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虚弱的经典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调理脾胃虚弱的经典方,第1张

中医认为“十脾九虚”,中医大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脾胃虚弱。不客气的讲,现代人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不和。原因何在?

因为脾胃虚弱的两大原因就是 饮食不调、肝郁气滞。

1、“怪”饮食伤脾

中医认为:脾为中土,主斡旋心、肝、肺、肾四脏。

不管辣的、麻的、热的、冰的等“怪”食物,一股脑塞进胃里,最终都丢给脾来运化。

总有一天,原本柔弱的脾胃,会被伤害的遍体鳞伤,不堪重负,出现虚损症状。

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发生,因为“脾为百病之源”。

2、“坏”情绪伤脾

饮食不当伤脾胃,不难理解,但脾胃与情绪有何关系呢?

从中医理论来讲,脾的气机是最温和、最柔和的,没什么个性。

它就像一个和事佬,没有棱角,八面玲珑,调和着五脏六腑的矛盾。

因此,我们也才会用“脾气好”来形容性格好。

也正因如此,一旦身体气机发生变化,最温和的脾,便会首先受到影响,按照“肝克脾”的关系来看,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肝了。

当你不开心,不放松,变得压抑,愤怒,忧虑之后,整个气机便开始凝滞,运行迟缓,甚至郁结在某个关键节点。

脾气也不再柔和,跟着肝气的变化或急躁,或凝滞。

在调理脾胃的众多方子中,有一个经典配方极其奇妙,叫 枳术丸 ,主要功效是 治痞、消食、强胃 。

按照原著记载,全方只有两味主药和一味辅助药。

全方由 白术二两,枳实(麸炒)一两 组成。

制作方法 :将两味药研为细末,用荷叶包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50丸(大约6g)。

主要适用于脾胃运化无力,饮食停滞,饮食减少,胃部胀满,腹胀痞满,面色无华等症。

临床运用时,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加减:脾虚比较重的,可加党参、山药、茯苓等;气滞明显的,可以加入木香、砂仁、陈皮等;偏于饮食不化的,可加入麦芽、山楂、神曲等。

如果觉得用量比较大,也可以煮枳术荷叶饭来吃。

枳实9克、白术15克、荷叶1张、米饭100克。

白术,是一个温燥的药,它为脾所喜,能够满足脾在病理状况下的需要,既能够补气健脾,改善脾气虚的一些病理状况,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脾虚而伴有的湿浊内停,湿邪内阻的情况,它是既能够补虚,又能够祛邪的一味药。

枳实,力量威猛,可以作为打开痰湿下行的开关,能够消食痞,破坚积,除胸胁痰癖。最常用来治疗心下痞,也就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不能运化精微而导致痰湿停滞。

荷生于淤泥之中,却能长出干净的莲花来,出淤泥而不染,因此荷叶就有升清的作用,也就是“升发脾气”。

荷叶裹烧饭就是用荷叶包裹着米同煮为饭,荷叶和大米一起吃,既养胃气,又升脾气,能用鲜荷叶,当然最好,没有鲜荷叶,也可以用干荷叶,但不能是枯黄的。

用这样的米饭,和事先加工好的白术枳实的药末,一起反复捣匀,搓成梧桐子那么大的药丸。把药专门做成了米饭丸子,“饮食入胃,营气上行”,自然会生胃气。

也可以简单一点,把枳实和白术的药末直接拌在米饭里煮,或用煮熟的米饭再包上这些药材,做成枳术荷叶饭来食,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脾胃虚弱的穴位 2 治疗脾胃虚弱的方剂 3 治疗脾胃虚弱的中成药 4 脾胃虚弱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脾胃虚弱 1 拼音

pí wèi xū ruò

2 英文参考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脾胃虚弱为病机[1] 。同脾气虚[1]。指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2] 。

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3] 。多因饥饱失常,忧思劳倦,脾胃受伤所致[3]。可见脾失健运、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3]。《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4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脾气虚之脾失健运证 5 脾气虚之中气不足证 6 脾气虚之脾气下陷证 7 脾气虚之脾不统血证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脾气虚的穴位 2 治疗脾气虚的方剂 3 治疗脾气虚的中成药 4 脾气虚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脾气虚 1 拼音

pí qì xū

2 英文参考

deficiency of spleenQ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eficiency of spleen q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脾气虚为病机 ,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1]。是指脾气虚弱,功能减弱,致运化无力,形体失养的病理变化[2] 。多因饥饱失时、忧思劳倦,脾胃受伤所致[3]。可见脾失健运、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3]。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4 脾气虚之脾失健运证

脾失健运指脾脏运化功能失常。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症。久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若水湿困阻则四肢浮肿,或成痰饮等症。治宜健脾为主。[3]

5 脾气虚之中气不足证

中气不足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的病症。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胃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治宜补益中气。[4]

6 脾气虚之脾气下陷证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气虚下陷。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来,也可由于久泄久痢或过度劳损所致。症见头晕目眩、语音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腹胀、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泄脱肛,或子宫或其他脏器下垂等。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常用百会、气海、足三里、脾俞等穴。[5]

7 脾气虚之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指脾气虚弱不能摄血,而致的血不循经。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治宜补脾摄血。[5]

8

中医认为,脾在人体中具有运化功能,不仅能够帮助人体吸收营养,同时还负责将身体内的水汽、废弃毒素等物质排出体外。

现实中,很多人受脾虚的困扰。脾虚是人的脾功能减弱,导致运化失调,长期脾虚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

1、气血虚弱,抵抗力变差,易生病。

2、易肥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

3、怕冷怕热,注意力不集中。

脾虚吃什么药?

脾虚患者应根据具体病因服用药物。

1、脾气虚,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

2、脾气虚且有湿邪,可服用参苓白术散;

3、脾虚寒,如手脚怕凉、腹部怕凉,可服用附子理中丸;

4、脾气不足导致中气下陷,可服用补中益气丸:

5、脾不统血服用人参健脾丸;心悸、失眠服用人参归脾丸。

脾虚的饮食宜忌:

脾虚宜食食物:

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锅巴、熟藕、粟子、山药、扁豆、牛肉、鸡肉、牛肚、猪肚、葡萄、红枣、胡萝卜、香菇等。

脾虚忌食食物:

①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莴笋、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等。

②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芝麻等。

③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治疗原则

健脾益气为主,本虚健脾化湿;标实祛湿运脾。

治疗方针

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药物治疗

1脾虚呕吐: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主方:人参健脾丸和知柏地黄丸加减。

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辨证施治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多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脾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