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楚汉造句(大约30个左右)
1、项羽,楚汉争霸中我觉得最可悲的一个人,一身英雄之气,一付英雄之势,一片英雄之心,你失去了原本属于你的天下,输给谁?不是刘邦,而是你自己。
2、史载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大军兵临城下,项羽派人痛斥刘邦不义,并以刘邦的父亲为人质,威胁要将其烹煮。
3、封丘县历史悠久,曾上演过诸侯争战、楚汉争霸和陈桥驿兵变等惊天历史故事。
4、长沙历史悠久,地名古老,文化辉煌,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潇湘洙泗之称。
5、闲心尽许秦时月,逸兴常倾楚汉间。李暮寒
6、有学者认为,楚汉双方的决战不是垓下之战而应是陈下之战,也有学者认为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本是同一次战役。
7、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李白
8、遥想万人敌项羽雄霸楚汉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9、三家分晋赵魏梁
三蛮却是秦楚汉
临海之国燕齐吴
北东半岛之辽国
是为战国十雄也!
10、孙庞斗智谁为胜
楚汉争锋那个强却说杨氏专等椒来泡汤吃
望了多时
不见长儿回来。
11、楚汉争霸最终战垓下战役中
项庄携神兵玄甲流名剑青空烈炎和绝世武功秘典《破天》
入汉营十几万大军中刺杀刘邦未果
突围前往居巢去找范增。
12、闻一知十
果是天资超卓
楚汉你找了个好传人啊。
13、楚汉相争四年有余
小川浪迹天下。
14、在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中
打得汉刘邦百战百败
望风而逃。
15、
攻无不胜
战无不克
楚汉之争中刘邦则是屡战屡败
16、《隋唐英雄》、《隋唐演义》之后
《楚汉争雄》、《王的女人》、《曹操》、《精忠岳飞》、《赵氏孤儿案》、《大秦帝国》等大制作都将和观众打照面。
17、小说的前半段以楚汉历史为主线
后半段以虚构内容为主
其中不乏谋臣武将的斗智斗勇
也不乏江湖侠士的义气豪情
更不乏江山美人的诱惑。
17、lishixinzhi是一部
其宗旨是让大家更快地造出高质量的句子
18、韩信是妇孺皆知的人物
楚汉时期战必胜
攻必取的大将之才
可以说没有韩信
就没有项羽的痛失江山。
19、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破赵之战(就是列背水阵那次)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
20、不过今楚汉相战
臣推荐此奇谋之士
是因为陈平才略计谋对大王及我大汉有利
陈平即便是盗嫂受金又能怎样呢
21、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项羽几乎是战必胜
攻必克。
22、
自然应该与楚汉相争之时西楚霸王项羽有关了
父亲大人已经故去
母亲又不可能会武功
那么传给自己的必定是一本记载着招式的秘笈无疑。
23、上自三皇五帝
春秋战国
下至陈胜吴广
楚汉相争
那堆积如山的古籍
足够他白首穷经
研究到老
到死的。
24、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刘邦等人揭竿而起,在三年亡秦战争和五年楚汉战争中,这帮武林高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25、陈下之战是刘邦所率汉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一个转折点,垓下之战则是楚汉双方的大规模最后决战。
26、请大家陪我共同品味其中的酸辛
快乐
友情
爱情
让我们在楚汉的故事中一同快乐
27、之类记载
所以
不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
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
下接陆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28、庞大的历史背景
涉及封神之战、七国争霸、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三国、西游等剧情
剧情通畅
贯穿古今。
29、这是一个权谋与杀戮的年代
赵高篡权、陈胜起义、众诸侯入关封王直到楚汉相争
人命比狗贱。
30、刘邦听说过
楚河汉界
鸿门宴嘛!以前有个游僧经常和俺师傅下象棋
俺在旁边也听过一些楚汉传奇
但俺印象比较深的还是楚霸王顶羽。
李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上蔡人(在今天的河南上蔡)。虽然历史上对李斯的评判褒贬不一,但不能否认的是李斯是一个颇有才华,见识卓越不凡的人。李斯年轻时曾是一个在乡间管理文书的小吏,看到同是老鼠因生存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待遇,而大发感慨。他认为人与人的才智相差无几,而享有的是富贵还是贫贱的生活,完全在于是否能够抓住机会,懂得选择环境。
为了能够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斯辞去小吏,师从于荀卿。荀卿,名况,先秦的著名思想家。荀况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儒学之中自成一派,门下最有名的弟子便是李斯和韩非。李斯从荀卿处学成“帝王之术”后,意欲立功成名。经过对时局的缜密分析,决定舍弃楚国,而前往秦国。彼时秦国打算一统天下,建立新的政权。
野心勃勃蓄势待发的秦国给了李斯施展政治理想的绝佳舞台,到了秦国不久,李斯就顺利地进入了秦国的官场。并大加游说,劝谏秦王可以通过离间计策破坏各诸侯国的君臣关系,采用蚕食谋略,逐个击破各诸侯国从而一统天下。可以说李斯有着非与常人的敏锐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计策非常奏效,同时也引起了各诸侯国的恐慌,纷纷派出暗使来到秦国,鼓动秦国大兴土木,使其难以兴战。之后秦王便听从群臣建议,将来客予以驱赶,其中也包括李斯。李斯便写了闻名于世的劝谏秦王的书信,力陈网罗天下英才之重要性,用人不应拘泥于一方,否则只会增强各诸侯国的力量,难以完成秦国的一统大业。李斯的书信受到了重视,不仅重新授予李斯官位,继续采用他所献计策,更是在一统天下之后,封李斯为丞相。
秦国统一各诸侯国后,秦王尊为“皇帝”。李斯作为丞相,直接参与战后的国家制度建设。首先他建议皇帝废除分封制,将权力集中于中央,强化当朝皇权。对于稳定刚刚结束战乱的天下,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是完全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其次,建议皇帝禁用以前各国使用的文字,统一以秦篆为官方文字,消灭了地域差异,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发展,并且便于国家制度的推广和普及。再次,就是李斯在计量标准和经济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
李斯不仅是一名谋略不凡的政治家,也是一名远见卓越的经济家。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各诸侯国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算进制。给其间的经济往来带来了极大不便,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李丞相倡导明确全国采用同一的度量标准,并以法律的形式为正确实施统一标准的保障。原诸侯各国使用的货币也不尽相同,非常不利于各地区经济的流通。统一货币的标准,不仅携带方便便于支付,而且统一钱币及结算制度,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李斯的另一贡献就是主持修建连接各地的道路,并且采用一样的车轨尺寸。极大便利了物资往来,也是加强和贯彻中央集中权力管辖的关键。李斯修建的驰道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同时规定统一的车轨尺寸与道路相适应,能够切实保证道路的畅通。
李斯辅佐秦王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建立君主集权专政制度,却因为他的性格操守使然,存有争议,难以成为千古名相。
李斯难以抹去的人生污点之一便是妒杀韩非。韩非与李斯都师从于荀卿,韩非才华横溢,著有多部治世之作,深受秦王的欣赏。身为同门的李斯深知韩非的才华,因惧怕韩非取代其在秦国地位,不顾同门之谊,铲除异己,怂恿鼓动秦王毒杀了韩非,使得一代伟大学者就此殒命,让人唏嘘。而李斯所作的另一恶事就是烧毁书籍。为了铲除不同学派政见,迎合始皇心意,李斯将对分封的争议引导至书籍上,建议始皇帝只留下几种书籍,其余书籍都要烧掉,并以极严苛的惩罚标准督促执行。使得前秦的许多的文献古籍遭到损毁,造成了文化的倒退,成为一名历史的罪人。更是参与了沙邱政变,为一己私欲毫无气节,与赵高、胡亥合谋害死信奉儒家思想的公子扶苏,篡改秦朝朝代更迭,改变秦朝的历史走向,落得终身骂名。
李斯,是我国秦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专门针对李斯的传记。李斯的一生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么李斯的老师是谁呢,他师承何门使他政绩赫赫呢?
李斯辅佐秦王,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了秦国的宰相,这和他自幼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是分不开的。荀子是先秦的最后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上承孔孟,下启汉儒”,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更深,在他的法家思想中,还夹带着儒家的某些思想。但李斯不同,李斯虽然师承儒家,但是他认为,儒家的思想过于迂腐。
李斯的老师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李斯并没有把他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延伸。不过李斯对于朝局分析的十分透彻,秦国有野心想要称霸天下,诸侯分裂,矛盾激化,儒家学派是不和适宜的。他的法家思想在秦王灭其它诸侯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天下,李斯封为了宰相。
秦国统一天下后,百废待兴,李斯依然认为儒家的治国道理不适宜国家的繁荣昌盛,他奉行法家的思想治理国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和文字。但李斯没有将老师荀子的思想全部摒弃,在他做宰相,百官朝贺,风光无限时,常常用老师的话警醒自己“物忌太盛”。
秦朝李斯
很多人一定看过《楚汉传奇》这部电视剧吧,那么大家一定还记得剧终李斯这个人物吧,他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山东六国,之后又帮助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并且制定了一套秦法。可以说的功勋卓著,但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害死扶苏,让胡亥当了皇帝。那么历史上秦朝李斯是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真正的秦朝李斯吧。
当然《楚汉传奇》这部电视剧中的李斯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李斯字通古,他出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年轻时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业有成之后想成就一番大事,于是来到了秦国。他劝说秦王嬴政要图谋富强灭掉各国诸侯,成就帝王大业,被任命长史一职。后来他建议秦王派人带着重金去山东六国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被任命为客卿。之后嬴政要驱逐其他国家的客卿,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被秦王采纳后,升任他做了廷尉。可以说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国统一后,他建议嬴政使用皇帝称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被任命为秦王朝第一任丞相,之后他又帮助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制定秦朝法律条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度。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稳固了秦朝的统治根基。
虽然李斯的贡献很大,但他也有很多污点,那就是和秦始皇一起制造了历史著名的“焚书坑儒”惨案,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文化的摧残很大。同时他和赵高合谋害死扶苏,让昏庸而且非常残暴的胡亥当了皇帝,直接导致了秦朝前后短短十几年就灭亡的结局,这也就是历史上真正的秦朝李斯。
李斯法家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人,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封为丞相,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秦时明月》李斯
李斯师从荀子,学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到秦国结交了吕不韦,并被任以官吏,李斯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他对秦王谏言说“秦国现已强大,是时候扫除六国,完成帝业,统一天下了”。他的一席话被秦王采纳,并封他做了客卿。虽然之后也有些曲折,但是李斯达到了他的目的,被秦王赏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李斯等人的帮助下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秦国统一后,如何管理辽阔的疆土成为问题,在众大臣都在复议王绾实行周天子分封制的时候,李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要求实行郡县制,于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大小郡县,统一管理。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所奉行的就是重法轻儒的思想,他向秦始皇谏言,认为儒生造谣乱国,扰乱民心,不利于天下统一,最后他还把一切都归于读书的缘故,于是历史上残忍的“焚书坑儒”就上演了。李斯制定的法律相当严苛,除过医药、卜筮之书,其他文献古籍统统烧掉,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就让尸体暴露街头;一人有罪,父母兄弟皆受刑罚;官吏知道而不检举的视为同罪。
李斯最后扶持公子胡亥也是因为扶苏公子尚儒,而他要实行“督责之术”,所以只有像胡亥那样的君主才能让他为所欲为,随心所欲。此后“杀人多者为重臣,残忍者为名吏”天下一片怨声,敢怒不敢言。
李斯韩非是同窗,都师承“荀子”,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韩非的死与李斯脱不了干系,历史上对韩非的死有两种说法,但是大家更倾向于第一种。李斯韩非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李斯韩非向荀子学习了“帝王之术”后,综合了其它国家的实力,决定为各诸侯效力,李斯的法家思想很快得到了秦王的重视。韩非子虽然有口吃,不善言论,但是他的著作深受当时的君主们欢喜,秦王也读过诸多他的著作,十分欣赏。
韩非子本来是效忠韩国的,但韩国君主对于他的言论并没有采纳,韩非受挫,见同窗李斯受到秦王的重视,决定前去试试。秦王本来就十分欣赏韩非,而且韩非比李斯本领大,更加引起了李斯的恐慌,李斯怕韩非会威胁到他的前途,于是在秦王面前嚼韩非的舌根,说韩非与韩国君主亲近,不是真心为韩国谋划,我们不能重用他,而且还不能放走他,应该把他杀掉。而且韩非得罪了同样受到秦王重视的姚贾,在两人的陷害下,韩非不得已吃了毒药,自杀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斯韩非作为同窗,李斯很想让韩非留在秦国,帮助秦国统一大业,但是韩非的《韩非子》将帝王之术分析的过于透彻,引起了秦王的忌惮,而且在韩非所著之书中,有的建议不适合秦国的发展,大臣姚贾的陷害,秦王将韩非收押入狱。虽然李斯真心想救韩非出来,还帮他上书秦王,但秦王铁心想杀了韩非以绝后患。
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城市,号称十三朝古都,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并由此衍生出“洛阳无影”的政治学说,是说夏至这一天,洛阳测不到影子。这明显与我们熟知的地理知识不符。这种学说是怎么出现的呢又象征着什么
一、建都洛邑与天下之中
中国古人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都是天子的领土。天子应该居天下之中,商代就有“天邑商”的说法,并将自己的国都称作“中商”,汉朝人说殷商的制度是“王者必居土中”。周朝建立后,继承了这种思想,选定国都时十分谨慎。
影视剧中的周天子
根据《史记》、《逸周书》等古籍的说法,周武王曾考察了北到太行山、恒山之地,南到三涂(今河南嵩县)一带。经过道路里数的勘察,到周公辅佐成王时,最终确定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都。
惊人的是,出土的文物何尊上面的铭文,印证了这一说法。何尊上记载,周成王在建都城时在祭典上对宗室大臣们说,“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里的“中国”,不是今天的中国,而是指天下之中。
何尊
国都必须居于天下之中。可是哪里才是天下之中呢这需要测量。《周礼》的核心思想就是“惟王建国,辨正方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是说王者建立都城,要辨别方位,确定国都所处的位置。在《周礼》的《地官·大司徒》中,详细记载了测量天下之中的方法,那就是“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注意,注意,注意!这里测量地中时,还是可以看到影子的。
二、洛阳无影
但到了唐代,有些人却由以上学说,衍生出“洛阳无影”的说法。唐代僧人义净曾走海路前往印度求法,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里面写道,今印度尼西亚一带到8月的时候,就算人站在太阳底下,也看不到影子。这很好理解,因为当地位于赤道附近。
问题是,他在书中写到中国时,也有“洛州无影”的字样,是说夏至这天,洛阳测影之处看不到影子。只要学过地理的肯定都知道这不可能,因为洛阳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这天,怎么可能没有影子呢
义净雕塑
当代学者王邦维在参观洛阳市的“周公测影台”时,感觉凭借这些建筑可以解答这个谜题。于是他特意在河南登封的一个古观星台进行观测。他发现,在北京时间13点零8分(当地时间正午),在这个观星台上完全看不到任何石表和石台的影子,持续时间2分钟左右。
当然,这个观星台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石台摆放的位置和石表的倾斜度都是设计者的有意为之。那问题是,到了唐代,为什么如此强调“洛阳无影”的说法,还精心设计这种仪器呢
周公测影台
三、武则天的洛阳情节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天人感应学说,“视日影”就是其中一种。日影的长短关系到白天的长短,被视作是判断一个皇帝好坏的标准。如隋文帝改立太子,就曾“取日长之意”改元仁寿,并说“景长之庆,天之佑也”。古人并没有今天的地理知识,他们认为上古圣君帝尧的时代,太阳距离北极很近。影短日长,就意味着帝王的统治十分接近圣君的标准,那没有影子,自然就是最贤明的圣王了。
影视剧中的隋文帝
到了武周时期,这种倾向更加严重。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追宗周代,代表着她是周代的继承者。所以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国家礼仪,她都想模仿周代的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是她在垂拱四年(688年)修建的明堂。
范冰冰饰演的武则天
这是《周礼》中王者所居的宫殿,且上面的装饰也极力模仿周代的规制。武则天迁都洛阳,一方面带着模仿周制的意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建都于天下之中,否定李唐的地位。
明堂还原图
从汉代开始,长安与洛阳的都城之争就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洛阳一直被儒家视作圣城,是天下之中的理想首都。而长安,人们更多地是考虑它的战略位置。最初刘邦也有意将西汉都城定在洛阳,但考虑到为了像秦一样,制关中而压制东方地区,最终决定定都长安。
《楚汉传奇》中的刘邦
但对于长安、洛阳优劣的争论,从来就没有消失。东汉班固的《东都赋》和张衡《东京赋》,都从天下之中的角度来肯定洛阳的圣城地位。如张衡所言:“土圭策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就在强调洛阳独特的测影现象。武则天为了宣扬自己的统治,极力抬高洛阳而贬低长安,所以在唐代出现“洛阳无影”的说法,就很好理解了。
四、义净与洛阳无影
高僧义净是最早记录“洛阳无影”的人。而这个僧人为武则天的政治造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唐皇室自称老子李耳后代,十分崇道。而武则天与之抗衡的办法,就是大肆崇佛。
武则天曾一度出家
在武则天的政治运作中,僧人起了很大的作用。义净作为一代名僧,自然受到武则天的重视。而佛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与皇权合作便是极好的办法。
义净创造性地提出了“洛阳无影”说,主张洛阳为天下的中心。作为一个僧人,这种思想其实是违背佛教典籍的,因为在源于印度的佛教典籍中,坚持天竺中心说。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初传时期,经常因为中国是中心还是天竺是中心引发僧人与士人的争论。义净说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实际上也是佛教世俗化、本土化的一种体现,目的就是谋生存、求发展。
义净雕塑
义净先将自己作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和翻译的经文进献给武则天,武则天看到其中“洛阳无影”的字眼后十分开心,下令召见义净。武则天对义净的到来十分重视,“亲迎于上东门外”,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礼遇。当年武则天就加封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本文2023-08-22 10:38: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