告一次各种"宝玺"的使用次数。明代内外各衙门的印信,由该衙门首领官收掌。若首领官不令佐贰官封记,佐贰官不在不令首领官封记,及首领官、佐贰官不行封记者,并杖一百。对于漏使、错用印信,《明律》也有具体规定,"凡各衙门行移出外文书,漏便印信者,《明律》也有具体规定,“凡各衙门行移出外文书,漏使印信者,当该吏典对同首领官并承法,各杖六十。全不用印者,各杖八十。干碍调拨军事、供边方军需钱粮者,杖一百,因而失误军机者,斩。倒用印信者,照漏用律,杖六十。"盗用印信及在空白纸上用印者,依照刑律 "诈伪"条论斩;借用印信,依照礼律"上书陈言"条论斩。

清代皇帝玉玺共计二十五枚,即"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之宝"、"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等。皇帝的下行文,视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宝玺。凡请用宝玺,要先将宝之数奏明。届期,由学士率侍读学士、侍读典籍等到尚宝司登记领取,用后及时奉还。对于各级官府来说,不但用印要登记,而且印泥颜色也有规定的区别。宗人府、六部、大理寺、光禄寺等衙门,盛京五部、奉天府、各省总督、巡抚等衙门,除上皇帝本章用印颜色为朱色外,衙门来往行文,用印颜色为紫色。衍圣公用印情况,如同上述衙门。其他文武各衙门,皆用朱色印泥。

书法印章的具体用法:

1、起首章:如果是书法作品,应钤在右边第一行的第一、二字之间的右侧,或第一字的右侧并稍高于字头。国画,如题款在右上角,与书法同理;如题在画的左边,或其它地方,此印应省去不用。此印以长方、圆、椭圆为宜。

2、压角章又称押角章:只用在画上,是画中最大的印。只能钤在画的左或右下角。一幅画只能用一次。与起首章成对角呼应,二者不能上下成一直线,否则整幅画重心向一边倾斜。

3、姓名印是钤在落款下面,书画同理(一到二枚,不宜太多)。如落款是有姓有名,可只用姓或名章。后面次序是字号印、年龄印、斋馆印。斋馆印可当闲章使用,但要取正方形之外的形状。姓名印不可作闲章使用。

4、边印也就是闲章,钤在画的左、右两侧。如左右都用,不可平行。

印章真伪辨别:

1、所需鉴别的印迹,只要与已知真迹印章大小一致,印文的文字笔画位置一致,基本上就可以了。

2、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其印章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如果印章很差,则有赝品的可能。印章的艺术水平,主要从书法、章法、刀法上来辨别,特别是文字上不能有错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是不可能经常出现写错字,用错字的现象。

3、鉴别印章还要看印泥的色泽,一幅古画印章的颜色,虽然可能是鲜艳的,但它还会有饱经岁月,历尽沧桑的变化,颜色会变得浑厚而沉着,印泥由朱砂制成,朱砂颜色稳定,但历久的印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虽然变化很小。

黄金性能是稳定的,但新制品的黄金与传世多年的黄金还是会有所不同。所以古代书画上印章的色泽不可能与现代人作品上的印章色泽相同。

惟静甫印

留守尚书

……山房(此印残缺)

北京图书馆藏

冷艳斋

东海南洲

臣心如水

纫秋兰以为佩

心与古人会

四明张氏约园藏书

沙伟

怡堂

纪氏藏书之印

古代印章上的字有什么讲究

古代印章上的字有什么讲究,在古代印章的使用是很频繁的,特别是一些官员们,基本上人手一个印章,对于他们来说印章是很重要的,那么,古代印章上的字有什么讲究呢?

古代印章上的字有什么讲究1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基本分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从字义上分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于唐而胜于宋。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书画。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定”,“鉴定”,“甑定”等字样。

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日利”,“大幸”,“长乐”,“长幸”,“长富”,“宜子孙”,“长康寿”,“永安宁”,“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皆属此类。秦代小玺有作“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语者,多见于汉代两面印中。

成语印:属于闲章之类。印文刻以成语、诗词,或牢骚、风月、佛道等语,一般钤盖在书画上。成语印盛行于宋元,传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文嘉有“肇锡余以嘉名”,文彭有“窃比于我老彭”,皆《离骚》中语,令人忍俊不禁。成语入印是从秦汉吉语印演变而来的,随一时游戏,然当求其隽永笃雅,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等的图像,取材多样,有龙、凤、虎、犬、马、鱼、鸟等,以古朴取胜。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纯图画,有的加有文字,汉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龙虎,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署押印:也称“花押印”,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这种印信,始于宋代,一般没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称“元押”,“元戳”

从文字安排上分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回文印

从制作方法上分

铸印、凿印、琢印、喷印

从治印材料上分

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等。

从构成形式上分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用印的忌讳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厘米,比较适中。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厘米为适中。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余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古代印章上的字有什么讲究2

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书法作品欣赏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

古代印章上的字有什么讲究3

印章,亦称图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印章的类别很多,历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说说几种印章的种类:

1、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4、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5、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古代盖章? 100分

上面的字是“龙行天下”

这个是现代刻制的,不符合古代印章形制

古代印章有什么作用?

宋代有人开始把印押在了画上,但那也是作为一种印证之用,以表明此画的所有权。印可以是作画者的,可以是鉴赏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没有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还没有入画。到了元代,由于水墨画的兴起,占其余画种的绝对压倒优势。由于水墨画上只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浓淡变化,显得有一些沉闷,于是一种朱文印章出现了。朱文印章押到画上已不仅仅是一种信物的标记,它已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起著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中国画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姓名章,这是画家们最常用的。古代画家的名字,别号往往有好几个;姓名章呢,习惯用两颗,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别号。第二种叫斋馆章,是表示画家住处的。中国古代的文人都爱给自己的住处取个什么斋,或什么馆的名。第三种叫闲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语,格言或画家的主张,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师造化”、“行万里路”,是表示画家主张师法自然,反对刻意临摹的。如“孺子牛”、“江山多娇”等是表示一种奉献精神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但这种印章一般都要与画的内容有所联系。

同时,印章押在画上,还要与绘画在形式上紧密结合。印章在篆刻时讲究字体、刀法、风格,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但是印在画上,就成为了画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盖印的时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有时候画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显得有些不稳,在显得空的一面适当地盖上一印,用朱红的色彩一压,画面就稳住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人字画中为什么要盖那么多的印章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

一、作者本人的印章。

二、题跋人的印章。

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

在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为三个方面:

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

二、闲文、吉语、警句印。

三、收藏、鉴赏印。

如明末书画收藏鉴赏家袁枢的印章就有“袁枢私印”、“袁枢之印”、“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见董源《潇湘图》、巨然《萧翼赚兰亭图》)、“明□台袁伯应家藏图书”(见南宋《松桂堂帖》)、“袁枢收藏印记”(见《夏山图》、《层巖丛树图》)、“袁枢明印”、“石■收藏印信”(见《秋山图》)、“石■”、“ 袁伯应珍赏印”“ 袁枢之印”“ 睢阳袁枢印信”“ 袁伯应珍藏书画印信”(见元赵孟頫临《兰亭序》)等十数种之多。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印章若是用于公文,则需要骑年盖月,也即印章要盖正,两侧的文字要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文字两侧分别要盖住年和月。

参考链接: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_

baikebaidu/subview/62312/12988756#9

古代印章的高矮大小有什么讲究

没什么将就

刻章丨古代印章有哪些用途

宋代有人开始把印押在了画上,但那也是作为一种印证之用,以表明此画的所有权。印可以是作画者的,可以是鉴赏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没有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还没有入画。到了元代,由于水墨画的兴起,占其余画种的绝对压倒优势。由于水墨画上只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浓淡变化,显得有一些沉闷,于是一种朱文印章出现了。朱文印章押到画上已不仅仅是一种信物的标记,它已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起著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中国画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姓名章,这是画家们最常用的。古代画家的名字,别号往往有好几个;姓名章呢,习惯用两颗,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别号。第二种叫斋馆章,是表示画家住处的。中国古代的文人都爱给自己的住处取个什么斋,或什么馆的名。第三种叫闲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语,格言或画家的主张,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师造化”、“行万里路”,是表示画家主张师法自然,反对刻意临摹的。如“孺子牛”、“江山多娇”等是表示一种奉献精神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但这种印章一般都要与画的内容有所联系。

同时,印章押在画上,还要与绘画在形式上紧密结合。印章在篆刻时讲究字体、刀法、风格,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但是印在画上,就成为了画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盖印的时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有时候画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显得有些不稳,在显得空的一面适当地盖上一印,用朱红的色彩一压,画面就稳住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代要什么人才能有四个字的印章

印章分为个人的私章和公章。公章属于 部门才能使用,一般人的印章只要花钱都可以的。

印章在古代有哪些名称

印章分为几种多个等级的,皇帝的称玉玺,当官的称金印

古代印章都有哪些材料

昆仑冻玉章,看不清刻面,不过看字体形态像是晚清,章体看着旧,其实是保养不当问题,应该是晚清个人章。

这东西叫做「题跋」,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是中国书画史上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种题跋是书家的互捧,典型的宋三家苏黄米,他们都私下关系不错,苏东坡写一《寒食帖》,黄庭坚在旁边写一观后感,说写得不错,文采风扬。米芾写一《苕溪诗帖》,黄庭坚在旁边大赞牛逼啊牛逼超常发挥,黄庭坚写一作品,米芾也在旁礼尚往来捧一下。这样子作品的艺术价值也翻了一番,都是名家,相映成趣。几人抱成一团力量就强大了,如黄庭坚,是以诗出名的,字一般般,若自己单干,在宋这种遍是牛人的时代就湮没了,因为在苏米作品旁边看到他的字,觉得风格强烈,黄就被后人发掘出来了。

后世的书家也是这么回事,在那时代,字写得好的人太多了,在一流层面有一万人,水平都差不多,真正流传后世就一人,为什么呢?埋头苦练是不行的,像米芾,他的行书技术在历史数一数二了,皇上点的书画博士,他喜欢利用职务之便收名帖名画题个跋,他喜欢二王,所以后世二王的作品,经常会看到他的影子。

二是藏书跋,有种到此一游的味道,有大财主特有钱,想在历史留个名,怎么办?一个法子就是巨资收名书名画,用发抖的手在上面歪歪扭扭写上自己的名字,有自知之明的,会送给名家高官题,不错的政治贿赂,有的会在月圆之夜邀一群有文化的朋友,赏花吟诗喝酒后,把作品摆出来在上面写某年某月某某某某人共赏。方寸之间的争夺激烈到白热化,有人把作品弄过来一看,没地方可题了,瞧一名气弱没水平的,刷一层浆糊用纸一盖继续。

历史上最大的藏家是皇帝,内府藏的东西,不计其数,有名的「淳化阁」「三希堂」等,皇帝对某位文臣的肯定,就说我这有一羲之的帖,帮朕题个跋呗,这对大臣来说是件祖坟冒青烟的大恩赐,吃素焚香三日沐浴更衣,毕恭毕敬用最工整的小楷最端正的文词把这跋写了,这种题跋水平最高,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儒臣。

但后来就出了二逼皇帝弘历,他最爱的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他这辈子看过这帖三十多次,每看一次就写个几百字的读后感,快雪帖总共28字,乾隆在上面写了上万字的感想,冯版兰亭,他的字是最扎眼的。

印章有时候在画中可以做到平衡画面甚至增彩的作用,但也有的时候会割裂画面或者抢了画眼。本质在于章法,更本质在于人。一位老师将其中的收藏印和收藏者的题跋都祛除掉,只留赵孟頫的题跋,谓之洁本。

古时候,又一个非常之广义的词啊~那么就先讲一下官印吧!古籍上讲,印章起源最早就是为了昭显权力,也就是说印章最早就是以官印的身份出现。它可是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的尧、舜时代。《后汉书·祭祀志》下则认为官印起源于夏商周三王。所以综上所述印章先从王开始,然后再流传至各级官吏以行使其职能。天子用章叫玺,属下大臣就叫印,所以问题就是问大臣之章的材料咯~我从网上整理了一下,就说个大概吧:战国印章大多用铜铸,也有玉刻,但是相对较少,所以官印那时大概是铜印居多(而且官印是国家机构印章的统称,还没有分天子和大臣)。然后秦朝开始有天子“玺”百官“章”或“印”区分,一般官吏一样用铜质。汉代文武百官印以黄金为材,按官员不等有鱼钮、鼻钮等(就是把手吧)。然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印大致和汉官印相同,不过材质出现有镀金镀银印(啧啧啧,不评论)。唐代后就有更多丰富材料了,包括金银、宝石、翡翠、珊瑚、琥珀、蜜蜡、黄杨、竹根、玉制印章等,宋代印章开始押字(网上好像是签字的意思)清代的私印变为石章,至于官印尚未了解%>_<%(个人推理应该还是金银铜居多),然后民国印章多为石印,更有铁、有机玻璃、橡胶等材质!以西泠印社印章较为名贵。嗯,大概就是这样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