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第1张

瑶族的特点:大分散、小聚居,人民淳朴善良。

风俗:

1、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

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2、瑶族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3、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扩展资料:

瑶族的传统节日有山歌节、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盘王节、牛节、达努节、成人礼、讨寮皈节、讨念拜。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山居民族,其村落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等。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瑶族艺术家:蓝怀昌(广西作协主席、文联主席)、覃福展(学者)、徐兢(青年导演)

主要瑶族文学:《盘王牒卷》(又作《过山榜》)、《密洛陀》、《波努河》(现代小说)、《瑶源传说》。

  一部民族史包括起源,宗教信仰,国家政策,人民的地位,经济,社会制度,人际关系。和qinjinwen所说差不多。下面只说瑶族。

  瑶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关于瑶族来源问题,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居住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今之湖南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瑶族先民古称“尤人”,“尤”是其自称,也是今瑶族的自称。

  “尤”为九黎、三苗之后。九黎、三苗最初活动在中国江南地区,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向北寻找生活基地,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与东进的黄帝、炎帝部落接触并发生战争,九黎、三苗战败,被迫向南迁徙,到秦汉时期,瑶族先民逐步形成了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中心的活动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瑶族先民一度北迁,进入河南、安徽一带活动,但主要居住地仍在湖北、湖南、江西部分地区。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促进了瑶先民原始社会的分化和瓦解,开始了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当时居住在湖南西南部和两广北部山区的瑶族先民被称为“莫徭”。到了宋代,宋王朝在瑶族地区不断完善羁縻统治,使瑶族先民进一步分化、发展,逐渐形成为单一的民族。元明时期,瑶族被迫继续大量南迁,不断深入广西腹地。特别是明代,两广已成为瑶族主要分布地区。进入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由广东、广西分别迁入贵州和云南的南部山区,少数瑶族向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从而形成了“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

  瑶族自唐末宋初形成为单一的人们共同体后,由于迁徙频繁,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特殊,故名称也复杂多变。瑶族名称可分为自称和他称两种,自称有90余种,其中自称为“绵”、“门”、“敏”为最多,约占瑶总人口的65%以上。他称则更多,有400余种,多与瑶族崇拜、政治、经济、居地、服饰、姓氏等密切相关。例如崇拜盘瓠的称盘瑶,崇拜盘古的称盘古瑶,崇拜盘王的称盘王瑶,崇拜密洛陀的称布努瑶;反映了政治内容的有安宁瑶、太平瑶、本地瑶、外瑶等等;反映其经济生活的有山子瑶、过山瑶、蓝靛瑶、木皮瑶、石灰瑶等;以居地称呼的有东山瑶、西山瑶、八排瑶、平川瑶、高山瑶等;以服饰称呼的有红瑶、白瑶、黑瑶、花瑶、白裤瑶、青衣瑶等;以姓氏称呼的有十二姓瑶、胡家瑶、盘家瑶、赵家瑶、侯姓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瑶族的“瑶”字加上带污辱性的“犭”旁,称作“猺族”。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执行民族平等政策,废除了过去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侮辱性的名称和字眼,把“猺”改为“瑶”,把自称、他称的各地瑶人统称为瑶族。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瑶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缔造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秦汉时期,荆蛮中的一支瑶族先民,就活动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平原地区。但因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推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瑶族人民为了生存,被迫不断向南迁移,由平原,越丘陵,入溪谷,进山区,辗转流离,最后只得在荒山野岭中寻找落足之地,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勤劳勇敢的瑶族人民,在长期辗转迁徙的过程中,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披荆斩棘,垦地造田,栽种树木和土特产品,为开发祖国南部山区做出重要贡献。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如五彩斑斓的刺绣和蜡染,《评皇券蝶》等一批民间文献,著名的长鼓、铜鼓舞和民间流传的歌谣等等。这些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独放异彩。

一、瑶族的礼仪

1、待客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仪。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客人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2、用餐礼仪

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二、瑶族的禁忌

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扩展资料

瑶族的风俗民情:

1、头饰: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但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腊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2、饮食:

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岭南四季温暖,适宜蔬菜生长,园圃冬夏常青,人们终年都可以吃到鲜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等;瓜豆类有南瓜、黄瓜、冬瓜、豆角、黄豆、饭豆等。

3、建筑:

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大多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新中国成立之前,边远山区瑶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当一部分还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砖瓦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瑶族人民越来越多地建造砖瓦结构房屋,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楼房也不少。

中国永州新闻网-习俗

中国政府网-瑶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