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是学什么的,课程有哪些?
首先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学习独立开展书画修复、古籍修复、陶瓷修复的能力。并具有编写修复方案、编辑艺术、预测研究流行趋势、策划展示文物展品、设计的能力创作文化创意作品。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学习前沿学科知识,开阔视野,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并在校内外建设了多个实训基地,实施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
专业基础课程有古汉语、中国古代史、国史概论、考古概论、体质人类学、博物馆学概论、文物保护基础、文物保护法、素描彩线等。毕业生可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科研院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考古发掘研究机构、各省市博物馆等相关工作。以文物修复技能为重点,培养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其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一门文理交叉、科技渗透、现代科技与人文知识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文物博物馆知识,掌握各类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鉴定与再生产以及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的传统方法,能够从事在文物鉴定、文物修复保护和复制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要知道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文物艺术品市场调研、文物鉴定与修复和文物市场管理技能。对学生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建设有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技术力量雄厚的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建成具有国家级标准的文物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中心,校外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人民文博等26家文博单位融合联动,形成产学研用实践教学体系。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出,迅速让大家对文物有了充分的了解,也让文物修复师迅速火热了起来。一部《我在扬大修古籍》的纪录片,以让大家对古籍的修复有了明确的认知,纪录片中的一句”800位实习生当中,却没有人能够成为古籍修复师“,让大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缺失引起了很大的重视。
中国的历史长河十分悠久,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也十分庞大,而修复人员和修复速度的不平衡,也让古籍修复面临着很大的矛盾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对古籍保护计划,尽管让古籍修复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与所要修复的古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尤其是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局这种单位由于编制的缺失也导致能够弥补的修复岗位相应的也缺少很多,然而古籍的修复又是一种需要很强实践能力的工作,如果没有接触到古籍的话,那么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人才的学习没有可以施展的地方与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产生的矛盾,是我们现如今仍然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荣誉感,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工作才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根本措施。通过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难题是很有效果的,很多人对于古籍拥有很高的热情,愿意为古籍的保护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管学习古籍保护的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够立即投身于古籍的修复工作当中,但是这些人群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古籍修复承担一些要求不高的但是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修复工作。比如录入、登记古籍的事物,这样对于一些爱好古籍的人来说,也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呢。
因此,尽管古籍修复这一工作较为冷门,但是随着大家对于古籍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相关部门通过社会力量将古籍的修复工做效率大大提高,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古籍修复师的培养,弥补人才的缺失,使古籍保护能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将古籍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承。
古籍保护主要有两种:一是原生性保护,二是再生性保护。
– 原生性保护是指不改变原件载体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复、加固及改善藏书环境;
– 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之目的。
本文2023-08-22 07:44: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