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古风妆有什么化妆品推荐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化古风妆有什么化妆品推荐吗,第1张

1、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古筝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琴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3、琵琶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4、笛子

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多两个。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红木做的笛子,古时还有骨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

5、箫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古风音乐

-古琴

-古筝

-琵琶

-笛子

-箫

女人天生爱美,尤其是在古代。虽然当时的社会思潮对她们有诸多限制,但改善容貌始终是女性性生活中的重要一环。

古代服饰、首饰和化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最初的服装只是御寒的工具,那么附加了饰品和头饰的衣服就是服装文明的审美体现。

商周时期的女装已经开始注重色彩图案和花纹。当时,人们经常穿着由黑色丝绸制成的连衣裙,上面装饰着由厚丝绸制成的彩色翠鸟形旧图案。在春秋战国时期,刺绣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成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在齐襄公,后宫已经是“嫔妃数百,衣须绣花”。当时各诸侯国妇女在衣服上绣上图案,增强了材料的美感。

到了汉代,刺绣在服装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班固诗中说“绣系百领”,也反映了刺绣在装饰上的流行。王充在《国语》年说,齐国都城临淄有刺绣的传统,所有的女人都会刺绣。再穷的女人,也能在衣服上绣一点颜色。

在唐代,刺绣仍然是服装装饰的首选。当时,除了传统的丝绸刺绣外,人们开始使用珍珠刺绣和金银线刺绣,使服装材料具有金光闪闪的效果,其风格更加华丽。在唐代的诗词中,有许多绣咏,如罗隐的诗“花以玉指添春色,鸟以金针长羽毛”;张效彪有“宝髻巧梳金玉,猪肉裙要绣鸳鸯”的说法。这些都是对女装刺绣的生动描述。

到了宋代,珍珠绣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些衣服可以用数百颗小珍珠来装饰,甚至纽扣也是用宝石做的。

说完了着装,发型也是古代女性非常重要的装饰。这里的发型指的是发髻的形状,因为在古代,女性很少留短发,但如果留长发,就要梳成发髻,而且不能蓬头垢面,尤其是为了一个端庄稳重的家庭。当时女性以长发为美,梳成各种发髻。唐代诗人经常在诗中描写女性的发型,如“E-E秦发髻”、“时代高梳髻”,都是夸高髻风。

宋代女性偏爱高髻,有的髻高得惊人。例如,在南宋的宋理宗时期,有一种叫“不落”的高髻,也被称为“天空髻”,特别受欢迎。那时候很多人喜欢包子,又大又扁,因为不妨碍睡眠,所以包子很多。在宋代,大多数未婚女孩都扎双髻。双髻是指梳在头上或额旁的两个空心的、环形的发髻,看起来活泼可爱。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丰富的长发,这往往是不够的。这时候,假包子就应运而生了。

古代女性的妆容是衣服不可分割的陪衬,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妆容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在古代,最常见的化妆就是调脂、定粉、画眉、点唇等。

出自汉代著名民歌《论衡》“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甜;当我失去我的山,我失去了我的女人的颜色。”涂胭脂的习俗可能起源于匈奴,匈奴单于的妻子叫“阏氏”,“阏氏”就是阎志的意思。

三国时期,胭脂开始在汉族妇女中流行。古籍《匈奴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侍女初入魏宫。一天晚上,曹丕正在灯下看书。房间里有一个七英尺高的水晶屏幕。女仆在屏风外等着。不知不觉,丫环睡着了,脸上被屏幕划了一下。一时间,伤口如小霞,就散了。没想到,这个女仆更让人感动。从此以后,宫中的妇女就用胭脂来模仿绘画,取名为“小霞妆”。

三国以后,胭脂在宫廷和贵族家中的民间普及,成为女性流行的化妆品。唐代很多诗词都提到了胭脂,一些仕女的脸上、嘴唇上也经常涂上胭脂。宋元以后,胭脂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红色化妆品。这本书里有十多次提到胭脂。

据古籍《采兰杂志》记载,胭脂有石榴焦、大红卷、小红卷、万金红、丹心红等品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众多的胭脂品种,古代女性才更加打扮得花枝招展。

87版的《红楼梦》是经典,无可取代,尤其是那时林黛玉的妆容,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推定下来,在此之前,剧组请了很多的红学家,还有知名的顾问,经过几番讨论、推敲才确定下来。之所以有这样多的争议,也是因为书中有明确写出林黛玉的样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既然有明确的文字描述,那就必须按照作者的想法来,否则就不是曹雪芹心中的林黛玉了,也就不是《红楼梦》的林黛玉了,这样拍出来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达不到书迷心中的效果。首先,“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这一点尤为的重要,因为这是第一句,也就相当于是人们看到林妹妹时的第一眼,若是这一点没有做好,那么给人留下的印象就差了许多。

古人对眉毛特别的讲究,所以林黛玉的眉毛也应该极为讲究,这样才能表现出林黛玉的愁思。在查阅了很多有关于这方面的古籍后,化妆师们决定采用青灰色的远山眉,因为这种眉形“淡而曲,忘之如远山”,特别符合林黛玉的那种病态美、娇柔、似蹙非蹙。这也是在对比了很多有着相似性格性情的古代女性,还有各个名家所画的林黛玉的画像后才得出来的结果。

而林黛玉的整个妆容,都必须十分精致,我们可以从陈晓旭的林黛玉面相上看出,她的双眸上涂的是近似青烟的那种眼妆,嘴唇很清新寡淡,面无红色,符合林黛玉的病姿。林黛玉所着的衣裳也都是非常清新淡雅的,没有过多的装饰,有的也是一些兰花、梅花这样的图案,这个人看起来虽然弱柳扶风,但是清爽飘逸,十分舒服。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三、中晚唐――兼收胡风,大胆夸张

 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

 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说:“元和末,妇人为圆 鬟 椎髻,不设 鬓 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10]。”元和时世妆一出现就遭到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抨击,其中最具代表的文章就是白居易的《时世妆》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 媸 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白居易在诗中对此妆容进行了深刻的反讽,认为这种怪异的妆容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和白居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 稹 。元 稹 在寄给白居易的书信中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 鬓 ,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同样觉得现今妇人的装扮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觉得元和时世妆已经让你突破想象那你就错了,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才真正让你大开眼界。《唐语林・补遗》记载道:“长庆中,……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10]。”妇女在化妆时把自己的眉毛去掉,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看上去就好像被什么抓伤了一样,给人一种鲜血斑斑的伤痕感。

 但不管元和时世妆和长庆血晕妆有多么新奇怪异,这一时期的妆容还是以艳丽的红妆为主,“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 稹 《恨妆成》)、“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一时新”(罗虬《比红儿》)、“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可见在诗人眼中,红妆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审美的。

 对于妆容来说,斜红的修饰是不可少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 稹 《有所教》)、“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斜红对脸的修饰作用。

 除此之外,花钿也是中晚唐妇女们所喜爱的妆饰。这在周昉的《 簪 花仕女图》、晚唐的《宫乐图》都可以看到相关实例。王建在《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中对花钿的形状、手感、重量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除了脸妆外,中晚唐妆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眉形了。在此,首先一提的是在元和年间走红长安城的八字眉。对于八字眉,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诗人对此也有过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很多人认为八字眉是在元和年间出现的,但从韦应物的诗句中却可得知,八字眉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和。不仅如此,八字眉在《宫乐图》中还有实例,左二吹笙的宫女所画的就是八字眉(见图18)。

 (图18 晚唐《宫乐图》中画八字眉的宫女)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 簪 花仕女图》、《引路菩萨图》中广为人后人所知的桂叶眉(见图19)。这种眉形整体粗短,倒八字形,是中晚唐粗眉的另类代表。

 (图19 《 簪 花仕女图》中画桂叶眉的贵妇)

 结语

 从初唐到中晚唐,从含蓄婉约到雍容华贵,唐代女子对于妆容的大胆创新不仅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唐代对于女性的宽容程度是前朝所未有的,女子不仅可以着男装、露面出行、参与男性的社会活动(如打马球),还可以离婚再嫁、入仕为官等。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才为长安女子追求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条件,并给唐妆史的发展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1)

 [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1)

 [3]段成式等撰曹中孚等校《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4]刘 昫 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5]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7]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2012

 [8]张泌《妆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0]王谠著,周勋初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