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 行者 和尚 俗家弟子 之间的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居士 行者 和尚 俗家弟子 之间的区别,第1张

居士像李白李清照之类的,带法修行,而且条件较高有自己的佛堂。行者就是苦行僧之类的,条件较差,且常年在外流浪。和尚是 ‘正规军’在庙里修行,有清规戒律。暑假弟子是那种不受清规戒律的和尚,可以不剃发,可以吃肉之类的!

行者原意是苦行僧,现在指在路上的人。

行者是一个佛教用语,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也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武松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

“行者”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

现在的具体意义指的是行走的人。以个人化脚步丈量世界,以旅行者视角发现风景,以行走发现为主题,以个人化、个性化独特视角展现旅途中的惊奇发现,在游玩中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去创作。

《三国演义》中行者的故事:

第七七回:“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泛指修行佛道之人。

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张青、孙二娘夫妇让武松去投二龙山。之后,夜走蜈蚣岭,在坟庵杀死恶道飞天蜈蚣王道人。

在路上因误会打倒了孔亮,喝醉了酒睡倒河边被孔亮捉到了庄子里拷打,却幸得当时在孔家庄的宋江消除误会,宋江与武松离开孔家庄后,宋江要去清风山,武松还要去二龙山,二人分别武松投奔二龙山。后成为该支“义军”的三位主要头领之一,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

道路旁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见到农民就说:“你这个农民啊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刨一下,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

农民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懂得怎样种地,你何不给我做个样子教我耕种的方法呢?”

过路人于是脱下外衣走到田里,急急忙忙地,喘一口气连刨几下,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力气。

干不到一个时辰,他的力气用尽,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似的向下淌,一口接一口喘粗气,连话也说不出来,并且倒在田里。

他慢慢地对农民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 农夫说:“种田有什么难的呢?不过对于你这样快速耕种的人来说,恐怕就显得难些吧。

你喘一口气连刨几锄头,这样干下去,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少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却常常是很多的;我喘几口气刨一锄头,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多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常常是很少的。

用你耕作的时间与我耕作的时间比,再用你休息的时间与我休息的时间比,哪一个快哪一个慢呢?哪一个轻松哪一个疲劳呢?” 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这地方。

原文: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

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盍示我以耕之道乎?”

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者,殆难也。

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

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

此文出自明代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在《警世通言》的内容里,宋元旧作占了将近一半,如《陈可常端阳仙化》《崔待诏生死冤家》等,但它们都或多或少地经过冯梦龙的整理、加工。

在《警世通言·绪言》中,冯梦龙自言将前代、今世的传说、野史,搜集整理。他表示,收集的多是野史之类,至于是事实还是虚构,都无需要去深究,也没必要“去赝存真”。

因此书中人物、内容等是实事存在还是故事传说,其实无须理会,“其真者”可以作为经典、正史、经书等的补充,“赝者”,则是取它的“激扬劝诱、悲歌感慨”的意义。

无论是事实、还是虚构,只要道理不悖,即“事赝而理亦真”;只要“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便是善的,真的。这也是冯梦龙纂辑此书的目的。

至于书名定为《警世通言》,在《警世通言·绪言》中,冯梦龙称:“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所以“遂名之曰《警世通言》”。

内容简介:

描写了市民生活,表现了他们在封建黑暗势力统治下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爱情描写在《警世通言》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妇女的不幸遭遇。

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警世通言》还有一些宣扬义气的作品,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强调临财不苟得,《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突出无私助他人。

另如《桂员外途穷忏悔》,从反面批判了忘恩负义的行为,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

但《警世通言》中有不少作品如《老门生三世报恩》《陈可常端阳坐化》等,是鼓吹封建道德和宣扬宗教迷信的。

这表明,即使是一些优秀作品之中,也往往夹杂某些落后的思想成份,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

整体来说,《警世通言》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之一,《警世通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在“说话”、“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加工、提高而来的。“说话人”的故事底本称为“话本”,现代学者称“三言”“二拍”为“拟话本”。

与早期的“话本”相比较,《警世通言》在语言、文体和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语言。

改变了过去书面语与口头语分离的状况,完全采用通俗、晓畅的白话,力避文白间杂,风格趋于统一。

总之,“三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与“两拍”并称明代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中国小说的新领域。

并且通过他自己的三篇序言以及他编撰的这些小说本身阐明了他自身对白话小说的社会意义、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

经由冯梦龙加工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使这小说集中不少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