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至今每年都过“汉字节”,汉字是从何时传入日本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4收藏

日本至今每年都过“汉字节”,汉字是从何时传入日本的?,第1张

其实,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至今在日语中也有不少的汉字,就连现在他们传统的文化中,还是可以看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子,其实中国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纪。

经过考古学家们对历史古物的研究,在大概战国末年到汉朝初的时候,中国文化便已经开始向日本传播了,在日本的许多地方曾经发现了形状十分似中国古钟的日本古董,出土了许多代表着中国早期文化的古物,这便表明中国文化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日本得到传播了,自然而然汉字肯定也会在日本得到发展。

所以我认为汉字传到日本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说不定也有可能在此之前,而且曾经有一枚刻有汉字的金印章在日本的福冈县出土,据说这个是在东汉时期,日本使者到中国来朝贡的时候,当时的皇帝赐给位使者的金印章,所以我认为至少在此之前,汉字肯定是已经在日本得到传播了。

尤其是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不当时不仅仅是日本,周围的许多国家都纷纷派使者前来中国学习,不仅仅是汉字,我们的服饰,书法,围棋等等许多东西都被他们借鉴去了,日本当时皇宫和中国建的构造都大致相同。

但是曾经有一次,中国的汉字地位在日本得到了威胁,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疯狂地学习西方文化,当时日本政府被美国所控制,美国要求日本进行一些改造,要废除汉字原因是汉字太难学了,日本人如果坚持汉字的话,是无法接受好的教育的,所以就想要让他们使用更为简单的拼音。

这样可以更容易操控他们的思想,他们之间来往的内容也比较容易把控,因为日本人之间来往的书信美国人看不懂,但是美国人的要求被日本政府强烈地拒绝了,他们认为汉字是日本文化的根基,绝对不能废除除汉字。

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有一本中国古籍上就记载到中国日本人已经来到中国了,我认为这个时候就极有可能已经接触到了汉字,但是我觉得在日本人派使者来到中国的汉朝,我认为就很有可能已经学习使用汉语了。

目前所知,使用汉字的基本都在亚洲,中国周边,日本,韩国,越南等。除了日本,韩国和越南属于不想用又离不开,遮遮掩掩的用,又不愿承认。韩国日常见不到汉字,但只要想了解历史,所有古籍都是汉字,身份证的名字都是汉字。越南基本见不到汉字了,但有个例外,对联!越南基本继承了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春节当然更是隆重。

目前,全球只有两个国家使用中文作为官方语言,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新加坡也只是把中文作为第二官方语言。在大约一百年前,越南、朝鲜半岛等国家,都是使用中文并且是官方需要,后来的去中国化运动,他们创建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在缅甸汉语用较多的主要就是果敢(原掸邦第一特区,现掸邦果敢自治特区)、佤邦(掸邦第二特区)、小勐拉(掸邦第四特区)、克钦邦一些华人聚居的城市,另外,腊戌以北的广大缅甸地区,特别是中缅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人都会说云南方言。缅甸中部城市曼德勒也有华人聚居的区域,也可以使用汉语。

再看邻国越南,身边去过越南的朋友都说,越南话和广西某些地区的话很像,在边境地区,很多越南人也是说普通话的,不说越南话。而一些边境来中国打工的人,几乎都不会说越南话,讲的都是带有广西口音的普通话。

在果敢境内,从幼儿园到高中,各种班次俱全,目前基本使用简体汉语授课。截至至今,果敢全境共有各种类型学校220余所,这些学校都开办有华文课,共有在校学生万余人,教师600余人,其中汉语教师400人左右,缅文教师200余人。

除了新加坡以外,缅甸掸邦的华人特区也规定讲汉语,这里是以汉族果敢人为主的缅甸果敢自治区,是全世界唯一的华人自治区,在清朝末期这里曾说是中国国土,后来被英国夺走划入缅甸,被云南人成为滇西失地。这里一直到2009年还是汉人执政,所以一切都是汉文化。

还有一个把汉语当成官方语言的就是佤邦,佤邦在民族自治区算是比较大的一块。佤邦官方文字是汉语,学校教的也是汉语,官方机构也和我们国内几乎一致。佤邦和国内几乎无异。佤邦现在是高度自治,有自己的政党,有自己的军队和政府,除了名义上尊奉缅甸政府,其他和一个独立的王国没什么两样。

另外在一些海外华人聚居区,虽然汉语没有官方地位,但也是事实上的通用语言。比如马来西亚的很多地区,还有缅甸果敢,泰国北部的一些地区,甚至包括印尼爪哇的个别地区。中文互联网上有些人说南美洲的苏里南把客家话作为官方语言,但答主查阅英文相关资料发现并没有这种说法,应该是误传

只能说有部分日本人的先祖是古代的中国人。并不是全体日本人都是古代中国人的后裔。除了日本原住民外,古代蒙古人、朝鲜人、中国人也曾飘洋过海从大陆来到日本。

公元前219年徐福来到秦始皇宫前,声称自己能找到不死药,说是《山海经》中有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中有一种不死药。

然而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来什么不死药,他告诉秦始皇,东方确实有仙药,但是神仙需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挡路,还需要强弓弩击退大鱼,秦始皇都答应了,结果徐福却一去不复返。

徐福去了日本后没有回来,反正那时秦始皇已经死了。徐福带去的人在那繁衍生息,他们就是日本人的祖先。

至今日本还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歌山县徐福和他的船员七人墓,九州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等。

扩展资料:

中国也是日本的宗主国。

据王充论衡说,远在西周初年,倭人与越裳氏早已相率入贡了,他们也受汉文化薰陶与扶翼,中国一直哺育着倭人(白脸狼)。在南朝时代,中国佛教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间接传入日本,其他如儒家经典和医、卜、历、算诸书,以及一切工艺技术,向日本大量传播。

隋唐时代,尤其唐代,日本极其仰慕中国文化,派遣大量使者、留学生、留学僧侣到中国学习,盛况空前。唐代的政治、宗教、经济、制度、法律,乃至文学、历法、医药、美术、书法、绘画、音乐、建筑,一切工艺、风俗、礼制,几乎无不自唐代学习移植。

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主干上的一个嫩枝,是中国文化系统的附庸。宋、元、明、清继续着这个趋势。西洋文明打进日本岛后,日本很快接受之,但根子深处依然脱不了中国文化之潜势力。

日本受到中华文化很大的影响,日本建筑风格,饮食上有很多很像中国,而且日本的文书古籍大多都是汉语书写,足以表明了汉语的强大之处。现在探讨谁是谁的祖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日本需要正视历史,才能与中国一起发展,合作才能共赢。

因为古代日本没有文字,他们最开始直接用汉字作记载,但是因为日语跟汉语完全不同,表达起来不方便,所以后来根据汉字发明了假名,就用假名跟汉字夹杂在一起表达日本民族的语言,这就是日文。因为日语对事物的称呼跟汉语不同,所以,许多汉字要采取“训读”,比如“山”,我们写作“山”,也读做“山”,全国多一样,只有北方卷舌,南方不卷舌的差别,再加上江苏上海读做se,但是都是符合读音规则的,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是日本人在训读时就读做“yama”,像“山下”,就是“yamaha”,“yama”是“山”的训读,“ha”是“下”的音读。

所以我们看日文,好多字都认得,可是日本人一读,发音根本就不一样。

自从汉语和日语发生关系以来,就在日语中引起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

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联系。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他们曾一度完全借助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在长期的中日友好往来过程中,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民族文字。对于日语文字来源于中国的汉字,人们是一直公认的,但是,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众说不一,始终未成定论。

关于上述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世纪中叶说,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纪中叶至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他们主要根据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人已到过中国,有可能接触到中国的汉字,《后汉书·倭传》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表明,日本人不仅已使用汉语,对中国的群臣礼节也很明晓。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因此,又有人提出公元三世纪左右说。据中国晋朝陈寿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三世纪时,朝鲜半岛上临近日本列岛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过辰朝将文字传入日本。第三种说法认为,日本使用文字应在公元四世纪下半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济传入的,而大和朝廷在公元四世纪初才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往来,最早也在四世纪下半叶,日本使有文字也应在这之后。第四种说法认为,汉字是在五世纪初传入日本国。主要史料是《古事记·应神记》中的记载。书中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这种说法,多数人表示怀疑。

上面的说法,各有依据,但也各有弱点,一时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综合几家答案

  高岛俊男说,日语是一种畸形的语言。

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声音,而文字只是标记语言的符号系统。然而这一理论不足以说明汉字与日语的关系。初学日语时,面对日语汉字,还以为只识其字不知其音只是中国日语学习者的特性,逐渐才发觉,连日本人也未必搞得清日语汉字繁杂的读音,但更神奇的是,许多词汇,日本人也跟我们一样,要靠汉字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私立」和「市立」同音,「工业」和「鉱业」同音,「制纸」跟「制糸」也同音。汉语里当然有不少同音词,但日语由于语音系统简单,能组成的音节少,同音汉字词的数量远超于汉语。在会话中,日本人面对数量庞大的同音词,大脑系统是如何运作的,高岛俊男如此解释道: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大量使用汉字来创造新词,翻译西洋词汇,但侧重考虑的是一个个汉字的意义和在古籍中的用例,却从来不会在意,「电灯」和「传统」同音, 「电线」和「传染 」也同音。背后是一种潜在的认识:词汇的意义在于文字,文字不同,就是不同词汇。

这并不正常,因为汉字本是一种异邦的文字,而如果说声音才是一种语言的本质,那么这种语言的声音竟要依存于异邦的文字下才能具有意义,不得不说是一种怪异的现象。

这也是高岛俊男说日语畸形的原因:语音无法承载意义,文字反客为主。

高岛俊男说,汉字本来是用来书写汉语的文字,和汉语当然是天作之合,汉语语音的多样性也使得同音词汇造成混淆的概率比在日语中小得多。可这种文字和日语的体质本不合,只是当日语这种语言尚在幼稚阶段的时候,汉字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是世上唯一的文字,引进来使用也是很正常的事。可对文字乃至词汇不加分析的拿来,不顾两国风土民情不同对异国的「圣人之书」的尊崇,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日语失去了自行发展成熟,并自然产生出最适合自身的文字的可能性。在一种语言尚幼稚的阶段,只有表示实物的词,而缺少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此时汉字进来了,关于抽象概念的词汇也进来了,男人开始使用汉文写文章,于是原始日语在这方面发展停滞了。时至今日,使用纯粹的日语词汇无法写出具有逻辑性的文章,仍是其致命的弱点。「这是历经千年,一次都不曾试图去构筑日语文章的日本男人们的罪过。」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日语是一种畸形的语言,而且是一直伴随畸形成熟起来的,所以要回到健全的道路上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也只能一直背负着汉字前进。这是针对日本的文字改革,包括限制汉字,以及音标化的观点所言。

近代以来日本也经历了漫长的文字改革过程,一度有废除汉字的运动,最终以简化汉字,并限制数量的半途而废的形态遗留下来,在此不一一叙述。但这本书中关于汉字简化的观点,也可作他山之石。

其中很重要一点,是谈到印刷体和手写体之性质的不同。印刷体,是为看得清楚,横平竖直,一字一字要区分得清楚;手写体,是为写得方便,整体笔画本来就容易连在一起。「火」在手写时左右两点容易连在一起,但不能因此就把印刷体的「火」的两点也连起来成为「大」;同样,「灬」手写时自然容易连在一起,但因此就把「灬」的印刷体都统一成「一」没必要。

日本在制定新字体时把「每」中「母」字部分的两点连在一起成为「毎」,「海」「毒」等字也一样,但唯独「母」字似乎两点连在一起就有些奇怪,所以「母」仍是「母」。这种无视系统性的文字简化,对某简化字大国的人来说也有种无法置身事外的无奈。

总之,无论是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还是同样使用汉字的人群的一员,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

(关于本文集:这是最近产生的构想,以后陆续用中文来介绍一些读日文书时觉得有意思、有价值的内容。)

首先,日语在表达时分假名和汉字,日语里的汉字叫当用汉字,当用汉字是日语的一部分,汉字和汉字所对应的假名具有相同的含义。在日本的《当用汉字表》公布的1850个汉字,为现代日本国语中日常使用的汉字书写范围。

1假名汉字混用书写在语言中成语的构成,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会有部份的汉字不在『当用汉字』当中。因此,这些成语就必须参杂汉字与假名一起来表示。 

2脱离传统与汉字使用国当用汉字中因为包含许多日本独有的简化汉字,对于阅读古典的古籍原着便有了困难。同时,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地方中,中国大陆通过汉字简化而改用简体字。因此,汉字在各地不再统一。目前仍使用传统汉字的地方则有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一些海外华人社区。

一提起日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使用着大量的汉字,若再作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古代的日本人曾一度完全借助于汉字来表述自己的语言。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日语作为一种文字源出于中国的汉字,对此几乎是无人质疑的。但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却始终是个疑案。

一般日本人只晓得他们的祖先在公元3世纪时还不知道使用文字。但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则有更具体的推测。一说认为日本的文字最初应是由百济传入的,时间当在公元4世纪下半叶,他们的论据是,大和朝廷是在公元4世纪初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洲,与百济的交通最早也应始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故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这之后。但据中国晋朝陈寿撰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3世纪时,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已使用文字,于是就有学者提出辰韩先于百济将文字传入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使用文字就有可能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另一说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最迟不晚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而且日本人并非得通过朝鲜才能接触到汉字。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也就是说,早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就有人到过中国,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访问中国京城的倭人一定会接触到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灿烂文化。对此《后汉书倭传》也作了明白无误的记载,书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则史料表明,倭奴国使节不仅会使用汉语,而且对当时中国的君臣礼节甚是通晓。因此就有学者根据这两则史料推断在公元一世纪中叶或者最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日本就已使用文字了。

但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后人对史料的误解或推测。中国古籍明确记载日本人使用文字的是《魏志倭人传》,该书正始元年条载曰;“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当然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倭王的这篇上表出自中国使臣之手,而非倭人所作。但当时的情况是倭国使节难升米和副使都市牛利自景初二年(238年)六月至正始元年(240年)已在中国逗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在逗留中国期间,除了执行例行公务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无论从机会和需要来看,倭国使节已通晓汉语,在他们回国后倭王自然也无必要请中国使臣代劳上表。若由此推论,公元3世纪中叶至少在九州这个范围内日本人已使用文字,这是第三种说法。

还有第四种说法的,《注释日本纪》主张汉字是在应神天皇(5世纪初)之时传来日本的。该书的所谓依据就是《古事记应神记》曾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带《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汉字传来之始,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还在公元4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就已通过朝鲜传到日本,其中就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以及筑沟和养蚕技术等。显然《注释日本纪》的提法是不足为据的。

关于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何时使用文字?现在至少有以上4种说法。看来各说都有证据不足之嫌。而唯一被认为是能说明问题的铭文尚属鲜见,至今发现的最早一例是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占坟出土的一把刀,上铸有“治天下狻 齿大王世……服此刀者长寿子孙注注得其恩也不失其所统作刀者名伊太加书者张安也”等铭文。有关学者认为铭文中的大王系指反正天皇,故刻此铭文的年代当在公元5世纪上半叶,若以此为据,似又有太晚之弊。尽管如此,因此解开日本文字的疑案还有待地下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日文。

日本人最先的字就是学习我们中国的,日本古代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日本人自有历史开始,为了要增加语言的丰富,曾取用了许多中国的字音,此外如朝鲜及西欧的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语言亦对于日本的语言多少做过些贡献。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前者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后者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明治期间曾出现过罗马字拼写法,但不是主要文字。

现在绝大多数的语言学家都认同“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本无文字“这一观点。

自前岛密逾1866年提倡废止汉字到今年将近130 年,百余年来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掉,后来鉴于 850字的教育汉字无法用以表达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发表《常用汉字表》,规定常用汉字1850字,但日本的国语审议会后来又建议改为常用汉字1945字,由此可见汉字目前在日本还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所以说么日本人从小就学汉语很正常的,但他们教科书的国文课绝对教的是自己的日语,只是其中夹杂着许多类似汉字的内容罢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