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与生活的书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惜食与生活的书籍有哪些,第1张

惜食与生活的书籍有《雅舍谈吃》《人间滋味》《人间有味》《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吃主儿》。

1、《雅舍谈吃》

梁实秋用他的神奇妙笔展开一场美食的征途,看了这本书,会惊叹:呀!原来烤羊肉也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会由衷称赞:这,就是大家的风范!这本书满足吃货幻想的同时,为你解析生活,带你体验生活的清爽、平凡和热闹。

2、《人间滋味》

汪老说:“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有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伴着这样的想法,茄子萝卜马铃薯在他的笔下焕发生命力,豆腐鸭蛋小辣椒也不甘示弱,哼哼哧哧勤劳变装,成就美食者的天堂。

3、《人间有味》

这本书没有走南闯北的那股闯劲。作者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书里的美食述说着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清”。作者记忆中的美食,都是些傍山依水的鲜货。相比城市中的喧闹或优雅,如果更爱山野的宁静,那么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品味山、溪间美食的同时,感受城市外的风土人情。

4、《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这本书记录着蔡澜对各地美食及日常生活所食用的食物的研究。正如书上所说:吃饭是人生头等大事,每顿饭都会影响到日后的自己及生活的全部。要尽量学习,尽量经历,尽量吃好东西,这样人生才会美好一些。

5、《吃主儿》

语言风格和书籍名称一样,带着浓浓的北京味儿,书中内容也和作者名字一样,十分实在。“吃主儿”这个名号在北京实在不算少见,爱吃、会吃是他们的“信条儿”,但能吃出一门手艺来的,却不多见。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

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

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

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

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

唐朝开始,逐渐繁盛。

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

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

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

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

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

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

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

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

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

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 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

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

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

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

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

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

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

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

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

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

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古籍设计叶子特点有。

1、封面,通常使用汉籍的封面,以古典的精美图案装饰。

2、页边缘,一般使用绿色、紫色或金色的花纹,并用漆面保护。

3、书页,书页常常采用特制的纸张,比一般书籍厚一些,其质地细腻。

4、文字,古籍文字艺术格外精美,采用规范的楷书或行书。

5、装订,一般以锦线骨架缝装,有的古籍还采用特殊的装订方式,如铁钉装订,滑箱装订。

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常见的卷轴装、线装、经折装,还有旋风装、梵夹装、金镶玉…… 

  一、卷轴装

卷轴装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二、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梵夹装

按顺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或长方形纸页摞好,上下各用一块板夹住,再打洞系绳。这是我国古代对从西域、印度引进的梵文贝叶经特有的装帧形式的称谓。 

  三、经折装

 这种装帧形式大家不会陌生,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

经折装

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粘贴书衣。由于唐代佛经、道经长期使用这种形式,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经折装。 

  四、旋风装

旋风装亦称“ 旋风叶”、“龙鳞装”。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旋风装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旋风,故名“ 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五、蝴蝶装

 将写、印好的书页有字的页面对折,折边朝右,形成书背,然后把折边逐页粘连在一起,再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翻阅时书页时版心居中,翻开摊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

《明史·艺文志》记载: “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六、包背装

包背装是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再打眼,用纸捻把书页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

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它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对比图

包背装解决了蝴蝶装开卷就是无字反面以及装订不牢的弊病。但是包背装仍是以纸捻装订,包裹书背,因此也还只是便于收藏,经不起反复翻阅。 

  七、线装

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页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线装线装与包背装在折页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跟蝴蝶装、包背装不同的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这一装帧形式在现代书籍中也很常见。 

  八、金镶玉

金镶玉又被称作“ 穿袍套”、“ 惜古衬”。 

金镶玉

 以白色衬纸衬入对折后的书页中间,超出书页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页平,以使厚薄均匀,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页订在一起。 因为旧书纸页多为**,似金;而衬纸是白色的新纸,洁白柔软如玉。所以将其称为“金镶玉”。 这种装帧方法多用于古籍修复。

着重推荐的有:

1、《中国食物成分表》

里面包含了我们常见的所有食物的营养成分,无论是学七大营养素、学食物营养学、做营养配餐、饮食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2013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告诉你每天各种营养素该吃多少,还有最新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3、《营养功能成分应用指南》

主要是对功能性食品和特殊功能性营养成分的介绍,像常见的氨基酸类、肽类、蛋白类、脂肪酸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主要适合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相关的学习人群,有一定的生化和营养学知识的可以考虑入手一本,毕竟现在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各种扩大宣传,有这样一本权威的书籍镇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4、《中国功能食品原料基本成分数据表》

涉及的保健功能成分和新资源食品的数据,填补了国内保健食品常见功能因子成分分析和常用植物资源数据分析的空白。是一本科学、权威的工具书和大众指导书。

其它相关书籍还有《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圣经》等,都是可以提高营养学方面知识的好书。

营养学

是一门研究机体代谢与食物营养素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营养学的历史、起源、发展、特征、层次等方面的描述,可以知道营养学的发展脉略。营养学对社会、家庭、行业、健康、政策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医文化和养生学是现代营养学的鼻祖,“药食同源”是营养学从治病到预防疾病发展的趋势。

《中医基础理论》详细介绍了五大脏腑与自然界五色、五味、四季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简单易学基础衍生到日常生活习惯中,以不按照个人喜好暴饮暴食,严格按照食品的两性(温性、寒性)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当的食品,达到体内外相对平衡的状态,使身体健康,达到预防疾病的功效。

之前有听过徐文兵老师和梁冬老师讲《黄帝内经》,讲的听不错的。所以当看到《饮食滋味》时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来翻了翻。这本书可以说是既是中医书,还是一本 健康 的饮食指南,并且读完这本书,你会对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有进一步的认识。

酸、苦、甘、辛、咸

口味简单来说有五个“酸、苦、甘、辛、咸”,复杂说来有十个还得加上涩、焦、淡、辣、鲜。后面五味和前面五味的归经和作用是相同的,但是品尝出来的味道却是不一样的。

这五味刚好与我们的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对应: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德在耎。以咸补之,以苦泻之”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以辛泻之”

“肺德在收。以酸补之,以咸泻之”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以甘泻之”

酸味、涩味:酸到极处就是涩。(没捂好的柿子就是咸的)

酸味能补益肺、大肠

酸味能泻肝胆,降肝火

酸味能收敛心气、心神

酸味的第三个作用就是收敛心气、心神。因此,总出汗的人,走神的人,魂不附体的人,都应该吃点儿酸的东西。

苦味、焦味:烧焦的东西都有一种苦味。

苦味能补肾和膀胱,止血

总喝淡水是利尿、泻肾的,放点儿苦的东西进去,就会起到补肾和膀胱、泻心火的作用。

苦味能泻心火,排痰浊

如果一个人心火太旺,就应该给他用点儿苦寒的药;而如果这个人痰浊、阴寒太重,那就应该给他用点儿苦温的药。

苦味能燥湿入脾

甘味、淡味:健脾益胃的首选之味。甘和淡是同一种味道。

甘味又包括甘、淡、甜,它首先是补脾胃的。脾胃虚弱的人(通常指那些肌肉消瘦,嘴唇薄,胃壁薄,吃东西不消化、不吸收的人),就需要补脾胃。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饮食质量也变好了,这个时候可就不能再大补脾胃、多吃甜的东西了。

辛味、辣味:辛偏中性,辣偏热性。辛是偏中性的,可以辛凉也可以辛温;辣就偏热性了。

辛味会损泻脾胃

总吃辛辣的东西、喝酒,你的胃黏膜就会被破坏,然后就会胃出血、胃溃疡,会损伤脾胃。

辛味能宣肺 辛味的第三个作用是宣肺

咸味、鲜味:同一种味道。

咸、鲜是入心的。因为咸的东西可以补心气、通心神。

咸味过重,伤肺、大肠 补心的结果,泻的是肺和大肠,盐吃多了的人就会一直咳。食盐多会伤肺,比如,抽烟的人得肺癌的不多,一般吃得太咸的人得肺癌的比较多。

咸能润肾,软坚散结 肾主水,水(肾)是克火(心)的。当肾的力量被加强后,为了防止对心造成伤害,加点儿咸味儿药,补益一下心气,相当于给心一个棉花垫子。

咸味儿的食物不是补肾,而是润肾。比如我们吃坚果,坚果是实,是补肾的、补脑子的。我们在吃核桃仁的时候千万别放糖,而应该放点儿盐。 咸味儿的食物不是补肾,而是润肾。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五谷为养

(1)吃饭就是吃种子

(2)麦补肝、黍补心、粟(小米)补脾、稻补肺、菽(豆子)补肾

五畜为益(益是锦上添花)

(1)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2)羊入肝、鸡入心、牛入脾、驴入肺、猪入肾

(3)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吃燕窝(用冰糖来炖)

(4)如何正确食用补肾但性寒的水产品

滋阴、壮阳效果好,而且比较温性,容易被人接受的,就是牡蛎(生蚝)。

吃虾最忌讳的是:吃完虾就吃水果,或者是吃完虾就喝绿茶。

连皮带虾一块儿吃,这样的吃法才真正滋补人,可以实现阴阳平衡。

还有一种特别好的滋阴的食材就是鳖,这个食材绝对入肾。鳖又叫甲鱼,除此之外它还有个名字叫元鱼。

(5)如何食用又滋补,又比较性平的水产品:鳝鱼;淡菜(贻贝),又叫海虹,北京人叫青口。鳗鱼又叫鳗鲡,有“水中人参”的称号,很多本草书籍上对鳗鱼的评价都很高。带鱼(吃了不会上火)。只有带鱼是入脾、入土的,

(6)畜类中入肺的有鸭、鹅、狗等动物。

(7)补肝效果最好的是鹿肉。

鹿角是滋补肝血、壮阳的最好药物,它就像人的指甲。

(8)补心效果最好的鸡子黄 最后说一说我们经常说的入心的、滋补心阴效果最好的食材—鸡子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鸡蛋黄)。如果你碰到那些伸出舌头没有舌苔,舌面上沟壑纵横,全是裂纹的人,就需要用到鸡子黄。做的时候注意不要把鸡子黄煮得太熟,先烧好开水,然后把鸡子黄打进去,搅匀,喝下就可以了。你如果把它做熟了就没用了,没有滋补心阴的效果,《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朱雀汤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五果为助( 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

水果大部分都是酸、甘、寒,即使某种水果是热性的,也只是“矬子里面拔将军”。因此五果只能作为一个点缀、一种辅助,而不能把它当成主食,不然就会导致身体湿气重,因而生病。

(1)吃水果就吃当地产的

(2)水果基本上都有通便的作用

(3)吃水果最好吃应季的

桑葚不仅可以补肺,还可以间接补肾。如果你有白头发了,可以经常嚼点儿桑葚,药店里干的桑葚也有同样的效果。

再说桃,民间有一句俗语:“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意思是说,桃性平,因此,吃桃对我们的脾胃伤害还不是很大。“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意思是桃熟了还可以吃,但是杏和李子吃多了,绝对会伤身。因为杏和李子吃多了而拉肚子、呕吐、发烧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五果”只能为“助”的原因。

(4)吃完水果后赶紧吃点儿姜。姜的辛温可以把水果的酸寒性化解一些,起到平衡的作用。

(5)饮酒后吃水果,特别伤肝。

(6)对任何瓜,我们都应该浅尝辄止。

五菜为充

(1)蔬菜绝对不能当主食

(2)可以通过吃菜来帮着疏通,这就是蔬菜的价值。

汤、汁、液、胶、糜、髓

汤对人好在哪儿

(1)“扬汤止沸”“如汤沃雪”的汤指开水、热水。

从古到今,我们倡导的都是喝汤—开水和热水,

(2)喝汤能减轻胃的负担

汁对人好在哪儿

(1)喝鲜榨汁,比水更容易被身体吸收

(2)喝五汁饮,专治阴液枯竭、热病伤阴等病

它里面配了五种药材和食材,有荸荠、藕,还有甘蔗汁、梨汁,以及鲜芦根汁。

(3)喝荸荠汁、藕粉,能调治严重胃病

藕粉和荸荠粉相比,滋阴的效果相对差一点儿,但是容易保护胃。

(4)喝麦冬(麦门冬)的汁,生津效果特别好

(5)要学会“断奶”

古人称牛奶为“牛乳饮”,是把它当作一种药来吃的,而我们现在是把药当饭吃。

现在有很多比较胖的人,胃里全是痰,每天还在喝牛奶,他们已经把喝牛奶当成了终身的习惯。

(6)没事尽量不吃榨汁的瓜果:“用汁有度”

我们说的喝汁,是因为人病得嘴都张不开了,没办法吞咽了,所以才榨汁给病人灌下去。 如果是身体 健康 的人,我建议最好还是自己嚼一嚼瓜果(毕竟吃瓜果和喝瓜果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吃应季的、长熟了的水果,尽量少吃榨汁的。

浆对人好在哪儿

(1)“水米相将”就为浆

浆就是稀粥,一种特别稀的粥,而且还得是发酵过的。所以浆的味儿是酸酸甜甜的,是古代一种解渴的东西。北京人喝的豆汁儿,其实应该叫豆浆。

(2)浆水面败火、消炎、降血压,豆汁儿通神

陕西有一种面,叫浆水面,就是把纯净的面汤放在三十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发酵三五日。然后面汤变酸了,成了浆水之后,再用它来煮面。浆水面吃起来口感纯正、无异味,而且还有助于消化。 浆水面吃起来口感纯正、无异味,而且还有助于消化。

(3)不要以酒为浆

(4)酸奶要喝正宗的

我把酸奶也归为浆。酸奶是可以喝的,但现在酸奶里面加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当我们喝到真正的酸奶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喝的是什么。

液对人好在哪儿

(1)液—水和肉的交融

液里面肯定有肉,液就是水和肉的交融;如果凝固了就是皮冻,如果加温了就是一锅肉糜、肉汤。

(2)饮用液,能省下身体很多消和化的功能

(3)煲汤,其实煲的是液 广东人煲汤,其实煲的是液,这是需要时间、需要化的,另外还需要很好的介质(传导热量的介质必须讲究)。因此,我们一般会用一些砂器、陶器来煲,而不能用那些导热特别快、散热特别快的介质,那样的话不但熬不成液,还会熬干、熬焦。

(4)皮冻—治病的良药

中医治疗这种鱼鳞病的方法,一个是用滋阴、润燥的中药;还有一个就是用《伤寒杂病论》里一个叫猪肤汤的方子。

猪肉皮冻怎么吃?一般人是放点儿醋、就点儿蒜吃。

鱼汤也能做皮冻,滋阴效果也很好。

鸭架汤。那是很讲究的,滋阴效果是非常好的。

羊肉和牛肉做的皮冻,就没有滋阴的效果,因为它们都偏温、偏燥。

胶对人好在哪儿

(1)胶,从根本上讲也是液

(2)食用胶的最好方法是烊化 食用胶的最好方法是烊化(烊化就是拿一个小碗,里面放点儿黄酒,把胶放进去蒸,使其溶化掉)。整个过程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 食用胶的最好方法是烊化。

当然,还有个方法就是可以先把阿胶打碎了,再去泡,再去蒸。

其实,这和我们常喝的蛋花汤是一样的,这对于那些呕心沥血的人,整天操心、劳神的人,忧国忧民的人来说,是一个可以直接进补的好方子。

糜对人好在哪儿

(1)糜:把种子打碎了,再熬出来的东西

什么是糜(粥),这是一种半流质的食品,也是一种饮料。 糜和粥现在已经被混用了,但是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棒渣粥和小米粥的区别是:一个被碾碎了,另一个是完整的。同理,米糊和小米粥的区别,糜和粥的区别也是一样的。

(2)“糜粥自养”—《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中有句话叫作“糜粥自养”。因为糜和粥是耗损元气最少,而且最养人的食物。

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是在粥里面乱加东西,比如皮蛋瘦肉粥、鱼片粥、牛舌粥、牛鞭粥……最后很多加进去的食材都喧宾夺主。与其那样,我们还不如直接去吃那些食材。

广东那边儿因为热,人的消耗比较大,易出汗,所以咸粥比较多;而在北方的话,我觉得原味儿的粥,或者稍微偏甜一点儿的粥,还是更适合北方人。

(3)真正的粥要熬到“水中有米,米中有水”

髓对人好在哪儿

髓是半固体的东西,是体液渗透到骨头里的进一步浓缩物。敲骨吸髓的“髓”,是最滋阴,也是最难化的东西。类似髓的还有蟹膏、蟹黄、鱼子,这些都属于精一类的东西。这种东西完全蒸熟的话,就没有滋阴的效果了。但是生着吃又消化不了,所以最好的烹饪方法是发酵。最好是吃像醉蟹、腌蟹、炝蟹这样的,经过发酵或者是经过腌制处理的东西。

饮食的心态

(1)饮食,以“和”为贵

总结归纳成一点,中医的饮食观,最终强调的是元气与谷气的和。饮食的滋味,最重要的就是用我们的元气化谷气的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道家说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数的,要慢慢吃、悠着点儿吃。吃的时间长一点儿,活的时间就可以久一点儿。。

(2)吃饭的时候不生气,生气的时候不吃饭

不要带着情绪吃饭,因为情绪也会动心、动神。所以,吃饭的时候不生气,生气的时候不吃饭。

当你生气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吃不下饭,这就是人体的自我保护。而那些生了气还吃的人,等于是在损耗自己的元气。

(3)想省元气,吃饭时就要专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吃饭的时候想省元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专心吃饭。

吃饭的时候不要动情绪、不要分神,要认真地去琢磨饭的滋味,要在自己真正饿的时候再去吃。

之前有听过徐文兵老师和梁冬老师讲《黄帝内经》,讲的听不错的。所以当看到《饮食滋味》时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来翻了翻。这本书可以说是既是中医书,还是一本 健康 的饮食指南,并且读完这本书,你会对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有进一步的认识。

酸、苦、甘、辛、咸

口味简单来说有五个“酸、苦、甘、辛、咸”,复杂说来有十个还得加上涩、焦、淡、辣、鲜。后面五味和前面五味的归经和作用是相同的,但是品尝出来的味道却是不一样的。

这五味刚好与我们的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对应: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德在耎。以咸补之,以苦泻之”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以辛泻之”

“肺德在收。以酸补之,以咸泻之”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以甘泻之”

酸味、涩味:酸到极处就是涩。(没捂好的柿子就是咸的)

酸味能补益肺、大肠

酸味能泻肝胆,降肝火

酸味能收敛心气、心神

酸味的第三个作用就是收敛心气、心神。因此,总出汗的人,走神的人,魂不附体的人,都应该吃点儿酸的东西。

苦味、焦味:烧焦的东西都有一种苦味。

苦味能补肾和膀胱,止血

总喝淡水是利尿、泻肾的,放点儿苦的东西进去,就会起到补肾和膀胱、泻心火的作用。

苦味能泻心火,排痰浊

如果一个人心火太旺,就应该给他用点儿苦寒的药;而如果这个人痰浊、阴寒太重,那就应该给他用点儿苦温的药。

苦味能燥湿入脾

甘味、淡味:健脾益胃的首选之味。甘和淡是同一种味道。

甘味又包括甘、淡、甜,它首先是补脾胃的。脾胃虚弱的人(通常指那些肌肉消瘦,嘴唇薄,胃壁薄,吃东西不消化、不吸收的人),就需要补脾胃。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饮食质量也变好了,这个时候可就不能再大补脾胃、多吃甜的东西了。

辛味、辣味:辛偏中性,辣偏热性。辛是偏中性的,可以辛凉也可以辛温;辣就偏热性了。

辛味会损泻脾胃

总吃辛辣的东西、喝酒,你的胃黏膜就会被破坏,然后就会胃出血、胃溃疡,会损伤脾胃。

辛味能宣肺 辛味的第三个作用是宣肺

咸味、鲜味:同一种味道。

咸、鲜是入心的。因为咸的东西可以补心气、通心神。

咸味过重,伤肺、大肠 补心的结果,泻的是肺和大肠,盐吃多了的人就会一直咳。食盐多会伤肺,比如,抽烟的人得肺癌的不多,一般吃得太咸的人得肺癌的比较多。

咸能润肾,软坚散结 肾主水,水(肾)是克火(心)的。当肾的力量被加强后,为了防止对心造成伤害,加点儿咸味儿药,补益一下心气,相当于给心一个棉花垫子。

咸味儿的食物不是补肾,而是润肾。比如我们吃坚果,坚果是实,是补肾的、补脑子的。我们在吃核桃仁的时候千万别放糖,而应该放点儿盐。 咸味儿的食物不是补肾,而是润肾。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五谷为养

(1)吃饭就是吃种子

(2)麦补肝、黍补心、粟(小米)补脾、稻补肺、菽(豆子)补肾

五畜为益(益是锦上添花)

(1)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2)羊入肝、鸡入心、牛入脾、驴入肺、猪入肾

(3)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吃燕窝(用冰糖来炖)

(4)如何正确食用补肾但性寒的水产品

滋阴、壮阳效果好,而且比较温性,容易被人接受的,就是牡蛎(生蚝)。

吃虾最忌讳的是:吃完虾就吃水果,或者是吃完虾就喝绿茶。

连皮带虾一块儿吃,这样的吃法才真正滋补人,可以实现阴阳平衡。

还有一种特别好的滋阴的食材就是鳖,这个食材绝对入肾。鳖又叫甲鱼,除此之外它还有个名字叫元鱼。

(5)如何食用又滋补,又比较性平的水产品:鳝鱼;淡菜(贻贝),又叫海虹,北京人叫青口。鳗鱼又叫鳗鲡,有“水中人参”的称号,很多本草书籍上对鳗鱼的评价都很高。带鱼(吃了不会上火)。只有带鱼是入脾、入土的,

(6)畜类中入肺的有鸭、鹅、狗等动物。

(7)补肝效果最好的是鹿肉。

鹿角是滋补肝血、壮阳的最好药物,它就像人的指甲。

(8)补心效果最好的鸡子黄 最后说一说我们经常说的入心的、滋补心阴效果最好的食材—鸡子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鸡蛋黄)。如果你碰到那些伸出舌头没有舌苔,舌面上沟壑纵横,全是裂纹的人,就需要用到鸡子黄。做的时候注意不要把鸡子黄煮得太熟,先烧好开水,然后把鸡子黄打进去,搅匀,喝下就可以了。你如果把它做熟了就没用了,没有滋补心阴的效果,《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朱雀汤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五果为助( 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

水果大部分都是酸、甘、寒,即使某种水果是热性的,也只是“矬子里面拔将军”。因此五果只能作为一个点缀、一种辅助,而不能把它当成主食,不然就会导致身体湿气重,因而生病。

(1)吃水果就吃当地产的

(2)水果基本上都有通便的作用

(3)吃水果最好吃应季的

桑葚不仅可以补肺,还可以间接补肾。如果你有白头发了,可以经常嚼点儿桑葚,药店里干的桑葚也有同样的效果。

再说桃,民间有一句俗语:“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意思是说,桃性平,因此,吃桃对我们的脾胃伤害还不是很大。“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意思是桃熟了还可以吃,但是杏和李子吃多了,绝对会伤身。因为杏和李子吃多了而拉肚子、呕吐、发烧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五果”只能为“助”的原因。

(4)吃完水果后赶紧吃点儿姜。姜的辛温可以把水果的酸寒性化解一些,起到平衡的作用。

(5)饮酒后吃水果,特别伤肝。

(6)对任何瓜,我们都应该浅尝辄止。

五菜为充

(1)蔬菜绝对不能当主食

(2)可以通过吃菜来帮着疏通,这就是蔬菜的价值。

汤、汁、液、胶、糜、髓

汤对人好在哪儿

(1)“扬汤止沸”“如汤沃雪”的汤指开水、热水。

从古到今,我们倡导的都是喝汤—开水和热水,

(2)喝汤能减轻胃的负担

汁对人好在哪儿

(1)喝鲜榨汁,比水更容易被身体吸收

(2)喝五汁饮,专治阴液枯竭、热病伤阴等病

它里面配了五种药材和食材,有荸荠、藕,还有甘蔗汁、梨汁,以及鲜芦根汁。

(3)喝荸荠汁、藕粉,能调治严重胃病

藕粉和荸荠粉相比,滋阴的效果相对差一点儿,但是容易保护胃。

(4)喝麦冬(麦门冬)的汁,生津效果特别好

(5)要学会“断奶”

古人称牛奶为“牛乳饮”,是把它当作一种药来吃的,而我们现在是把药当饭吃。

现在有很多比较胖的人,胃里全是痰,每天还在喝牛奶,他们已经把喝牛奶当成了终身的习惯。

(6)没事尽量不吃榨汁的瓜果:“用汁有度”

我们说的喝汁,是因为人病得嘴都张不开了,没办法吞咽了,所以才榨汁给病人灌下去。 如果是身体 健康 的人,我建议最好还是自己嚼一嚼瓜果(毕竟吃瓜果和喝瓜果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吃应季的、长熟了的水果,尽量少吃榨汁的。

浆对人好在哪儿

(1)“水米相将”就为浆

浆就是稀粥,一种特别稀的粥,而且还得是发酵过的。所以浆的味儿是酸酸甜甜的,是古代一种解渴的东西。北京人喝的豆汁儿,其实应该叫豆浆。

(2)浆水面败火、消炎、降血压,豆汁儿通神

陕西有一种面,叫浆水面,就是把纯净的面汤放在三十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发酵三五日。然后面汤变酸了,成了浆水之后,再用它来煮面。浆水面吃起来口感纯正、无异味,而且还有助于消化。 浆水面吃起来口感纯正、无异味,而且还有助于消化。

(3)不要以酒为浆

(4)酸奶要喝正宗的

我把酸奶也归为浆。酸奶是可以喝的,但现在酸奶里面加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当我们喝到真正的酸奶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喝的是什么。

液对人好在哪儿

(1)液—水和肉的交融

液里面肯定有肉,液就是水和肉的交融;如果凝固了就是皮冻,如果加温了就是一锅肉糜、肉汤。

(2)饮用液,能省下身体很多消和化的功能

(3)煲汤,其实煲的是液 广东人煲汤,其实煲的是液,这是需要时间、需要化的,另外还需要很好的介质(传导热量的介质必须讲究)。因此,我们一般会用一些砂器、陶器来煲,而不能用那些导热特别快、散热特别快的介质,那样的话不但熬不成液,还会熬干、熬焦。

(4)皮冻—治病的良药

中医治疗这种鱼鳞病的方法,一个是用滋阴、润燥的中药;还有一个就是用《伤寒杂病论》里一个叫猪肤汤的方子。

猪肉皮冻怎么吃?一般人是放点儿醋、就点儿蒜吃。

鱼汤也能做皮冻,滋阴效果也很好。

鸭架汤。那是很讲究的,滋阴效果是非常好的。

羊肉和牛肉做的皮冻,就没有滋阴的效果,因为它们都偏温、偏燥。

胶对人好在哪儿

(1)胶,从根本上讲也是液

(2)食用胶的最好方法是烊化 食用胶的最好方法是烊化(烊化就是拿一个小碗,里面放点儿黄酒,把胶放进去蒸,使其溶化掉)。整个过程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 食用胶的最好方法是烊化。

当然,还有个方法就是可以先把阿胶打碎了,再去泡,再去蒸。

其实,这和我们常喝的蛋花汤是一样的,这对于那些呕心沥血的人,整天操心、劳神的人,忧国忧民的人来说,是一个可以直接进补的好方子。

糜对人好在哪儿

(1)糜:把种子打碎了,再熬出来的东西

什么是糜(粥),这是一种半流质的食品,也是一种饮料。 糜和粥现在已经被混用了,但是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棒渣粥和小米粥的区别是:一个被碾碎了,另一个是完整的。同理,米糊和小米粥的区别,糜和粥的区别也是一样的。

(2)“糜粥自养”—《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中有句话叫作“糜粥自养”。因为糜和粥是耗损元气最少,而且最养人的食物。

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是在粥里面乱加东西,比如皮蛋瘦肉粥、鱼片粥、牛舌粥、牛鞭粥……最后很多加进去的食材都喧宾夺主。与其那样,我们还不如直接去吃那些食材。

广东那边儿因为热,人的消耗比较大,易出汗,所以咸粥比较多;而在北方的话,我觉得原味儿的粥,或者稍微偏甜一点儿的粥,还是更适合北方人。

(3)真正的粥要熬到“水中有米,米中有水”

髓对人好在哪儿

髓是半固体的东西,是体液渗透到骨头里的进一步浓缩物。敲骨吸髓的“髓”,是最滋阴,也是最难化的东西。类似髓的还有蟹膏、蟹黄、鱼子,这些都属于精一类的东西。这种东西完全蒸熟的话,就没有滋阴的效果了。但是生着吃又消化不了,所以最好的烹饪方法是发酵。最好是吃像醉蟹、腌蟹、炝蟹这样的,经过发酵或者是经过腌制处理的东西。

饮食的心态

(1)饮食,以“和”为贵

总结归纳成一点,中医的饮食观,最终强调的是元气与谷气的和。饮食的滋味,最重要的就是用我们的元气化谷气的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道家说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数的,要慢慢吃、悠着点儿吃。吃的时间长一点儿,活的时间就可以久一点儿。。

(2)吃饭的时候不生气,生气的时候不吃饭

不要带着情绪吃饭,因为情绪也会动心、动神。所以,吃饭的时候不生气,生气的时候不吃饭。

当你生气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吃不下饭,这就是人体的自我保护。而那些生了气还吃的人,等于是在损耗自己的元气。

(3)想省元气,吃饭时就要专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吃饭的时候想省元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专心吃饭。

吃饭的时候不要动情绪、不要分神,要认真地去琢磨饭的滋味,要在自己真正饿的时候再去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