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有多少个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4收藏

广东省有多少个市?,第1张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

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珠三角有9个地级市: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粤东有4个地级市: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粤西有4个地级市: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云浮市。粤北有4个地级市:韶关市、清远市、梅州市、河源市。

历史

古文献中,“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先秦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广东被称为“南越”。

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民国以后,以“粤”字作广东省简称。

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吴越族系所建古国。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

深圳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由广东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发起单位,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高校。

学校历史

1983年3月8日,广东省政府批复深圳市政府“同意创办深圳大学”。 会议决定校址在后海湾桂庙地段,划一平方公里(即1500 亩)为校址区。

1984年2月7日,深圳大学建校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9月4-6日,行政各部门及各系等,从市区临时校址搬进粤海门—新校址。

1985年6月12日,广东省高教局批准深圳大学当年起可在京、津、沪、江、浙、闽六省市招生。经原国家教委教研司011号文件批准,深圳大学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1994年7月初,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深圳大学成立董事会。9月1日,经广东省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原深圳师范专科学校,建制成立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2008年,在建的学府医院项目正式由市卫生局移交深圳大学。

2014年11月,深圳大学正式发文,成立研究生院。同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并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2018年11月,深圳大学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4001人,其中专任教师2568人(教授602人、副教授751人)、技术人员601人、管理人员832人。有博士后1426人,专职研究人员756人,访问教授99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3人(含短聘9人),外国院士22人(含短聘9人)。全职高层次人才队伍包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27个教学学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10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特色专业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告学、心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金融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广东省特色专业:建筑学、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生物技术、法学、广告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会计学、生物科学、行政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广东省名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建筑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广东省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工程管理

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哲学、法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电子商务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哲学、管理学

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2017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1项,SCI收录论文2280篇,SSCI收录论文202篇。获科研奖励2160项。获专利授权32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1项。学校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成果,首次采用与国际上不同的方法自行研制的关键器件“X射线相位光栅”能获得高质量的X射线相衬图像,使中国成为既日本和瑞士之后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基于国产“龙芯3B”八核处理器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90”。

学校SCI收录论文由2012年的398篇增至2017年2126篇,年均增长率近40%,高引论文2017年达到107篇。在Nature、Science的子刊、特刊及旗下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截至2017年12月,学校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498件,实用新型申请量6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30件,实用新型授权545件。共参加了十四届高新成果交易展会,共计500多个优秀项目参展。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深圳大学图书馆有印刷型图书4421万余册,订阅报刊2,418种;港台书刊、深圳大学文库、再版古籍等特色资源初具规模,2019年成立了一国两制法律文献特藏室。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203种,含电子图书29947万余册,全文电子期刊1321万种;镜像和自建的数字资源存贮量达到185TB。图书馆已逐步建立起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全国、省、市三级文献共建共享工程,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师生获取全国各大高校、科学院及重要省市图书馆的馆藏文献。

合作交流

根据2018年8月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中山市、佛山市、东莞市等地方政府签订3个工程硕士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与深圳市南山区、龙岗区、龙华新区和坪山新区共建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龙岗创新研究院、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坪山电化学动力与储电能产业化基地等4个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与迈瑞、欧姆龙、中海油等知名企业建立了12家校企联合研究室(研究中心);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华为、腾讯、中兴、大疆、中集等产业园区和企业设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190个,建成校级工硕实践基地34个,入选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8个,深圳大学—中集集团校外践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截至2021年2月,深圳大学与境外280所高校(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遍布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执行中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100个以上,学生参与的海外双校园联合培养项目50多项,其中博士联培项目27项。

学校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众多港澳高校开展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与台湾地区的中央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开南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东吴大学、佛光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高雄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义守大学、文藻外语大学等大学开展交换生交流项目。

深圳大学与法国南特商学院联合举办的金融科技与风险控制理学硕士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等组建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光电协创中心;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共建国际肿瘤中心;与意大利米兰的意大利癌症研究基金会分子肿瘤学研究所共同建设深圳大学-IFOM基因组稳定与衰老联合研究中心(SIGMA);成立“深圳大学-悉尼大学-华强集团嗓音中心等。

 

985工程是指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南海

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又称南中国海。介于中国大陆、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北面以福建省诏安的宫古半岛到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同东海为界;东南至菲律宾的吕宋、民都洛及巴拉望等岛;南抵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与加里曼丹之间的隆起地带;西南至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地,濒临中国的广东、广西、台湾和海南四省区。南北长约2970千米,东西宽约1670千米,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几乎是渤海、黄海、东海三大海区面积总和的3倍。南海是一个较完整的深海盆地。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南海中部介于中沙群岛与南沙群岛之间,是一个呈东北-西南向的深海盆地,大部分水深超过3600米。但南海大陆架仍有相当的规模,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南部。珠江口大陆架宽达254千米,海南岛南部宽约90千米,西北部的北部湾和西部的泰国湾则全部位于大陆架上,只有东部大陆架狭小,台湾南部高雄一带只有14千米。东部近岛弧内侧,有一系列海槽,自北向南依次为吕宋海槽、马尼拉海槽和巴拉望海槽等。南海所处纬度较低,年平均水温25~28℃,是热带性海域。适合于造礁珊瑚虫生长繁殖,在海岛高台上形成很多珊瑚礁岛。珊瑚岛、暗礁、暗沙在南海约有170多个。根据位置不同分为四群, 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总称南海诸岛。南海盛产热带鱼、虾。鱼种极多,其中产量较高,有捕捞价值的有马鲛鱼、沙丁鱼、金线鱼、马六甲鲱鲤、带鱼等,虾类中产量较大的是龙虾。西沙群岛还是中国海参产区,所产的梅花参个体大、产量高。南海表层海水盐度,多数海区320~340,局部海区可达35,沿岸一带在32左右,平均盐度约34,是四个海区中平均盐度最高的海区,莺歌海盐场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一个盐场。近年来,在中国沿海南海大陆架上,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不断被发现和开采。南海海域开阔,有许多海峡联系着周围的海洋,通过东北部的台湾海峡与东海相连;通过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布延海峡、苏禄海连接太平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南面的卡里马塔海峡是沟通爪哇海的渠道。南海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交通位置也极为重要。位于南海西侧的中国沿海港口有广州港、黄埔港、湛江港、北海港、香港等,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区通商贸易的重要港口。

如下:

1袁崇焕: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乡,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祖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2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毕业;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3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警卫团副; 1932年率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寇进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帅,大挫日寇锐气;1933年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反蒋事变,极力抗日;建国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 常务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等职。

3叶富(1848-1880):原名贵富,字梦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司(今香港岛),祖籍广东东莞水南人,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所招学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学生后,又从广东招来已学过英语,并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叶富、邓世昌、吕瀚、李和、张成、李田、黎家本、林国祥、梁梓芳、卓关略等十余人。

叶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驾驶班,1871年堂课毕业,1873年9月舰课毕业。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师海东云舰管带;升都司(正四品),赏戴蓝翎,加游击衔(从三品);1876年任靖远舰管带;1878年9月任超武舰管带。

1879年1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调超武舰和蓝翎游击衔留闽尽先都司叶富管带前往南洋海军,驻扎浙江温州。

叶富与邓世昌都来自广东,同期考入船政学堂驾驶班。他们在学生时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为挚友。毕业后,他们同在福建水师任兵舰管带,后李鸿章调邓世昌前往北洋海军(北洋水师),沈葆桢调叶富前往南洋海军,同时并肩保卫中国沿海地区。因同为海军出身,后两家结为亲家,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娶了邓世昌的二女儿邓秀婵为妻。

光绪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黄金满勾结倭寇肆意扰乱台州,超武舰奉命派往进剿,管带叶富带领全舰官兵奋勇作战、英勇杀敌,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32岁。清廷下诏书赠游击,并给骑都尉世职。

叶富殉国后,邓世昌得讯,深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优恤叶家,诰赠叶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叶富儿子叶说周世袭云骑尉衔。

4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67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 “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致远”舰管带。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邓世昌有三儿五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无子,养女邓孝思;长女邓秀媛;次女邓秀蝉嫁给邓世昌同窗挚友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为妻;三女邓秀娟;四女邓秀婷;五女邓秀海。

5陈镜开(chén jìnɡ kāi) 男子举重运动员。1935年生。广东东莞人。自幼喜爱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7年在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以139.5公斤的成绩第四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8年9月26日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举重比赛中,以140.5公斤的成绩第五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9年在“莫斯科杯”国际举重个人冠军赛中,以148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60公斤级(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绩连续三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从而成为在两个级别上连续九次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起五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起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80年任广东省体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1987年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奥林匹克荣誉勋章。

6陈伟强(1958--),广东东莞市人。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陈伟强从小酷爱体育。1972年7月开始进入广东体育馆业余体校练习举重,由于全面身体素质基础好,腿部力量较强,训练刻苦,故进步较快,1974年入选广东举重队。1974年至1978年共42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青年全国纪录。

1977年参加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获52公斤级抓举第1名,挺举和总成绩第2名。1978年在第8届“亚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79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达标赛中,他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同年11月在希腊举行的第3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中,以153公斤的成绩再一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在第4届“全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82年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同年获亚洲举重锦标赛抓举、总成绩第1名,挺举第2名。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上,获60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第1名。1984年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以2825公斤(抓举125公斤、挺举1575公斤)成绩摘取了60公斤级的金牌,这是中国举重运动员首次在“奥运会”获得的金牌。“奥运会”的比赛同时是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的成绩,陈伟强获抓举第2名,挺举和总成绩第1名。

1977年4月至1978年4月这一年中,陈伟强共7次打破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及56公斤级挺举的世界青年纪录;1976年至1984年共31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的全国纪录;1979年至1983年共8次破56公斤级、60公斤级的亚洲纪录。

陈伟强有强烈的事业心,有攀登世界体育事业高峰、振兴中华体育的宏伟目标,训练时有一种“要干就拼命干”的拼命精神。由于伤病,医生对他的运动寿命判了“死刑”,但他敢于战胜伤病,与教练、医生紧密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为我国体育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陈伟强两次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被授予全国及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各2次。1980年荣获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85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曾任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青联”常委、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1984年广东省政府给记大功一次,并获晋升两工资的奖励。

运动成绩

1977年 在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和中国——巴基斯坦举重比赛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举世界青年纪录和总成绩世界青年纪录

1978年 在中国——联邦德国举重比赛中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青年纪录

1979年 在全国举重达标赛和第33届世界锦标赛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1982年 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抓举和总成绩冠军

1984年 获世锦赛60公斤总成绩和抓举两枚金牌

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

所获荣誉

1979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

1979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79年、1984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7曾国强

性别:男

体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贯:广东东莞

项目:举重

运动经历

1976年在镇少体校举重班学练举重,1981年入省队训练,不久入选八一队,1983年进国家队。

运动成绩

1983年 在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金牌

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52公斤级金牌

1984年 在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总成绩和挺举两项冠军

1984年 在第16届亚洲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第一

1985年 第39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亚军

所获荣誉

1982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4年 获第16届亚锦赛最佳运动员称号

1984年 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同年荣立一等军功

1985年 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夺得52公斤级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摘得奥运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夺冠时刻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曾国强在52公斤级的比赛里力克日本名将,以"黑马"姿态荣获本届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陈琏:万卷堂主人

陈琏(1369-1454),字廷器,号琴轩,明代诗文家,东莞厚街桥头人。他曾在桂林、许州、滁

州、四川等地为官,最后任南京通政史掌国子监事,管理全国的教育。据[民国]《东莞县志》卷五五《人物略·陈琏传》记载:“家有万卷堂,多秘府所无之书。”

陈伯陶:东莞科举史上唯一文探花

陈伯陶(1854—1930),字子砺,号象华,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好收藏明清间野史及万历后诸家奏议别集,所藏达万卷以上。晚年遗命将藏书捐置罗浮山酥醪观中。著有《明东莞三忠传》、《瓜庐文剩》、《孝经说》等。

伦明:续书楼主

伦明(1875-1943),字哲如,近代广东大藏书家,东莞望牛墩人,著名学者、藏书家。曾立志续修《四库全书》,并将住处命名为 “续书楼”。著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续书楼藏书记》。伦明总结自己得书的经验为“以俭,以勤,以恒”。伦氏的藏书分贮广州、北京两地,逝世后,在广州的藏书归广东省立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北京的藏书于1947年归北京图书馆。

莫伯骥:民国广东藏书第一人

莫伯骥(1878-1958),字天一,著名藏书家,东莞麻涌人。早年习医,经营西药致富后广搜古籍,历时三四十年之久,藏书50余万卷,并将其藏书楼命名为“五十万卷楼”。藏书之余,他勤于著述,著有两部目录学著作——《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二十二卷,1936年刻印本)和《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七册,1948年11月印行)。

容庚:“五千卷金石书室”主人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藏书家,东莞莞城人。一生著作等身,先后发表专著30余种,论文70多篇,包括《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为海内外学术界所推崇的巨著,还有《金文续编》、《飞白考》、《秦汉金文录》等著述。藏书过万册,以金石书籍为主,所居曰“五千卷金石书室”。晚年将所藏分捐给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到《旅游百科》查看:东莞市历史名人

导语/INTRODUCTION东莞的虎门销烟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而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东莞涌现了许多的名人和英雄人物。那么近代东莞名人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盘点东莞近代史的十大名人,包括蒋光鼐、陈伯陶、王宠惠、袁振英、李章达、刘纪文、王作尧、张伯桢、张其淦、伦明等。东莞十大近代名人排排榜关注榜投票榜01蒋光鼐>>1769002王宠惠>>1471003陈伯陶>>931004袁振英>>642005李章达>>603006刘纪文>>196007王作尧>>167008张伯桢>>124009张其淦>>27010伦明>>540张荫麟叶富01蒋光鼐>>1769002王宠惠>>1471003陈伯陶>>931004袁振英>>642005李章达>>603006张荫麟>>331007邓安邦>>294008刘纪文>>196009王作尧>>167010张伯桢>>1240伦明叶富01蒋光鼐>>1769002王宠惠>>1471003陈伯陶>>931004袁振英>>642005李章达>>603006邓安邦>>294007张荫麟>>331008王作尧>>167009张伯桢>>124010叶富>>510张其淦刘纪文东莞十大近代名人,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祖籍、籍贯、出生地至少有一项为东莞的各类人物,并综合考量他们取得的成就(著作、官职、荣誉头衔等)、知名度、影响力得出。名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批评指正。为我喜欢的投票>>

这个榜单我有更好的建议,推荐入榜/提交>>

东莞十大近代名人1、蒋光鼐蒋光鼐(1888—1967),广东东莞虎门人,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1932年1月28日,率领十九路军抗击日军的侵略。1949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详细>>2、王宠惠王宠惠(18811010-195835),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王宠惠是近代中国第一张新式大学文凭的获得者,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并为海牙国际法庭任职中国第一人。他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被聘为国立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宠惠一生中先后撰写了《宪法刍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品,其思想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引领了近代中国的-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详细>>3、陈伯陶陈伯陶(1855—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主张修建陈家祠。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陈伯陶从小涉猎古籍,好收藏明、清朝野史、稗官、奏议、文集等文献,晚年遵照遗命,将藏书捐置于“酥醪观”中。著有《瓜庐文乘》、《瓜庐诗乘》、《元朝东莞遗民录》、《明朝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孝经说》、《吴梅村诗发微》、《袁督师遗稿》等。详细>>4、袁振英袁振英(1894—1979年),字震瀛,号黄龙道人等,出生于广东东莞县温塘村,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先后参加上海、广州的***早期组织,在中国***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中作过重要贡献。详细>>5、李章达李章达(1890—1953),东莞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州市副市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南方总支部主任委员等职。他数十年致力于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一个在中国***旗帜下前进的积极战士”,“一个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详细>>6、刘纪文刘纪文(1890—1957),原名兆_,字兆铭,出生于广东东莞附城峡口村。1910年加入同盟会。后留学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干事。1917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陆军军需处处长、国民政府南京特别市市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陪都建设计划委员、特考典试委员长等,后和孙科练手反对蒋介石。曾担任广州、南京两大城市市长,虽然为期总共6年,但他锐意敢为,在短短数年取得了不朽的成就。详细>>7、王作尧王作尧(1913—1990)广东省东莞县厚街人,1936年加入中国***。1938年在家乡组建抗日武装,后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参谋长,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详细>>8、张伯桢张伯桢(1877-1946年),字子干,号沧海,又号篁溪,东莞篁村胜和村人,民国著名学者、藏书家。张伯桢是康有为弟子,与著名画家齐白石有一段深厚的友谊。作为最早留学日本的一批学生之一,曾参加了陈天华、邹容、秋瑾等发起的“留日中国学生罢课运动”。著有《同盟会革命史料》、《华兴会革命史料》、《兴中会革命史料》、《宗社党史料》、《“苏报案”史料》等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详细>>9、张其淦张其淦(1859年-1946年),字豫泉,广东东莞人。清末官员,学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在上海隐居,专心著述。著作有《邵村学易》、《老子约》、《松柏山房骈体文钞》、《梦痕仙馆诗钞》、《呤芷居诗话》、《五代咏史诗钞》、《元代八百遗民诗咏》、《明代千遗民诗咏》等20多种,另辑有《东莞诗录》65卷等数种。详细>>10、伦明伦明(1875~1944)近代藏书家、学者。字哲如,一作哲儒。广东东莞望牛墩人。27岁时中光绪举人,次年入京师大学堂。1991年开设书肆“通学斋”,其后任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学院等校教授。编有《续书楼书目》、《续修四库全书刍议》、《续书楼藏书记》、《王渔洋著述考》、《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丁卯五言诗》、《版本源流》、《建文逊国考疑》等,另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均为学术界所推重。详细>>更多相关榜单东莞市人物明星榜单012021东莞十大富豪排行榜02东莞十大历史名人03东莞十大作家名人04东莞十大古代名人05东莞市大杰出青年06东莞十大知名企业家07东莞十大科学家东莞市体系文章推荐01东莞著名品牌大全东莞品牌02东莞旅游景点大全东莞景点03东莞支柱产业分析高新技术04东莞传统文化盘点东莞文化05东莞GDP房价人口东莞大数据06东莞美食最全攻略东莞美食07东莞旅游攻略大全东莞旅游08东莞著名人物汇总东莞名人09东莞学校名单汇总东莞教育10东莞便民服务信息东莞名片广东各城市历史名人01汕尾十大历史人物02广州十大历史名人03佛山十大历史名人04东莞十大历史名人05潮州十大历史名人06揭阳十大历史人物

天文学上是以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前后)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中国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6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7月份为最热月,故以阳历 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这种四季的分法,较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