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小麦大豆小米哪个不是中国驯化的植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水稻小麦大豆小米哪个不是中国驯化的植物,第1张

水稻、小麦、大豆、小米四种农作物中其实小麦不是中国驯化来的,而是从西亚的两河流域传入的。

扩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小麦一直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五谷之一,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实,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种植历史的小麦,原本是“外来物种”。

  小麦是地道的西亚物种,故乡位于今天的两河流域。在那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约1万年。

  世界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区、中南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非洲北部农业起源中心区。小麦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在距今1万年前后,西亚就开始栽培小麦。在距今7000年前后,小麦传播到了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但迟至数千年后才继续向东进入到东亚地区。

  小麦向东传播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西亚和东亚的气候特点的不同。小麦起源的西亚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主要降雨季节在冬春两季。而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内的东亚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水热同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这种降水季节的差别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麦是夏收作物,冬播夏收。春季是生长时期,最需要水,但东亚地区的春季普遍缺少雨水,这种状况不利于小麦生长期中的拔节和灌浆。而夏季频繁的降雨又影响了小麦的成熟和收获。

  然而小麦终究还是继续向东传播,并进入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逐渐适应了我国的土壤环境,随后逐步取代当地本土农作物品种——粟和黍,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如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关于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能够查到一些线索。在甲骨文及《诗经》《左传》《礼记》等古籍中都出现过关于小麦的记载。从考古发现来看,距今4000年(一说在5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中国。

  随着大面积种植,中国古人在小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在西汉的《汜胜之书》中记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明代的《农政全书》载“冬月宜清理麦沟,令深直泻水,即春雨易泄,不浸麦根”。此外,各地迄今还广为流传着“风吹麦旺”和“收麦如救火”等农谚。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浮小麦的别名 7 来源 8 性味归经 9 浮小麦的功效与主治 10 浮小麦的化学成分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浮小麦 111 拼音名 112 来源 113 性味 114 功能主治 115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 116 摘录 12 《中华本草》:浮小麦 121 出处 122 拼音名 123 英文名 124 浮小麦的别名 125 来源 126 原形态 127 生境分布 128 性状 129 鉴别 1210 炮制 1211 性味 1212 归经 1213 功能主治 1214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 1215 注意 1216 附方 1217 各家论述 1218 摘录 13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浮小麦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浮小麦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浮小麦 1 拼音

fú xiǎo mài

2 英文参考

Fructus Tritici Levis (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mmature w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ructus tritici levis [朗道汉英字典]

blighted whea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浮小麦为中药名,出《本草汇言》。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瘪轻浮的颖果[1]。

4 拉丁名

Fructus Tritici Levis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immature whea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浮小麦的别名

浮麦、浮水麦[2]。

7 来源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瘪轻浮的颖果[1]。

浮小麦为禾木科植物小麦Tyiticum aestivumL.干瘪轻浮的小麦[2]。

8 性味归经

浮小麦味甘、咸,性凉;入心经[2]。

9 浮小麦的功效与主治

浮小麦具有养心敛汗,益气除热,利尿的功效[2]:

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煎服,15~30克[2]。

浮小麦治血淋不止:童便炒,研末,砂糖水调服[2]。

10 浮小麦的化学成分

浮小麦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B族维生素[2]。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浮小麦 111 拼音名

Fú Xiǎo Mài

112 来源

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果实成熟时采收,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113 性味

甘,凉。

114 功能主治

止虚汗,养心安神。用于体虚多汗,脏躁症。

115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

3~5钱。生用或炒香用。

116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12 《中华本草》:浮小麦 121 出处

出自《本草汇言》

122 拼音名

Fú Xiǎo Mài

123 英文名

Blighted Wheat, shriveled wheat, light wheat

124 浮小麦的别名

浮麦

12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ticum aestivum L

采收和储藏: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126 原形态

小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127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

128 性状

性状鉴定: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mm,直径经26mm。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 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四化建设性差。无臭,味淡。

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为佳。

显微鉴别,颖果横切面:果皮与种皮愈合。果皮表皮细胞1列,壁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层细胞数列,壁较厚;横细胞1列,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有纹孔;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4胞。种皮棕**,细胞颓废皱缩,其内为珠心残余,细胞类方形,隐约可见层状纹理。内胚乳最外野为糊粉层,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

粉末特征:白色,有黄棕色果皮小片。①淀粉粒为主扁平的圆形、椭圆形或圆三角状,直径3040μm,侧面观呈双透镜状、贝壳状,宽1119μm,两端稍尖或钝圆,脐点裂缝状;少复粒,由24或多分粒组成。②横细胞成片,细长柱形,长28232μm,直径621μm,壁念珠状增厚。③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64220μm,直径1642μm,壁念珠状增厚。④果皮中层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念珠状增厚。⑤非腺毛单细胞,长40950μm,直径1030μm,壁厚510μm。

129 鉴别

薄层角谱:取本品细粉01g,加70%乙醇1ml,冷浸过夜,上清液作点样用。并以果糖、蔗糖、棉子糠溶液做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1%CMC薄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液展开,展距10cm,重复1次。喷以a萘酚硫酸溶液,加热后果糖、蔗糖、棉子糖显蓝紫色。

1210 炮制

拣去杂质,筛净灰屑,漂洗后晒干。《本草纲目》:焙用。

1211 性味

味甘;性凉

1212 归经

心经

1213 功能主治

除虚热;止汗。主止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1214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止汁,宜微炒用。

1215 注意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1216 附方

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 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每服二钱,米钦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卫生宝鉴》)②治男子血淋不止: 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1217 各家论述

1《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2《本经逢原》:浮麦消克敛盗汗,取其散皮膝之热也。

1218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麦的别名 5 小麦的营养价值 6 小麦的用途 7 小麦适合的人群 8 小麦的食疗功效 9 小麦的食用建议 10 《中医大辞典》·小麦 101 来源 102 性味归经 103 功能主治 104 小麦的用法用量 105 化学成分 11 《辞典》·小麦 111 出处 112 拼音名 113 来源 114 原形态 115 生境分布 116 性味 117 归经 118 功能主治 119 小麦的用法用量 1110 注意 1111 附方 1112 小麦的临床应用 1113 摘录 12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小麦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小麦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小麦 1 拼音

xiǎo mài

2 英文参考

wheat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小麦Wheat(学名Triticum aestivum) ,为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为各种粮食作物之冠,是重要的粮食之一。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占第二位的粮食(仅次于玉米)。一般以为小麦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区。小麦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也可以用面筋的含量来分为硬小麦和软小麦。

小麦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小麦播种季节不同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按麦粒粒质可分为硬小麦和软小麦;按麦粒颜色可分为白小麦、红小麦和花小麦。

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秋收获。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小麦在我国种植区域广泛,全国从南到北、从平原到山区,几乎所有农区无不栽培小麦。目前,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我国粮食作物第二位。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物。《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小麦磨成面粉为人食物,或者可以直接喂家禽家畜。小麦也可以酿啤酒,但是没有大麦用得多。另外还有不太结种子的小麦用来放饲牛羊。

4 小麦的别名

白麦

5 小麦的营养价值

1 进食全麦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

2 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

3 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6 小麦的用途

1 小麦在我国主要用来加工面粉,制作各种面食,如馒头、面包、饺子、面条、烙饼、蛋糕及油炸食品等。根据制作不同的食品选择相应品种的面粉,如做馒头、面条、饺子等,要用中高筋力、有一定延展性、色泽好的面粉;制作蛋糕、饼干及烫面制品选用筋力较低的面粉。小麦的食用方法花色繁多,是其他任何粮种所不可比拟的。小麦粒或碎小麦可用来代替稻米做饭;熟小麦粒可发酵做成小麦豆豉;小麦谷朊粉可用来制谷胺酸钠,使食品有一股肉的味道;小麦淀粉可用来做汤的稠剂等;

2 小麦还可用于制造酒精、淀粉和糊精、葡萄酒、白酒、啤酒、酱油、醋的原料;麦粉经细菌发酵转化为麸酸钠后,可提制味精;

3 浮小麦是小麦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性味甘、凉,入心经,有益气除热,养心生津,止虚汗、盗汗,骨蒸虚热的作用,可治疗虚热多汗、盗汗、口干舌燥、心烦失眠;

4 法国一家面包厂的工人发现:无论他们年纪多大,手上的皮肤都既不松弛,也没有老人斑,原因是他们每天都糅小麦粉。

7 小麦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1 适宜心血不足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多呵欠、喜悲伤欲哭,古称妇人脏燥(癔病)者食用,也适宜妇人回乳时食用;

2 患有脚气病、末梢神经炎者宜食小麦;体虚自汗盗汗多汗者,宜食浮小麦。

8 小麦的食疗功效

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

养心除烦,健脾益肾,除热止渴;

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

9 小麦的食用建议

1 小麦可煎汤,煮粥,或制成面食常服;也可炮制研末外敷,治痈肿、外伤及烫伤;

2 存放时间适当长些的面粉比新磨的面粉的品质好,民间有“麦吃陈,米吃新”的说法;面粉与大米搭配着吃最好;

3 对妇人脏燥者,小麦宜与大枣、甘草同食;对自汗盗汗者,小麦宜与大枣、黄芪同食。漂浮水面的干瘪小麦称浮小麦,止汗力更好。

10 《中医大辞典》·小麦

小麦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1]。

101 来源

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种子[1]。

102 性味归经

甘,凉,入心、脾、肾经[1]。

103 功能主治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1]。

104 小麦的用法用量

煎服:30~60g[1]。

105 化学成分

种子含淀粉53%~70%,蛋白质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淀粉酶和微量维生素B等[1]。

11 《辞典》·小麦 111 出处

《本草经集注》

112 拼音名

Xiǎo Mài

113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114 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毫米;颖短,革质,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6~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本植物的茎叶(小麦苗)、干瘪轻浮的种子(浮小麦)、种皮(小麦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15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116 性味

甘,凉。

①《别录》:"甘,微寒,无毒。面温。"

②孟诜:"平。"

③《本草拾遗》:"皮寒,肉热。"

④《纲目》:"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甘,温。"

117 归经

入心、脾、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

118 功能主治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躁,烦热,消揭,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①《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②《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③《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④《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

⑤《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119 小麦的用法用量

内服:小麦煎汤,1~2两;或煮粥。小麦面冷水调服或炒黄温水调服。外用: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1110 注意

《纲目》:"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1111 附方

①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②治消渴口干:小麦用炊作饭及煮粥食之。(《食医心镜》)

③治滑痢肠胃不固:白面一斤,炒令焦黄,每日空心温水调(服)一匙头。(《饮膳正要》)

④治内损吐血:飞罗面不计多少,微炒过,浓磨细墨一茶脚,调下二钱。(《产乳备要》)

⑤治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饮之。(《养老奉亲书》)

⑥治妇人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令**,醋煮为糊,涂于乳上。(《圣惠方》)

⑦治金疮血出不止:生面干敷。(《葡氏经验方》)

⑧治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调(涂)之(《千金方》)

⑨治汤火伤未成疮者:小麦炒黑为度,研为末,腻粉减半,油调涂之。(《经验方》)

1112 小麦的临床应用

治疗外科感染:取陈小麦2斤,加水3斤,浸泡3天后捣烂、过滤、去渣,滤液沉淀后取沉淀物晒干,小火炒至焦黄研细。临用时将药粉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疮疖、丹毒等患处,日2次,已溃者敷疮口四周。据数千例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

1113 摘录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石磨盘、石磨棒,但这些工具的功能可能更多地是脱粒,而非磨制面粉。传统的石磨都有上下两块圆形的磨盘,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考古实物多是秦汉时期的石磨 [6] 。在现代工业出现以前,很多地方都有磨坊与碾坊,分别是磨面和舂米的场所 ( 当然它们还会有其他的功用) 。但石磨从出现到普及有相当长的过程,并且是充满了权力游戏的过程。

早期的磨坊多以水力驱动,而中国北方的环境决定了水力是一种珍稀资源,所以磨坊往往架设在主要的灌渠、运河等水利设施上,成为影响灌溉和航行的障碍。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在两汉魏晋时期,能拥有大型磨坊的非富即贵。

磨坊不易得,磨成的面粉当然不会便宜。面粉制成的美食只可能是社会上层的享受。比如,《续汉书》有“灵帝好胡饼,京师贵戚皆竞食胡饼。”白居易亦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辅兴是当时长安有名的饼铺,显然这种美食大受欢迎。

随着石磨技术的逐步改进和普及,面粉逐步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南北朝时期面粉发酵技术的出现,更让面食变得多样和美味 [7] 。这一变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粟米和麦子的价格比的变化。粟米是以粟舂制的普通小米 (前文提到的膏粱是上等的小米) ,它的价格在汉代比麦子高:粟米60文,麦40文 [8] ;而到了唐代,以甘肃敦煌为例,粟米27~32文,麦30~37文 [9] 。所以,小麦正式取小米而代之,成为中国北方粮食中的显贵,应该在唐代。

6 小麦与面条的相遇

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古代“面条”,来自Kims Chinese and Sushi

粒食的小麦口感不佳,被贴上了“粗粝” 的标签。但一旦磨成面粉,富含蛋白的小麦摇身一变,比小米更容易烹调成美味。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面条起源于中国北方。在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的青海省喇家遗址中,出土了一碗距今 4000年的面条。经研究证实,这是一碗由粟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面条 [10] 。粟和黍是小米的两个主要种属 (俗称谷子和糜子) 。虽然面条出现得很早,但面食的小米显然没有粒食的可口。粒食在唐宋以前大行其道。

小麦比小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新陈代谢中一旦没有了蛋白质,生命也就走向了终点。人体摄入的蛋白质主要来自动物和植物蛋白。在阶级社会中,肉食往往是社会上层的福利,普罗大众只能享受植物蛋白。豆类和小麦是古代中国蛋白含量最高的两种作物。在口味的对比中,小麦面完胜豆子面。

小麦面粉的蛋白质可分为两种:面筋蛋白和非面筋蛋白。面筋蛋白的作用是形成面筋,好似在面团中拉上许多橡皮筋;非面筋蛋白则调节面团的延展性和塑性,就好比填充在橡皮筋之间的果冻。因为面筋蛋白含量的不同,小麦也有了内部分工,有的地方出产的小麦适合做拉面,有的地方出产的小麦更适合做馒头。

因为面筋蛋白的缘故,小麦面粉比小米面粉更容易加工成面条。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揉搓的面团制成的面条,才能满足中国人挑剔的口味。小麦和面条的结合,立刻焕发出别样的风采。两汉魏晋的文献中,面条多被称作“汤饼、煮饼”,从形状来说,已经有了面条、面片、棋子面等花样 [7] 。宋代面条的品种发展更为迅速,南宋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 和周密《武林旧事》等资料中记载的品种就多达三四十种。《梦粱录》中记载宋代的杭州面食店就有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臊面等不同的花样。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面食,并传播到世界许多地区,成为人类的美食之一。

《调燮类编》:大麦性平凉,助胃气,为面胜小麦,而无燥热;

《本草纲目》:大麦芽消化一切米面果食积;

《本草经疏》:大麦,功用与小麦相似,而其性更平凉滑腻,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岁全食之,而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

《滇南本草》 :大麦芽,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食性本草》:大麦芽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本草正》:麦芽,女子有胎妊者不宜多服。亦善催生落胎;

《本草经疏》 :麦芽,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

《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 切不可用麦芽。

大麦Barley(学名Hordeum vulgare),属禾本科植物,是我国古老粮种之一,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

大麦可分为秋大麦和春大麦两种。两种杂交后产生一种四棱大麦(bigg)可以提供相同的营养,但质量要差些。春大麦的耕种与燕麦相似,秋大麦则与小麦相似。最佳的春大麦播种季节为三月或四月。

大麦还可分为双棱(orow,Hordeum distichum)、四棱(fourrow,Hordeum tetrastichum L)、六棱(sixrow,Hordeum vulgare var hexastichum Körn)大麦。双棱含有较少的蛋白质和较多的酶。高蛋白质的大麦适合作为食品或饲料,含较多酶的大麦麦芽可用来酿酒。双棱大麦是最老的品种,野生大麦都是双棱的。还分为无壳和有壳大麦,有壳大麦是老品种。

大麦是人和动物的主食之一。由于它对盐堿化土壤的适应性比小麦强,可以解释公元前2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麦种植的增长。大麦芽是酿造啤酒和威士忌的关键原料。

大麦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是世界上第五大耕作谷物(种植面积为 530,000 平方千米 或 132,000,000 英亩)。

世界谷类作物中,大麦的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而居第四位。我国的大麦现多产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大麦子粒扁平,中间宽、两端较尖,呈纺锤形,成熟时皮大麦的子粒与内、外稃紧密粘合,而裸大麦则易分离。

我国栽培的大麦主要有多棱大麦和二棱大麦两个亚种。根据带稃或稞粒的特征,再分为多棱皮大麦、多棱裸大麦、二棱皮大麦、二棱裸大麦四个变种,粮食生产上所称的大麦一般系指皮大麦,裸大麦在不同地区有元麦、青稞、米大麦等俗称。

详见百科词条:大麦 [ 最后修订于2010/12/7 21:07:24 共207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