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是哪个朝代的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指南针是哪个朝代的人,第1张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叫司南,由司南、罗盘和磁针构成。

指南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磁场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等方面。

中文名

指南针

外文名

compass

作用

辨别方位

发明成果一

司南

发明成果二

罗盘

发明成果三

磁针

发明国家

中国

发源地

战国磁山(今邯郸武安)[1]

收起

产生背景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地球表面的磁体,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古人已经发现。[2]

磁现象的发现

先秦时代的中国劳动人民已经积累了对磁现象的认识,在探寻铁矿的时候,常常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化学式Fe3O4,别名氧化铁黑、磁铁、吸铁石,为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故又称为磁性氧化铁)。《管子》的数篇中早已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又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古人称“磁”为“慈”。古人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汉以前古人把磁石写成“慈石”,是慈爱石头的表达。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特性做了两个像棋子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2]

李约瑟的观点,他在《中国对航海罗盘研制的贡献》一文,有明确的阐述。他从《古今注》、《管氏地理指蒙》、《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等书的记载中推测出如下结论:“磁石指向性转移到它吸过的铁块的发现在中国大约在一世纪到六世纪。在十一世纪以前的某个时期就已发现,不仅可以用铁块在磁石上磨擦产生磁化现象;而且还可以用烧红的铁片,经过居里点(CuriePoint),冷却或淬火而得到磁化,操作时,铁片保持南北方向。

发明历史

战国时期

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1]

据1982年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1]据《古矿录》记载:《明史地理志》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1]又《明一统治》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1]又《古矿录》记载:《明一统治》称:磁山,在县西南30里,土产矿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针的故乡。[1]

典籍记载有关指南针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1]在可考典籍范围内记载的中国古代指南针,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1]且根据先秦典籍记载,产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1]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可能制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武安极有可能就是指南针的故乡

在阅读书刊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例子,在此不妨例举一二。

  古籍中,常常会用星象来表示时间。《诗经·风·定之方中》中的“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一句,就是用定星(又叫营室星)走到天当中表示夏历十月。说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在楚丘这个地方盖房子了。这说的是春秋时卫国的故事,如果望文生义,就会误认为定位在方圆之中,盖楚国的宫殿,这岂不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读书不及其义。读书,是严肃的事,总是要将文字中的意思搞清楚,弄懂才是,尤其是读了又要引用、写文章,更应慎之又慎。因为文章总是要影响人的,一定要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社会。否则,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然而,翻开目前一些印刷品,不乏这类情况。

  前不久,偶然读到内地某省一个县介绍辣椒的小册子。里边谈到“据《××县志》记载,秦朝时(辣椒——笔者补)就有种植,时称‘秦椒’”。而且“相传秦代因瘟疫流行,曾有许多人丧生,而常食辣椒者却免受其灾”,“在1400年前的隋朝,××辣椒就驰名燕赵大地”。这一表述不仅缺乏起码的常识,而且将辣椒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全弄错了。不错,秦椒的确原生我国;现今的辣椒,也曾有过“秦椒”的叫法。但是,这个“秦椒”绝非小册子说的秦椒。

  我国确有原生秦椒,而且可以入药。明代的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果部》记载说:秦椒又名“大椒、椒”,味“辛、温、有毒”,可治“饮少尿多”、“手足心肿”、“旧患口疮”、“牙齿风痛”(《本草纲目·卷三十二》)。这里的秦椒,并非小册子所说的辣椒,实际上是我们今天统称花椒中的一种,属芸香料,是落叶灌木。

  至于草木辣椒中的秦椒,这须从辣椒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谈起。辣椒的先祖野生在智利的丛林,后被墨西哥人引种栽培成为菜蔬。哥伦布踏上美洲后,于公元1493年传至欧洲。此后,几经海路辗转,于明朝末年,作为观赏花卉,引入我国。因此,辣椒的记载,在我国最早是以花卉出现的,见于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在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问世的《遵生八笺》中。他在这本书《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中说:“番椒,丛生,白花,子笔头(果实像毛笔头——笔者注),味辣,色红,甚可观。”称辣椒为番椒,是指辣椒为南海引进的舶来品。正如至今我们仍将明末引进的西红柿,在学名上还叫“番茄”一样。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冥判》中可能因为格律的需要,以味称“番椒”为“(末)辣椒花,(净)把阴热窄”,也是以花卉相待的。

  至于以后渐成果蔬,各地就广有种植。人们也就约定成俗把甘、陕一带产的辣椒叫“秦椒”,将川蜀所产叫“蜀椒”等等。一种从明代才引进的“秦椒”,怎么会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种植”,于“1400年前的隋朝”就“驰名燕赵大地”呢?由此可知,做为辣椒别称的秦椒,不是小册子上的“秦椒”,即使史册确有记载,也应该是花椒中的一种。

  读书不及其义,在文字表述上出错,在历史事实上搞错,是个人笑话倒还罢了。如果将错误的东西作为文章写出,就会以讹传讹,危害不浅。当前,在对待我国古代文化中有这种现象;就是对国外某些文化知识的介绍,也存在这一现象。一些电视片中讲,不少人们口头上也讲的所谓“亚当在伊甸园偷吃禁果”的故事,就是完全歪曲原意,以讹传讹的例子。

  这个故事本出在《圣经·创世纪》里。在《创世纪·第二章》说耶和华“立伊甸园”,“为男人找配偶”,“二人成为一体”之后,才在《创世纪·第三章》中讲女人偷吃“禁果”,并给她的丈夫吃的故事,也明明白白地说他们偷吃“禁果”后,并不是去做苟且之事,而是“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体,便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看来故事的原意与讹传大相径庭。如果最初传播者,不是道听途说,而能查查原文,一些“偷吃禁果”的玩笑、对伊甸园的误解,就不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了。

  读书需及其义,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并不重要。这大概与对东晋时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一句谦辞的浮浅理解有关。这的确是谦辞,但是它谦而有度。因为“甚”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之上的。有解方能求甚,连解都解不开,还能再去求甚吗?因而,读书应求解。至于不仅读,还要著文推向社会,就更应求甚解。否则,就要出现文化笑话,甚至文化垃圾。那是害人不浅的。

古代中国的旅行形式:

1、普通百姓的近游

经常看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游记赞美名山大川,但实际上古代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碍于财力、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交通不便等原因,是不怎么远行的。一般都会选择周边游。他们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春节庙会、元宵灯市、踏青、端午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不要认为这些旅游活动会无聊,这些旅游活动还是比较精彩有趣的。春节庙会,主要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等。

元宵灯市,张灯结彩,吃元宵,猜灯谜,表演戏曲和杂耍技艺。清明踏青之风盛行于宋代,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开封城外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2、商人的商务旅游

中国历史上的商务旅游活动开展得很早。史书所载的“肇牵车牛远服贾”就属于商末周初商人的商务旅游活动。战国时期,商务旅行进入了发展阶段。如巨商吕不韦就曾长途跋涉,到赵国邯郸从事经商活动,并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最后当上了宰相。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大多“重农抑商”,再加上交通不便,山林草泽密布,社会服务业不发达,饥饿、疾病和死亡时常威胁着在外行商的游子,这也导致史书对历代商人的经商活动的具体记载并不充分。

不过,李白的《长干行》就描写了商人远处经商,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也表现了歌女对经商丈夫的抱怨之感。

3、文人和士大夫的旅游

从战国时期开始,游学就十分盛行,《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襄顷王。”游学的意思是“游异地,从师求学。”游学可以来增长见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可以很好地推销自己,为日后仕途埋下伏笔。

在中国古代,很多名人都有“游学”的经历。如司马迁、诸葛亮、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等均有丰富的远游经历。南宋诗人巩丰《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就描绘了古代学子远行求学的心态:“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所见小溪山,未见大岛屿;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

古代文人们所进行的拜访友人的活动也是旅游的一种。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留下了众多访客诗篇。孟浩然写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就表现了其前往洛阳寻访古人。

仕与隐是中国文人生命的双重旋律。文人大多喜爱优游于清丽隐逸的山水田园之中。祖咏因为长期未被授官,仕途一直不顺,后来隐居于汝坟别业,他的山水田园诗《终南望余雪》也广为传诵。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就表现了超脱社会,皈依自然的思想。

4、帝王巡游

而统治阶级的旅游和其他人区别甚大。帝王出游规模之宏大、排场之奢华堪称之最。帝王巡游,是中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现象,是指帝王到其统治地区巡视与游览,其目的或为巡视各地、或为封禅拜祭,是以巩固政权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帝王在巡视或封禅的同时也兼游山玩水,瞻仰前代帝王或名人遗迹。周代有三位天子喜欢旅游,周昭王、周宣公和周穆王。

其中周穆王的旅游是周代帝王巡游的代表与典型,在我国古代旅游史上占重要地位,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是我国最早的游记。此外,隋炀帝下扬州,清乾隆下江南等都是尽人皆知的帝王巡游的典型事例。

扩展资料:

其他种类的旅行方式:

1、侠士探险

说起中国地理水文的集大成者,莫过于明朝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徐霞客先生。他纠正的、创新写的地理水文、植物、民俗人文古籍史料天下无双。

徐霞客历经30年考察写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系统地记录了自然、人文民俗、地理水文等,他走过的许多地方,即便是现在资深的驴友、探险家都未曾到访,即便是名声在外的探险家、植物学家、摄影师约瑟夫·洛克都为之折服。

2、仗剑天涯

如果古代也有边旅游边赚钱的职业,那李白就是最成功的代表了,即便是现代的人,也非常羡慕这种旅游。

诗仙李白,出发蜀都,可谓阅历千山万水,其传唱的诗句也万千无数。在盛唐时期,李白已名声在外,时常被各地名士、文豪邀约,不仅有好酒好肉,还有钱粮相赠。

李白所到之处,皆成就了美谈。比如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望族名士王伦邀请李白,就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古绝唱。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合纵

  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说齐归燕地

  燕王晚年,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燕国因此残破。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仍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苏秦到齐,对齐宣王说:“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满于齐。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十城之地交还燕国,那么燕和秦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为支持,号令天下。天下亦莫敢不从,则齐国霸业可成。”宣王大喜,归还燕国旧地。苏秦归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劝齐王伐宋

  苏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齐的意图,献计于昭王道:“我们虽然收回了被齐占的土地。然而当年亡国之恨不可以不报。如果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我们即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我请求到齐国说宣王攻宋。”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秦国一向与宋国交好,齐伐宋就必须与秦绝交、恰好秦派人到齐国商议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当然是爱齐了!”“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道:“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称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

  齐王听从苏秦建议,联合赵国在阿地会盟,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西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贤名震于诸侯,且可得到实际的利益,使齐雄踞东方,成为中原诸侯之长。” 齐于是攻宋。燕为了取得齐的信任,派兵协助齐国。宋在联军攻击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齐国实力也因战而衰弱。

  合纵攻强秦

  苏秦在齐国,继续作削弱齐的工作。他劝齐王大兴土木,纵情享乐,对外则大肆战争,广树仇敌。齐秦关系恶化,再加上齐攻宋国,秦王非常震怒。苏秦劝齐王先采取军事行动,以打击遏制秦势力的发展。同时也想使齐的力量进一步被消耗。

  齐王对燕怀有顾虑。苏秦为燕辩解说:“燕国国小力弱,一向依附于强齐,而齐之所以能号令天下,也正是有了燕的支持。这种友好关系是燕国人心所向,怎么会对齐有异心?”齐王释然。于是,苏秦出使,为齐王合纵攻秦而奔走。

  苏秦分别游说韩赵魏燕四国国君,各自出军兵粮草,以攻秦国,推选赵国宰相奉阳君为合纵长,而齐国实际上却是合纵的真正组织者和指挥者。齐国名义上合纵攻秦,其实不过是借齐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齐好再次攻宋。苏秦极力主张强攻秦国,然而齐既不卖力,赵韩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让而逡巡不进。因此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齐劳师袭远,仍然大损国力。

  合纵反攻齐

  齐王发动攻秦的同时,展开了对宋的第二次进攻。这实际上使其他四国联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既无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马上撤兵回国。于是各国对齐都暗怀不满。本来苏秦此时南下,明着合纵攻秦,暗中却在积极为燕联系反齐的同盟军。苏秦见各国离心,便暗中劝在魏国的孟尝君:“昔日您在齐国时,为齐立下盖世之功,而齐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离乡,远来归魏。今又弃信义于不顾,玩弄联军各国。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孟尝君答应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劝说齐王同秦求和:“魏赵距秦近而齐地距秦远,如果我们五国合纵不能击败秦,魏赵为了保存国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国家联合,定会连横来攻打齐。望大王早作准备,先与秦谈和,以免形势被动。”齐王以为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便抢先与秦做出友好的表示,并打算用亲秦的韩聂做宰相。

  赵国奉阳君正忙于合纵攻秦,见齐王未商量就先与秦交好,大为恼怒,便联合魏燕要对正忙于攻宋的齐国开战。齐王慌忙从宋撤军,并答应送给奉阳君土地,奉阳君才停止了攻齐的行动。

  苏秦拘于赵

  奉阳君得到齐王关于土地的许诺,与齐的关系又和好起来,而苏秦在暗中进行的对燕赵关系的离间活动,也被奉阳君察觉。于是奉阳君把苏秦拘留在赵国,限制其行动。

  苏秦向燕王求救,并打算继续进行离间活动。燕王向赵奉阳君提出严重抗议,奉阳君释放苏秦,然而苏秦却再也不能找到机会在赵活动。他想去见齐派至赵的使臣,赵不许。苏秦无奈,离开赵入齐。

  自陈功与过

  苏秦入齐之后,燕昭王对他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以时机未到为辞,几次劝阻燕昭王对齐的进攻,于是昭王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回国。苏秦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写信申辩。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功过的一个评说。他说:燕和齐仇恨由来已久。我为燕齐的邦交奔走,本来就难以获得各方面的信任。齐是燕国的心腹大患,我在齐国,大可使齐不谋攻燕,小可使齐赵关系破裂,以此为大王的大事作准备。五国伐秦,燕虽然出兵出粮,但一来免去齐称帝燕称臣的耻辱,二来没有齐赵攻燕的祸患。后来奉阳君接受齐的封地,将我扣在赵国。大王救臣下出于水火,现在齐赵都不谋攻燕,燕得以修饬国力,我虽无功,但自以为可以免罪了。我作为燕臣,在齐国活动,本来就会有流言蜚语。我如在齐显贵,燕国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齐作贱,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齐王重用,燕大夫就会对我抱有希望,希望达不到又徒增埋怨。齐国如有不利于燕的地方,就把责任都归到我头上,天下人不攻齐,就说我善于为齐谋划。我的处境也可以说是够危险的了。我不畏死报效于大王,大王却怀疑怪罪于臣下,我实在感到恐惧。尽管我自以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无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贤人,我愿在齐与他认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宽解大王的忧虑。燕昭王终于没有撤换苏秦。

  荡荡身后事

  苏秦为了恶化齐赵邦交,使齐广树仇敌,再劝齐王攻宋。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国力也渐渐疲衰。同时由于奉阳君向齐索要封邑,齐赵关系又出现裂隙。苏秦频繁的活动,终被齐王和齐大夫发觉。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苏秦死时,年五十余岁。苏秦死后,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合,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大举攻齐,连陷城池七十余座。齐王出逃,被杀。齐国后来虽然又夺回国土,国力却大衰,从此一蹶不振。而燕赵魏秦四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秦生前活动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苏秦墓

  位于淄川区经济开发区南苏村。墓冢封土高约5米,直径20米,长约40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南原有一桥,名曰苏相桥,为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

  明县志按《史记》记载:“苏秦为燕说齐,齐王用之,因与齐大夫争宠刺杀之,乃葬于此”。

  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著名纵横家,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战国时期,诸候纷争,群雄争霸。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说而说不行”。凭着坚强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候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取得了荣华富贵。苏秦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大夫门,被齐国所收买的刺客刺杀,于是将此葬于此。

  刺股悬梁

  成语:刺股悬梁

  发音:cìgǔxuánliáng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简单的来说就是:车马舟楫。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极为漫长,达到两千多年,而之所以封建社会制度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统治期间,尤其是在各个统一的朝代统治期间,中国封建社会的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安定的,上经济上也是比较繁荣的,甚至在技术上也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而所有这些条件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维持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显然,也给旅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其中,以都江堰和灵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的进步;还有后来手工业、矿业、纺织、造纸、陶瓷等方面的发展,都使得近代以前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和社会经济方面领先于西方世界。据研究表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有一百多项世界第一出自这一时期的中国,使得近代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领先于世界!

旅行中,一项重要的因素便是交通。可以说,旅行与交通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陆交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战国与秦朝的“郑国渠”、“灵渠”都是水利史上光辉的篇章。并且,从汉朝以来,我国历朝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漕运作为国家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因此,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利交通十分发达,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其中对水陆交通贡献最大的朝代首推隋朝。从隋文帝时期开始便打通了从淮水到长江的水陆。到了隋炀帝时期,又先后开凿了通济渠(由黄河连接汴、泗两河直通淮水)、永济渠(到达黄河以北的涿郡)和江南和(经由镇江、苏州至杭州,直连通长江与钱塘江),最终构成了华北与江南密集而发达的运河网。同时,当时天然河流的通航能力也十分优良,隋炀帝三下扬州,大型龙船、官号无数通行方便,可见其水运能力之一斑。而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三个朝代都建都北京,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运输所须,国家又开始了海运的发展。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我过的泉州,相传,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开始的中国之旅,而仅仅是当年因突发事故沉没在泉州海域的大小货船,其沉睡在大海之中的货物也不计其数,形成了“陶瓷的海底世界”。可见当时海运的发达程度。我们说,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水陆交通的发展是由国家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所需,但是,在客观上却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旅行,通过水陆往来各地成为人们旅行方式的一种很好的选择,从而促进了旅行的发展。

在水陆交通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陆路交通也有长足进步。自秦朝以来,陆路的建设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的建设共同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秦朝以后,陆路交通的建设则不仅仅表现在道路本身的建设上,还通过其辅助设施的建设表现出来。驿站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驿站是历朝历代政府沿水陆和陆路建设的馆舍机构,其最初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件和国家物资,后来也开始招待来往的国家公务人员,甚至是至休人员。驿站可以提供宿舍、车马、船轿、人力、米粮以及饲料等等。其功能很类似于现在的饭店。我国驿站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周礼和先秦的典籍中就可以看道,当时就有传、置、邮、驿的记载,但是,那时驿站的设置并不十分普遍。经历了各个封建王朝的不断发展,到唐朝,驿站的发展便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记载,当时每三十里设置一驿,而在《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唐朝设置驿站共计1639所。按照这个数字计算,设置驿站的道路就应该有25000公里以上。可见当时陆路交通的发展状况。而到了明、清时期,驿站则更是扩展到内、外蒙古、新疆以及西藏等地区。

而交通的发达,使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导游图。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导游图出现于南宋时期。其间,高宗赵构将都城从开封南迁至临安(现在的杭州)。建都后,杭州的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游乐业兴起,故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做汴州”的诗句。《地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地经》的内容,类似于今天的交通导游图,印刷精致。图中,以杭州为中心,将南宋皇室所属的地域各城通向杭州的道路、里程以及沿途可以提供歇息的旅馆、饭店等均一一标明,对旅行和游览有所帮助,所以《地经》问世后,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地经》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久,相传直到马可·波罗到我国杭州时,也曾经购买此书,作为旅游线路中的参考。

由此可见,我国封建社会水陆、陆路交通的发达程度。这些,很显然都为旅行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在交通条件发展的同时,经济条件也日渐成熟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在世界处于领先的水平。自汉朝以来,中国由于经济上的强盛,在亚洲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乃至欧洲的罗马帝国、希腊帝国也都先后和中国进行过经济上的往来。旅行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条件了物质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断丰富起来。社会有能力使一些劳动力从粮食等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服务性行业,这也就为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之后,也要求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旅行自然成为一项不错的选择。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帝王巡游

继承了奴隶制社会的特点,并且在经济能力、闲暇时间以及政治统治的需要上,帝王的巡游都要比普通社会成员更加方便。并且,由于当时社会中的流行趋势常常由帝王、封建官僚、权贵等势力所引导。因此,帝王巡游其实也部分的引导了封建社会中国旅行的发展。所以说,帝王巡游是当时一种极为重要的旅行形式。而且,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乾隆等更是最典型的几个代表。虽然其巡游、巡幸、巡狩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总要包含或多或少的享乐的原因和休闲游览的欲望,这些,由于帝王所处的特殊的地位,都必然影响到当时的社会范围内的旅行的发展。

(2)官吏宦游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古代官吏的宦游也十分繁多。奉帝王之命往返于国内各地的官员有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甚至部分官员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原因千里迢迢远赴异域出使,可以说,这也是现代公务旅游的早期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概要数西汉的张骞和明代的郑和两人。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也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为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张骞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曾经奉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西域,累计长达1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原因开始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了实现汉武帝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张骞远赴西域去联合当时与汉帝国一样,同为匈奴敌人的大月支,这是一次空前的壮举,被史学家称为“凿空”,历时长达13年。这次出使,张骞虽然没有完成军事上的外交任务,但是,搜集了大量的西域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掌握了西进的交通等相关情况,为后来的旅行做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历时5年,其带领的使团本次主要以外交和经济交往为目的,先后到达了大宛(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康居(现在的哈萨克)、安息(现在的波斯)、大夏(现在的阿富汗)、身毒(现在的印度)、条支(现在的伊拉克)、大秦(现在的罗马)等国家,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古代交通,为中外的交流、交往开辟了新的纪元。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和史料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当时的西洋指的是中国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郑和曾经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累计历时28年。他们先后到达了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阿拉伯,最远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舰队出访,其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打开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通道,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标,这些航行,加深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并且扩大的贸易,也引发了各国人民到中国旅行的愿望,其影响之深远远非出使的最初目的所能预见。并且,郑和本人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其航海壮举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而且,技术、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也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3)经商旅行

由于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商人一词可以追溯到商朝。并且虽然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机构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个别王朝还出现了歧视商人的政策,例如,商人不可以穿着丝绸等。但是,中国商业却一直随着中国精美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繁荣而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随着中国古代水陆、陆路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加之商人的不断努力与开拓,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相当一批举世闻名的“商路”,使中国的货品行销五洲、文明世界,经商旅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直至今日,部分商路又演变为历史古籍成为现代旅游的优良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

(4)文人游学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语。因此,中国的很多文人都有游学的经历,他们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漫游名胜古迹,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传世佳作。其中,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是此中典型的代表。

以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例。李白出生于亚碎叶,其父李客,为富商,家道殷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唐代游侠之风盛行,李白读书学剑,二十岁前后便游历成都、峨眉山等地,留下了游历蜀中山水的许多诗作,其《蜀道难》家喻户晓。他遍游蜀中山水名胜,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视野、胸襟开阔了。二十五岁时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生活。出三峡,经襄阳、武汉至金陵(现在的南京)、扬州,回到湖北。27岁到35岁时虽然基本定居长安(现在的西安),但是期间,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游踪遍及半个中国。35岁后离开长安,再度游历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43岁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高适同游开封、济南。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来往齐鲁之间,以梁(现在开封)、宋(现在商丘)为中心“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直到晚年还曾到达巫山。可见,李白的一生都与旅行游学有着不解之缘。这也部分地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游学生活。

另外,由于我国古代政府的人才选拔是通过科举的方式,而学子考学往往要赶南纬(南京的进士考试)或北纬(北京的进士考试),因此,举子赶考也就往往必须有一段旅行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文人游学。

(5)专业旅行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专业技术水平都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这就要求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专业研究。而很多的专业研究又都要求一定的旅行经历,这就形成了另一种旅行形式,专业旅行。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包括:郦道元、徐霞客和李时珍。

其中,郦道元志趣于江河水利事业。其所著的《水经注》是为魏晋人的一部地理书《水经》作的注,兼具科学与文学性,记载了河道水利,并且,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为了此书的写作。郦道元对于中原水利系统作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对于我国中部130多条河流以及1200多条水道都有调查研究。与此类似的,还有《河水注》以及《洛阳伽蓝记》。其中,《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园林风物的建筑著作,作者北魏杨铉,以北魏洛阳的佛寺魏中心,广泛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历史沿革、掌故传闻等,作者的写作也是建立在资料的亲身游历上完成的。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鄙弃科举,终身从事游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和旅行家。其著作《徐霞客游记》由作者游历祖国各地时所写的日记汇集而成。作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至一地,必考察其地形、地质、水源等状况。其以地理学家的眼光记述山川大河,旅行与写作都服务于地理学爱好,可以说,也是专业旅行的典型代表。

(6)宗教云游

象其他许多宗教国家一样,由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拜火教、犹太教先后传入我国,我国从很早开始就有了宗教云游的记载。我国古代更是将宗教的信仰者为修行问道而云游四方称为游方。由于宗教云游在我国的长期发展,在我国更是形成了佛教四大圣山、道教五大名山等名胜,吸引着众多的信徒。而所有宗教云游中最富盛名的,只怕要数玄奘与鉴真两位大师。

玄奘,由于一部《西游记》闻名全球,而他的经历,虽然不象西游记中描述的一样奇幻,但是,从他本人奉唐太宗之命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奇迹般的游历生涯。该书记述的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记载了他所到的110多个国家和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历史地理科学巨著。

鉴真则是以其6次东渡日本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抵达日本宏扬佛教与中国文化所取得的积极而重要的历史意义传为美谈。

(7)节庆聚游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重视节庆的民族传统,每逢佳节常常有各式各样的节庆聚会。春节的庙会、元宵节的灯市、清明节的踏青春游、端午节的龙舟庙会、中秋节的赏月家庭聚会、七夕节的观星鹊桥会、重阳节的登高会等等,都会吸引各地的人们作长途或短途的旅行。其中的春节、中秋节聚会旅行都部分地类似今天的探亲旅游。

简单的来说就是:车马舟楫。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极为漫长,达到两千多年,而之所以封建社会制度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统治期间,尤其是在各个统一的朝代统治期间,中国封建社会的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安定的,上经济上也是比较繁荣的,甚至在技术上也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而所有这些条件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维持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显然,也给旅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其中,以都江堰和灵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的进步;还有后来手工业、矿业、纺织、造纸、陶瓷等方面的发展,都使得近代以前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和社会经济方面领先于西方世界。据研究表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有一百多项世界第一出自这一时期的中国,使得近代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领先于世界!

旅行中,一项重要的因素便是交通。可以说,旅行与交通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陆交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战国与秦朝的“郑国渠”、“灵渠”都是水利史上光辉的篇章。并且,从汉朝以来,我国历朝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漕运作为国家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因此,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利交通十分发达,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其中对水陆交通贡献最大的朝代首推隋朝。从隋文帝时期开始便打通了从淮水到长江的水陆。到了隋炀帝时期,又先后开凿了通济渠(由黄河连接汴、泗两河直通淮水)、永济渠(到达黄河以北的涿郡)和江南和(经由镇江、苏州至杭州,直连通长江与钱塘江),最终构成了华北与江南密集而发达的运河网。同时,当时天然河流的通航能力也十分优良,隋炀帝三下扬州,大型龙船、官号无数通行方便,可见其水运能力之一斑。而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三个朝代都建都北京,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运输所须,国家又开始了海运的发展。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我过的泉州,相传,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开始的中国之旅,而仅仅是当年因突发事故沉没在泉州海域的大小货船,其沉睡在大海之中的货物也不计其数,形成了“陶瓷的海底世界”。可见当时海运的发达程度。我们说,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水陆交通的发展是由国家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所需,但是,在客观上却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旅行,通过水陆往来各地成为人们旅行方式的一种很好的选择,从而促进了旅行的发展。

在水陆交通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陆路交通也有长足进步。自秦朝以来,陆路的建设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的建设共同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秦朝以后,陆路交通的建设则不仅仅表现在道路本身的建设上,还通过其辅助设施的建设表现出来。驿站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驿站是历朝历代政府沿水陆和陆路建设的馆舍机构,其最初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件和国家物资,后来也开始招待来往的国家公务人员,甚至是至休人员。驿站可以提供宿舍、车马、船轿、人力、米粮以及饲料等等。其功能很类似于现在的饭店。我国驿站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周礼和先秦的典籍中就可以看道,当时就有传、置、邮、驿的记载,但是,那时驿站的设置并不十分普遍。经历了各个封建王朝的不断发展,到唐朝,驿站的发展便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记载,当时每三十里设置一驿,而在《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唐朝设置驿站共计1639所。按照这个数字计算,设置驿站的道路就应该有25000公里以上。可见当时陆路交通的发展状况。而到了明、清时期,驿站则更是扩展到内、外蒙古、新疆以及西藏等地区。

而交通的发达,使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导游图。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导游图出现于南宋时期。其间,高宗赵构将都城从开封南迁至临安(现在的杭州)。建都后,杭州的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游乐业兴起,故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做汴州”的诗句。《地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地经》的内容,类似于今天的交通导游图,印刷精致。图中,以杭州为中心,将南宋皇室所属的地域各城通向杭州的道路、里程以及沿途可以提供歇息的旅馆、饭店等均一一标明,对旅行和游览有所帮助,所以《地经》问世后,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地经》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久,相传直到马可·波罗到我国杭州时,也曾经购买此书,作为旅游线路中的参考。

由此可见,我国封建社会水陆、陆路交通的发达程度。这些,很显然都为旅行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在交通条件发展的同时,经济条件也日渐成熟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在世界处于领先的水平。自汉朝以来,中国由于经济上的强盛,在亚洲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乃至欧洲的罗马帝国、希腊帝国也都先后和中国进行过经济上的往来。旅行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条件了物质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断丰富起来。社会有能力使一些劳动力从粮食等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服务性行业,这也就为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之后,也要求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旅行自然成为一项不错的选择。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帝王巡游

继承了奴隶制社会的特点,并且在经济能力、闲暇时间以及政治统治的需要上,帝王的巡游都要比普通社会成员更加方便。并且,由于当时社会中的流行趋势常常由帝王、封建官僚、权贵等势力所引导。因此,帝王巡游其实也部分的引导了封建社会中国旅行的发展。所以说,帝王巡游是当时一种极为重要的旅行形式。而且,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乾隆等更是最典型的几个代表。虽然其巡游、巡幸、巡狩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总要包含或多或少的享乐的原因和休闲游览的欲望,这些,由于帝王所处的特殊的地位,都必然影响到当时的社会范围内的旅行的发展。

(2)官吏宦游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古代官吏的宦游也十分繁多。奉帝王之命往返于国内各地的官员有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甚至部分官员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原因千里迢迢远赴异域出使,可以说,这也是现代公务旅游的早期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概要数西汉的张骞和明代的郑和两人。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也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为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张骞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曾经奉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西域,累计长达1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原因开始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了实现汉武帝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张骞远赴西域去联合当时与汉帝国一样,同为匈奴敌人的大月支,这是一次空前的壮举,被史学家称为“凿空”,历时长达13年。这次出使,张骞虽然没有完成军事上的外交任务,但是,搜集了大量的西域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掌握了西进的交通等相关情况,为后来的旅行做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历时5年,其带领的使团本次主要以外交和经济交往为目的,先后到达了大宛(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康居(现在的哈萨克)、安息(现在的波斯)、大夏(现在的阿富汗)、身毒(现在的印度)、条支(现在的伊拉克)、大秦(现在的罗马)等国家,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古代交通,为中外的交流、交往开辟了新的纪元。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和史料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当时的西洋指的是中国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郑和曾经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累计历时28年。他们先后到达了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阿拉伯,最远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舰队出访,其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打开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通道,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标,这些航行,加深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并且扩大的贸易,也引发了各国人民到中国旅行的愿望,其影响之深远远非出使的最初目的所能预见。并且,郑和本人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其航海壮举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而且,技术、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也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3)经商旅行

由于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商人一词可以追溯到商朝。并且虽然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机构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个别王朝还出现了歧视商人的政策,例如,商人不可以穿着丝绸等。但是,中国商业却一直随着中国精美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繁荣而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随着中国古代水陆、陆路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加之商人的不断努力与开拓,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相当一批举世闻名的“商路”,使中国的货品行销五洲、文明世界,经商旅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直至今日,部分商路又演变为历史古籍成为现代旅游的优良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

(4)文人游学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语。因此,中国的很多文人都有游学的经历,他们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漫游名胜古迹,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传世佳作。其中,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是此中典型的代表。

以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例。李白出生于亚碎叶,其父李客,为富商,家道殷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唐代游侠之风盛行,李白读书学剑,二十岁前后便游历成都、峨眉山等地,留下了游历蜀中山水的许多诗作,其《蜀道难》家喻户晓。他遍游蜀中山水名胜,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视野、胸襟开阔了。二十五岁时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生活。出三峡,经襄阳、武汉至金陵(现在的南京)、扬州,回到湖北。27岁到35岁时虽然基本定居长安(现在的西安),但是期间,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游踪遍及半个中国。35岁后离开长安,再度游历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43岁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高适同游开封、济南。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来往齐鲁之间,以梁(现在开封)、宋(现在商丘)为中心“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直到晚年还曾到达巫山。可见,李白的一生都与旅行游学有着不解之缘。这也部分地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游学生活。

另外,由于我国古代政府的人才选拔是通过科举的方式,而学子考学往往要赶南纬(南京的进士考试)或北纬(北京的进士考试),因此,举子赶考也就往往必须有一段旅行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文人游学。

(5)专业旅行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专业技术水平都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这就要求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专业研究。而很多的专业研究又都要求一定的旅行经历,这就形成了另一种旅行形式,专业旅行。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包括:郦道元、徐霞客和李时珍。

其中,郦道元志趣于江河水利事业。其所著的《水经注》是为魏晋人的一部地理书《水经》作的注,兼具科学与文学性,记载了河道水利,并且,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为了此书的写作。郦道元对于中原水利系统作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对于我国中部130多条河流以及1200多条水道都有调查研究。与此类似的,还有《河水注》以及《洛阳伽蓝记》。其中,《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园林风物的建筑著作,作者北魏杨铉,以北魏洛阳的佛寺魏中心,广泛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历史沿革、掌故传闻等,作者的写作也是建立在资料的亲身游历上完成的。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鄙弃科举,终身从事游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和旅行家。其著作《徐霞客游记》由作者游历祖国各地时所写的日记汇集而成。作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至一地,必考察其地形、地质、水源等状况。其以地理学家的眼光记述山川大河,旅行与写作都服务于地理学爱好,可以说,也是专业旅行的典型代表。

(6)宗教云游

象其他许多宗教国家一样,由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拜火教、犹太教先后传入我国,我国从很早开始就有了宗教云游的记载。我国古代更是将宗教的信仰者为修行问道而云游四方称为游方。由于宗教云游在我国的长期发展,在我国更是形成了佛教四大圣山、道教五大名山等名胜,吸引着众多的信徒。而所有宗教云游中最富盛名的,只怕要数玄奘与鉴真两位大师。

玄奘,由于一部《西游记》闻名全球,而他的经历,虽然不象西游记中描述的一样奇幻,但是,从他本人奉唐太宗之命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奇迹般的游历生涯。该书记述的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记载了他所到的110多个国家和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历史地理科学巨著。

鉴真则是以其6次东渡日本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抵达日本宏扬佛教与中国文化所取得的积极而重要的历史意义传为美谈。

(7)节庆聚游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重视节庆的民族传统,每逢佳节常常有各式各样的节庆聚会。春节的庙会、元宵节的灯市、清明节的踏青春游、端午节的龙舟庙会、中秋节的赏月家庭聚会、七夕节的观星鹊桥会、重阳节的登高会等等,都会吸引各地的人们作长途或短途的旅行。其中的春节、中秋节聚会旅行都部分地类似今天的探亲旅游。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远,中国古代旅行的发展也千资百态,正如当时中国经济、技术等很多方面一样,中国古代的旅行发展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表现出不可多见的蓬勃之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