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络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丝瓜络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第1张

丝瓜络味甘,性凉。能通经活络,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凡肝郁气滞,经络不畅,症见胸胁胀满疼痛者,可与瓜萎、郁金、枳壳、延胡索等配伍,以增宽胸理气之功。

神经在人体当中纵横交错布满全身,丝瓜络的样子与神经非常类似,中医取象比类理论,丝瓜络对末梢神经炎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凡风湿痹证,筋脉拘挛,肢体麻痹,常与秦艽、防风、当归、鸡血藤等配伍,善袪风通络,且药力平和;凡乳汁不通,乳痈者,常与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猪蹄等同用,治乳痈肿痛;每与蒲公英、浙贝母、瓜蒌、青皮等配伍,其体轻通利,善通乳络,可治产后乳少或乳汁不通者。

丝瓜络性寒入肺经,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把丝瓜络烧成灰以后,对于便血、咳血、崩漏下血有非常好的疗效。丝瓜络甘寒质润,也是很好的化痰药物之一。夏天,天气炎热,可以多吃些丝瓜解暑。

扩展资料:

丝瓜治疗无名肿毒,古籍早有记载,《本草求真》谓:“丝瓜性属寒物,味甘体滑。凡人风痰湿热,蛊毒血积,留滞经络,发为痈疽疮疡、崩漏肠风、水肿等症者,服之有效,以其通经达络,无处不至。但过服亦能滑肠作泄,故书有言,此属菜中不足,食之当视脏气以为可否也。

元代医学家朱震亨曰:‘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本草蒙筌》载:“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仁斋直指方》:“治痈疽不敛,疮口太深:丝瓜捣汁频抹之。”

参考资料:

人民周刊网-丝瓜一身皆是宝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方之紫草膏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留涓子鬼遗方》卷五方之紫草膏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紫草膏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方之紫草膏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紫草膏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9 《痘症精言》卷四方之紫草膏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附注 10 《天花精言》卷六方之紫草膏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卫生鸿宝》卷五引《女科要诀》方之紫草膏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2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郑愈方之紫草膏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26 制备方法 127 用药禁忌 128 附注 13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四方之紫草膏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外科学》方之紫草膏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45 出处 1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紫草膏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功效 154 主治 155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56 制备方法 157 用药禁忌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方之紫草膏 161 组成 162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63 功效与主治 17 紫草软膏(紫草膏)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172 处方 173 制法 174 性状 175 鉴别 176 检查 177 功能与主治 178 用法与用量 179 贮藏 1710 版本 18 紫草膏药品说明书 181 药品类型 182 药品名称 183 药品汉语拼音 184 药品英文名称 185 成份 186 性状 187 作用类别 188 适应症/功能主治 189 规格 1810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811 禁忌 1812 紫草膏的不良反应 1813 注意事项 1814 紫草膏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815 紫草膏的药理作用 1816 备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紫草膏 紫草膏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zǐ cǎo gāo

2 英文参考

zicao soft plast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zicao ga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紫草膏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13首。

中成药紫草膏的主要成分为紫草、当归、防风、地黄、白芷、乳香、没药[1]。具有化腐生肌,解毒止痛的功效。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溃疡,症见疮面疼痛、疮色鲜活、脓腐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紫草膏的药典标准。

4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方之紫草膏 41 方名

紫草膏

42 组成

紫草2两(去无色枝杆,捣末),马肠根1两(捣末),杏仁1两(汤浸,去皮,研),吴茱萸1分(捣碎),雄黄1分(细研),清麻油8两。

4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方之紫草膏治小儿头疮。

4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每用先以盐浆水洗疮令净,拭干,以膏涂之。

45 制备方法

上件药,先以麻油于一净铛内煎,下杏仁、茱萸入于铛中,徐徐煎23沸,即去火,以生绢滤去滓,次入紫草、马肠草等末,又煎至7沸,再滤去滓,看膏稀稠得所,入雄黄末,搅令匀,用瓷盒盛。

5 《留涓子鬼遗方》卷五方之紫草膏 51 方名

紫草膏

52 组成

紫草3两,黄连1两,女青1两,白芷1两,矾石3两(烧令汗出),苦酒5合,生地榆根1两。

53 主治

《留涓子鬼遗方》卷五方之紫草膏治小儿头疮并恶疮。

5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敷疮上。

55 制备方法

上7味,纳3味矾石、紫草、黄连为末,入诸药煎,白芷黄膏成。

6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紫草膏 61 方名

紫草膏

62 组成

僵蚕(酒洗)5钱,全蝎(去首尾,酒洗)1两,麻黄(去节)1两,紫草1两,人中白5钱,白附5钱,蝉蜕3钱,蟾酥1钱,穿山甲3钱,无价散5钱。

63 主治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紫草膏治痘紫黑陷井痘热发惊。

6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初热,用败毒散煎汤化下;初热发惊,以薄荷、灯心、葱白汤化下;痘紫黑陷,以紫草煎汤化下;痘色淡白伏陷,以人参煎汤入酒数匙化下即起。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另将紫草2两煎,去滓,熬成膏,再加蜜2两,入好酒半盏,炼过,与紫草膏调匀,和前药末为丸。

7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方之紫草膏 71 方名

紫草膏

72 组成

紫草1两,桂心1两,芎1两,赤芍药1两,白敛1两,川大黄1两,防风1两(去芦头),黄芩1两,莽草1两,当归1两,木香1两,甘草2两。

7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方之紫草膏治一切肿毒,肉色不异,时时牵痛,经年肿势不消。

7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及热涂熁肿处,1日2次。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每用散2两,酒2升,于铛中煎令成膏。

8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紫草膏 81 方名

紫草膏

82 组成

香油2斤半,当归4两,紫草4两,白芷2两,红花2两,黄蜡8两。

83 功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紫草膏具有凉血活血,解毒之功效。

84 主治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紫草膏治淋巴腺结核。

85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直接涂患处。

86 制备方法

炼膏去渣。

9 《痘症精言》卷四方之紫草膏 91 方名

紫草膏

92 组成

紫草5钱,犀角3钱(磨细),羚羊角3钱(磨细),珍珠4分(研细),劈砂5钱(飞净),牛黄2分,青黛3钱(水澄),川贝3钱(炒净),琥珀3钱(细研),羌活3分(炒),冰片(梅片)1分,明雄5钱,乳香3钱(去油),没药3钱(去油),元参5钱(或晒燥,或瓦焙。上为细末,包好勿动),银花2两,地丁2两(拣净),核桃肉2两(捣烂),甘草1两,甘菊1两。

93 主治

《痘症精言》卷四方之紫草膏治已痘未痘,诸般恶疮恶毒。

9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岁上下者服1丸,3岁上下者服2丸,蜜水送下。

95 制备方法

后5味,先入长流水5碗,用砂锅慢火煎至一半,取滓绞汁,滤清,入炼蜜盏许,桑柴熬至滴水不散,入前15味药为丸,重3分。

96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紫草丸”。

10 《天花精言》卷六方之紫草膏 101 方名

紫草膏

102 组成

紫草5钱,真麻油4两,乳香5钱(研细),没药5钱(研细),黄蜡2两。

103 主治

《天花精言》卷六方之紫草膏治凡痘有犯大小恶形者。

10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以此调化毒散贴之。

105 制备方法

将紫草入真麻油内滚数次,去滓,再入乳香、没药、黄蜡,共熬成膏。

11 《卫生鸿宝》卷五引《女科要诀》方之紫草膏 111 方名

紫草膏

112 组成

紫草2两(麻油4两浸3日,去滓,将白蜡1两,入油熬烊),白芷1钱,降香3钱,松香3钱,枯矾2钱(研细),轻粉2钱(研细)。

113 主治

妒乳、吹乳,成脓溃陷者。

11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将后药末入前油膏内搅匀,候冷。以小筌子挑1块,刮入陷中,上盖膏药。内服参、耆、苓、术、归、桂、乳、没等药,排托收功,则 无损,日后有乳。

12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郑愈方之紫草膏 121 方名

紫草膏

122 组成

紫草1钱,白附子1钱,麻黄(去节)2钱,甘草(炙)2钱,全蝎10个,僵蚕(炒)2个。

123 功效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郑愈方之紫草膏具有退斑起痘之功效。

124 主治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郑愈方之紫草膏治麻痘不快。风痫。

125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紫草汤化下,续用黄耆散调治。

1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蜜1两,酒半盏,入紫草煎数沸后,令旋施,同和前药为丸,如皂角子大。

127 用药禁忌

如泻,忌服。

128 附注

①《万氏家抄方》有红花,无甘草。②《医学入门》有蟾酥。

13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四方之紫草膏 131 方名

紫草膏

132 组成

紫草茸半两,黄连半两,黄柏半两,漏芦半两,赤小豆1合,绿豆粉1合。

133 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四方之紫草膏治热疮。

13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日3敷,常服黄连阿胶丸清心。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麻油为膏。

14 《外科学》方之紫草膏

本方为经验方[2]。

141 方名

紫草膏

142 组成

乳香、没药各30g,当归60g,白芷、寒水石、牡丹皮、大黄、冰片各45g,生地黄90g,紫草、黄柏各21g,黄蜡250g,麻油2500g[2]。

乳香1两,没药1两,当归2两,白芷1两5钱,寒水石1两5钱,牡丹皮1两5钱,大黄1两5钱,冰片1两5钱,生地3两,紫草7钱,黄柏7钱,黄蜡半斤,麻油5斤。

143 主治

《外科学》方之紫草膏治烧伤。

144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先熬油,滚开后加入诸药,去渣过滤,下黄蜡,冷后放入冰片即成,搽患处,或浸入纱布成油膏纱布,外敷包扎[2]。

先熬油,滚开后加入诸药,去滓过滤,下黄蜡,冷后放入冰片即成。搽患处,或浸入纱布成油膏纱布,外敷包扎。

145 出处

《外科学》(武汉医学院)

1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紫草膏 151 方名

紫草膏

152 组成

当归3钱,防风3钱,生地3钱,乳香3钱,白芷3钱,没药3钱,紫草1两。

153 功效

化腐生肌。

154 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紫草膏治疮疡已溃,疼痛流水,久不收敛。

155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涂敷患处。

156 制备方法

将乳香、没药2味另研细粉过罗,其余当归等5味除紫草外,用香油4两炸枯,过滤去渣,再兑入紫草(用温水闷湿)微炸,至油呈紫红色为度,再加入黄蜡,夏季用1两4钱,冬季用1两2钱成膏,候温,然后加入上列乳香、没药细粉混合均匀即得。

157 用药禁忌

忌食发物。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方之紫草膏 161 组成

紫草500g,当归、防风、地黄、白芷、乳香、没药各150g[2]。

162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软膏剂,每用适量摊于纱布上贴患处,隔一二日换药一次[2]。

163 功效与主治

紫草膏功能化腐生肌[2]。治疮疡、痈疽已溃[2]

17 紫草软膏(紫草膏)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紫草软膏(紫草膏)

Zicao Ruangao

172 处方

紫草500g、当归150g、防风150g、地黄150g、白芷150g、乳香150g、没药150g

173 制法

以上七味,除紫草外,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过筛;其余当归等四味酌予碎断,另取食用麻油60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将紫草用水湿润,置锅内炸至油呈紫红色,去渣,滤过。另加蜂蜡适量(每10g麻油加蜂蜡2~4g)熔化,待温,加入上述粉末,搅匀,即得。

174 性状

本品为紫红色的软膏;具特殊的香气。

175 鉴别

取本品10g,加石油醚(60~90℃)80ml使溶解,用2%氢氧化钠溶液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提取液,滴加盐酸使液面浮有红色油状物,加乙醚80ml振摇提取,分取乙醚液,挥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左旋紫草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中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5:0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喷以10%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斑点变为蓝色。

176 检查

应符合软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R)。

177 功能与主治

化腐生肌,解毒止痛。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溃疡,症见疮面疼痛、疮色鲜活、脓腐将尽。

178 用法与用量

外用,摊于纱布上贴患处,每隔1~2日换药一次。

179 贮藏

密闭,遮光。

1710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紫草膏药品说明书 181 药品类型

中药

182 药品名称

紫草膏

183 药品汉语拼音 184 药品英文名称 185 成份 186 性状 187 作用类别 188 适应症/功能主治

化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已溃。

189 规格 1810 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外用,摊于纱布上贴患处,每隔1~2日换药一次。

1811 禁忌 1812 不良反应 1813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 性食物。

2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

3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4疮疡溃后仍有全身发热等症状时应到医院就诊。

5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应停用。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8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815 紫草膏的药理作用 1816 备注

紫花地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紫花地丁性味苦寒,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上火症状,所以在上火的时候,可以用紫花地丁煲汤或者煮水喝。那么,紫花地丁入药有什么作用?紫花地丁有什么药用功效?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yedoensisMakino的干燥全草。产于我国长江下游至南部各省。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切碎,鲜用或干燥生用。

药性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

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疔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并以渣外敷,或熬膏摊贴患处,均有良效;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毒蛇咬伤。本品兼可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

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2《本草正义》:“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然辛凉散肿,长于退热,惟血热壅滞,红肿_发之外疡宜之,若谓通治阴疽发背寒凝之证,殊是不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苷类、黄酮类。全草含棕榈酸、反式对羟基桂皮酸、丁二酸、二十四酞对羟基苯乙胺、山柰酚-3-O-鼠李吡喃糖苷和蜡,蜡中含饱和酸、不饱和酸、醇类及烃。

2药理作用:本品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实验证明,其提取液对内毒素有直接摧毁作用。本品尚有解热、消炎、消肿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紫花地丁临床多与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水煎内服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肺炎、肺心病肺部感染以及外科化脓性炎症。如有用紫花地丁配以野菊花、金银花、皂刺等药,水煎内服,治疗化脓性腱鞘炎36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98,4:229)。

其他《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上药定为紫花地丁药材的正品。本品药材商品较为复杂,异物同名品甚多。在不同地区还有将豆科植物米口袋GueldenstaedtiamultifloraBunge和小米口袋Gverna(Georgi)Boriss的全草亦作为紫花地丁使用,又称甜地丁。另有**科植物地丁紫堇CorydalisbungeanaTurcz作为苦地丁使用,不属此类,应予鉴别。

功效作用

1、清热解毒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辛,苦主泻,辛主散,寒能清热,入血分,能起到解血热、消肿痛之效,攻毒散结而活血,并且还能利湿热通水道,为清热凉血、解毒消痈的要药。

2、解蛇毒

紫花地丁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溶血性的蛇毒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用新鲜的紫花地丁捣汁内服,局部以新鲜的紫花地丁与少量雄黄捣碎外敷,可治疗蛇毒。

3、抗菌抗病毒

现代医学表明,紫花地丁对结合杆菌,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以及钩端螺旋体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清热、消肿、消炎等。

4、抗癌

紫花地丁全草含有黄酮类物质,能促进健康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人体抗癌作用,常用与治疗牙龈癌、乳腺癌、食管癌、阑尾肿瘤、胃癌以及生殖系统癌症。

5、紫花地丁的食用价值

紫花地丁每100g干物质中含有蛋白质2927g,含可溶性糖238g,氨基酸3395mg及多种维生素。每1g干紫花地丁中含铁3548μg、锰303μg、铜222μg、锌558μg、钡113μg、锶873μg、铬690μg、钼600μg、钴97μg、钙39μg。将紫花地丁的幼苗或嫩茎采下,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浸泡3~5min炒食、做汤、和面蒸食或煮菜粥均可。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方之地黄膏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35 附注 36 摘录 4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地黄膏 41 组成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5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方之地黄膏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地黄膏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附注 7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之地黄膏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1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地黄膏 111 地黄膏的别名 112 处方 113 制法 114 功能主治 115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16 使用注意 117 各家论述 118 摘录 12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地黄膏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黄膏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4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地黄膏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效主治 14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5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方之地黄膏 151 处方 152 功能主治 15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54 摘录 16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之地黄膏 161 组成 162 制备方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7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方之地黄膏 171 处方 172 制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摘录 18 《中藏经·附录》方之地黄膏 181 组成 182 制备方法 183 功能主治 18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85 摘录 19 《医灯续焰》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191 处方 192 制法 193 功能主治 19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195 摘录 20 方出《普济本事方》卷六,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201 处方 202 功能主治 20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04 各家论述 205 摘录 21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地黄膏 211 处方 212 制法 213 功能主治 21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15 摘录 22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黄膏 221 组成 222 制备方法 223 功能主治 22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3 《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之地黄膏 231 组成 232 制备方法 233 功能主治 2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4 《幼幼新书》卷五引《惠眼观证》方之地黄膏 241 组成 242 制备方法 243 功能主治 24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5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地黄膏 251 组成 252 制备方法 253 功能主治 25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6 《眼科阐微》卷三方之地黄膏 261 组成 262 制备方法 263 功效主治 26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2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地黄膏 地黄膏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ì huáng gāo

2 概述

地黄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四首。

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方之地黄膏 31 处方

生地黄汁一升,松脂二两,熏陆香、蜡各一两,羊肾脂、牛膝各一两半[1]。

32 制法

药入地黄汁中,煎松脂及熏陆香,令消尽,即纳羊脂酥蜡,慢火煎成膏[1]。

于地黄汁中煎松脂及香,令消尽,即纳羊脂、酥,蜡,慢火煎令稠膏成,涂软帛上。

3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方之地黄膏功能排脓止痛[1]。主治痈疽发背,溃后疼痛不止[1]。

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外敷患处[1]。

35 附注

方中牛酥原作“牛膝”,据《附广肘后方》改。

36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

4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地黄膏 41 组成

生地黄(捣泥为膏)、木香(为末)[1]。

42 制法

将地黄膏随肿大小摊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膏贴患处[1]。

43 功能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地黄膏主治损伤及肿痈未破者[1]。

5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方之地黄膏 51 处方

鲜生地黄(捣汁)十斤,当归身一斤,芍药、枸杞子各半斤,天门冬、麦门冬各六两,川芎、牡丹皮各二两,莲肉四两,知母、地骨皮各三两,人参、甘草各一两[1]。

鲜地黄不拘多少(捣汁,以10斤为则,和众药汁同熬),当归身1斤,芍药半斤,甘杞子半斤,天门冬6两,川芎2两,麦门冬6两,莲肉4两,丹皮2两,知母3两,地骨皮3两,人参1两,甘草1两。

52 制法

上将众药用水2斗,煎1斗,去滓净.用生地黄汁同熬成膏。

53 功能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方之地黄膏主治阴虚火旺发热[1]。

滋阴降火,养血清肝。主涝瘵。

5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渣,和地黄汁同熬成膏服[1]。

55 摘录

《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

6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地黄膏 61 组成

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白芍药、枸杞子、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1]。

生地、当归、丹皮、白芍药、甘枸杞、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

62 功能主治

主治精虚所致的中消[1]。

主治精虚中消,时食时饥,饥不欲食。

63 附注

本方方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1]。

7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之地黄膏 71 处方

生地黄1合,黄连1两,黄柏半两,寒水石半两。

72 制法

地黄研自然汁,和药成饼子。

73 功能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之地黄膏功在逐去热毒瘀血。主治眼外障。目被撞打,疼痛无时,瞳仁被惊,昏暗蒙蒙,眼眶停留瘀血;或风热赤目,热泪出。

7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要用时以纸贴目上。

75 摘录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8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81 处方

生地黄(研如膏)木香(为末)

82 功能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主治跌打损伤,臂臼脱出,局部肿痛;及痈肿来破者。

8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视肿处大小,将生地黄膏摊纸上,再将木香粉撒布地黄膏上,然后再摊一层地黄膏。敷伤损处。

84 摘录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

9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 91 处方

生地黄、猪脂(不著水)。

92 制法

生地黄,纳脂中,令脂与地黄足相淹和,煎67沸。

93 功能主治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主治鼠漏疮,愈后复发,或不愈,出脓血不止。

9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先以桑灰汁洗疮去恶汁,以地黄膏敷疮上,每日1换。

95 摘录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

10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 101 组成

生地黄、猪脂(不著水)。

102 制备方法

生地黄,纳脂中,令脂与地黄足相淹和,煎67沸。

103 功能主治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黄膏主治鼠漏疮,愈后复发,或不愈,出脓血不止。

10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先以桑灰汁洗疮去恶汁,以地黄膏敷疮上,每日1换。

11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地黄膏 111 地黄膏的别名

生肌膏

112 处方

生地黄(切)1升,(捣绞取汁3合),熏陆香2两,松脂2两,羊肾脂5合(煎),乌麻油2升,杏仁2两,蜡2两,石盐1两(研如粉)。

113 制法

上先下蜡微火令消,次纳羊脂令消.次下乌麻油,次下松脂令消,次下杏仁,次下熏陆,次下地黄汁,次下石盐,以微火煎之,令地黄汁水气尽,以绵滤停凝。

114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地黄膏功在蚀恶肉,不著痂,先从内愈。主金疮、火疮、灸疮不能愈者。

115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生肌膏(《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太平圣惠方》有蜜二两。

116 使用注意

慎生冷、猪肉、鸡、鱼。

11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地黄凉血乳香定痛,松脂生肌,杏仁消肿,蜡补绝伤,羊脂祛风,麻油解毒石盐软坚。为金疮、火疮、灸疮通治之药。

118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

12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地黄膏 121 组成

生地黄、粟米饭淀(极酸者)各等分。

122 制备方法

上烂研相和如膏。匀摊于薄纱绢上,方圆可2寸。

12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地黄膏主治目赤肿痛。

12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用贴熨眼,干热即换。

13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黄膏 131 组成

生地黄(净洗,切,研)2两,黑豆2两(生捣末)。

132 制备方法

上药为膏。

13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地黄膏主治暴赤眼肿痛。

1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临卧时,以盐汤洗眼后闭目,以药膏厚罨眼上,更不动,至晓。水润药令软取下。

14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地黄膏 141 组成

生干地黄3分,白及半两,白蔹半两,甘草(生,锉)半两,白芷3分,猪脂半斤(炼)。

142 制备方法

上除猪腊外,为末,入猪脂内熬成膏,候冷。

143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之地黄膏功在生肌。主治诸疮不合。

14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日34次涂之。

15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方之地黄膏 151 处方

生地黄3斤(细切,捣绞取汁)。

15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方之地黄膏主治热痈肿结,热振焮痛,欲作脓。

15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上于铜器内慢火煎搅成膏。取敷肿处,以故帛涂贴之亦得。每日换35次即溃。

154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

16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之地黄膏 161 组成

生地黄(细切)3斤,乌鸡1只(去毛、肠、肚并足和骨,锉细)。

162 制备方法

上相和,捣研为膏。

16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之地黄膏主治伤折,恶血结滞肿痛。

16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量患处多少,摊帛上缚之,日再易。

17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方之地黄膏 171 处方

生地黄(酒洗净)1斤。

172 制法

上用水56碗,入铜砂锅内慢火煮干3分之2,用布续去汁,将滓捣烂,又用水2碗再熬减大半,又以布绞净。如此3次,将汁通和一处,入好蜜以甘苦得中为度,用文武火熬至滴水不散,似稀糊样,取起置冷地上1夜,出火毒,以瓷罐收贮。或加当归等分。

173 功能主治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方之地黄膏主治血虚生疮,肌肤燥痒,自汗,遗精便多,妇人乳少。

174 摘录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

18 《中藏经·附录》方之地黄膏 181 组成

石膏(煅)、藿香叶、蚌粉、香白芷、雄黄(研)各等分。

1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以生地黄自然汁调,稀调得所。

183 功能主治

《中藏经·附录》方之地黄膏主治一切痈疽,及毒虫所伤。

18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涂疮上四周,留疮头,已破者留疮口勿涂。干即再敷之,药厚以新水润之。

185 摘录

《中藏经·附录》

19 《医灯续焰》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191 处方

生地黄3斤(捣取汁),茜草1斤(水5大碗,煎绞取汁,滓再煎23次取汁。)

192 制法

合2汁,缓火煎如膏,以瓶盛之。

193 功能主治

《医灯续焰》卷十八方之地黄膏功在久服乌须发。

19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温服半匙。一月髭须如漆。

195 摘录

《医灯续焰》卷十八

20 方出《普济本事方》卷六,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 201 处方

生地黄(研如泥,成膏)、木香(为细末)。

202 功能主治

方出《普济本事方》卷六,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黄膏主治内消痈肿。主打扑伤损,及一切痈肿未破。臂臼脱出。

203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以地黄膏随肿大小摊于纸上,掺木香木一层,又再摊地黄贴肿上。不过35次即愈。

204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生地黄气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阴厥阴,能凉血;木香气味辛温,入足太阴,能疏滞,打伤扑损、痈肿未破者,皆能内消。大凡损伤痈肿,必因气血不宣畅,今既气得疏,血亦流行,肿岂有不消者哉。

205 摘录

方出《普济本事方》卷六,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

21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地黄膏 211 处方

山栀仁1两半,绿豆粉1两半,粉草6钱。

212 制法

上药或晒或焙为末,用生地黄烂杵,取汁1两半,好蜜1两半,以薄瓦器盛,在铜铁铫中水煮成膏,如稀糊相似,候冷停分,入前药末,同在乳钵再杵匀,为丸如芡实大。

213 功能主治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地黄膏主治小儿口内舌上,生疮作痛,饮食难进,昼夜烦啼。婴儿胎热,生后旬日之间多虚痰,气急喘满,眼闭,目胞浮肿,神困,呵欠吸吸作声,遍身壮热,小便赤,大便闭,时惊烦者。

21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以1丸至2丸,麦门冬煎水化下,不拘时候。儿大者每用1丸纳口内含化,或以新汲水调点舌上。

215 摘录

《活幼心书》卷下

22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黄膏 221 组成

生地黄1斤(取汁),胡桐泪半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白矾半两(烧灰细研)。

222 制备方法

先于银器中煎地黄汁,欲凝,下诸药,搅勿住手,膏成,于瓷盒中盛。

22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黄膏主治牙齿宣露,齿根挺出,时出脓血不止。骨槽风痛。

22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涂齿根下。

23 《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之地黄膏 231 组成

大黄、黄柏、黄连、黄芩、赤芍药、当归、绿豆粉、芙蓉叶、薄荷各等分。

232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生地黄汁、鸡子清、蜜同调匀。

233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之地黄膏主治赤肿疼痛,外障等眼疾。

23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贴太阳穴及眼胞上。

24 《幼幼新书》卷五引《惠眼观证》方之地黄膏 241 组成

郁金(皂荚水煮干,切细,焙干用)半两,豆粉半两,甘草1分(灸),马牙消(研)1钱。

242 制备方法

上用生地黄汁及蜂蜜对合,入盏内约2分许,熬成膏,和成药。

243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五引《惠眼观证》方之地黄膏主治初生儿鹅口、重舌、重腭。婴孩胎受热毒或生下两目不开。

24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每服2皂子大,香熟水含化;或鹅翎扫涂口内亦得。

25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地黄膏 251 组成

生地1000g,藤黄15g,红粉9g,冰片3g,广丹12g。

252 制备方法

上后4味为细末,备用。先将生地洗净,放砂锅内煮30分钟左右,取出捣烂,再放入原汤煮20分钟,过滤取滓。将滓再煮再滤,然后将滤出的药液放砂锅内,用大火煎熬成膏,以提起成丝为度。放入罐内待冷后,将备用药粉搅入即成

253 功能主治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地黄膏主治淋巴腺结核。

25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先以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洗净疮面,用无菌敷料摊上药膏(不宜太厚),盖在疮口上,间日或3日换药1次。

26 《眼科阐微》卷三方之地黄膏 261 组成

生地2两,黄连1两,黄柏5钱,寒水石5钱,归尾2钱,红花2钱。

262 制备方法

先将地黄酒浸,捣烂如泥,和药成饼,摊油纸上。

263 功效主治

《眼科阐微》卷三方之地黄膏功在行血凉血,去热毒。主治撞损瞳人,瘀血疼痛,或风热赤目泪出等眼疾。

264 地黄膏的用法用量

原则:因人、因时、因病而异。例如: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从中医的理论而言,主要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食补也要根据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补,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平衡。如热体、热病宜多食寒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就要多食温热性食物。只有这样的食补才能相“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帮帮帮志愿者帮你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①温热性食物

  龙眼肉:补心安神,养血益脾。

  荔枝:甘温养血,益人颜色。

  饴糖:补中缓急,润肺止咳。

  扁豆:健脾养胃,化湿解暑。

  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胡桃:补肾助阳,敛肺止喘。

  谷食类:面、蚕豆、豆油、酒、醋。

  蔬菜类:生姜、大蒜、大葱、韭、胡荽菜、芥子、胡萝卜、薤白。

  果品类:李、橄榄、木瓜、乌梅、粟、葡萄、大枣。

  食糖类:蜂蜜、白糖、砂糖。

  禽兽类:鸡肉、雉肉、鸭肉、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猫肉。

  鳞介类:鲫鱼、鲥鱼、鲤鱼、海虾、鳝鱼、鲢鱼、胖头鱼、鲩鱼、泥鳅、鲍鱼。

  ②寒凉性食物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除烦。

  荸荠:化痰消积,清热生津。

  菊花:清肝明目,疏风散热。

  梨:生食清热止渴,熟食滋阴润燥。

  西瓜:清热止渴,消暑利尿。

  谷食类:小米、荞麦、豆腐、豆鼓、豆浆。

  瓜菜类:苋菜、油菜、白菜、黄瓜、甜瓜、竹笋、芋头、茄子、丝瓜、冬瓜、蘑菇。

  果品类:菱、藕、甘蔗、白果、柿饼。

  禽兽类:兔肉、麋肉。

  鳞介类:黑鱼、鳗鱼、田鸡、螃蟹、鳖、龟、蛤子、牡蛎等。

  ③平性食物  莲子:养心安神,益肾固涩,健脾止泻。

  黑芝麻:滋养肝肾,润燥通便。

  山药:补脾胃,益肺肾。

  谷食类:小麦、糯米、粳米、黑豆、黄豆、豌豆、豇豆。

  瓜菜类:葫芦、南瓜。

  果品类:枇杷、青梅、花生。

  禽兽类:猪肉、雁肉、凫、鹅肉、鸽肉、燕窝。

  鳞介类:银鱼、乌贼、鲨鱼、青鱼、鳜鱼。

  此外,雄鸡、鲤鱼、虾、蟹、带鱼、狗肉、猪头肉、牛羊肉以及蔬菜中的蘑菇、黄花、香椿、南瓜、芫荽等对于有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性疾病等不宜食用或不宜过多食用。[编辑本段]春季食补 传统医学讲究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人也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且五脏与四季对应,春天属木,肝气旺。中医说的‘肝气太旺’,大致相当于说人紧张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就是现代语言所讲的‘应激’反应状态。肝气旺,人就容易发怒,容易紧张,容易急躁。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在整个春季里,食养原则是减酸益甘而养脾气。因为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不能再助长肝气以免过旺,这样可以保护脾气不受克伐。甘是脾的本味,为了抗御肝气的可能侵犯,增加甘味以增强脾气,可以此加强机体的防御。

  

  多吃凉拌菜

  中医讲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所谓“酸”不是现在常说的酸性碱性食物的意思,性味和味道大致相同,但也不是太绝对。而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味道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比如大枣和山药。五谷杂粮,大部分都算“甘”,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核桃、栗子等等,不是完全由口味来分。如果把“甘”理解为多吃糖可就错了。

  春天气温升高后,细菌、病毒也活跃,应多吃有利于调节免疫功能的食品,可常吃些野菜,比如鱼腥草,它抗感染的功能就很好,焯一下,那种特别的腥味就可以去很多,再略加调料拌为凉菜。

  

  “春困”食补

  气候日渐转暖,很多人会感到困倦、疲乏、没精打采、昏昏欲睡,还有人出现失眠、头晕、工作精力不集中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据各地媒体报道,近年来受“春困”所扰的人群正悄悄扩大,而且在“白领”中尤其明显。“春困”其实是亚健康的一种信号,提示身体出现了肺阴虚、肺燥热、湿痰、肝阳上亢、肾阴虚等不良“信号”。

  按中医理论,冬天应该养藏,如没做好,没给春天打好基础,万物生发的春季,人的阳气相对不足而导致精神不佳,困意频至。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然而现在人总是处于生活节奏很紧张状态,不可能按季节调整作息时间表,所以春困症候群越来越明显。

  传统医学认为,解决春困的关键是要补充阳气。多吃些健脾的食物,如大枣和山药。南瓜、土豆、白薯、芋头,都是补脾的。少吃羊肉等温性食物,不吃辛辣、煎炸烤食品、狗肉、酒类、火锅等热性食物。韭菜偏温,补阳,阳气虚的人,容易犯困犯懒的,不想动的人,可多吃些韭菜。

  

  常吃蔬菜  芹菜,味甘、辛,性凉。入肺、胃、肝经。具有平肝清热,利湿治淋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芹菜含铁量较高,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食物纤维,有清肝热、降低血清胆固醇、促进体内废物的排泄、净化血液等作用。

  专家提醒:芹菜有水芹和旱芹之分,入药以旱芹为主。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菠菜,味甘,性凉,冷滑,归胃、大肠、膀胱经。能养血、止血,润燥,利五脏,通肠胃,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现在研究认为菠菜还含有女性和中老年人比较容易缺乏的矿物质――镁。

  温馨提示:菠菜炒熟食,其性平和,对肠胃虚寒病者影响不大;但煮汤食用,却有寒冷滑润之性,因此虚寒症、腹泻以及尿路结石者忌食。菠菜含草酸较多,放在沸水中烫一烫,可以去掉过多的草酸。

  韭菜,又叫起阳草,长生韭等。味辛甘、性温、无毒。归经入肝、脾、胃、肾。能补肾益阳,调和脏腑,行气活血,增进食欲,暖胃,下气,散血,除湿。

  温馨提示:韭菜辛辣温热,虽有壮阳益肾祛寒之功,也能引发皮肤疮毒,多食令人口气发臭和目眩。患有痈疽疮肿及皮肤癣、皮炎、湿毒者忌食。热症、阴虚火亢者慎食。韭菜难以消化,不宜多吃。

  油菜,味甘,性凉。入肝、肺、脾经。具有行瘀散血,消肿解毒作用。

  卷心菜,又称包心菜。味甘,性平。入肝、肠、胃经。具有清热散结,健胃通络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卷心菜富含营养素及微量元素钼,富含果胶和纤维素,它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高胆固醇血症等功用。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具有健脾养胃,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我国食用山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它就被誉为补虚佳品。现代研究证明,山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供给大量的黏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蛋白质,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

  芋头,味甘、辛,性平。入脾、胃经。具有解毒消肿,益胃健脾,调补中气,止痛作用。现代研究,芋头是碱性食品,可用来防止胃酸过多症;芋头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土豆,味甘,性平。归经入胃、大肠。可补气健脾,和胃调中,适宜于脾虚体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土豆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素。对土豆,各国有许多亲昵的称呼,法国人称它为“地苹果”,德国人称它为“地梨”,俄罗斯人称它为“第二面包”。德国人常用土豆来治疗消化不良,做法是将两颗削了皮的土豆放入果汁机打成汁饮用。

  温馨提示:土豆中的许多营养素易溶于水,所以去皮后或者切好后尽量不要泡水,以免营养素大量流失。

  胡萝卜,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肺经。能养血明目,健脾消食,补气生血,行气化滞。现代研究认为胡萝卜富含α和β胡萝卜素,这是两种强抗氧化剂,能减缓有害物质对细胞的侵害。

  温馨提示: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物质,最好用植物油烹调。

  南瓜,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胃、大肠经。能补脾利水,解毒杀虫,退热,止痢,止痛,安胎。清代名医陈修园说:“南瓜为补血之妙品。”现代研究,南瓜含有大量的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可降压降脂。[编辑本段]夏季食补 夏季食补的特点首先是要清补不要滋补。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若用滋腻温热的补益中药反而会“火上加油”,适得其反,最好选择偏于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的补品,如太子参、枸杞子、北沙参、麦冬、西洋参等,而不要用那些滋腻温热的补品,如阿胶、鹿茸、红参、附子、首乌、熟地等。

  要点

  在夏季喜欢冷饮的人群,易发生腹痛、厌食、大便不调等肠胃炎症状,所以在调补药中益加些健脾和胃的中药,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有扁豆、山药、白术、陈皮、炒菜菔子等。

  在进补时还应注意初夏食欲减退、口臭、舌苔厚腻等“湿重”现象,此时需“祛湿”即清理胃肠道,常用藿香、厚朴、米仁、陈皮、黄连、仓术等中药,待湿除后才宜进补。

  宜吃食物

  第一,宜清凉解暑。宜食用清凉食物和各种瓜果,如绿豆、玉米、毛豆、西瓜、冬瓜、黄瓜等,一方面可解暑气,另一方面又可补充因出汗多而损耗的大量体液和矿物质。

  第二,宜以苦为补。苦味虽不那么受欢迎,但其泻火、通下的作用不可低估。苦瓜、啤酒(少量饮用)等可平息心火,减少出汗,保存津液(但不可太过,以防苦寒败胃)。

  第三,宜芳香祛湿。由于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气压低等因素,可影响血液通畅,使人周身乏力,甚至关节酸痛。宜选用藿香、佩兰、生薏仁米、陈皮、炒防风等煮汤、熬粥服用,可驱湿除邪。

  第四,宜健脾化湿。适用于脾虚、苦夏者,用焦白术、炒薏仁米、制苍术、扁豆衣等煎汤,日服用2次;或研磨成末,泡汤代茶饮,对脾虚生湿、见食生厌、口中发黏者有一定补益作用。

  老年人宜补水炎热的夏季,由于老年人大脑神经的口渴中枢反应较迟钝,难以发出“口渴要喝水”的命令,如果得不到及时饮水来补充,往往会造成脱水的状态,遂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循环不畅。因而,很容易诱发中风。所以,夏季老年人宜补水。

  补钾现代医学认为,夏季养生宜补钾,因为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成年人体内含钾150克,分别贮存在细胞内外,起着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作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致使体内丢失一部分水分和盐分,随汗液排出的还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钾。如果体内缺钾,往往会使人感到倦怠无力,精力、体力下降等症状,同时会出现耐热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心律失常和全身肌肉无力等。

  补钾后往往会使人精神振奋。补钾能避免高血压对动脉壁造成的机械损伤,并能降低高血压患者中风的发病率。最好的补钾方法是,在日常膳食中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大豆、红豆、鲜豌豆、毛豆、油菜、芹菜、菠菜、海带、紫菜等。另外,牛奶、鹅肉、鲤鱼、鳝鱼等食物也含有一定含量的钾,应经常食用。

  补镁夏季养生宜适当地补镁。对于一般人来说,最好的进补方法是多吃富含镁的食物。如蔬菜中的绿叶菜、茄子、萝卜、土豆等;水果中的葡萄、香蕉、柠檬、橘子等;粮食中的糙米、大麦、荞麦、新鲜玉米、小麦胚等;豆类中的豌豆、红蚕豆;水产中的海参、墨鱼、鲑鱼、沙丁鱼、贝类等。因此,多吃粗粮、蔬菜、水果,一般就可以有效地提高镁的摄入量。如果每天摄入的镁大大超过生理需求量,造成镁过剩,则会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若需要药物补镁,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进行。

  补充适量的盐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活跃,最明显的是出汗多。出汗时如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机体产生高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为口渴、全身乏力等。然而,大汗后仅仅补充水分,而不注意补充适量的盐分,则使高渗性脱水转化为低渗性脱水,细胞外的水分向细胞内转移,从而造成细胞内水肿,使人感到不适,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抽搐甚至昏迷。所以,大汗淋漓时,应饮用千分之二左右的淡盐水,且喝水以少量多次为宜。

  补铁在炎热的夏天,有些妇女常常会抱怨自己怕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医学研究人员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缺铁。这个结论的科学依据为:美国的医学研究人员曾对数百名穿着泳装在冷气室与游泳池中感到冷得发抖的女子进行体检,发现她们大都有缺铁的现象。

  专家们认为,男子同样也有这种情况,不过他们食量较大,可以随时补充铁,而女子还要在经期中失去不少的铁。凡经常感到冷的妇女,可请医生检验一下血液中的含铁量,这要比测定血红蛋白更为正确。

  对此,专家们建议:凡有缺铁现象的妇女,夏季宜补铁,应多吃些含铁量高的食物,如瘦肉、鱼、鸡、豆制品及其他根类与绿叶植物;与此同时,在医生指导下,经常服用补铁制剂。

  补钙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钙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约占体重的15%~20%;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还参与凝血过程;钙能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传递信息,并保持人体渗透压的相对恒定。人体特别是婴幼儿缺钙会发生佝偻病、手足抽搐症等疾病,严重影响孩子健康。

  盛夏正是孩子补钙最好的季节。因为,夏天气温高,阳光充足,紫外线强,幼儿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很快将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使体内维生素D倍增,有利于钙的吸收。

  家长们宜多让小儿到户外活动,时间长了,其运动量也随之增大,体内血液循环加速,骨髓、牙髓的供血充足,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骨和牙齿的代谢,与各种微量元素(镁、锌、磷、铜等)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的关系很大。而夏季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很多,摄入量也大,这些又是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的良好条件。

  幼儿补钙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采取食补,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骨、虾皮、骨头汤、鲜鱼、活虾、海带、牛奶和豆制品。幼儿食谱要广,不要偏食,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蔬菜、瓜果)和维生素D(鲜鱼)的食品。二是重度缺钙者可酌情补充钙剂。目前,钙剂品种繁多,但临床上多选用“盖天力”或“钙宝”。因为它们是离子型钙,能在肠道中弥漫吸收,无需依赖维生素D。另外,这两种钙剂含糖量较低,口味良好,适合幼儿服用。[编辑本段]秋季食补 秋天,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因此,稍加滋补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营养基础,以增强体内应变能力,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

  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银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镁、钙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可用水浸泡发后,煮烂,加糖服食,对治疗和预防“秋燥”有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养肺阴、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秋季,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进行滋补食疗的好季节,也是健康人进行食补的好季节。通过食补可使人保持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和推迟衰老的目的。

  食补食物 甘蔗:味甘、涩、性平,有滋阴润燥、和胃止呕、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口干便秘、咳嗽痰少;胃津不足干呕;热伤津液所致的口渴心烦,为秋令适宜之食补。

  燕窝:属珍贵补品,其蛋白质含量特别高,功能养阴润燥,益气补中,有延年益寿之功。适用于肺阴虚所致的潮热、盗汗、干咳少痰、咳血等;对胃阴虚所致的噎嗝反胃、气虚自汗亦有较好疗效。

  芝麻:性味甘平,有养阴润燥、补肾益脑、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此外,对产后血虚乳汁不足亦有效。

  鳖肉:是一种肉味鲜美的珍贵补品,易于消化吸收,促进血液循环,可滋阴凉血益气,常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腰疼、崩漏、带下及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等。

  藕:性味甘凉,是止血、生津的良药,富含淀粉、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含维生素C最多。

  菠菜:性味甘凉,能滋阴润燥,养血之血,通利肠胃,可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欲饮、肠燥便秘、贫血、便血等出血症。

  乌骨鸡:乌骨鸡被视为妇科圣药,用作秋冬之际药膳,很有功效,功能滋阴清热,补肝益肾,健脾止泻,常用于虚劳、消渴、崩中、带下等症,对于阴虚之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咽干颧赤、咳嗽效果更好。

  猪肺:味甘、性微寒,功能补肺,若是肺虚咳嗽,可用猪肺一具,竹刀切片,麻油炒熟,同米煮粥食;或猪肺洗净后,放入杏仁15克,炖熟食之。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秋令相应,故猪肺在秋季多食之,“以脏补脏”。

  豆浆:是将大豆浸泡,磨为汁,滤去渣,经煮熟而成。性味甘平,功能补虚润燥,清肺化痰、通淋。常用于身体虚弱及产后气血不足。久病肺虚咳嗽及痰火哮喘以及淋症。

  饴糖:味甘、微温,有补虚、润肺、止咳、缓气止痛的作用。本品富于营养,它是由糯米、粳米、麦、栗等磨粉,经过蒸煮,加入麦芽经发酵糖化而成的糖类食品,可用于体虚者及小儿、产妇的滋养品;对于肺虚或肺燥痰少、乏力咳嗽亦有疗效;此外,还适用于脾胃阳虚或气虚所致的脘腹疼痛。

  鸭蛋:味甘咸,性凉,功能滋阴、清热,可用于阴虚所致的咳嗽痰少,咽干痛,以及肺胃虚热所致的口渴、痰咳、便干等症。

  蜂蜜:既是滋补佳品,又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蜂蜜含果糖39%,葡萄糖34%,这两种单糖均能直接供给热量,补充体液,营养全身。对于津液不足诸症,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等均有一定疗效。

  龟肉:为乌龟的肉,是较好的滋补佳品。既能滋阴降火,还可补血清热。常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咳血、便血;对阴血不足所致的筋骨疼痛及酸软无力亦有效。在使用时要注意不宜与猪肉、苋菜、瓜等同食,可用葱、花椒、酱调味,或用盐调味,亦可用泥封煨熟时食用。[编辑本段]冬季食补冬季气候严寒,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处于收藏蛰伏的状态。人也同样顺应着自然界的变化,进入冬藏季节,正象中医古籍《内经》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又说:“冬三月者为封藏。“也就是说,一到冬三月,正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这时人的皮肤肌腠比较致密,汗出较少,摄人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贮藏起来,况且在冬令季节里,人的食欲也比较旺盛,所以这时进补正是最好的时节,冬至以后尤为相宜。

  寒冷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影响机体激素调节,促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代谢分解加快,尤其是脂肪代谢分解加快;其次是影响机体的消化系统,使人提高食欲并消化吸收也较好;第三是影响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相应增多使钙、钾、钠等矿物质流失也增多。因此,这些变化都需要相应的营养素进行合理调节,以防机体在冬天环境中出现上述一些生理变化,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增加御寒食物的摄入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使人觉得因寒冷而不适,而且有些人由于体内阳气虚弱而特别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适当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进行温补和调养,以起到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防寒能力、维持机体组织功能活动、抗拒外邪、减少疾病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在冬季应吃性温热御寒并补益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麻雀、虾、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

  (2)增加产热食物的摄入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机体每天为适应外界寒冷环境,消耗能量相应增多,因而要增加产热营养素的摄入量。产热营养素主要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因而要多吃富含这三大营养素的食物,尤其是要相对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如在吃荤菜时注重肥肉的摄入量,在炒菜时多放些烹调油等。

  (3)补充必要的蛋氨酸蛋氨酸可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寒冷的气候使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谢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线粒体内氧化释放出的热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4)多吃富含维生素类食物由于寒冷气候使人体氧化产热加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