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4收藏

为什么正月十九是天仓节?,第1张

正月十九不是天仓节,天仓节是正月廿五

农历正月廿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

填仓节在宋时已有记载,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进行。在我国华北农村及北京郊区,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但还有在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一并过填仓节。

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各大粮商米贩均祭祀仓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虽不祭神,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所谓填仓活动就是于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着粮囤。在里边放些五谷杂粮,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这是祈望五谷丰登、粮食满囤的意思。

关于填仓节的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正发生在正月二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就决定这一天为填仓节。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关于这个节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记载:“《拾遗记》曰,江东俗正月二十四日为天穿。……池阳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饼投屋上,谓之补天。”又载:“《荆楚岁时记》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苏轼诗曰:一枚煎饼补天穿。”说明这个节日由来已久。

填仓节主要盛行于农村,对于城市来说,则以粮商等与粮食有关的行业过节为主。此日,粮仓祭祀仓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与生意兴隆。老百姓虽不致祭,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话储备。《帝京岁时纪胜》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此外,全家人还要吃“犒劳”,诸如薄饼卷“盒子菜”之类,亦谓之“填仓”。并喝鱼汤,取年年有余之意。

民俗专家说,传统的填仓节体现了人们祈盼过上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九,是添仓节(也叫打囤),是祭“仓神”的日子。生活在农村的时候,每年的这一天,我很早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但在市区,今天好像没有多少人过这个节。按着老家的习俗,我今天吃的饺子。 添仓节源于何时我不清楚,只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爷爷很早起床,先敬神上香,然后爷爷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来,用簸箕端到院子里,然后在院子里用柴灰画5个大圆圈,代表五个粮仓,在五个圆圈里分别放上玉米、高粱、谷子等不同的粮食,并在五个圆圈的一侧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图案,表示粮食满囤,代表着五谷丰登,粮仓画好后,爷爷会放一挂鞭炮,可能是庆贺丰收吧! 据有关资料记载,添仓节时间在河南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九日,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林县人则分别称其为“小填仓节”和“大填仓节”。节日这天,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麦穗、麦垛、麦堆和布袋的馒头,全家人分而食之;以“填”饱为止,预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粮食。许多人家在中午包饺子,下锅时配以面条,雅称“金丝缠元宝”,以示一年“缠福”,谣称“吃布袋,喝好面,一亩地,打两石”。是日,人们还将过年时放在香坛里的食物“填”入粮仓,标志新的一年仓内已经添满了粮食。在偃师一带,多于此日撒灰圈于地,内置些粮食,以示“填仓”。有的则在此日“送穷”,将过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陕县、方城等地,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娘家‘躲节’的新婚女子,要在此日带些小米、小麦或其他杂粮回婆家,以为婆家“添仓”。河南各地填仓节是春节活动的尾声,之后人们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产,家人也可出远门。儿歌称:“盼过添仓没啥盼,男去拾粪女纺线’。填仓节走亲串友者,必须当天回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填仓节已渐淡漠,仅在偏僻地方还有以节日相待者。

  下面是我从网上搜到的相关资料: 天仓,星官名,属娄宿,共六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仓六星,在娄南,仓谷所藏也。”更确切地说,“仓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记"天官书》所记载:“胃为天仓。”唐张守节正义:“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占: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不然,反是也。”看来胃星负责粮仓,关系着五谷丰歉,是人们需要祈卜的。仓廪不仅事关天象,也与人体相关,这种观念起源很早。战国末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谷,所以是仓廪之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解释胃为谷府。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认为胃星是天仓。诚如前引光绪《宁津县志》作者所说:“以胃星为天仓,所谓以人合天也”,“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囷之形,而置种粒于中,仍仰观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古人基于天仓之说,又产生了仓神。光绪《宁津县志》引《春秋纬》说:“天廪仓神名均。”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萧何等人。

  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首先是要作仓存粮。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风俗》记载:“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中撒五谷,以砖石压之,名曰填仓。”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以兆丰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记载:“炭灰布地,剜窑、盖窑,名为天仓。”作仓,同治河北《盐山县志》等将其称为“打囤”。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隶霍州志》记载:“各家囤添粮、添水、点灯焚香以祀仓神。”道光山西《大同县志》又有“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的记载。这是取填“天仓”之意。既然要添仓,也就忌讳出财。乾隆山西《长子县志》说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辉县志》:“二十一日为填仓,前十九日为小填仓。赀财必谨,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由于作仓置粮祈盼丰收,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费粮食,乾隆山西《平阳府志》就说当地“夜不张灯,俗呼鼠忌”。

  其次是祭仓神。嘉庆山西《介休县志》说:“造面作人如仓神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不仅祭仓神,凡能存物者皆祭。光绪山西《榆次县志》记载:“二十日,各家以谷面为抟,昏夜燃灯,祀仓、箱、簏(lù)之神,曰填仓。二十五日,昏夜燃灯焚香,曰老填仓。”燃灯除了“照虚耗”的作用外,也有祭神的含义。此外,道光河北《南宫县志》认为用灯是取五谷丰登之义。仓神亦名仓官,乾隆陕西《府谷县志》说:“夜用米面作灯盏,或作人物捧盏,名曰仓官。”咸丰河北《固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俗以仓官诞辰,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胀囤,又谓之填仓。”

  再次是饮食方面的变化。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念五日为填仓节。人家市(买)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乾隆河北《永平府志》也记载:“是日必具食餍饱。”在山东淮县,“天仓二字,邑中俗习天或转为填,仓则转音为嗓,于是以‘天仓日’为填嗓日,谓宜以美食填嗓,故每届是日,家家食物较平时必加丰腴”。这是填腹中的胃仓。

  明清时代填仓节与天穿节有相混的现象。有人认为填仓节起源于天穿节。这是由于天仓节与天穿节日期相同或相近;二节名称发音也接近;加上天穿节起源虽早,但在明清衰落,而天仓节却兴起于明清。比如在山西省,明嘉靖《曲沃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作煎饼,邀婿填仓。”填仓节的名称下是天穿节的风俗,二节已混。清同治《阳城县志》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粱、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曰补天穿,俗曰添仓。咸于室隅处燃灯,名曰照鼠嫁。”把添仓作为天穿的俗称,而所记风俗事项,糅合了天穿节和添仓节。一般来说,上述混合是将天穿节更改为天仓节。所以地方志中记载多数如前举《曲沃志》一样,把煎饼说成是填仓风俗。 不论添仓节的起因如何,添仓节自然是在乞求农家仓房囤子里粮食增添,盼望着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寄托了人们对于粮仓丰裕,财运通泰的良好愿望。民以食为天,粮仓不能不满,“仓神”不能不敬。敬“仓神”其实就是敬劳动。教育后代节约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这是添仓礼仪的实际意义。

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填仓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添仓节简介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

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填仓节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在农村还有捉“添仓牛牛”的习俗。晚间,大人领着娃娃秉烛到墙壁缝隙找寻,若捉到“添仓牛牛”便高兴起来,预示着今年的收成丰收大有。“灰撒囤,籽添仓”的添仓节,作为春节这串鞭炮的余响,在给春节画了一个圆满句号的同时,又为新的一年带来企盼和祝福。新的一年定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凄美添仓节传说

说起添仓节,它来自于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壮烈凄美的传说。那时,并州大地连续三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官府不但不体恤于民,而且变本加厉征税纳赋。一位看管官仓的仓官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在正月廿这天,假借玉皇旨意,告诉过往百姓,让他们默记在心,互相转告,正月廿五晚上到官仓取粮。当日晚,仓官爷爷开仓放粮,饥民们取走了一囤囤、一仓仓的粮食。仓官爷爷望着空空如也的官仓,

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便放火烧仓,最后自己纵身投入火海人们为纪念这位舍身为民的仓官爷爷,以自己的风俗仪式,祭祀这位不知名的仓官爷爷。便有了这一年一度的添仓节。

过添仓节最具特色的要数清徐了,一过就是两个:小添仓和老添仓。正月廿是小添仓,正月廿五是老添仓。小添仓这天,婆姨们赶早蒸“添仓馍馍”,男人们从炉坑里取出细灰,在院中、门道撒制一个个灰圈,叫做打囤。尔后,把五谷杂粮添入其中。缺啥添啥。这便是添仓。小添仓习俗只在前晌进行,即在白天进行,所以又叫白添仓。应该叫绝的是,咱清徐人管烧火用的土不叫烧土,叫做“育籽”。土生金,土生万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育籽叫得多么准确、亲切。因此,咱们清徐人大都不用细炉灰打囤,而是取用育籽。五天后的正月廿五,便到了老添仓。晚夕太阳一下山,人们就忙活起来,在各自的粮仓前上香供献后,将近日来收取的育籽或细炉灰,在院内、街门前撒制更多的囤仓。然后制作火烧、烙饼或馅饼,以示盖好囤仓。因这些活动在日落后进行,因而又叫做黑添仓。在农村还有捉“添仓牛牛”的习俗。晚间,大人领着娃娃秉烛到墙壁缝隙找寻,若捉到“添仓牛牛”便高兴起来,预示着今年的收成丰收大有。“灰撒囤,籽添仓”的添仓节,作为春节这串鞭炮的余响,在给春节画了一个圆满句号的同时,又为新的一年带来企盼和祝福。新的一年定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山西添仓

添仓节的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节在山西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在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

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那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古代民间祈年节俗,在农历正月二十五。 《京岁时纪胜》:“(正月)念五日为填仓节。”届期,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添仓”;大填仓则在二十五。《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 :“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

俗话说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仓神(仓官)的生日,届期与粮仓有关的行业和民间均要设供致祭,并有填仓、打囤之俗。河北《固安县志》云:“正月二十五日,俗以为‘仓官诞辰’,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图形,或方或圆,中置暴竹以震之,谓之‘涨囤’,又谓之‘填仓’。”仓神的原型是仓星,《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也与历史人物附会,如韩信即被附会为仓神。清韶公《燕京旧俗志·岁时篇。添仓》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颇具一种雍荣华贵之象。”

满族添仓

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满族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还要连着添三回新饭。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添仓节填仓活动

填仓节,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吕梁地区喜吃糕。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极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

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也就只好在此日卖粮了,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填仓节,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吕梁地区最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

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填仓节,临县等地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晋南地区一些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仓日,洪洞县等地习惯请女婿吃煎饼。

史记记载添仓节

有民谣:“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

《东京梦华录》“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填仓条载,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的吉兆。

天仓,星官名,属娄宿,共六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仓六星,在娄南,仓谷所藏也。”更确切地说,“仓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记•天官书》所记载:“胃为天仓。”唐张守节正义:“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占: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不然,反是也。”看来胃星负责粮仓,关系着五谷丰歉,是人们需要祈卜的。仓廪不仅事关天象,也与人体相关,这种观念起源很早。战国末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谷,所以是仓廪之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解释胃为谷府。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认为胃星是天仓。诚如前引光绪《宁津县志》作者所说:“以胃星为天仓,所谓以人合天也”,“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囷之形,而置种粒于中,仍仰观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古人基于天仓之说,又产生了仓神。光绪《宁津县志》引《春秋纬》说:“天廪仓神名均。”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萧何等人。

添仓节 天仓风俗

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首先是要作仓存粮。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风俗》记载:“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中撒五谷,以砖石压之,名曰填仓。”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以兆丰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记载:“炭灰布地,剜窑、盖窑,名为天仓。”作仓,同治河北《盐山县志》等将其称为“打囤”。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隶霍州志》记载:“各家囤添粮、添水、点灯焚香以祀仓神。”道光山西《大同县志》又有“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的记载。这是取填“天仓”之意。既然要添仓,也就忌讳出财。乾隆山西《长子县志》说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辉县志》:

“二十一日为填仓,前十九日为小填仓。赀财必谨,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由于作仓置粮祈盼丰收,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费粮食,乾隆山西《平阳府志》就说当地“夜不张灯,俗呼鼠忌”。

其次是祭仓神。嘉庆山西《介休县志》说:“造面作人如仓神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不仅祭仓神,凡能存物者皆祭。光绪山西《榆次县志》记载:“二十日,各家以谷面为抟,昏夜燃灯,祀仓、箱、簏(lù)之神,曰填仓。二十五日,昏夜燃灯焚香,曰老填仓。”燃灯除了“照虚耗”的作用外,也有祭神的含义。此外,道光河北《南宫县志》认为用灯是取五谷丰登之义。仓神亦名仓官,乾隆陕西《府谷县志》说:“夜用米面作灯盏,或作人物捧盏,名曰仓官。”咸丰河北《固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俗以仓官诞辰,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胀囤,又谓之填仓。”再次是饮食方面的变化。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念五日为填仓节。人家市(买)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乾隆河北《永平府志》也记载:“是日必具食餍饱。”在山东淮县,“天仓二字,邑中俗习天或转为填,仓则转音为嗓,于是以‘天仓日’为填嗓日,谓宜以美食填嗓,故每届是日,家家食物较平时必加丰腴”。这是填腹中的胃仓。

明清时代填仓节与天穿节有相混的现象。有人认为填仓节起源于天穿节。这是由于天仓节与天穿节日期相同或相近;二节名称发音也接近;加上天穿节起源虽早,但在明清衰落,而天仓节却兴起于明清。比如在山西省,明嘉靖《曲沃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作煎饼,邀婿填仓。”填仓节的名称下是天穿节的风俗,二节已混。清同治《阳城县志》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粱、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曰补天穿,俗曰添仓。咸于室隅处燃灯,名曰照鼠嫁。”把添仓作为天穿的俗称,而所记风俗事项,糅合了天穿节和添仓节。一般来说,上述混合是将天穿节更改为天仓节。所以地方志中记载多数如前举《曲沃志》一样,把煎饼说成是填仓风俗。

洛阳添仓节文化

民间节日,与岁时同步,和稼穑有关。春节前后最农闲,节日就很稠密。洛阳民间节日更多,春节过后大节小节不断,大的节日有破五、初九、元宵节;小的节日有添仓节、酒祖日、二月二等等。从正月十七说起,谈谈添仓节、酒祖日、金牛节、二月二。这些节俗文化,地方特色浓郁,往往是节日相同,过法不同。譬如过添仓节的时候,偃师和嵩县风俗不同,孟津与栾川的过法也不一样。洛阳老城规矩,新媳妇元宵节回娘家热闹两天后,到了正月十七,必须返回婆家。回来干什么呢回来要为婆家添仓。洛阳老城的添仓节,定在正月十九,而嵩县的添仓节,却定在正月二十。也有把添仓节叫作“填仓节”的,而且日期多有不同。就我省来说,有的在正月十九,有的在正月二十四,

林县(今林州市)更特殊,竟把添仓节分为“小填仓节”和“大填仓节”。

添仓节这一天的活动内容,各地大致相同。其中用白面蒸馍是不能少的一项内容。此日蒸的馍花样翻新,有的似谷穗,有的像麦垛,有的如布袋。这些馍蒸成之后,全家人要分而食之,“填”饱为止,象征新的一年,人人都能饭足肚圆。许多人家,在这天中午要包饺子,但面条下锅时要配面条,说是“金丝缠元宝”。民谚云:“吃布袋,喝好面;一亩地,打两石。”当天,还要将过年时放在香炉里的食物“填”入粮仓,象征新的一年仓中有粮。偃师、孟津风俗,这一天要撒灰圈地,在圈内放一些粮食,以示“填仓”。栾川合峪一带,把这一天叫“滚缸节”。当地群众平时以缸盛粮,到其时青黄不接,粮缸已空,农人滚缸祈福,盼生活年年有余。洛阳老城是在正月十九添仓,届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玉米、杂粮装入麦囤或粮缸。嵩县人则在正月二十,用菜籽和黄豆面捏作臼状,称作“灯盏馍”,庆祝添仓节。

吉利区群众对这个节日最为重视,除进行以上的添仓活动外,家中掌柜还要早早起床,到地里背一捆柴草回家,意为“早发财”。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起名“满仓”,纪念添仓节,盼望仓有粮。添仓节——是在提醒人们关注农业。昭示春节已远,稼穑日近,童谣云:“添仓节,没啥盼,男去拾粪女纺线”。意思是说:这个节日没啥盼头,过了添仓节,男人走路得带拾粪叉,看见路上有牲畜粪便,就捡拾起来,好把这些“化肥”运到自家田里。女人就更不用说了,织布纺线,缝衣做饭,从此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年就这样过去了!年的欢乐和温馨,就这样渐行渐远了。但是节日,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来了,尤其是各县(市)区,民风尚古,节俗奇特。

正月十九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九日五更,诣天庆观谢雪。闻都下尺雪

唐杨万里

元霄风物又阑残,闭阁何曾出一看。

尚觉烛光欺病眼,旋添衣著试春寒。

中都尺雪逾旬许,此地飞花逐片乾。

不待珠宫香火了,海风吹上紫金盘。

注释

原题:

正月十九日五更,诣天庆观谢雪。闻都下尺雪旬日,而毗陵三四微雪而已

正月十九日漫述

作者: 莫止

节名燕九尚留灯,故事元从阙下增。

时态尽随前夜月,余光犹照几家棚。

腊醅熟久樽初剖,园韭香新馔可登。

细雨落梅清咏彻,高情应念昔人曾。

燕九《帝京景物略》载,元道士丘处机生于正月十九日,后人为他立祠。“都人正月十九日,致浆祠下,游冶纷沓,走马蒲博,谓之燕九节”

故事旧事,指风俗由来。

阙下京城

腊醅腊酒

登进献

落梅乐曲《梅花落》

卷580永遇乐(庆李守正月十九)

书名:《全宋词》 作者:无名氏

才过元宵,又经四日,门设弧矢。信道长庚,当年降瑞,缘是诞生李。葱葱佳气,今朝重见,洋溢门庭多喜。这英贤、文章冠世,取青拾芥难比。 那堪绿鬓、朱颜年少,暂试牛刀百里。迤逦黄堂,平章风月,见说清如水。彩庭兰玉,森然挺特,捧献椒觞归美。愿从今、增崇福寿,川流山峙。

今天是正月十九,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根据传说,今天是长春真人邱处机神仙下凡的日子,通常北京白云观都要举行仪式迎接这位神仙。据说谁能接到神仙,谁就会交好运,发大财……

今天应朋友之邀去一处茶馆选址看风水,提供一些风水方面的建议。老板很虔诚,对事业很认真,问的很仔细。

宗源从不主动宣扬风水之说,一般都是由朋友介绍或慕名而来请教风水问题,宗源本着以道会友,随缘传道的原则替朋友帮忙,也从来不提收费之事。至于是否有效和灵验,各人心里自然有数,时间也会作证。但是对台湾人例外,宗源明文规定凡台湾人问风水要先付费后咨询。台湾人普遍相信风水,却不相信别人,经常向多位风水老师咨询,然后取其所需。宗源已经遇到多次,所以是台湾人就尽量推托。去年有一位台湾的风水老师,业务多到实在忙不过来,竟然把他的大陆台商客户介绍给宗源,要宗源帮忙,却一再叮咛:一定要先谈好费用,否则很可能拿不到咨询费。

宗源在学习《易经》和从事居住环境设计研究的同时了解了风水,对风水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同济大学的一位教授――宗源的老师曾经把风水学作为古代的居住环境科学来研究,两者有点像,但不是一回事。在宗源看来,风水不是科学,科学还达不到风水学的思想高度,风水是一门超越科学的学问。风水其实具有很重要、很现实的社会意义,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几乎可以和中医学相提并论。只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连中医都有人明目张胆地要取消,代之于西医科学,更何谈风水的命运。然而,风水学说经历几千年的发展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民间广泛传播,本身就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宗源发现,越是大官,越是大老板就越相信风水。反过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越是相信风水,官也就做得越大,老板也就做得越大?未经考证,权当戏言。>>

正月十九是啥日子,怎么都放鞭炮呢 正月十九,燕九节,亦称烟九、宴九、宴邱。俗称阉九,又称会神仙,源于纪念邱处机

正月十九是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诞辰,

根据传说,是长春真人邱处机神仙下凡的日子,通常北京白云观都要举行仪式迎接这位神仙。据说谁能接到神仙,谁就会交好运,发大财……

丘祖圣诞。

正月十九日子好不好 2017年2月15日 农历正月十九 星期三

修坟 斋醮 祈福 祭祀 求嗣 入宅 求财 赴任 订婚 捕捉 取渔 安床 纳财 立券 纳采

开仓 入殓 移柩 破土 启钻 安葬 乘船 伐木

玄武(黑道)危日

玄武为黑道日,天狱星,君子用之吉,小人用之凶。

危日为危险之义,危机、危险,诸事不宜的日子。

当日星等

大凶日,万事小心

玄武(黑道)危日,大事不宜,勿出行

玄武(黑道)危日,大事不宜,勿出行

冲(丁卯)兔,煞东

财神方位

值日星神为白虎、天牢、玄武、勾陈、天刑、朱雀之一时,是黑道日

民俗忌日

红沙日

民俗忌日不建议办大事,请谨慎而行。

寅、巳、申、亥月酉日;卯、午、酉、子月巳日;辰、未、戌、丑月丑日;为红沙煞日。

天干地支

丁酉年壬寅月癸酉日

五行纳音

剑锋金

日干为癸水,与月干壬水比和,与年干丁火相冲。

日支为酉金,与月支寅木相克,与年支酉金相刑。

当日吉时

23:00-00:5903:00-04:5911:00-12:5913:00-14:5917:00-18:59

北方农历正月19叫什么节日 正月十九,燕九节,亦称烟九、宴九、宴邱。俗称阉九,又称会神仙。源于纪念邱处机。一说, 邱处机诞辰是日,一说,邱处机于是日字阉,于是被太监奉为鼻祖。京津地区民间还 有大燕九、小燕九(正月初九)之分。

正月十九习俗有哪些

丘处机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创始人,元代成吉思汗安置丘处机居于白云观的前身太极宫,死后亦葬于观内。

正月十九日是丘处机诞辰,这一天善男信女都到白云观为他祝寿,故叫“筵丘节”。传说这一天长春真人要下凡超度众生。来时变幻不定,或变为官宦缙绅,富商大贾,也可化为贩夫乞丐,恶妪幼童,有缘者能相会,故日“会神仙”,是日白云观内外游人如蚁,许多人十八日夜宿观内有的彻夜不眠,到处游逛,以期会见神仙。但多少年来却未闻有会见神仙而得福成道者,相反却闹出了不少笑话。

会神仙纯系荒诞无稽的迷信活动,不仅现在看来是愚昧可笑的,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此风俗之不善也。”《京都竹枝词》也有“绕过年宵未几天,白云观里会神仙,沿途多少真人降,个个真人只要钱”的记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喜勿喷!仅供参考 您的采纳对我帮助很大!谢谢!

正月十九是什么节日大神们帮帮忙 正月十九是“添仓节”。在河南豫北,正月十九日“添仓”,家家祭仓神。在阳武,十九日添仓,届时,在存放粮食的地方燃灯设祭,祈求一个好年成。这天,屋内、门外、槽头、鸡窝、石碓、水缸等处,都要点灯。而新婚夫妇屋里的箱柜、几案、床上床下都要点上灯,祝愿他们能早早生育。

正月十九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九是公历: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

农历2017年正月十九日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宝瓶座

农历:鸡年 正月 十九日

四柱:丁酉 壬寅 癸酉

节气:七九第3天

生诞:丘处机诞

二十八宿:翼

甲子纳音:剑锋金

距今:已过去1天

正月十九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九,燕九节,亦称烟九、宴九、宴邱。俗称阉九,又称会神仙,源于纪念邱处机 正月十九是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诞辰, 根据传说,是长春真人邱处机神仙下凡的日子,通常北京白云观都要举行仪式迎接这位神仙。据说谁能接到神仙,谁就会交好运,发大财…… 丘祖圣诞。

正月十九是什么日子? 公历公元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农历二零一五年 正月(小)十九

干支乙未年 己卯月 甲申日

八字乙未 己卯 甲申 甲子五行砂石金 城头土 井泉水 海中金

生肖属羊

星座双鱼座

星宿氐宿(氐土貉)

胎神占方占门炉外西北

彭祖百忌甲不开仓财物耗散

申不安床鬼祟入房

冲煞冲虎(戊寅)煞南

24节气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日)

儒略日24570965

宜祭祀 作灶 掘井 平治道涂

忌结婚 安葬

吉神宜趋天贵

凶神宜忌死神 月煞 月虚 朱雀

阴历节日丘处机诞

正月十九的来历300字 正月十九,是添仓节(也叫打囤),是祭“仓神”的日子。生活在农村的时候,每年的这一天,我很早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但在市区,今天好像没有多少人过这个节。按着老家的习俗,我今天吃的饺子。 添仓节源于何时我不清楚,只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爷爷很早起床,先敬神上香,然后爷爷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来,用簸箕端到院子里,然后在院子里用柴灰画5个大圆圈,代表五个粮仓,在五个圆圈里分别放上玉米、高粱、谷子等不同的粮食,并在五个圆圈的一侧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图案,表示粮食满囤,代表着五谷丰登,粮仓画好后,爷爷会放一挂鞭炮,可能是庆贺丰收吧! 据有关资料记载,添仓节时间在河南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九日,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林县人则分别称其为“小填仓节”和“大填仓节”。节日这天,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麦穗、麦垛、麦堆和布袋的馒头,全家人分而食之;以“填”饱为止,预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粮食。许多人家在中午包饺子,下锅时配以面条,雅称“金丝缠元宝”,以示一年“缠福”,谣称“吃布袋,喝好面,一亩地,打两石”。是日,人们还将过年时放在香坛里的食物“填”入粮仓,标志新的一年仓内已经添满了粮食。在偃师一带,多于此日撒灰圈于地,内置些粮食,以示“填仓”。有的则在此日“送穷”,将过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陕县、方城等地,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娘家‘躲节’的新婚女子,要在此日带些小米、小麦或其他杂粮回婆家,以为婆家“添仓”。河南各地填仓节是春节活动的尾声,之后人们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产,家人也可出远门。儿歌称:“盼过添仓没啥盼,男去拾粪女纺线’。填仓节走亲串友者,必须当天回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填仓节已渐淡漠,仅在偏僻地方还有以节日相待者。

下面是我从网上搜到的相关资料: 天仓,星官名,属娄宿,共六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仓六星,在娄南,仓谷所藏也。”更确切地说,“仓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记天官书》所记载:“胃为天仓。”唐张守节正义:“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占: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不然,反是也。”看来胃星负责粮仓,关系着五谷丰歉,是人们需要祈卜的。仓廪不仅事关天象,也与人体相关,这种观念起源很早。战国末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谷,所以是仓廪之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解释胃为谷府。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认为胃星是天仓。诚如前引光绪《宁津县志》作者所说:“以胃星为天仓,所谓以人合天也”,“而吾乡则以灰画仓镏形,而置种粒于中,仍仰观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古人基于天仓之说,又产生了仓神。光绪《宁津县志》引《春秋纬》说:“天廪仓神名均。”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萧何等人。

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首先是要作仓存粮。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风俗》记载:“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中撒五谷,以砖石压之,名曰填仓。”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以兆丰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记载:“炭灰布地,剜窑、盖窑,名为天仓。”作仓,同治河北《盐山县志》等将其称为“打囤”。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隶霍州志》记载:“各家囤添粮、添水、点灯焚香以祀仓神。”道光山西《大同县志》又有“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的记载。这是取填“天仓”之意。既然要添仓,也就忌讳出财。乾隆山西《长子县志》说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辉县志》:“二十一日为填仓,前十九日为小填>>

农历正月十九是什么节日 不是什么节日,星期一,一些大学开学的日子

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填仓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添仓节简介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

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填仓节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在农村还有捉“添仓牛牛”的习俗。晚间,大人领着娃娃秉烛到墙壁缝隙找寻,若捉到“添仓牛牛”便高兴起来,预示着今年的收成丰收大有。“灰撒囤,籽添仓”的添仓节,作为春节这串鞭炮的余响,在给春节画了一个圆满句号的同时,又为新的一年带来企盼和祝福。新的一年定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凄美添仓节传说

说起添仓节,它来自于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壮烈凄美的传说。那时,并州大地连续三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官府不但不体恤于民,而且变本加厉征税纳赋。一位看管官仓的仓官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在正月廿这天,假借玉皇旨意,告诉过往百姓,让他们默记在心,互相转告,正月廿五晚上到官仓取粮。当日晚,仓官爷爷开仓放粮,饥民们取走了一囤囤、一仓仓的粮食。仓官爷爷望着空空如也的官仓,

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便放火烧仓,最后自己纵身投入火海人们为纪念这位舍身为民的仓官爷爷,以自己的风俗仪式,祭祀这位不知名的仓官爷爷。便有了这一年一度的添仓节。

过添仓节最具特色的要数清徐了,一过就是两个:小添仓和老添仓。正月廿是小添仓,正月廿五是老添仓。小添仓这天,婆姨们赶早蒸“添仓馍馍”,男人们从炉坑里取出细灰,在院中、门道撒制一个个灰圈,叫做打囤。尔后,把五谷杂粮添入其中。缺啥添啥。这便是添仓。小添仓习俗只在前晌进行,即在白天进行,所以又叫白添仓。应该叫绝的是,咱清徐人管烧火用的土不叫烧土,叫做“育籽”。土生金,土生万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育籽叫得多么准确、亲切。因此,咱们清徐人大都不用细炉灰打囤,而是取用育籽。五天后的正月廿五,便到了老添仓。晚夕太阳一下山,人们就忙活起来,在各自的粮仓前上香供献后,将近日来收取的育籽或细炉灰,在院内、街门前撒制更多的囤仓。然后制作火烧、烙饼或馅饼,以示盖好囤仓。因这些活动在日落后进行,因而又叫做黑添仓。在农村还有捉“添仓牛牛”的习俗。晚间,大人领着娃娃秉烛到墙壁缝隙找寻,若捉到“添仓牛牛”便高兴起来,预示着今年的收成丰收大有。“灰撒囤,籽添仓”的添仓节,作为春节这串鞭炮的余响,在给春节画了一个圆满句号的同时,又为新的一年带来企盼和祝福。新的一年定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山西添仓

添仓节的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节在山西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在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

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那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古代民间祈年节俗,在农历正月二十五。 《京岁时纪胜》:“(正月)念五日为填仓节。”届期,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添仓”;大填仓则在二十五。《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 :“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

俗话说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仓神(仓官)的生日,届期与粮仓有关的行业和民间均要设供致祭,并有填仓、打囤之俗。河北《固安县志》云:“正月二十五日,俗以为‘仓官诞辰’,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图形,或方或圆,中置暴竹以震之,谓之‘涨囤’,又谓之‘填仓’。”仓神的原型是仓星,《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也与历史人物附会,如韩信即被附会为仓神。清韶公《燕京旧俗志·岁时篇。添仓》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颇具一种雍荣华贵之象。”

满族添仓

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满族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还要连着添三回新饭。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添仓节填仓活动

填仓节,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吕梁地区喜吃糕。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极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

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也就只好在此日卖粮了,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填仓节,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吕梁地区最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

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填仓节,临县等地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晋南地区一些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仓日,洪洞县等地习惯请女婿吃煎饼。

史记记载添仓节

有民谣:“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

《东京梦华录》“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填仓条载,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的吉兆。

天仓,星官名,属娄宿,共六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仓六星,在娄南,仓谷所藏也。”更确切地说,“仓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记•天官书》所记载:“胃为天仓。”唐张守节正义:“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占: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不然,反是也。”看来胃星负责粮仓,关系着五谷丰歉,是人们需要祈卜的。仓廪不仅事关天象,也与人体相关,这种观念起源很早。战国末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谷,所以是仓廪之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解释胃为谷府。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认为胃星是天仓。诚如前引光绪《宁津县志》作者所说:“以胃星为天仓,所谓以人合天也”,“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囷之形,而置种粒于中,仍仰观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古人基于天仓之说,又产生了仓神。光绪《宁津县志》引《春秋纬》说:“天廪仓神名均。”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萧何等人。

添仓节 天仓风俗

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首先是要作仓存粮。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风俗》记载:“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中撒五谷,以砖石压之,名曰填仓。”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以兆丰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记载:“炭灰布地,剜窑、盖窑,名为天仓。”作仓,同治河北《盐山县志》等将其称为“打囤”。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隶霍州志》记载:“各家囤添粮、添水、点灯焚香以祀仓神。”道光山西《大同县志》又有“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的记载。这是取填“天仓”之意。既然要添仓,也就忌讳出财。乾隆山西《长子县志》说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辉县志》:

“二十一日为填仓,前十九日为小填仓。赀财必谨,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由于作仓置粮祈盼丰收,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费粮食,乾隆山西《平阳府志》就说当地“夜不张灯,俗呼鼠忌”。

其次是祭仓神。嘉庆山西《介休县志》说:“造面作人如仓神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不仅祭仓神,凡能存物者皆祭。光绪山西《榆次县志》记载:“二十日,各家以谷面为抟,昏夜燃灯,祀仓、箱、簏(lù)之神,曰填仓。二十五日,昏夜燃灯焚香,曰老填仓。”燃灯除了“照虚耗”的作用外,也有祭神的含义。此外,道光河北《南宫县志》认为用灯是取五谷丰登之义。仓神亦名仓官,乾隆陕西《府谷县志》说:“夜用米面作灯盏,或作人物捧盏,名曰仓官。”咸丰河北《固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俗以仓官诞辰,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胀囤,又谓之填仓。”再次是饮食方面的变化。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念五日为填仓节。人家市(买)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乾隆河北《永平府志》也记载:“是日必具食餍饱。”在山东淮县,“天仓二字,邑中俗习天或转为填,仓则转音为嗓,于是以‘天仓日’为填嗓日,谓宜以美食填嗓,故每届是日,家家食物较平时必加丰腴”。这是填腹中的胃仓。

明清时代填仓节与天穿节有相混的现象。有人认为填仓节起源于天穿节。这是由于天仓节与天穿节日期相同或相近;二节名称发音也接近;加上天穿节起源虽早,但在明清衰落,而天仓节却兴起于明清。比如在山西省,明嘉靖《曲沃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作煎饼,邀婿填仓。”填仓节的名称下是天穿节的风俗,二节已混。清同治《阳城县志》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粱、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曰补天穿,俗曰添仓。咸于室隅处燃灯,名曰照鼠嫁。”把添仓作为天穿的俗称,而所记风俗事项,糅合了天穿节和添仓节。一般来说,上述混合是将天穿节更改为天仓节。所以地方志中记载多数如前举《曲沃志》一样,把煎饼说成是填仓风俗。

洛阳添仓节文化

民间节日,与岁时同步,和稼穑有关。春节前后最农闲,节日就很稠密。洛阳民间节日更多,春节过后大节小节不断,大的节日有破五、初九、元宵节;小的节日有添仓节、酒祖日、二月二等等。从正月十七说起,谈谈添仓节、酒祖日、金牛节、二月二。这些节俗文化,地方特色浓郁,往往是节日相同,过法不同。譬如过添仓节的时候,偃师和嵩县风俗不同,孟津与栾川的过法也不一样。洛阳老城规矩,新媳妇元宵节回娘家热闹两天后,到了正月十七,必须返回婆家。回来干什么呢回来要为婆家添仓。洛阳老城的添仓节,定在正月十九,而嵩县的添仓节,却定在正月二十。也有把添仓节叫作“填仓节”的,而且日期多有不同。就我省来说,有的在正月十九,有的在正月二十四,

林县(今林州市)更特殊,竟把添仓节分为“小填仓节”和“大填仓节”。

添仓节这一天的活动内容,各地大致相同。其中用白面蒸馍是不能少的一项内容。此日蒸的馍花样翻新,有的似谷穗,有的像麦垛,有的如布袋。这些馍蒸成之后,全家人要分而食之,“填”饱为止,象征新的一年,人人都能饭足肚圆。许多人家,在这天中午要包饺子,但面条下锅时要配面条,说是“金丝缠元宝”。民谚云:“吃布袋,喝好面;一亩地,打两石。”当天,还要将过年时放在香炉里的食物“填”入粮仓,象征新的一年仓中有粮。偃师、孟津风俗,这一天要撒灰圈地,在圈内放一些粮食,以示“填仓”。栾川合峪一带,把这一天叫“滚缸节”。当地群众平时以缸盛粮,到其时青黄不接,粮缸已空,农人滚缸祈福,盼生活年年有余。洛阳老城是在正月十九添仓,届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玉米、杂粮装入麦囤或粮缸。嵩县人则在正月二十,用菜籽和黄豆面捏作臼状,称作“灯盏馍”,庆祝添仓节。

吉利区群众对这个节日最为重视,除进行以上的添仓活动外,家中掌柜还要早早起床,到地里背一捆柴草回家,意为“早发财”。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起名“满仓”,纪念添仓节,盼望仓有粮。添仓节——是在提醒人们关注农业。昭示春节已远,稼穑日近,童谣云:“添仓节,没啥盼,男去拾粪女纺线”。意思是说:这个节日没啥盼头,过了添仓节,男人走路得带拾粪叉,看见路上有牲畜粪便,就捡拾起来,好把这些“化肥”运到自家田里。女人就更不用说了,织布纺线,缝衣做饭,从此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年就这样过去了!年的欢乐和温馨,就这样渐行渐远了。但是节日,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来了,尤其是各县(市)区,民风尚古,节俗奇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