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络定痛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活络定痛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活络定痛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活络定痛汤 1 拼音

huó luò dìng tòng tāng

2 处方

穿山龙20克,没药10克,土虫10克,甲珠10克,川椒10克,蜣螂虫10克,露蜂房15克,乌蛇15克,羌活15克,威灵仙15克。

3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定痛。主正气不足,风寒之邪外束,营卫失和,脉络内阻。

4 活络定痛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

任继学方

古籍中的活络定痛汤 《续名医类案》:[卷十四]喘

针,予谓此足三阴虚,针无益也。数年后患痰喘,胸中痛,昼夜不眠。予谓此肾虚,气不归元,峻补其下,则气

《普济方》:[卷六十六牙齿门]牙齿疼痛

软)生地黄(大者薄切)上二味旋切合。用一片二片合定。贴所患处。上一细辛汤(出十便良方)治牙齿动摇。

《伤寒证治准绳》:[卷七]妇人伤寒

空虚若汗之则变筋惕肉或郁冒昏迷而不省或风搐搦而不定或大便秘涩而难去其害非轻切宜精审凡有发热且与四物

《证治准绳·伤寒》:[卷七]妇人伤寒

空虚若汗之则变筋惕肉或郁冒昏迷而不省或风搐搦而不定或大便秘涩而难去其害非轻切宜精审凡有发热且与四物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 21 拼音名 22 蜣螂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蜣螂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蜣螂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蜣螂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蜣螂的药理作用 311 鉴别 312 炮制 313 性味 314 归经 315 功能主治 316 蜣螂的用法用量 317 注意 318 附方 319 各家论述 320 蜣螂的临床应用 32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蜣螂 1 拼音

qiāng lá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

21 拼音名

Qiānɡ Lánɡ

22 蜣螂的别名

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

23 来源

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 L的干燥全虫。一般6~8月间捕捉,捉回后置沸水中烫死,烘干即得。

24 性味

咸,寒。有毒。

25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通便。用于疮疡肿毒,痔漏,便秘。

26 蜣螂的用法用量

05~1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或油调搽患处。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蜣螂

31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蜣螂,生长沙池泽。五月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匆置水中,令人吐。

2陶弘景:《庄子》云:'螂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为摧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

3《本草衍义》: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昼不出,夜方飞出,至人家庭户中,见灯光则来。

32 拼音名

Qiānɡ Lánɡ

33 英文名

dung beetle

34 蜣螂的别名

天社、转丸、弄丸、推丸、胡蜣螂、推车客、天水牛、推屎虫、黑牛儿、铁甲将军、大乌壳硬虫、夜游将军、屎蜣螂、滚屎虫、车屎客、牛屎虫、推车虫、大将军、触角牛、粪球虫、铁角牛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金龟子科动物屎壳螂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36 原形态

屎壳螂,全体宽卵圆形,黑色,略有光泽。胸下密被纤长绒毛。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鱼鳞状皱纹,头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鞘翅密布细皱纹,各有7条易辨之纵线。足短壮。雌虫头顶无角突,而呈横脊状隆起。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栖息于草原和农村中牛、马、驴的粪堆下,掘土穴局面。产卵后雌雄共同推粪土将卵包裹而成丸。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38 性状

性状鉴别,虫体呈椭圆形,长34cm,宽183cm,黑褐色,有光泽。雄虫较雌虫稍大,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mm。前胸背板呈宽关月形,顶部有横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的1/2,为翅覆盖。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①体壁碎片浅**\**或深棕**,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刚毛已脱落,散有毛窝,毛窝附近有星芒状的色素颗粒;有的边缘增厚,密布棘状物,有的着生和三粗刚毛或少数细长刚毛②刚毛**或黄棕色,细长,先端锐尖,表面具疣状突起,长6020μm,基部直径715μm,壁厚13μm。③横纹肌纤维众多,近无色或淡**,半透明,多数断裂成薄片状,表同有紧密排列的曲折状或水波状的明暗带,纹理较清晰。④碳酸钙结晶众多,形状不规则,大小在2105μm之间。

39 化学成份

含有毒成分约1%(蜣螂毒素);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100℃加热,经30min也被破坏。

310 药理作用

1对呼吸作用:蜣螂毒素。注射于小白鼠后表现不安,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致死;静脉注射于家兔后,血压一时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频率加快;2对心脏作用: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有暂时的扩张作用;3对平滑肌作用: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

311 鉴别

理化鉴别(10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过滤,溶液浓缩至5ml,将浓缩液滴在滤纸上,喷05%茚三酮溶液或02%吲哚醒丙酮溶液,然后在110℃下烘烤,可见黑色斑点。

(2)取本品乙醇提取液2ml,加入三氯化铁试剂12滴,溶液呈墨绿色。

312 炮制

去杂质,或去足、翅。切制:焙干,研粉既得

313 性味

味咸;性寒;有毒

314 归经

肝;胃;大肠经

315 功能主治

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去腐。主症瘕;惊痫;噎膈反胃;腹胀便秘;痔漏;疔肿;恶疮

316 蜣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研末,12g。外用:研末撒、调敷或捣烂敷。

317 注意

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服。

318 附方

①治小儿惊风,不拘急慢:蜣螂一枚。杵烂,以水小盏,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滓饮之。(《纲目》)②治膈气吐食: 地牛儿二个,推屎虫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虫食尽牛儿,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陈皮二钱,以巴豆同炒过,去豆,将陈皮及虫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愈。(《孙天仁集效方》)③治大、小便闭,经月欲死者: 推车客七个,士狗七个。新瓦焙,研未,用虎目树南向皮,煎汁调服。 (《本事方》推车散)④治小便血淋: 蜣螂研水服。(《鲍氏小儿方》)⑤治疳:蜣螂裹烧熟,与儿食。(《韩氏医通》)⑥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 黑牛儿烧研,每服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以黄酒服。(李延寿)⑦治痔漏出水: 蜣螂一枚,阴干,入冰片少许,为细末,纸捻蘸末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纲目》) ⑧治一切疗疮: 地上新粪内泥堆中大乌壳硬虫, 活者取来,用蜜浸待死,新瓦上煅灰,用好醋调敷上。先用针火上烧过,待冷,拨损疮头。 (《普济方》)⑨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 蜣螂一十枚。纳青竹筒中,以刀削去竹青,以油单裹筒口,令密,纳厕坑中,四十九日,取出曝干,入麝香少许,同细研为散,涂痛肉上。 《圣惠方》⑩治小儿重舌:烧蜣螂末和唾敷舌上。(《子母秘录》)(11)治大肠脱肛:烧蜣螂存性,为末,入冰片研匀,掺肛上,托之即入。(《医学集成》)(12)治附骨疽及鱼眼疮: 烧娜七枚。和大麦面,烂捣封之。(〈圣惠方>(13)治疠疡: 途中先死蜣螂,捣烂涂之,当揩令热封之。(〈千金方》>(14)治针灸疮血出不止: 死蜣螂末猪脂涂之。 (《千金方》)

319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小儿惊痫,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2《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3《药性论》:治小儿疳虫蚀。

4《本草拾遗》:治蜂瘘,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5《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

6《本草权度》:去大肠风热。

7《本草求原》:治小儿积滞,土包烧食。

320 蜣螂的临床应用

1治疗膀胱、尿道结石:蜣螂法头;置于新瓦上焙干,研成粉末。每次口服153g,每日2次。临床观察20余例,部分病例可见结石排出。

2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取蜣螂7只;黑白丑3钱,石菖蒲3钱。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至大便畅通为止。临床试治3例,均愈。

321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 蜣螂丸

:qiānglángwán《圣惠》卷六十:方名:蜣螂丸组成:蜣螂7枚(5月5日收,去足翅,微炙,捣末

蜣螂膏

音:qiānglánggāo《痈疽验方》:方名:蜣螂膏组成:蜣螂3个(肚白者佳),黄麻虫10个。主治

蜣螂散

:qiānglángsǎn《仙拈集》卷一:方名:蜣螂散组成:屎蜣螂不拘多少(洗净,用新瓦焙干,不可太

铁甲散

ějiǎsǎn《慈航集》卷下:方名:铁甲散组成:蜣螂(即推粪虫,又名屎壳郎)4两(炙脆),南山楂4两

牛黄豚血汤

血4分,牛黄4分,当归4分,大黄4分,人参4分,蜣螂3枚,蚱蝉3枚(炙),川芎8分,黄芩8分,葛根1

更多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

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 阿魏化痞膏

大蒜、使君子、白芷、穿山甲(用代用品)、木鳖子、蜣螂、胡黄连、大黄、蓖麻子、乳香、没药、芦荟、血竭、

镇江膏药

独活当归醉仙桃血余马钱子麻黄巴豆白芷红花三棱桃仁蜣螂虫[制法]以上十六味,碎断,用植物油50kg浸泡

参鳖甲煎丸

桂枝150g瞿麦(炒)120g厚朴(制)150g蜣螂虫180g银硝360g土鳖虫(炒)150g凌霄花

和络舒肝片

虫100g柴胡40g制何首乌100g凌霄花20g蜣螂20g五灵脂60g黑豆100g半边莲60g制法:

鳖甲煎丸

),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具有消症化积的功效,治疟母

更多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蜣螂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虫之三]蜣螂

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集解《别录》曰∶蜣螂生长沙池泽。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蜣螂

蜣螂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螈,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音羊)。手

《普济方》:[卷三百二金疮门]箭镞金刃入肉

雄黄丸(出杨氏家藏方)治骨中箭头方。雄黄(一分)蜣螂(一分研)不灰木(一分以牛粪火烧赤色)威灵仙(一

《幼幼新书》:[卷第十二]惊痫第二

参(各三分)寒水石(六分)蚱蝉(一枚,去翅,炙)蜣螂(三枚,炙)上九味捣、筛。以好蜜和薄泔,著铜钵于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箭头入肉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痫症镇心丹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痫症镇心丹 1 拼音

xián zhèng zhèn xīn dān

2 《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 21 方名

痫症镇心丹

22 组成

犀牛角5钱,西牛黄7分,珠粉2钱,黄连3钱,胆星5钱,茯苓7钱,炒远志2钱,枣仁1两,麦冬7钱,石菖蒲2钱,甘草1钱,飞朱砂3钱。

23 功效

镇心化痰。

24 主治

痰火蒙闭,神识瞀乱,眩晕猝倒;及一切痫症痰多,神志昏迷,四肢抽搐。

25 痫症镇心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粒,重症加倍,开水化服。

26 制备方法

上各研细,取净粉和匀,用白蜜2两,炼熟打和成丸,分做110粒,蜡壳封固。

古籍中的痫症镇心丹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第一节·伤寒转痉

天麻、白知母、生玳瑁、石决明、蜣螂虫。)调下痫症镇心丹。(真珠粉、真马宝、羚羊角各五分、川贝母二钱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不卧

见癫狂。)人不得卧。亦有因心气使然。宜服俞山人镇心丹。此丹以酸枣仁微炒过。则令人得睡故也。(指迷云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心气

会。则以百会有治无心力、忘前失后证故也。(兼服镇心丹。)《针灸资生经》南宋·嘉定十二年王执中公元1

《普济方·针灸》:[卷十二针灸门]不卧

竹王氏云。人不得卧。亦有因心气使然。宜服俞山人镇心丹。此药以酸枣仁微炒过。则令人得睡故也。指迷云。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狂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九香虫的别名 8 九香虫的处方用名 9 九香虫的来源 10 九香虫原形态 11 九香虫的产地 12 九香虫的采收与初加工 13 九香虫生药性状 14 九香虫的化学成份 15 九香虫的炮制 151 九香虫的炮制方法 1511 九香虫 1512 炒九香虫 152 成品性状 153 炮制作用 154 贮存方法 16 九香虫的性味归经 17 九香虫的功效与主治 18 九香虫的用法用量 19 注意 20 九香虫的化学成分 21 九香虫的药理作用 22 附方 23 九香虫的药典标准 231 品名 232 来源 233 性状 234 鉴别 235 检查 236 浸出物 237 九香虫饮片 2371 炮制 23711 九香虫 237111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 23712 炒九香虫 2372 性味与归经 2373 功能与主治 2374 用法与用量 2375 贮藏 238 出处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九香虫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九香虫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九香虫 1 拼音

jiǔ xiāng chóng

2 英文参考

ongopus [朗道汉英字典]

cadaver ongp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idi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SPONGOP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Aspongopu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inkbu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九香虫为中药名[1],出自《本草纲目》。九香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体[2]。干燥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而扁平,表面红棕色咸棕黑色,长约2厘米,宽约12厘米。头很小,呈类三角形。背部有膜质半透明的翅2对,将翅除去后可见背部橙红色,有节,近边缘有1毫米宽的边,棕褐色与棕色相间排列成节纹状。胸部的足多己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有油光,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油样粉状物。气如茴香,味微咸。以个均匀、棕褐色、油性大、无虫蛀者为佳。

九香虫味咸,性温[2][1]。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能[2]。治胃脘气滞,胀痛痞闷,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脾肾亏损,腰膝酸痛乏力,肾虚阳痿。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药的药典标准。

4 拼音名

Jiǔ Xiānɡ Chónɡ

5 拉丁名

Aspongopu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stinkbug(《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九香虫的别名

黑兜虫(《本草纲目》),瓜黑蝽(蔡邦华《昆虫分类学》),屁板虫(《药材资料汇编》),蜣螂虫、打屁虫、屁巴虫(《中药志》)。

8 九香虫的处方用名

九香虫、炒九香虫[2]。

9 九香虫的来源

九香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体[2]。

10 九香虫原形态

全体椭圆形,长17~22厘米,宽1~12厘米,体一般紫黑色,带铜色光泽,头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较黑。头小,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呈卵圆形,位于近基部两侧;单眼1对,橙**;喙较短,触角6节,第1节较粗,圆筒形,其余4节较细长而扁,第2节长于第3节。前胸背板前狭后阔,前缘凹进,后缘略拱出,中部横直,侧角显著;表面密布细刻点,并杂有黑皱纹,前方两侧各有1相当大的"眉形区",色泽幽暗,仅中部具刻点。小盾片大。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翅末13为膜质,纵脉很密。足3对,后足最长,跗节3节。腹面密布细刻及皱纹,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位于后足基前外侧,能由此放出臭气。雄虫第9节为生殖节,其端缘弧形,中央尤为弓凸。

成虫越冬,隐藏石隙间。若虫无翅,成虫有翅能飞,均能食害瓜类植物。

11 九香虫的产地

九香虫主产四川、贵州等地[1]。

12 九香虫的采收与初加工

1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2]。置适宜容器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2]。

冬、春二季捕捉。捕得后放罐内,加酒,盖紧,将其闷死,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午。

13 九香虫生药性状

干燥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而扁平,表面红棕色咸棕黑色,长约2厘米,宽约12厘米。头很小,呈类三角形。背部有膜质半透明的翅2对,将翅除去后可见背部橙红色,有节,近边缘有1毫米宽的边,棕褐色与棕色相间排列成节纹状。胸部的足多己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有油光,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油样粉状物。气如茴香,味微咸。以个均匀、棕褐色、油性大、无虫蛀者为佳。

14 九香虫的化学成份

虫体含脂肪、蛋白质及甲壳质。脂肪中含有硬脂酸、棕榈酸、油酸。脂肪酸一部分是游离存在。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但未能分出。

15 九香虫的炮制

九香虫始载于《本草纲目》,其炮制方法很少见[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151 九香虫的炮制方法 1511 九香虫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2]。

1512 炒九香虫

取净九香虫,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香气,颜色加深,取出晾凉[2]。

152 成品性状

九香虫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2]。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腹部棕红色或棕黑色[2]。质脆,折断后内有浅棕色内含物[2]。有特异臭气,味咸[2]。

炒九香虫颜色加深,有香气[2]。

153 炮制作用

九香虫虽有“九香”之名,但实际上具有特异的臭气,故有“打屁虫”之俗称[2]。临床上多炒后应用,以去其腥臭气味,还可增强行气温阳作用[2]。常与白术、厚朴、香附等配伍,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滞[2]。与*羊藿、蛇床子、鹿茸等配伍,用于肾虚阳痿,腰膝酸痛[2]。

15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防潮,防蛀[2]。

16 九香虫的性味归经

九香虫味咸,性温[2][1]。

《本草纲目》:"咸,温,无毒。"

《本草新编》:"味甘辛,气微温。"

入肝、肾经[1]。

归肝、脾、肾经[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归肝、脾、肾经。

《本草新编》:"入肾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17 九香虫的功效与主治

九香虫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能[2]。

治胃脘气滞,胀痛痞闷,脾肾亏损,腰膝酸痛乏力,阳痿[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元阳不足:用九香虫一两(半生焙),车前子(微炒)、陈桔皮各四钱,白术(焙)五钱,杜仲(酥炙)八钱,人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钱五分,以盐开水或盐酒磅下,早晚各服一次。

①《本草纲目》:"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②《本草新编》:"兴阳益精。"

③《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神经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配合其他强壮药同服有效。"

18 九香虫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煎服:3~6g[1]。

19 注意

阴虚阳亢者慎服。

20 九香虫的化学成分

虫全体含九香虫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其臭气来源于醛或酮,还含蛋白质等。

21 九香虫的药理作用

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1]。

22 附方

①利膈间滞气,助肝肾亏损;九香虫一两(半生半熟),车前于四钱(微炒),陈皮四钱,白术五钱,杜仲八钱(酥炙)。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盐白汤或盐酒送下,空心服,临卧仍服一次。(《摄生众妙方》乌龙丸)

②治胸脘胁痛:九香虫三两,炙全蝎二两。研末,蜜丸,每丸一钱重。每次半丸,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23 九香虫的药典标准 231 品名

九香虫

Jiuxiangchong

ASPONGOPUS

232 来源

本品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体。l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适宜容器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

233 性状

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cm,宽约l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头部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状,单眼1对,触角1对各5节,多已脱落。背部有翅2对,外面的1对基部较硬,内部1对为膜质,透明。胸部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

234 鉴别

取本品粉末02g,加石油醚(60~90℃)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药渣用石油醚洗涤3次,每次5ml,合并洗液及滤液,浓缩至l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九香虫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油酸对照品,加石油醚(60—900C)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财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

2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醚一冰醋酸(36:9:09)为展开剂,置用展开剂预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35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2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00%。

237 九香虫饮片 2371 炮制 23711 九香虫

除去杂质。

237111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

同药材。

23712 炒九香虫

取净九香虫,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有香气。

2372 性味与归经

咸,温。归肝、脾、肾经。

2373 功能与主治

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2374 用法与用量

3~9g。

2375 贮藏

置木箱内衬以油纸,防潮、防蛀。

238 出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