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温塘峡篇(1)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嘉陵江小三峡封神榜•温塘峡篇(1),第1张

温塘峡是嘉陵江小三峡中的第二峡,此峡是以北岸大沱口入峡,从白羊碚出峡;也可说是经南岸金刚碑入峡,从三花石出峡。整个温塘峡的峡长27公里,是小三峡中最短的,也是峡谷最窄的峡。

温塘峡又名叫温汤峡,她还有个名字叫东阳峡。其叫东阳峡的原因是她靠近南朝东阳古郡(现东阳镇)而得名。盛唐时,东阳置城,又名东阳城。所以温塘峡里很多 历史 事件都会牵涉到缙云山和东阳古郡,东阳城的。

温塘峡两岸,北岸山名叫西山坪,南岸山叫东山坪,整个山脉叫缙云山脉。缙云山脉为重庆主城区和北碚区的主山脉,山脉延绵有一百余公里,跨经合川区,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山脉尾至江津长江边。缙云山九个主峰都在海拔八百以上,最高处坛子石海拔为951米。

缙云山,古名又叫巴山。我们若以传说为据,缙云山名则有四千多年的 历史 ,这是因为该山与轩辕黄帝的传说有关。如此说来,轩辕黄帝乃是当之无愧为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的第一大神!

一、帝王首脑类大神

1、轩辕黄帝,五星级顶尖大神正神

轩辕黄帝之所以被列为第一大神,这是因为轩辕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这里的始祖有三种含义,其一为遗传学上的始祖,即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每个人体内都有轩辕帝的遗传基因。其二是文化继承上的始祖,即我们民族习性上都含有汉文化的特色。其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上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图腾莫拜,就含有对轩辕帝的认同色彩。

轩辕黄帝在缙云山的种种神话传说相当丰富,归纳起来共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轩辕帝曾在缙云山上炼过丹(轩辕洞说)。

(2)轩辕帝曾在缙云山合过药(《黄帝内经》里提到缙云山为古巴山)。

(3)轩辕帝曾在缙云山大宴过宾客,群仙会聚过(“缙云”原意有 美食 的含义)。

(4)轩辕帝重臣缙云氏有支后裔在此生活(巴人血统上有轩辕帝的成分)

(5)轩辕帝曾在缙云山上封官加爵。(“缙云”是一种官阶)

(6)轩辕帝曾邀臣子们在山下温泉汤澡(泡温泉)。也有 娱乐 休闲因素。

(7)轩辕帝在缙云山悟道升天(成仙)的说法。

(8)轩辕帝惩罚缙云氏不才子缙云混沌和高辛氏不才子八人,流放他们九人到此,投于巴賨,以御山鬼。

(9)轩辕帝令缙云氏不才子饕餮和高辛氏不才子八人,责令九人在此御魑魅。

(10)轩辕帝与众臣们谈经论道的山。

古籍书上,对“缙云山”有四种说法,其一是通过《史记•五帝本记》中反映出来。轩辕帝把“缙云”作为一种官衔定位,即轩辕帝在打败了炎帝,蚩尤,共工等后,迎来了天下太平,他欣喜地对手下功臣第一次分封。据说他以云彩颜色定名,赤色和带红色的官叫缙云,其职责是负责军事。

其二是在《山海经》中,缙云氏有不才子,叫混沌,是一种凶神。也有书上说缙云氏不才子是叫饕餮,也是一种凶神和饿神,所以民间对“缙云山”的说法是一种被轩辕帝惩罚和流放凶神的大山。

其三是在《道藏经》说,轩辕帝炼丹时产生出来被炉火映红的云霞叫“缙云”,出现缙云的山叫缙云山。当然,尤以轩辕帝炼丹的地方为准才叫缙云山。

其四是在《黄帝内经》这本古医书中,将轩辕帝与论医药的过程叫“合药”,因轩辕帝合药处的山叫缙云山。

以上是古典对“缙云山”的传统说法,这是否就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中的缙云山相合符呢?

其实,稍为对照就会发现缙云山完全符合上面古籍的说法。

据明代《蜀中广记》中载,缙云山上有过一块刘宋时期的古碑,此碑名叫《灵成侯碑记》,因碑文己不可考或无法释读,现在大多数的传说源于此碑文上记录说法。碑上说,缙云山出自大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缙云氏有不才子日混沌缙云氏,高辛氏有不才子八人,投出于巴賨,以御魑魅。

“灵成侯”是谁,现无从推论。

另传说缙云山明代古寺大隐寺,石华寺和白云寺都有过石碑文上载过,缙云山东面悬崖岩中有轩辕洞,该洞是轩辕帝炼丹所在地,正好炼丹炉火会将山岭云层染成赤色或红色。所以此山叫缙云山,即轩辕帝炼丹的山。

除此古石碑可能是传说的证据之外,还有一些官方文书或名人书也可证明缙云山关于与轩辕帝的关系绝非是空穴来风的杜撰之胡说:

书写嘉陵江上“缙云山”的还有三个人,而且这三人都是经过南朝刘宋,齐,梁三朝的大名人。第一人应为梁代著名道士,医药家,文学家,也是梁武帝的政治高参,具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名人,他叫陶宏景(456 536)。《梁书•艺文》中就选载了他的名篇《水仙赋》,该文中的名句:“增城瑶馆,缙云琼阙,黄帝所觞百神也,《方兴胜览》即谓之巴山矣……”,该赋文中将轩辕帝在缙云山大宴群臣,与上天众神仙谈笑风生的场面写得浩浩荡荡,飘飘欲仙。此文也正好在缙云山的古碑中出现,据说陶宏景一生走过很多名山大川,他就上过缙云山。而且传说梁武帝读罢此文而偷偷地上了缙云山,这就是缙云山上流传着梁武帝在缙云山灭猿的传说。

这里特别交待下,有明确的文史记载: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僧慈应开山建缙云山的缙云寺和山下的温泉寺。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南齐置东阳郡,治丹阳县。(现北碚东阳镇)。东阳郡历经南朝刘宋,齐,梁三朝代,周时废。盛唐,置东阳城,温塘峡又叫东阳峡。

梁代书写“缙云山”的第二个人是在官方史书中提到过缙云山,这个人叫沈约(441 513),他是梁朝东阳郡首任府尹大人,丹阳尹。此人也是梁代一大名人,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也是梁武帝萧衍的挚友。他在任东阳郡首时就把东阳郡郡望书写了下,自然缙云山,温塘峡的地理和文化概貌也纳入到了他史记中了。

梁代书写缙云山的第三人叫吴均(469 520),他也是梁代著名史学家,而且是官方的名人,他也写了本叫《吴均春秋》的史书,这本书是他仿东周列国史书《春秋》写的。现缙云山九峰上所谓的“十三个迦叶古佛的足迹”传说就是出自于此书,他把缙云山九峰名字都写得十分的详细。

除了史书外,唐代佛教史书《感通录》中也多次提到缙云山,说此山有古寺相思寺,狮子峰岩上有竼经文,九峰上有迦叶古佛足印。因此,相应也印证了缙云山就是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山,也印证了“缙云”是与轩辕黄帝的关系。另道书上更是直接说轩辕黄帝的炼丹洞叫缙云洞,该山叫缙云山。

以上都是无可挑剔地说明缙云山与轩辕黄帝是有密切关系的,但这里仍有个质疑问题,第一轩辕黄帝所炼丹地缙云山是否是唯一的?第二若轩辕黄帝所练丹地缙云山。

其实,天下真有这么蹊跷的事,古代叫缙云山的地方有二处,一处是在淅江缙云县,一个叫仙都的山,这仙都的山古名就叫缙云山。传说缙云县仙都山是轩辕黄帝升天的地方,还令人惊奇的是,缙云县属东阳市管辖,东阳市古名原就叫东阳郡。还真让人魔幻的是,梁代梁武帝萧衍,史学家沈约,史学家吴均,大道士陶宏景等大文豪们几乎都是现江苏浙江人,而且他多在浙江东阳与缙云和仙都附近活动,可说根本不可能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缙云山发生密切的关系,因为两地相距数千公里,更不用说中间有万重千山,大江大河呀!

但事实上又的确证明,梁代几个大文豪书写的缙云山文,在细节上更多的是写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例如仙都古名虽叫缙云山,但此名是隋唐贞观之后才有的。另从轩辕黄帝炼丹之说是道教神话内容,而道教发源地在巴境,即古巴国,秦汉后的巴郡。道教最早兴起是叫五斗米教,真正布道人是汉高祖刘邦之谋士张良后裔张道陵所创。汉高祖刘邦首为汉王,即在汉江流域,后楚汉相争,刘邦势力弱只好移向大巴山地区。萧何就是坐镇巴地给刘邦输送兵源和粮草,刘邦称帝后,张良隐居。

汉末,他后裔张道陵利用在巴人的威望,大力宣扬起黄老学说。黄,就是轩辕黄帝。老,就是春秋战国时的老子。为了布道,教徒只需交纳五斗米就可成为道徒。道教信奉的是长寿或飞升入天成仙,而道教宗旨就是要炼丹修身。显然,缙云山就早就是巴人信道教的炼丹聚集地。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缙云山对岸正位于东面,是日出的地方,也是巴人炼丹最红火之地,也是巴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那儿叫“丹阳”,也叫东阳。当南朝刘宋年,缙云山山上和山下开始建缙云寺和温泉寺时,东阳就快成了城市了。不久,南齐在嘉陵江上设立第一个行政区东阳郡,东阳郡辖一县即丹阳县。郡府和县府衙门都设在东阳郡上(现东阳镇)。此时,缙云山以及嘉陵江小三峡都划入到东阳郡上管辖。

与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上的缙云山和东阳郡丹阳县相比较。作为春秋战国时的古国吴越东阳,缙云县和仙都就在道教起源上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何况仙都山海拔不到三百米,与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九个主峰海拔上竟然矮了六七百米。显然,与道教中的洞天说不在一个级别上。据查证,浙江的东阳郡或丹阳是在三国时期吴国所立,后来就废异,也就是说南朝刘宋,齐,至梁代梁武帝时还没有东阳郡,也没有缙云山。浙江的仙都山,缙云县,东阳郡都是在隋唐时才设立的。而盛唐时,温塘峡多叫东阳峡,东阳郡己更名为东阳城了。

在梁代与梁武帝萧衍同期的大文人陶宏景,沈约和吴均等著书中的缙云和缙云山,实则只能是嘉陵江上的缙云山和东阳郡,而且嘉陵江上的缙云山九峰中才有宝塔峰,香炉峰,莲花峰,狮子峰等。从山型地貌等细节上着都是与重庆的缙云山相符的。

照轩辕黄帝在缙云山的传说为据,重庆的缙云山应立为道教的“洞天”之一,或为道教发源地,但是最终重庆缙云山则成了十大佛教名山。其实,若仔细研究重庆的缙云山就会发现其端倪,也就是说佛家与道家为争夺影响力,两家一直在拼斗。道家以“轩辕黄帝有炼丹洞”为由,想把缙云山搞成道观山。而佛家则以“迦叶古佛在九峰上有十三个足迹”和“狮子岩上有竼经文”为由,想把缙云山打造成佛教名山。为此双方争得你来我往,甚至一次次动用帝王关系,例如“灵成侯”传说可能是第一个道士的封号,他建的第一个道观。可佛家不服,说第一个在缙云山建缙云寺的是慈应高僧,他将山上的蟒蛇,鸡和牛都感化了。接着缙云山有几个道教信徒画符求雨成功,唐高宗李渊赐道坛建观为“禅真宫”。佛家不服,又鼓动唐宣宗皇帝赐名为相思寺。到了宋代宋真宗皇帝为佛家高僧慧欢赐为慈印大师,赐缙云寺赐为崇胜寺,赐温泉寺名为崇胜禅院。明代竟有三个皇帝赐名缙云寺,最后明神宗皇帝才一锤定音缙云山为“迦叶古佛道场”。此后,缙云山成了佛教十大名山,缙云山所有寺庙都为佛家庙宇。

但是缙云山出现了个道人,他叫李一道长,他不知什么原因,将绍隆寺和白云寺重修成了道观,恢复了轩辕黄帝的种种传说。如白云寺改成了白云观,说是白云观就在轩辕洞下。还添一奇观说,陈抟老祖曾在轩辕洞中闭关,更正说在改造白云寺时发现古寺大梁上有后周年号和陈抟老祖的史迹。我也打听到确实白云寺本就是个道观,因传说建文帝在此藏过身而被佛教改建成了佛寺。

哈哈,缙云山也成了佛道两家争执的传说依据。佛家说,迦叶古佛最先在缙云山落脚。而道家说,“缙云”山的本意就是轩辕黄帝炼丹的洞天。我估计,佛家不好贬损轩辕帝,只好说真武大帝与迦叶古佛辩论输了,他不好意思跨到重庆南山的真武山去传道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论谁来吹缙云山都离不开轩辕黄帝这个老祖宗的根子,否则“缙云”的说法就无从谈起。当然,轩辕黄帝不但是嘉陵江小三峡的大神,总神,他也是全中国,全中华民族的第一大神!

1 收集关于山海经的古文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第一卷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 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 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 狌々,食之善走。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 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 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 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 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 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鲑,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 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 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犭尃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 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 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 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 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 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 席。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干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 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 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 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2 描写上海的古诗句

1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7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3 用现代汉语描写一篇关于三峡这篇古文的文章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4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只有100公尺左右。

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

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长江三峡风光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4 关于山海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1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5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观沧海》——曹操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5 描写"水"的古文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式解》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三峡船上卖的三峡石是三峡库区的峡石或卵石,但在重庆的石头收藏者中,基本上把长江重庆段(包括三峡和三峡以上江段)的所有石头都称为三峡石。

三峡石是产于长江三峡地区内各种奇石的总称,三峡石也就是指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一带出产的石头的总称。长江三峡既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奇石艺术宫。三峡石主要分布在峡江两岸的溪流河谷或崇山峻岭中。石源来自长江上游冲积到此和该区古老的前震旦系变质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侵入花岗岩。三峡石种类繁多,暂时发现的奇石种类多达200种以上,如纹理石、色彩石、化石、矿物晶体等,(还包括纤夫石和石器等具有文化特点的石头)。在形态、色彩、纹理、神韵等方面颇有特色,景致高贵典雅。犹以三峡图画石、清江石和宜昌幻彩红景观石最为独特。

三峡石的石源主要来自于该区古老的前震旦系变质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侵入的花岗岩。三峡石的种类众多、在形态、色彩、纹理、神韵等方面都比较突出的应当属宜昌的幻彩红,石材材质为花岗岩,材质坚硬,不风化、不反碱、是园林景观刻字石的首选,石材花纹自成画卷,色泽艳丽,画面纹理各异,犹如山水画或人物状,惟妙惟肖,造形奇特;或金光闪闪,令人目眩;或花纹交叉,成为文字……天工巧成,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三峡石中的典范,被广泛用于园林景观装饰,如观赏奇石、假山石、怪石、园林石、风景石、景观石、门牌石、刻字石等场所,产品远销国内外。山东临朐、莱州、广东云浮、河南南阳、陕西秦岭、福建水头、浙江常山、江苏苏州,新疆和田等地均有销售。

古籍中有关三峡石的记载甚多,主要见之于石谱地方志和游记。宋·陆游《入蜀记》载述道: “院后有楚三峡石的产地与品种远不止史料中所载的这些。巫山宁河小三峡、巴东神农溪、秭归九畹溪、夷陵区黄柏河、峡口的胭脂坝等处,都是湖北宜昌境内,作为全国最大三峡石买卖疏散地,湖北宜昌夷陵区黄花乡石材工业园区内有数十家主营三峡石的生产厂家,石通矿业幻彩红现存的三峡石更是件件均属精品。

十多年来,三峡民间藏石家们努力不辍,终于使三峡石在数量上达到10万之多,艺术品位达到了相当水准。香港和东南亚的一些文化商人多次邀请宜昌的藏石家去办展览,三峡石文化已影响到东南亚一些地区。如今,三峡石正如三峡的山、三峡的水那样为宜昌、为三峡地区的人民创造着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三峡石的裂纹奇特,使人浮想联翩,赏玩不已,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认识,古人一直觉着大自然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不论日月星辰还是山河胡海,亦或者普通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神力的。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很多古老的民族都有将这些东西奉为图腾的习惯。其中对 太阳 的崇拜尤其多,作为地球能量的来源,它拥有令人无法想象的力量。

对太阳的崇拜不知道要追溯到多少万年前,在《山海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太阳在很早很早以前又被称为 “金乌” ,中华民族对太阳的崇拜起源于山东的沿海以及珠江流域。

在古人眼中,太阳就是一种拥有巨大能量的鸟,它们每天从东方苏醒、起飞,一直往西飞到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每天如此从未间断。由此也产生了不少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比如很多人都曾听说过的 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等等,其实都在间接地表达古人对太阳的崇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峡大坝的建设工程正浩浩荡荡地进行着,不过工期进行的并不顺利,期间建筑工人无意中挖出了座古墓。专家勘测后直言了不得,原来这座墓的年代非常久远,初步估计在五千年以上。

大家都知道,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的 历史 有上下五千年,而这座墓极有可能是五千年前的,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上还存在着更早的文明。一想到这里,专家们都激动不已,如若真挖出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可能会改写中华民族的 历史 。

果不其然,专家们经过极其仔细的挖掘的确清理出了一些老物件,不过很遗憾,这些东西因为年代实在是太久远,所以大都碎成渣、腐蚀掉了,能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有图案有 历史 研究价值的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即便如此,专家们还是发现了一件不得了的东西,那就是著名的国宝 “太阳人石刻” ,而且说起这件宝贝被发现的经历还有些蹊跷。

话说那天专家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其中一位有些累了、想去一边抽根烟休息休息,就在此时,他无意中发现旁边的土堆里有块石头很奇特,上边似乎有些人为的痕迹。想到这他立即掐灭了香烟、抬手慢慢抹去那石块上的泥土。

待到仔细清理后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来这石块上刻着一些纹路, 似乎是一个站立的人、头上有一轮太阳。专家不敢怠慢,连忙保护起来并将其命名为“太阳人石刻”。

最终经过细致的检测,专家得出结论,三峡大坝工地上这个古墓的年代并非五千年,而是七千年,墓中出土的四百多件文物皆来自七千年前,其中的八件被定为“特级国宝”、包括太阳人石刻。

对于这个“太阳人”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专家们也不敢妄加揣测,结合一些古籍的描述后大家得出初步结论,这个头顶太阳的人极有可能代表着远古时期的炎帝,也就是炎黄子孙的老祖宗,古人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拜才将其描述为太阳神的化身。

不得不说太阳人石刻的出土实在是充满了戏剧性和巧合,好在这件国宝最终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后来的国际展览中,太阳人石刻一经亮相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在惊讶于它悠久 历史 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中华民族的 历史 恐怕不止五千年,史前文明可能真的存在。

长江三峡之巫峡的神话故事:

巫峡的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

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

扩展资料:

巫峡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十二峰之外,还有众多的险峰异壑,令人目不暇接。苍峡连彩霞,出峡复入峡。

巫峡是三峡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

巫峡名胜古迹众多,除有十二峰外,还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悬崖绝壁上的夔巫栈道、川鄂边界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还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纤痕等,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滋润了历代迁客骚人的生花妙笔,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章。

—巫峡

重庆三峡博物馆三楼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概有观察文物1072万余件,古籍18万余册,展览主要从《壮丽三峡》、《远古巴渝》、《抗战岁月》、《重庆城市之路》等几个方面去呈现,我们去的的时候还恰逢潘玉良的画展展览。

这里面除了文物、历史发展之外,还有两大亮点,那就是《重庆大轰炸》半景画演示和《大三峡》环幕**。

《重庆大轰炸》值得推荐,在现场能切身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以及人民何其坚强,全城不断得被轰炸,人民不断地重建。

《大三峡》介绍整体的三峡工程以及三峡的风景,从投影的**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年代感。

Tips:

1博物馆,门票免费,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遇到节假日可以关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公众号,直接搜索名字即可搜索到。

我就是在公众号上看到告示4月3日照常开馆。

2《重庆大轰炸》记得进门右手先领票,每场限80人,场馆在3楼,演示时间10:00,15:00,16:00。

3《大三峡》无需领票,演示时间:10:30,14:30,15:30。

三峡主流悬棺葬的分布情况,宜昌出发乘船到奉节沿途游览三峡,在长江航道游客有幸可以在瞿塘峡或巫山小三峡或巴东神农溪看到悬棺。

三峡主流上起奉节瞿塘峡,下至宜昌西陵峡口,全长约192公里。自古至今,先后发现的著名悬棺点有十余处:

1、赤岬山“兵书匣”。载于古籍和地方志,穴中棺木数与棺中遗物不详。

粉壁堂。位于夔门南岸,以岩壁上集中有大量古代石刻而得名。岩间有一洞穴高出江面50米左右,中有悬棺一具。

2、黄金洞

于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的一个天然石洞。1958年有峡民进洞探宝,得一把巴式青铜剑而归。1996年科学探险队再次进洞,仅见一堆尸骨。

3、吊槽。位于瞿塘峡南岸峭岩间,高出江面70米左右,中有棺木一具,旁有木桩方孔。

4、风箱峡

位于瞿塘峡北岸赤甲山半岩间,上距山顶约100米,下距江面约70米,垂直的岩石裂缝处有“风箱峡”三个大字。1971年有三位峡民为了寻找“龙骨”从悬岩上攀入风箱峡,发现岩隙里横置的木桩上叠置着12具棺木,毁坏棺木8具,**一柄巴式青铜剑、木剑鞘、一把铜斧、一些料珠装饰品,还有一只制作十分精美的男式圆口镂空雕花铜鞋。风箱峡一带是一个岩葬群,距此处东面50米绝壁的两条岩缝中,仍可见有悬棺存在。

瞿塘峡8

5、盔甲洞

《夔州志》载:相传此洞为宋代女将穆桂英藏盔甲的地方,这与“孟良梯”一样当然也是一种附会。盔甲洞在风箱峡斜对面的南岸半岩间,下距江面约100米。童恩正先生曾有专文记载盔甲洞悬棺发现的文物。1958年,白帝城供销社请一位老工人进洞探宝,发现棺木三具,取出的文物现存白帝城文物陈列室,计有巴式青铜剑、木梳一把等。

6、铁棺峡

位于西陵峡南岸巴东境内的楠木园。铁棺峡长达500多米,距江面数十米的峭壁上有一排天然岩洞,因年代久远,悬葬之棺木色泽灰黑如铁,铁棺峡因此而得名,惜洞中棺木屡遭破坏无一幸存。

7、兵书宝剑峡

位于西陵峡秭归县境北岸,船过香溪即可见崖壁上有一条状突兀岩石象一把宝剑倒插在岩石中,这就是“宝剑”。在下游距江面约200米处峭岩间有一天然洞穴,穴中有一叠形状如书之物,相传为诸葛亮入蜀时留藏的“兵书”,实则是棺木。1955年四川下来几位采药老人用绳索入洞中,发现内有两具棺木,揭开了“兵书”之谜。

西陵峡绝壁断崖

(二)三峡支流悬棺葬的分布情况

三峡两岸汇入峡江的溪河,皆为陡峭的峡谷,崖壁半腰均有悬棺葬分布,主要有:

奉节草堂河悬棺群:主要有三架岩悬棺,现洞中仅存木杠。

巫山错开峡氵四氵襄悬棺群:有棺木阡、天子庙两处悬棺,内有悬棺10余具,现仅存4具。

巫山大宁河(巫溪)段悬棺群:主要有龙门峡(因有多处悬棺,亦称铁棺峡)巴雾峡、滴翠峡飞云洞、大昌水口等5处悬棺葬。多为天然洞穴,每洞有1—2具棺木。悬棺穴距水面最低约40米,最高达200余米。成为小三峡里的一大景观。

巫溪县大宁河段悬棺群:主要有烂船湾、月亮洞、猫子石、棺木岩、黄岩硝洞、四方洞、南门湾、凤凰山、九层楼……等10多处悬棺葬,可谓星罗棋布。距巫溪县城北30公里,位于大宁河与东溪河交汇处的荆竹坝悬棺葬群,高崖间石穴交错、棺木累累,计有25具之多,景象十分壮观。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曾攀登上高崖实地考察,对其中18号棺进行了清理,两具尸骨一男一女均少年,随葬物有铜器三件。

巴东县龙船河悬棺群:龙船河古名西氵襄溪,因有悬棺形似木船而得名。从与长江汇合处起的沿河两岸峭壁间多有悬棺,有人统计至少在10具以上,但多遭破坏;距龙船河北面5公里处的罗坪河,绝壁上的自然洞穴里亦有悬棺遗存。

秭归县九畹溪悬棺群:九畹溪位于西陵峡南岸,相传屈原少年时代曾在此溪畔种植九畹芝兰,悬棺群在距峡江约15公里的九畹溪两岸,地名棺木岩。棺木岩高700余米左右,红褐色的崖壁间天生一道横向大裂缝,距地面约50米,裂缝中放置着7具棺木。民间有诗云:“自古流传棺木岩,鸟鸣猿啼动人情,雪飘草木山戴孝,风吹松杉树举哀,春到百花呈奠礼,夜来明月照灵台,不知亡者何朝代?棺木七副洞穴埋。”现棺木都遭盗棺者破坏。

秭归县磨坪青干河支流悬棺群:在西陵峡南岸磨坪乡一处长约120米、高约100米的峭壁上,一排洞穴和石缝中放置有131口棺木。通过望远镜还可看见棺木旁的一捆绳索。这是迄今为止三峡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悬棺葬群,极具研究价值。尽管还未进洞穴发掘棺中遗物,但考古工作者认为:通过这一捆绳索,有可能解读悬棺如何放置的千古之谜。

神农溪11悬棺​

陵区黄柏河悬棺群:该悬棺群位于西陵峡北岸约20公里的黄柏河两岸。在一处距地面约100米的陡峭岩壁间有一自然洞穴,洞分内外两层,其中放置有30多具棺木,洞中央还有一具较大的套棺,长约2米,高约1米,棺木均为整木挖凿而成,木质坚硬。历史上屡遭盗棺者破坏,1958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有入洞者掀下棺木20多具。与棺材岩隔河相望的龙王洞,也是一处悬棺葬,内有棺木6具。

从以上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地理分布情况,可看出一个十分明显的分布特点:即峡江主流的悬棺相对稀少,宛若疏星半月点缀在璀灿银河之间;而峡江两岸支流之悬棺葬则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整个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分布,便以峡江主流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状板块。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代三峡民族部落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口聚居状况的反映。峡中峰高岩陡,少有坪地可供人类居住和农耕,而两岸支流河谷地势稍平,且土地肥沃、交通方便,古民村落大都分布于此。悬棺葬分布正是古代部落、村落分布的缩影。了解这一点,对于研究三峡地区悬棺葬之族属及文化内涵大有帮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