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的成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有关黄河的成语,第1张

与黄河有关的俗语、成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不死心 三过家门而不入

泾渭分明 鲤鱼跳龙门 黄河之患,集于一套

愚公移山 大禹治水 女娲造人

与黄河有关的课文

《安塞腰鼓》、《木兰诗》、《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历代歌咏黄河的佳词妙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三万里河乐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梦隔黄河水一涯,明驼十载送回家。,如此英雄却姓花。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韧山。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且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阮籍《咏怀》)

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同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崖。如今直上银河去,直到牵牛织女家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何水德之难量。

关于黄河的诗词歌谣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黄河,它们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黄河船工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们对黄河了如指掌,把船只视为家珍。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船工们创作出了丰富多采、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怨、悲、欢。黄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工的劳动,是船民生活的旋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诗中的第一首中的前两句。后两句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洲词》王之涣

黄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黄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作者:韦应物 年代:唐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的皮肤,中华的魂;**的流水,你我的根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轩辕氏黄帝这面大旗。于是,一朵朵绚丽的文明之花,便从黄帝这个人文始祖中先后开出。黄帝植谷,黄帝造车,黄帝捕鱼,黄帝制镜,黄帝纺纱……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帝的剪影。

同时,中华民族的另一远古英雄也出现在这黄土高原上。他就是炎帝。史传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作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而治百病,所以又称为神农氏。在他率领下的原始部落,于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种植百谷百蔬,使这一带的黄土地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后来,炎、黄二帝联合起来,在涿鹿大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而在孤泉大战中,黄帝又打败了炎帝。黄河流域经历了大裂变和大融合,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黄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据说,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充满灵光的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都是黄帝后裔。而进入阶段社会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也都是黄帝子孙。他们自称为“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而把黄帝奉为始祖,又自称为“炎黄世胄”或“黄帝子孙”。凝重的黄土地上,因此而开掘出了一个农业中国。

于是,**成了中国的国色。中国的龙,多被绘以**。隋、唐以后皇帝穿的龙袍,以**制作;帝王宫廷的装饰,也最尚**。才接受百官的朝贺;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在黄河边上“黄袍加身”,才坐上皇帝龙椅的。

黄河、黄土、黄帝、黄帝子孙,正好是一组极有文化意义的象征。也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常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的传说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陈梧桐陈名杰)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广州名城有许多美丽的风景线,在这些风景线上集中了广州主要的著名自然、文化遗产,是自然风光线、文化风景线,也是广州旅游的主要景观线。

广州的镇海之楼与镇城之石

被称为广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伟壮观的镇海楼,又叫望海楼,因楼高五层,谷称五层楼,高28米,为全国最大的镇海楼。明朝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为“压紫云黄气之异者”,奏请朝庭批准,于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广州城墙扩展至越秀山时,建筑了镇海楼,说是“雄镇海疆”,又可以“壮三城之观瞻”。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筑,又是风水楼。明以前,广州出现过三朝十帝,自建镇海楼后,再也没出现过地方皇帝和心怀异志的乱臣贼子。“东南霸气散如烟”,“楼外关河尽汉封”了。正如胡汉民说:“层楼晚望,白云仍是汉时秋”。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镇海楼历史上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余次。据说每修一次,广州就发展一次。人们说其“楼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说,“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羊城古钞》说它“辉煌壮丽,为岭南第一胜览”。《广东通志》和《南海县志》认为,“岭南奇观,此为最然”,“实为五岭以南第一楼也。”历史以来,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备至。历来古籍记载不漏,并留下很多诗咏和文章,为到广州的国内外旅游者必看之景点。

从风景名胜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广州的主山,而镇海楼则是广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镇岭南,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头”(丘逢甲语),可以“风起云飞揽九州”(康有为语),“飞楼重得壮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门。江海绕阑天势尽,溪山如掌霸图存”,不仅可以体味古代王者之霸气,而且还可以尽览广州山水城市之胜境,欣尝“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丽风光。

镇海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到这里可参观广州建城二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展览。顶楼正面悬挂着两广总督彭玉麟所撰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头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栏看剑,泪洒英雄。”几分霸气,几多悲壮,十分脍灸人口。

镇海楼历史上曾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而闻名中外。

广州不但有镇海之楼,还有镇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宽阔达3000米(今天最窄处只有100多米),烟波浩渺,称为小海,故有镇海楼之名。广州还有镇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由河沙冲积,河床淤塞,至本世纪初,已与北岸连接,20世纪30年代修筑长堤马路时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设了高楼大厦。今年初开挖市政工程时,被挖出来,重见天日。专家们紧急呼吁保护海珠石!市政府已决定将已显露的部分(30-60米)保护起来,供市民和旅游者参观。

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岛,以镇城之石出名。“神人驱石立,涌出水晶”(明·伦以诜语)。明代梁储《海珠石》诗云:“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说这是广州的镇城之石。岛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于南汉)、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国初年辟为海珠公园,为历史上著名的旅游圣地,龙舟竞渡之地。

传说海珠石为异域商人遗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郑惠南有《海珠石》诗云:“贾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飞珠入东海。宝物通灵莫能秘,陆离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园,珠女珠儿不敢采。”实是一块巨大的白垩纪红色砂砾构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爱群大厦一带,长13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水光波映,闪闪发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时作了一首游览口占云:“南海丽龙不爱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说海珠石晚上也会发光。又因珠江潮汐变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诗人梁乔升说:“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红潮两道流。”多么动感的关景!

海珠石又因为南宋著名诗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这里读书而出名。岛上修有文溪祠,著有《文溪存稿》。他是广州历史上第一位探花,历任大学博士、校书郎、吏部侍郎等职。所以有人说在文溪祠读书可以中状元。

海珠石(岛)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静澜”的核心景点,历代有关诗咏达50多首。

古城传统中轴线

古城传统中轴线,是从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海珠广场至海珠桥,全长约5公里的古城区城市传统中轴线。是从南越国赵佗建越王台、越王宫、越王井开始,南汉时期有呼鸾道、游台,明代有观音阁、镇海楼,从越秀山至人民公园、起义路一带,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后都是官府衙门重地,历经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国时期建筑了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大楼、海珠桥四个标志建筑后基本定型。

清人陈恭尹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来形容广州城的山川形胜,其所说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称海,文革前广州市民从河北到河南过渡还叫过海)。有专家形容这条中轴线是“一条扁担挑起山和水”,充分说明这条中轴线的历史份量。

中山纪念堂是我国最大的纪念会堂(有5000个座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中西合璧的传统大屋顶建筑,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想照样建一个,都没有搞成。纪念堂为红柱黄墙蓝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八角亭式顶盖。堂顶为玻璃镶嵌的园形大吊顶,几十米跨度不见一柱,通风音响一流。顶部的金鼎高达4米,贴金片36166张,重1.8公斤。整个外型庄严雄伟,堪称建筑艺术之杰作。

传统中轴线有四多:文物古迹多,著名建筑多,古树名木多,专业购物街多,文化含金量很高,是广州名城的一条千年文化轴线。她既是一条山水相连自然风光线,也是一条雄伟壮观的景观轴线,是广州首选的旅游风景线。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城市传统中轴线景观带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体量、高度和风格,必须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市规划局正在制定保护性的控制规划。

天河新城市中轴线

新城市中轴线是天河新城区和珠江新城建设后规划建设的新发展区的中轴线,北起瘦狗岭,经火车东站(广场)、中信大厦(80层)、天河体育中心、海心沙岛,跨过珠江至琶州塔、洛溪新客运港口的新城区中轴线。天河路以北以中信广场和中国市长大厦、大都会广场为标志的建筑、绿化景观,已经形成,这一带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群和绿化广场显示出广州新城市中心的现代都市风貌。她与古城区传统中轴线相比是不同风格和特色风貌,反映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美好前景,是广州发展都市旅游的最吸引旅游者的美丽景观。目前,附近天河路一带的天河城、宏城广场和广州购书中心已形成人气很旺的购物旅游区,附近的一号线地铁站是最旺的地铁站之一。

白云山、越秀山绿色风景线

白云山被称为广州的“绿肺”,是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21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古树参天,交通方便,是著名的旅游圣地。由30多个山峰组成,主峰摩星岭海拔382.3米,为全山最高点,是每年重阳节市民登高的热点,这里可俯瞰广州全景,新城、古城、南到珠江、北至白云机场,尽收眼底。

越秀山在50年代已辟为公园,是广州市最大的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其中三个人工湖的水面积6.69万平方米。

白云山、越秀山在市中心区的北廓,东西绵延数十里,古人称为“青山半入城”,是一条非常美丽的绿色风景线。它不但自然景观漂亮,而且对广州市区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环境幽静雅致,空气清新,是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也是广州旅游的最大、最好的旅游点,每年接待的国内旅游者达1000多万人次。

这条绿色风景线的文化品位很高,独具特色。

一是历史悠久。历史上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自秦汉以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二是传说故事多。如秦始皇、安期生的传说。

三是文物古迹多。秦汉以来,越王井、呼鸾道、镇海楼、古之楚亭、白云仙馆、九龙泉、天南第一峰牌坊,以及众多的古墓葬和名人遗迹、遗址等。

四是宗教寺庙多。如三元宫、景泰寺、明珠楼、能仁寺、双溪寺等。历史上仅白云山就有13个寺庙。

五是各具特色的公园旅游点多。如越秀公园、麓湖公园、雕塑公园、云台花园、山顶公园、山北公国等。

六是历代羊城八景多,共有11景。

珠江风光旅游线

珠江是广州人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建设了美丽的广州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岭南文化。

珠江广州河段风光旖旎,两岸的文物古迹和特色建筑很多。如石门风景区,沙面风景区的欧洲风格建筑群,粤海关大钟楼、邮政局大楼、南方大厦、爱群大厦、永安堂、江湾新城建筑群、孙中山大元帅府、琶洲塔、赤岗塔、黄埔军校、长洲要塞、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波罗庙、莲花塔、下横档岛、虎门炮台、南沙炮台、龙穴岛风光等。

从南方大厦、爱群大厦到永安堂一带被称为广州的“外滩”,历来都是广州的标志。广州的几大银行总部和宾馆、饭店、戏院、百货点相当多,市有关部门拟把这里建成休闲步行街。

珠江广州河段70多公里,有11座各具特色的跨江大桥,有许多江心岛,其中最大的河南岛有90多平方公里,这里河叉纵横,果林飘香。新滘的万亩果园,被称为广州的“南肺”。

现在,前航道已被辟为旅游航道。近年来,市政府投资数亿元整治珠江提岸,设置灯饰,进行绿化和景观建设,已初步展现了两岸的新美景,这里将建成广州的“塞纳河”。两岸的地盘建筑商大做江景楼盘广告,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珠江夜游是广州的热点旅游线之一。

南越国古都文化风景线

自80年代以来,广州先后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署遗址的地下石构建筑、南越国御花园和南越国宫殿遗址,是岭南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分别被列为全国五大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这些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国时期的文物,内容非常丰富,许多为广州及我国首次发现,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文帝”赵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汉前期彩绘壁画石室墓,《考古学年鉴》定为当年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如“文帝行玺”金印、丝缕玉衣等,还有15个殉人。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开发、城市物质文化发展、南越国历史都有重要价值,墓地现在已建成“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1995年以来陆续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到儿童公园一带发现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水榭、御花园和宫殿遗址,反映了当时王宫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文化情况,特别是地下石构建筑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媲美罗马古城。御花园则是我国首例宫苑实例。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目前,忠佑大街到北京路财厅前一带48万平方米的地方已列为文化保护区,儿童公园将搬迁,继续进行地下挖掘。市政府已决定在这里建立南越国博物馆。专家们预测不久的将来,还将会给市民一个惊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出土的海外泊来品文物,如银盒、玻璃碗、象牙、玛瑙、铜薰炉、银币等,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物证,说明广州在秦汉时期已和海外通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证明。

先烈路近现代革命风景线

广州,是我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在这里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康有为在广州举办“万木草堂”培养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革命骨干人才;黄埔军校师生在这里举行东征和北伐;孙中山在广州领导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起义,并在这里三次建立革命政权;***领导广州起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震惊中外的革命事件,产生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批革命纪念建筑和遗址,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在先烈路,有10多处近现代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国、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陵园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我在1959年到中山大学读书的时候,到广州第一个要看的地方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因为在读小学时就学习过。这个地方已辟为黄花岗公园,是革命圣地,也是广州主要的旅游点,每年接待的游客很多,仅是国外旅游者就有30多万人次,特别是海外侨胞来广州,都要去黄花岗瞻仰烈士墓,敬献花圈。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位于先烈中路,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911年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在广州发动起义,攻打两广总督府而壮烈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墓园。1912年广东军政府拨款始建,1919年海外华侨募款建设了墓亭、纪功坊、月台、四方塘等建筑,以后又增建了黄花亭、西亭、正门。1954年又一次扩建,形成了今天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庄严肃穆,绿树成萌,满园黄花的纪念性公园。正门是凯旋式的大门楼,门额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浩气长存”金色大字。内有230米的墓道、泮池、石拱桥、七十二烈士墓碑、“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还有孙中山亲植青松和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黄花浩气。

十九路军陵园占地52万平方米。始建于1928年,主要建筑有花岗石的凯旋门、罗马园柱形纪念碑和半园形柱廊、门亭、英雄题名碑、抗日亭、蔡廷锴、蒋光鼐墓、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浮雕墙和展览馆等。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先烈南路和东风路交界处。正门刻有周恩来手书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八个大字。广州起义纪念碑刻有邓小平手书的漆金碑名。陵园中心为烈士墓包,护墙刻有朱德题字:“广州公社烈士之墓”,还有“中朝人民血谊亭”、“中苏人民血谊亭”、四烈士墓、叶剑英碑和广东革命历史纪念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红陵旭日”为羊城八景之先烈一。

先烈路上还有邓荫楠墓、兴中会坟场、张民达墓、邓仲元墓、朱执信墓、史坚如墓等。

在一条几公里的路上有那么多的陵园、英雄墓和纪念建筑,是全国少有的,这是一条内涵非常丰富的革命文化风景线。

宗教文化风景线

在城市传统中轴线西侧有一条宗教文化风景线,从解放北路——六榕路一一光孝路一一光塔路——一德路有三元宫、六榕寺、光孝寺、光孝堂、,怀圣寺、五仙观,、石室圣心堂等五个宗教的七个寺庙和清真先贤古墓等八个宗教文化旅游点,是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佛教、道教的游客很多,人气鼎盛。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解放北路兰圃西侧,为唐代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阿布·宛葛素来华传教在广州逝世后的墓地,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古墓,被国际穆斯林视为圣地。墓园四周用青砖高墙围绕,内作庭园式布局,有敞口厅和拜堂等建筑。附近还有历代知名的伊斯教徒墓地。每年来广州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阿拉伯商人及其他来访的阿拉伯朋友都要前往朝拜。

三元宫。位于应元路,其前身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建的赵岗院,唐代改称悟性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三元宫(道教以天、池、水为三元),是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曾到此修道。三元宫的建筑风格独特。每逢初一、十五人气甚旺。

六榕寺。位于六榕路。始创于南朝刘宋年间,初名宝庄严寺,北宋时改名净慧寺。苏东坡到此游览,见寺内有六棵榕树,便题写“六榕”二字,后人便称六榕寺。内有建于梁大同年间的六榕塔,八角九级(内17层),高576米,珠栏碧瓦,丹珠红墙。内藏昙裕法师从海外带回的佛舍利。南有碑廊,有一批珍贵文物。六榕花塔为广州标志的旅游景观之一。

光孝寺。位于光孝路,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寺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王府,后建为制止寺,南宋后称光孝寺。社会流传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说法,说明光孝寺历史之悠久。禅宗六祖惠能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在此削发受戒,建有瘗发塔、六祖殿以为纪念。寺内还有我国最早的东、西铁塔(铸于南汉,又名千佛塔)和诃子树,闻名中外。光孝菩提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路还有基督教光孝堂。

惠福西路有五仙观,建于明代,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内有五仙人拇扯和五羊塑像,为广州之别称羊城的起源地。还有建于明代的岭南第一楼。明、清二代,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一德路有圣心堂(俗名石室),是广州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全国最大的哥德式石构建筑物,高585米,历时25年建成。

在上古时期,人族虽然在实力不如洪荒初开之际就已经出现的巫族和妖族那般强大,但是人类却似乎是天地的宠儿一般,在修炼一道上尤为擅长;而且关键是人族的生育率,远不是巫族和妖族能比拟的,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总会诞生一些天纵奇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演,人族逐渐成为了天地间的第三大势力体,而且在巫妖大战后,成为了天地的主宰。

而人族的修炼之道,主要就是修仙,现在这里就来盘点下,上古时期,从人族中诞生的八大仙人吧:

TOP、8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虽然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如《水浒传》),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

《云笈七签》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九天为干金之象,性刚好动。九天之方,可以扬兵布阵。有《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经》等经书传世,以教化世人。

TOP、7 广成子

广成子是古代的仙人,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中。而且还指点过黄帝修炼,算得上是黄帝的老师,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后又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并且据记载,广成子还是剑仙之祖;剑仙之说由来已久,早在《列子》一书中便有记载。剑仙应起源于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轩辕金鼎文》上有黄帝崆峒问道广成子,鼎湖之畔炼丹剑的记载。

TOP、6 赤松子

赤松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而且赤松子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赤松子教神农氏袪病延年。他还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无任何损害。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住在西王母的石头宫殿里。他还能随着风雨忽上忽下戏耍。

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与他一起隐遁出世。到了高辛氏统治时,他又出来从当雨师布雨,现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赤松子洞府道场位于襄阳岘山石室。

TOP、5 东王公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皇公、东华帝君等。与西王母共为道教尊神,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为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男神,后来道教继承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祖。道教为诸神创作出身时,葛洪认为东王公是盘古、太元圣母所生,但其他道经却认为他是先天东华之气的化生。

东王公在道教被认为常常在丁卯日登台四处观察天下修道学仙之人的情况。所以凡是得道入仙之人,都得先拜东王公.然后再拜见西王母,然后才能飞升进入九天,再入三清境谒拜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TOP、4 西王母

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司天之厉及五残。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现多传为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师。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西王母”的称谓,见于《庄子》、《山海经》等,因所居昆仑山,于汉中原为西,故称西王母。在汉代中国儒教谶纬神学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下凡,曾经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

TOP、3 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象征无极生太极,太极成五行的道之进程。可以说是天道的生成过程,从此天地有规矩,万灵归其宗,为宇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道教典藏里,元始天尊象征天道秩序所列之前,即鸿蒙世界,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甚至于无所谓无所谓的玄妙状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那一个微小的点扩张之前的状态。

灵宝天尊象征无极生太极,太极成五行的道之进程,可以说是天道的生成,从此天地有规矩,万灵归其宗,为宇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故而灵宝天尊乃是万道之主。在正统道教中,没有通天教主,更没有鸿钧,勿混淆。

TOP、2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 元始是宇宙生发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

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故而《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为元始。在无量劫数来临之时,用玄妙的大道来教化众生,故而尊为元始天尊。

TOP、1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道”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无师无上。“道”者,虚无自然,难名之神,强名曰道,尊称太上。太上为道之祖,体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

太上者,万物之所尊,在圣为众圣之尊,在真为万真之先,在地为万国帝王之师,在法界为无上法王,在教为万教之祖。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诸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而老子则是老君爷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烁今的万经之王《道德经》。

以上便是上古时期的八大仙人,其中尤以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为最,乃是道教中真正的至高神;在洪荒年间,庇护者人类繁衍,并教导人类修行,当真是功德无量。

问题一:课文“桂花雨”是小学几年级学的? 五年级上学期

问题二:小学四年级的桂花雨这个课文作者是谁 琦君,

原名潘希珍,1917年7月24日出生于浙江永嘉县林庙后村(今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庙后村)。生父名国康,母亲卓氏。她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由大伯父潘鉴宗(她笔下的父亲)、大伯母叶梦兰(她笔下的母亲)抚养成人。

其父(潘鉴宗)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对琦君一生的文学爱好有极大的影响。爱之深教亦严,父亲常盼她成为才女,特请私塾教师叶巨雄为她的启蒙老师。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论语》《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左传》、唐宋古文,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涌,挥笔成文了。

琦君在故乡瞿溪度过了十二年的童年时光,1929年,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时,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信息倍增,立志当文学家。1936年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女弟子。1939年,返沪上续学,深受美籍老师 DrDay 与 MrsWhite启迪影响,广泛涉猎西方名著。1941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汇中女中,1942年因抗战同恩师夏承焘等返乡,执教于永嘉中学(今温州二中)。1945年任教于之江大学兼浙江高等法院图书管理员,1949年去台湾。

至台后,琦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金盒子》,刊于《副刊》;1953年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此后四十余年里,琦君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作品50多种。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她的作品曾多次被选入大陆、港澳台语文教材,亦被译为英、日、韩等文字传播海外。2001年,小说《橘子红了》被改编为电视剧,在大陆及台湾播放后,引起热烈反响及广泛讨论,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琦君曾获多次文学奖。1963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1970年《红纱灯》获台湾中山文艺散文奖,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图书著作“金鼎奖”、《此处有仙桃》获台湾第十一届散文奖。2001年,获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赠“海外之光、文坛表率”的奖牌。同年,被评为台湾“出版风云人物”。2002年,获赠台湾二等卿云勋章。2006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据台湾《 》报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林清玄和琦君。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以散文响誉文坛,内容有写台湾生活、海外见闻、故土风情,其中写的最出色的为回忆早年生活的怀旧文章,不论写人、事、物,都以细腻雅致的文笔,动人情节把读者牵引至她所无法忘怀的故乡,使读者与她重回时光隧道再次感受昔日的悲喜心境。

其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令人有亲切真情之感。文字书写上没有过份渲染的华丽词藻,也无艰涩难懂的文句组合,总以平易近人,浅显易懂,质朴之文笔细述过往记忆,营造出个人独特风格。诚如琦君《琴心》一书后记中所言:“我只是朴实地用肤浅的文字,传递出我的点滴心声,这一字一句里有我欢笑,我的眼泪,有我对过去不尽的怀念,对未来无穷的希望。”琦君温柔敦厚、晶莹清澈、典雅隽永的特>>

问题三:小学五年级桂花雨课文简介 读后让人充分体会到桂花对于“我”独特的吸引力,以及“我”对它的喜爱。通过对比手法让人感受到桂花不同于梅花、木兰等花卉的别具一格的美感。

问题四:四年级课文十二桂花雨一共有多少个字 十个。

  一、“回目”之来源

  “回目”的直接来源可追溯到宋元话本。在宋元话本的几大类中,有一类被称之为讲史话本,其基本特点之一是篇幅蔓长,说话艺人在讲这些故事时,并非一、两个单位时间可以讲完,只好逐日分段演讲,这就无形中将这些长篇故事分成了几十乃至几百个段落。为了便于说话艺人讲述和听书人的记忆,也为了使某些精彩的片断更为引人注目,这些话本在出版的时候往往根据故事内容分节立目。这种分节立目的方式,就是回目的雏形。

  现存的宋元讲史话本共有十种左右,其分节立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上图下文,如元刊本《全相平话五种》每一页上栏的图中都有标题,而下栏的文字中亦有以黑地“阴文”标目者,覆盖在相关处的“阳文”之上。例如《全相平话五种》之《三国志平话》中,就有“三战吕布”、“关公刺颜良”、“三谒诸葛”、“赵云抱太子”、“张飞拒水断桥”、“黄忠斩夏侯渊”、“诸葛七擒孟获”、“军师六出歧山”等数十条“阴文”标目,表示精彩的故事段落。《乐毅图齐平话》中亦有“孟子至齐”、“燕国立昭王”等数十条这样的阴文标目。另一种情况是在全书的卷首刊有目录。如士礼居刻本《宣和遗事》书首就有从“历代君王荒*之失”到“秦桧定都临安”共293条目录。再如董康诵芬室影刻本《景宋残本五代史平话》中除《梁史平话》目录缺佚外,其他四种均书首有目。《唐史平话》有从“论沙陀本末”到“废帝自焚死”计107条目录,《晋史平话》有从“敬瑭割十六州赂契丹”到“契丹主监重贵还本国”计62条目录,《汉史平话》有从“刘知远本沙陀部属”到“推戴郭威为帝”共87条目录,《周史平话》有从“郭威家世业农”到“赵太祖改国号为宋”共94条目录。

  一般说来,上述两种情况并不重复出现。也就是说,“阴文”标目者,只随正文标出,在书首却无目录;反之,书首有目录者,正文部分又无“阴文”覆压“阳文”标目。但无论如何,这两种“标目”的情况,正是后世章回小说“回目”之滥觞,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准回目”。

  除宋元话本而外,元代杂剧的“题目正名”也给章回小说“回目”的形成以极大的影响。以上所述的阴文标目或书首目录,均为参差不齐的不规则单句作目,只是标明故事大概而已,并非“美文”。而元代杂剧的题目正名却受到骈文和律诗的影响,全是两两相对的偶句,且读起来铿锵作鸣、琅琅上口。如元刊本《看钱奴买冤家债主》题目正名云:“疏财汉典孝子顺孙,看财奴买冤家债主。”再如元刊本《散家财天赐老生儿》题目正名云:“主家妻从夫别父母,卧冰儿祭祖发家私;指绝地死劝糟糠妇,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无论是两句还是四句,都对仗工稳,堪称“美文”。象这样的题目正名,还有元刊本《尉迟恭三夺槊》、《汉高皇濯足气英布》、《风月紫云亭》、《公孙汗衫记》、《薛仁贵衣锦还乡》、《东窗事犯》、《霍光鬼谏》、《严子陵七里滩》、《辅成王周公摄政》、《陈季卿悟道竹叶舟》、《张千替杀妻》等。当然,也有少量对仗不太工稳者,如元刊本《诈妮子调风月》的题目正名:“双莺燕暗争春,诈妮子调风月。”如元刊本《好酒赵元遇上皇》的题目正名:“丈人丈母狠心肠,司公倚势要红妆;雪里公人大报冤,好酒赵元遇上皇。”但无论如何,这些题目正名较之宋元话本的阴文标目或书首目录总要漂亮得多。这些对仗工稳的题目正名,给章回小说的“回目”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回目”的演变

  最早的章回小说的回目是什么样子,我们今天实际上是无从说清的。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成书最早的几部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均无元末或明初的版本。它们的最早出版时间,据目前所知,分别是在弘治、正德、嘉靖、万历间。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它们最初刊本的“回目”是怎样一个情况。即便是到了明中叶,上述诸小说已有文本留到今天,但其中所体现的“回目”的撰写水平亦极端参差不齐。《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均是单句回目标题,只是简单的人名、地名、事件的结合,非常实用,但很粗糙。《三遂平妖传》虽是偶句作目,但两句之间多半并不对仗。如第七回“八角井卜吉遇圣姑姑,献金鼎刺配卜吉密州”,第十三回“永儿卖泥烛诱王则,圣姑姑教王则造反”。这样的“回目”,连最起码的偶句对仗的常识都不具备,显得十分幼稚可笑。至于《水浒传》的回目则十分特别,它不仅每回都用偶句作目,而且每条回目都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如此精美的回目,不要说上述几部作品中没有出现,就是明代中后期的章回小说也未必全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例如肯定产生于《水浒传》之后的万历本《金瓶梅词话》的回目,就如同《三遂平妖传》一样杂乱不堪,甚至连上下两句的字数都参差不齐。如其开卷第一回的回目即为“井阳岗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诚可谓“七上八下”,大不对称。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早期章回小说回目的演变是沿着一条“单句作目”——“不对称的偶句作目”——“精美的对偶句作目”的道路前进的,而只能说明从明初到明中叶,章回小说的回目是优劣有差、高低不等的。这是根据现存文本给我们所提供的证据而后所得出的结论。但有三点必须说明:其一,明中叶以前章回小说的回目已置于每回回首。其二,它的主要功能是叙事,即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某回书的故事梗概。其三,它的基本格式是人名、地名、事件的相加。总之,它们显得十分朴素,即便是《水浒传》那样精美的回目,也是朴素的精美。这时的章回小说回目,基本上是一种客观的“叙述”,并未体现作者的主观感情,也较少“描写”的意味。

  明末清初,随着章回小说创作高潮的到来,它的回目也花样翻新,愈来愈追求形式美,甚至出现“唯美”倾向,走极端者则沦为文字游戏。小说作者们在撰写回目时,除了注意到它的实用性(概括故事内容)而外,还注意到它的艺术性、趣味性,从抒情、状景、诙谐、讽刺、哲理等各个方面加以表现,使读者在未读正文之前,一看回目,就能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些小说回目已打破了单纯叙事的常规,而具有新鲜趣味。大致而言,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抒情。如《春柳莺》第五回回目:“先生羞认梅花扇,翰林泪读杨柳词。”一“羞认”,一“泪读”,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再如《红楼梦》第十九回回目:“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同书第九十八回回目:“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象这样一些回目,不仅能体现书中人物或作者的主观感情,而且还能将这种感情与所叙之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宛如抒情色彩特别浓厚的诗句,能将人带入一种特定的境界。因而,它们本身就是艺术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文”。

  其二,状景。在回目中写景,造成情景交融的妙境,从而为小说内容服务,这也是某些明末清初小说作者的得意之笔。如《人间乐》第八回回目:“云破月来花弄影,春深雷震始知名。”如《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这样一些回目有意识地运用了诸如云、月、花、影、雪、梅等自然界的美景来为书中的人物、故事服务,使人在读小说时似乎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图画,得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其三,诙谐。通过幽默的语言,造成一种诙谐调侃的效果,明末清初某些小说的作者在这方面具有出奇制胜的本领。如《归莲梦》第五回回目:“无情争似有情痴”,第六回回目:“有情偏被无情恼”。这些从古代诗词中化来的句子,给人一种特别的幽默味儿。再如《麟儿报》第九回回目:“俏媒婆事急充做新人嫁”,以充满生活反常的句子,产生一种调侃揶揄的作用,对书中那位屡屡“试新媒”的媒婆进行了嘲讽。

  其四,讽刺。在幽默诙谐的前提下,进一步对社会中的假、丑、恶进行辛辣的嘲讽,在寥寥数字的回目中也能达到这种效果,真让我们对这些作者刮目相看。如《平山冷燕》第五回回目:“山人脸一抹便转”。再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回目:“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前者对那变化无常的“山人”的丑恶嘴脸用最经济的笔墨进行了勾勒,后者却将“行凶”与“报捷”这不可调和的矛盾统一在胡屠户身上,让人看清他那丑得“美妙绝伦”的身段与口吻。

  其五,哲理。小小回目,有时甚至能表明生活中所蕴含的某些哲理。从作者那漫不经意的寥寥数语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它背后隐藏着的千言万语。《驻春园》第十五回回目曰:“当局意如焚途穷守义,旁观心独醒打点从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一层哲理;途穷守义固然可贵,而从权计议则更是充满无限活力与弹性的人生,是又一层哲理。再如《玉支矶》第九回回目:“无心罗雀罗得了一网全收,有意钓鱼钓不着两头齐跳。”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育柳柳成荫,是一层哲理;用情专一,终有好报,左右徘徊,结局不妙,是又一层哲理。在这里,文字表达、心灵智慧、生活体验,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一种警策而美妙的表现。

  其六,奇巧。明末清初某些章回小说的作者,作意好奇,卖弄技巧,在回目问题上造成一些饶有趣味的游戏笔墨。如《世无匹》第二回回目:“多情怜白面,干白虹潦倒醉乡;贱价买黄金,金守溪浮沉利海。”既写出了人名、故事,又巧妙地运用了嵌字法。再如《麟儿报》第十四回回目:“你为我走,我因你奔,同行不是伴;他把谁呼,谁将他唤,事急且相随。”虽然长达十余字一句,读起来却琅琅上口。还有《定情人》第八回回目:“痴公子痴的凶,认大姐做**;精光棍精得妙,以下人充上人。”既有嵌字,又有反义词的超常组合,真是别有风味。当然,象这样一些回目,弄得过头了,便有文字游戏之嫌,但这卖弄技巧本身,也恰巧说明了作者们对回目的重视,对回目精美的追求。

  如果说,明末清初章回小说的回目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追求精美的艺术效果的话,那么,清中叶以后的小说回目却向着“精巧”与“实用”两极发展。

  一种倾向是对偶句作目,且越拉越长,越来越追求形式美。作者们用尽心机,似乎立志要将回目弄成一种有特殊意味的形式。如《才子奇缘》第二十五回回目:“强谐花烛,水殿元如入笼中之鸟;立时召对,詹兵部难留天上之龙。”又如是书第二十八回回目:“三军奏凯而还,武略与文才兼备;一疏朝天而奏,忠臣与奸党立分。”尽管上下句之间在虚词的运用上有重复之嫌,但每句长达十三字,且颇具韵味。而《自由结婚》一书则有长达十五字一句的标目,如第十五回回目:“一曲浩歌,看步伐止齐,愧杀天下男子;三雄执手,愿隐帆匿楫,避他恶海狂涛。”晚清某些小说的回目,不仅每句长达十余字,甚至能做到音调和谐而又具有诗情画意。如真美善本《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回目:“燕市挥金,豪公子无心结死士;辽天跃马,老英雄仗义送孤臣。”再如《离恨天》第五回回目:“幽室羁囚,一曲悲歌心事写;深宵晤对,两人絮语泪痕多。”此外,这时的小说回目亦有冷嘲热讽的,如《瞎骗奇闻》第五回回目:“山穷水尽,洪士仁犹作补牢心;喝雉呼卢,赵桂森初试牧猪戏。”有的则在讽刺的同时具有文字游戏意味,如《苦社会》第十八回回目:“种痘复种痘,大儿权做小儿;洒水又洒水,恶习斯为美习。”当然,这种将回目文字拉长并加以趣味性的做法,主要是从明末清初小说、尤其是某些才子佳人小说那儿学来的,尚谈不上什么变革,只不过更为极端化而已。

  真正使章回小说的回目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的,是清末某些小说中出现的一种由繁而返简,由趣味性而回归实用性的倾向。如《冤狱缘》一书,总共八回,其回目依次如下:“人命之关系,被冤之原因,中毒之奇异,侦探之影响,祖屋之缘由,相片之附卷,破案之离奇,设计之赘婿。”同时,有的作家干脆采取了更简明的两字标目形式,有点象某些明清传奇剧本,也有点象金圣叹评本《西厢记》或张竹坡评本《金瓶梅》的做法。如《宜兴奇案双坛记》《孽报缘》《女学生》《片帆影》《新意外缘》《革命鬼现形记》《秘密自由》《军界风流案》《官场离婚案》等,均乃如此。两字标目,本是一种极简明而又实用的方式,但仍然有略显呆板之不足,于是有的作家则干脆采用更为方便的做法,完全根据情节需要而拟一回目标题,字数多少不限,长短不拘,纯粹单句散文化,最长者可达十几二十字,最短者仅一字,这就使回目的撰写达到了一个极其自由的境地。如三十回本的《新西游记》第四回用一“笑”字标目,第二十二回又以一“偷”字标目,真是省到了极点。此外,诸如《柳非烟》《飞行之怪物》《新痴婆子传》《苏空头》《最近女界秘密史》《吴淑卿义侠传》等作品,全都是单行散文、长短自由的回目标题。更有趣的是,《白云塔》一书,不仅有以一字标目者,如第三:“塔”,第二十三:“火”,而且还有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放在一个标题里的新奇做法,如第四十:“红;绿”,第四十三:“冷;热”。这的确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还有《五日缘》一书,回目标题更是与众不同。如第二章:“情丝之交点。”第四章:“托微波以通词。”第十章:“咄!好事之魔。”第十二章:“如斯而已乎”第十三章:“呜呼大事去。”第十六章:“可怜哉晴天之霹雳。”第十八章:“生离欤死别欤”将大量的带有文言虚词的感叹句、疑问句列为标题,又夹以外来词汇,真可谓古今结合、土洋并用,穿西装而戴瓜皮帽,让人如食怪味豆一般,其味也无穷。当然,也有的作品则纯然借用古代诗词曲中的句子、意象,从而将单句散文的回目写得情味盎然。如《鸳鸯碑》共十章,目如次:“我潜身曲槛中”,“好叫我左右做人难”,“猛听得一声去也”,“千种相思向谁说”,“治相思无药饵”,“多管是搁着笔儿未写泪先流”,“有情人成了眷属”,“惨离情半林黄叶”,“这一番花残月缺”,“生则同衾死同穴”。如此回目,真像一篇小小的《西厢》唱辞集锦。总之,章回小说的回目发展到清末,又出现了一个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新局面。

  三、小说“回目”的文化意蕴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回目标题大致上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工整——精致——简约——多元的发展演变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则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些宋元讲史话本多半刊刻于金、元、明时期。对于《新编五代史平话》,“研究者认为本书应是金朝灭亡之前在北方编印的”。(程毅中《新编五代史平话·前言》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话本大系·宣和遗事等两种》)《三国志平话》《乐毅图齐平话》等《全相平话五种》刊刻于元代至治(1321——13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