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刮痧起源于什么时期?
中医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通常是用牛角等等的器具,在人体皮肤相关的部位来进行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很多人比较好奇中医刮痧日起源于什么时期?其实刮痧应用早在7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那个时候人们在犯病的时候,会本能的用手或者是一些石片来进行锤击,身体不舒服的某一个部位,竟然会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渐的形成了现在的刮痧法。
一、刮痧有哪些作用?
1、刮手脚行气通络。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女性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在中医方面认为这主要是跟机体的阳气不足,以及女性身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是有关系的,平时的时候可以用刮痧板刮拭手掌,等到手掌发热之后再刮拭手指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10次左右,就能够达到行气通络的作用。
2、刮颈部活血舒筋。平时经常玩手机或者是办公室的一些人群,会出现肩颈不适的症状,那么通过刮痧可以起到活血舒筋的作用,并且可以改善局部气血瘀滞的状态,在后发际中点向大椎穴以及后发际两个外角上缘的位置,分别向左右肩部方向刮拭。
3、刮脚底缓解失眠。经常用刮痧板刮脚底有助于睡眠,并且还可以缓解头痛,很多失眠症的患者可以在晚上临睡的时候来刮拭脚底方法,就是从脚掌的方向一直刮到脚后跟的方向,在刮热之后再用刮痧板单脚的地方刮拭脚心中央的涌泉穴。
二、刮痧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刮痧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保暖并且还要避风,因为刮痧的时候皮肤汗孔会打开,如果遇到风寒之邪,那么邪气很容易通过毛孔直接进入,这样不仅影响刮痧的功效,而且还会引起风寒的疾病。另外在刮痧之后不要立即洗澡,应该等到皮肤毛孔全部闭合之后再进行洗澡,一般在刮痧后三个小时左右就可以。
刮痧疗法经历了民间刮痧-经络刮痧-全息经络刮痧三个发展阶段。全息经络刮痧疗法是选择性的刮拭有关的经络穴位和全息穴区以防病治病。皮肤不只是人体有防御作用的器官,也是脏腑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部位。中医经络学说和现代生物全息理论已经发现和总结出每个内在脏腑器官在皮肤上特定的表现部位。刮拭这些部位不仅能治疗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对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潜伏的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更有独到之处。
刮痧手法:
1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2刮试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试,胸部从内向外刮试;
3补刮泻刮:一般来讲,顺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即为补刮;逆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试即为泻刮;刮痧瘦腿/减肥
4刮痧时间:用泻刮或平补平泻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补刮手法每个部位刮试时间为5-10分钟。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
刮痧工具:
1、木鱼石刮痧板,木鱼石刮痧板是现今为止最好的刮痧板之一,其刮痧效果非常明显,风靡各大刮痧美容机构。
2、黄牛角刮痧板,选用天然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牛角制造的刮痧板光滑、整洁、细腻、经过11种草药浸泡而成,具有清
3、成品油:凉性油:薄荷油、清凉油等可清凉解毒;热性油:活络油、红花油、麝香风湿油等可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中性油:茶油等,可普遍使用热毒,行气活血的功效,还可以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刮痧工具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中医刮痧的由来是什么?
一、中医刮痧的由来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刮痧这样一种中医的治疗方法,甚至有很多人平时都喜欢用刮痧来治疗一些疾病,刮痧这种治疗方法起源非常的,早在我国明代的时候,就有医学家专门对刮痧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提出通过刮痧排出体外的杀毒,可以让病人的病情变得非常的严重,通过刮痧之后,病人的病情就能够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自此以后,刮痧在我们国家就广泛的流传起来,直到现在,刮痧仍然是很多人特别喜欢的一种治病方式,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二、刮痧对人体的好处是什么?刮痧就是通过一些专门制作的刮痧器具,根据专业的刮痧手法,在人体的表面进行刮动刮痧动作之后,皮肤表面会出现一些红色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达到活血化瘀,将体内的毒素排出来的效果,刮痧不仅能够排除身体内的毒素,还能够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刮痧这种治疗方式有病的时候可以治病,没有病的时候也能够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一些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去一些理疗店里面刮痧,身体好的人刮完痧之后,基本上不会有太明显的皮肤表现,如果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的人,刮完痧之后皮肤就会通红通红的,这就说明体内的毒素比较多,所以刮痧有时候也可以检验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三、哪些人需要刮痧?刮痧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主要是用来治疗风寒感冒以及消除疲劳的,所以如果不小心感冒了,或者感到浑身疲劳,就可以通过刮痧的方式来化解这些不舒服的症状,一般情况下效果是非常好的。虽然刮痧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病方式,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不能去刮痧的,那就是有皮肤疾病或者是有血液疾病以及孕妇和严重的身体疾病的人都尽量不要去尝试,避免出现意外。
:中医刮痧的来历。中医刮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疗法,那么刮痧是怎么来的呢?中医刮痧的来历,下面一起来看看。
中医刮痧的来历
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非药物自然医疗保健方法。它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适用广泛、疗效可靠等特点,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那么“刮痧”是怎么来的呢?“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柔软的线索团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淤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
由于历史的原因,刮痧等许多实用技术常常被看作是医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刮痧疗法长期流于民间,疏于整理,专论匮乏,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刮痧疗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刮痧疗法一定会和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一样,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本文2023-08-22 11:20: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