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在古代有哪些称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2收藏

东北地区在古代有哪些称呼,第1张

  东北地区在古代的称呼有肃慎、勿吉、靺鞨、挹娄、东胡、夫余。

 但是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东北地区原来屡见于古籍的貊、东胡、肃慎,先后被夫余、高句骊、沃沮、乌桓、鲜卑、挹娄等族称所取代。但自3世纪至6世纪这一时期,沃沮、夫余、乌桓、挹娄又先后不见于史,另有新出现的室韦、契丹、库莫奚、勿吉等族称。

黄芪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干燥根。

黄芪也叫“黄耆”,是著名的补气良药,对人体具有强壮作用。中医认为黄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消肿利尿的功能。主治体虚自汗、劳倦内伤、便溏腹泻、气虚浮肿及痈疽毒疮等。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还有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病,它的强心作用更为显著;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且降低血压。黄芪还有保护肝脏、治疗肾炎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黄芪有:内蒙黄芪(绵黄芪),分布在内蒙、河北、山西等地;东北黄芪(膜荚黄芪),产于东北、河北、陜西等地。这两种黄芪以根入药,以内蒙和西北产的为上品。

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豆科。夏季开花,结荚果。根很长,一般采挖4年以上的根。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晾干后截成一二尺长收藏或切片药用。在秋季采收的黄芪含微量元素硒(Se)较多,因而质量较好。黄芪的茎叶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黄芪 [ 最后修订于2018/3/13 2:26:35 共46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1、《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3、《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4、《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5、《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6、《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简史》黄修己,中国青年出版社。

7、《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王运熙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方向

在全国各级机关、新闻出版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宝,它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但在提升素质,升华思想,增加内涵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广阔,适应能力强,尤其在文化界大有用武之地。

相较于文学类的其他专业而言,中国古代文学的就业率比其他专业要高,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少高校还是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比较多,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