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的甘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中药中的甘草~~~~~~~,第1张

  功用主治-甘草的功效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

  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

  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宜忌实证中满腹胀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

  恶远志。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②《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选方①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

  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局方》四君子汤) ②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③治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

  (《圣济总录》凉膈丸) ④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伤寒论》桔梗汤) ⑥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

  水煎服。

  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江西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⑦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

  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一瓦楞子五两(煅研细末),甘草一两(研细末)。

  混匀,每服2钱,每日3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楞散)二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

  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壳散) ⑨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

  亦补脾气。

  (《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⑩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

  水煎服之。

  (《仁斋直指方》) ⑾治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风: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

  (《幼幼新书》) ⑿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

  (《怪证奇方》) ⒀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养生必用方》) ⒁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四两,滑石粉五钱。

  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

  一日连服三次。

  (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⒂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

  (《本草蒙筌》) ⒃治铅中毒:生甘草三钱,杏仁(去皮、尖)四钱。

  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

  (《健康报》1956年10月) ⒄伤寒咽痛(少阴症)。

  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

  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

  此方名甘草汤。

  ⒅肺热喉痛(有灸热)。

  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

  每服五钱,水煎服。

  ⒆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

  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

  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⒇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

  用灸甘草三两,研细。

  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21)小儿热嗽。

  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

  此方名凉隔丸。

  (22)婴儿初生便闭。

  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23)小儿撮口风。

  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

  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24)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

  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25)儿童遗尿。

  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26)小儿尿中带血。

  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

  一岁儿一天服尽。

  (27)小儿干瘦。

  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

  每服五丸,温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28)赤白痢。

  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29)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

  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30)口疮。

  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31)背疽。

  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

  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

  冷了再换。

  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

  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

  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32)各种痈疽。

  用甘草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

  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

  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

  每服一、二匙。

  此方名国老膏。

  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33)初起乳痈。

  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

  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34)痘疮。

  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35)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

  成脓破口,便难治好)。

  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

  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

  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

  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

  温服。

  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36)阴部温痒。

  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37)冻疮发裂。

  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38)汤火伤。

  用甘草煎蜜涂搽。

  临床应用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据50例以上至200余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上下,尤以对活动期有疼痛症状者疗效更佳。

  一般在服药1~3周内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大便潜血转阴;半数以上X线显示壁龛消失。

  甘草对胃溃疡的疗效优于十二指肠溃疡,对新鲜溃疡较陈旧者为好,治疗后症状的好转比X线改变早;但对有并发症的溃疡病,则往往无效;远期疗效尚欠满意,半数病例出现复发现象。

  用法:一甘草流浸膏:一般每次10毫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也有每日量仅给15毫升的。

  但有人认为,每次用1毫升,每日4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

  二33%甘草浸膏溶液:每日15~30毫升,3次分服,4周为一疗程。

  三甘草粉:每次25~50克,每月3次,连用3~4周。

  四甘草丸:每日12~15克,3次分服,连用6周。

  经验证明,甘草粉的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因甘草粉包含全部甘草有效成分;而甘草流浸膏含有酒精及氯仿,对溃疡病不尽相宜,改用甘草浸膏溶液则无此弊。

  副作用:甘草制剂能发生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影响电解质平衡,使血钠潴留,血钾降低,引起血压增高及水肿,部分病例呈低血钾心电图改变,个别病例出现糖尿。

  对高血压及水肿,一般限制食盐摄入残停药后即可消失,不影响治疗。

  疗程以4~6周为限,超过此限,则心脏受累机会即增多。

  为了防止出现水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有人曾合并使用双氢克尿塞。

  临床上还观察到,如以小剂量甘草浸膏配合吸着剂和收敛剂、或用脱甙甘草浸膏治疗,则副作用大大减少或完全避免,但疗效亦随之降低。

  鉴于甘草有潴钠排钾的副作用,故应禁用于肾脏病、高血压病患者。

  长期应用所致的心肌损害亦应予重视。

  此外,临床上曾以甘草为主配合其它药物,如乌贼骨、瓦楞子、陈皮、蜂蜜等治疗溃疡病,效果亦佳。

  ②治疗阿狄森氏病据少数病例观察,对轻度或初期患者疗效较为显著,可使患者体重增加,体力增强,食欲增进,血压增高,皮肤色素沉着减退,血清电解质浓度有所改善,血清中钠、氯的浓度升高和钾的下降可至正常范围,尿中17-酮类甾醇排泄量增加;有些病例X线显示心脏明显增大,可达正常范围。

  对于重症或晚期患者,单独应用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不能预防危象的发生,而必须加用皮质酮才能奏效;两者并用时,可减少后者的需要量,认为是一种互补作用。

  甘草治疗本病的理论根据,一般认为是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次酸的作用与去氧皮质酮有类似之处,能使钠、氯化物及水滞留体内而血钾离子浓度降低,从而收到治疗效果。

  也有认为甘草治疗本病的作用,在性质上与醛固酮最为近似。

  副作用:过量时可发生浮肿、气喘、头痛,伴以高血压,肺水肿,对老年患者可引发心脏性气喘等。

  用法:采用甘草流浸膏,但剂量大小须视各别情况而定。

  各地报告颇不一致,每日量有用15毫升的,有用20~30毫升的,尚有渐增至30~60毫升的。

  也有用甘草浸膏每日20~45克,或甘草酸6克,或甘草次酸3~5克的。

  维持剂量亦因人而异,持续应用数周后,患者可对甘草之敏感度增加,剂量应逐渐减少,有的病例维持量仅需开始量的1/1O。

  还有人用甘草粉,每日15~30克,认为其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

  ③治疗席汉氏综合征甘草粉10克,日服3次,同时配合甲基睾丸素、甲状腺素、葡萄糖、维生素等。

  试治1例性腺机能减退型的席汉氏综合征,用药1周后体温升至正常,精神好转;2周后体重增加,饮食如常;1月后握力由10磅增至18磅,能自理生活,血压升至正常范围,心尖区杂音消失,空腹血糖由88毫克%增至110毫克%,有性欲表现;3月后月经来潮。

  翌年生-女孩,母女均健康。

  ④治疗尿崩症以甘草粉5克,日服4次,试治两例病吏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

  患者入院时水的出入量维持在8000毫升左右,服药后尿量显著减少,维持在3000~4000毫升,1例最少尿量曾低于2000毫升 ⑤治疗肺结核在应用抗痨药的同时,并用甘草制剂,对长期经抗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的患者,能收到较好疗效。

  不仅对浸润性病灶及胸膜炎能使炎症及渗液吸收、中毒症状短期消失,而且对球形病灶、脓胸等亦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据10余例至数十例的观察结果,用药后大部分病例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血沉下降,痰菌转阴;X线显示进步,肺部浸润病灶吸收或消失,胸腔内积液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纤维空洞型的空洞缩小。

  认为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作用,是其发生疗效的原因所在;副作用亦与去氧皮质酮相似,如血压增高、浮肿,个别出现心动缓慢或心动过速、期外收缩。

  故高血压及心脏器质性病变或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用法:一煎剂:一般每日用生药50克,煎汁分3次服;但亦有每日量低至186克的。

  二流浸膏:每日5~10毫升,或10~15毫升,加水至60毫升。

  分3次服。

  ⑥治疗支气管哮喘用甘草粉5克或甘草流浸膏10毫升,每日3次。

  试治3例慢性顽固性支气管哮喘,取得显著效果。

  哮喘症状均在1~3天消失或改善,支气管笛音亦于11天完全消失,肺活量显著增加。

  其中1例复发,再用甘草治疗时仍然有效,另有用甘草流浸膏治疗4例,亦获效果。

  ⑦治疗传染性肝炎 100%甘草煎液15~20毫升,小儿减半,日服3次。

  治疗13例,平均黄疸指数在129天恢复正常,尿三胆试验在99天转为阴性,肝肿大在92天显著缩小,肝痛在78天消失 ⑧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根据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药理作用,用其代替考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素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获得较好效果。

  一般用药后1~2天即开始退热,5~10天内大部分退至正常,同时全身情况亦显著好转或恢复。

  用法:甘草粉每日30克,分3次服,热退后减为半量再服1周左右停药。

  总疗程约15~20天。

  治疗过程中可酌情配合其它辅助药物及支持疗法。

  ⑨治疗疟疾用甘草、甘遂等量研粉棍合,于疟疾发作前30分钟取药粉少许撒于肚脐眼,外贴黑膏药。

  经治109例。

  除2例因用药不及时无效外,均获效果。

  ⑩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甘草1两,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

  经治3例,均有效果。

  ⑾治疗腓肠肌痉挛甘草流浸膏成人10~15毫升,日服2次。

  经治254例,有显著疗效的241例,占948%。

  疗程最短3天,最长6天。

  ⑿治疗先天性肌强直甘草粉3克,日服3次,进低盐饮食,疗程15天。

  试治1例病史近两年的患者,用药4天后症状即有好转,疗程结束时症状基本消失。

  ⒀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甘草流浸膏每日12~20毫升,或甘草50克水煎,均分3次饭前服。

  经治8例,除2例显著好转后因故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局部疼痛、浮肿及索条状物均消失。

  认为甘草治疗本病有消炎、止痛,增加机体抵抗力及制止肉芽组织增生之作用。

  个别病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浮肿及血压升高,减量后即消失。

  此外,曾以甘草流浸膏日服15毫升(分3次),治愈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药3周后自觉症状消失,皮肤转红,皮肤温度、足趾关节运动皆恢复正常。

  ⒁治疗子宫颈糜烂先用1:4000过锰酸钾液冲洗阴道,以干棉签擦干后将甘草流浸膏涂于子宫颈上。

  本法对中度子宫颈糜烂疗效较好,一般治疗2~3疗程(每疗程5次)便能痊愈。

  如患有滴虫者须先治滴虫,再治宫颈糜烂。

  ⒂治疗皮肤炎症以2%甘草水局部湿敷,2小时1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接触性皮炎12例,一般1~4天即见红肿消退,渗液停止,糜烂面愈合,继以氧化锌糊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敷数日即愈。

  用甘草1两,煎水洗患处,每日1次,对过敏性皮炎亦有效果。

  甘草次酸对湿疹、牛皮癣也有治疗作用。

  ⒃治疗手足皲裂取甘草1两切片,浸于75%酒精100毫升内,24小时滤出浸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后涂搽患处。

  随访17例重症患者,效果均满意。

  ⒄治疗眼科炎症以5%或8~12%甘草酸钠盐溶液,或甘草次酸混悬液(每毫升含10毫克),或10~30%甘草浸膏液滴眼,根据病情需要,每1~2小时滴眼1次或每日滴3~4次,对下列眼病有效:一泡疹性眼炎:60例泡疹性角膜炎、角膜结膜炎及束状角膜炎患者,经治2~7天左右,56例获得痊愈(有2例因停药过早而复发);另文报告对泡疹性结膜炎用药2~14天,疼痛、充血及泡疹即渐减轻而消失。

  二上巩膜炎、巩膜炎:分别观察4例和5例,用药后在3~17日内结节消失,6~34日炎症消退。

  三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治疗6例,用药2~3日痒感与结膜充血显著减轻,但停药后立即复发,再用药又能控制。

  此外,对结核过敏性角膜炎及巩膜炎,亦有明显疗效;对深层角膜炎、角膜实质炎、角膜间质炎,能减轻充血及疼痛症状,但角膜浸润改变不明显;对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亦可使充血及疼痛刺激症状减轻,但对前房内渗出物是否有控制作用,观察结果并不一致。

  另曾以甘草酸钠盐与少量考的松并用,同时服异烟胼,治疗1例结核性虹膜睫状体炎收到良好效果。

  ⒅治疗冻伤取甘草、芫花各3钱,加水2000毫升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每剂可洗3~5次),有破溃及坏死之创面洗后用黄连纱条换药。

  治疗手、足冻伤共76例,经用药1~8剂后,58例痊愈,其余结果不明。

  实践证明,对单纯红肿者效果最佳,半数以上用药1剂浴洗3~5次即愈;对红肿加皮肤坏死的创面,洗后肿痛消失,继之坏死组织脱落,创面呈现新鲜肉芽组织,用黄连换药后创面即迅速愈合;对冻裂创疗效稍逊,但经几次浴洗后可使患部由干燥发硬变为滑润柔软而渐痊愈;对三度冻伤胶体坏死者,洗后可使疼痛迅速消失,坏死组织分离,有利于早期外科治疗。

  此外,曾以甘草制剂为主,配合其它药物或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扁桃体炎并发荨麻疹、风涅性关节炎、低血压、小舞蹈症、臂丛炎、颜面神经瘫痪及毒蕈中毒、木薯中毒等,虽然病例较少,但均取得较好效果。

  附《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

  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清半夏3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

党参20克、黄芪50克、白术12克、盐故纸(补骨脂)12克

甘草20克

其中清半夏、黄芪、甘草用量大,其它都还好,特别是甘草,一般10克以内,可能是与清半夏剂量大有关系,可以减低清半夏毒性,黄芪用量大倒是也有,补气功效好。仅供参考!

甘草又称蜜草,被誉为“国老”是我国传统的药材, “十药九草”就能看出甘草在中药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并且被东西方人共同青睐。药材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者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正如它的名字,它的味道是甘甜的,是天然的甜味剂。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是甘草甜味的有效成分,它可是纯天然的甜味剂。甘草甜素的甜度约为蔗糖的80~300倍,甜如蜜。

生长地区我国应用甘草历史悠久。由于历代帝王建都中原,所以使常用的甘草资源耗用已久,原主产甘草的山西、陕西、山东及东北三省,现已绝迹或分布甚少,目前能提供野生商品药材的省区仅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和陕西的榆林地区等地。在春秋二季采挖后入药。

形态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七月开花,色紫而美花后结荚,有籽如豆,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腺点及短柔毛;花冠紫色、白色或**;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归心经、胃经、脾经、肺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但是生甘草和炙甘草功效不同。

生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其一般规律可总结为∶其生者偏于清热,炙者则偏于补中。热证、实证需清热时要使用生甘草,虚寒证需补益时则使用炙甘草。

临床应用甘草在临床上有生、炙两个炮制品种。将甘草干燥根茎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成饮片,供入药者称生甘草。将生甘草饮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供入药者,称炙甘草或蜜炙甘草。甘草内服常用量为3~9克,但作主药使用时用量为10~30克。其用量大小取决于:大量30克以上缓急止痛并能解毒,中量6~10克益气补中,小量3~6克调和药性。

化学成分甘草酸、黄酮类、氨基酸、生物碱、多糖等。

使用禁忌建议孕妇、哺乳期女性、性功能障碍、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月经期间等都不适合服用甘草。在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明言,及甘草与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属于配伍禁忌,不宜同用。

配伍药方

1 治心气不足:炙甘草、生地黄、麦冬、党参、桂枝、阿胶。出自《伤寒论》

2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出自《伤寒论》桔梗汤

3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出自《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4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出自《局方》四君子汤

5 治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6克,桔梗3克(米泔浸一夜)。每服15克,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6 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白芍药、炙甘草各12克。水煎去渣,分两次服。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7 治百药毒方:生甘草6克,生锉。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停冷。每服半盏,细细饮之,未效更服。出自《圣济总录》

8 治畜禽水产慢性腹泻肠炎: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出自《山东华萌》华萌乐舒

此文章由山东华萌中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整理归纳,欢迎留言评论!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甘草水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甘草水 甘草水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gān cǎo shuǐ

甘草水是取定量的净甘草片与一定比例的清水煎煮,去渣而得到的黄棕色或深棕色的液体,可用于炮制药材,其用量以能使药材煮透为宜。

2 处方

甘草(切碎)40g。

3 制法

加水2000毫升,煮沸过滤,冷后备用。

4 功能主治

急性湿疹,湿润糜烂,流水淋漓。

5 甘草水的用法用量

取56层重迭纱布,浸于2%甘草水溶液,外敷患处,每12小时换用湿敷1次。

可加冬桑叶30g,或五倍子10g,水煎作冷湿敷。

6 摘录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古籍中的甘草水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二帙]芷园素社疟疏方

(取洁白如束针者,研极细,用甘草水飞三遍,澄清去水,晒干再研。三两。)桃仁(去皮,同白术、乌豆,置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备用诸方

防风薄荷叶枳壳桔梗前胡连翘牛蒡子木通生甘草淡竹叶引加芫荽,水煎。外感寒邪,加麻黄,夏月勿用。食滞加

《疯门全书》:正治诸方

洗各法治之。熟川乌(黑豆水煮五钱)制草乌(姜汁甘草水煮五钱)大风子(去油壳净五钱)白僵蚕(三钱)北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痘疹部(下)]痘疹门主方

水煎服。痘内中有大紫泡者。红花*羊藿白术白羊粪甘草水煎服。痘口鼻中并出蛔虫者。防风当归黄连直僵蚕木

《原要论》:虞氏麻疹治法

首先不清楚为什么要喝四逆汤,难倒你中焦实寒,畏寒肢冷,阳郁厥逆吗?不过我可以告诉你附子有毒,用量不能打,一枚大概在2到3个左右,煎煮时应该先煎30分钟,以品尝药液没有辛辣之味为好,再下其他药物同煮。最后提醒一下:这里的剂量单位两不是现在的一两=50克,而是古代的计量单位,1斤=16量,而1斤大概和现在的1斤差不多,为500克,至于最后甘草和干姜的剂量,换算一下就可以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