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之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祝融之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1张

据历史记载,“祝融”本名重黎,是中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热爱生活。而另一说法就是“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祝融之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故事,也被称为祝融陨身或祝融陨落。据传说,祝融是火神,掌管着火灾和烈日。有一年,他疏忽大意,烈日暴晒,导致人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因此这场灾害被称为祝融之灾。

在中国文化中,祝融之灾被视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谨慎对待自然灾害,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伤害。同时,祝融之灾也被认为是火灾防范的重要教训,人们通过这个故事加强了对火灾预防和控制的认识。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思想是统治的工具,掌握政权的帝王谁都不会忽视文化思想方面的治理。而这种治理只是为了满足当时统治的需要,因帝王的性情和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秦始皇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风暴,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涤荡一新。汉武紧接其后,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在中国国家文化中长达两千的统治地位。

在军事上前无古人的这两位帝王,同样是文化领域的破坏者和创新者。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到秦始皇的残暴,世人不免会想起他干的那几件大失人心的的勾当。这其中最令天下读书人痛恨的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说就是把所有的反动书籍烧了,把那些对政治方针指手画脚的儒生们挖个坑活埋了。

但是事实却没这么简单。

还是从头谈起好了。

前文说到李斯这个大文学家写了一篇谏逐客书,赢政看了觉得说得有道理,当即宣布向天下招揽人才。

于是,天下所有的真贤士和假贤士都跑到咸阳来混饭吃。

赢政完成了自己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大秦帝国。这是转眼间的事情,之后的赢政有些骄傲自得,干了些没人性的勾当。

但是这期间赢政不是反感儒生,而是很看好这群读书人的。

他一方面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同时招聘70多位老学者,2000余名诸生,让他们做一些图书整理的工作。

但是赢政的目的不在于此。

他命令禁止那些反动刊物在市面上流行,奖励那些对秦政权有利的书籍。

可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秦始皇的设想进行。

这些博士和诸生都是旧时代的产物,满脑子都是旧文化旧思想,在他们眼里孔子就是圣人,他的话就是圣言,比你秦始皇的话管用多了。

所以,他们不但不搞配合,还唧唧歪歪时不时地发几句牢骚,顺便褒贬一下时政。

赢政看得这种情况,心里藏着一肚子气没,正愁没机会发泄呢,机会就来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召开酒会上。

那70名老家伙为始皇帝祝寿,仆射周青臣趁机也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等等。

呆子型博士淳于越听不下去了,当着赢政的老脸就骂他小人奉承,淳于越也是个蠢蛋。在赢政的兴头上大唱反调,搞得大家下不来台。

李斯同志是法家的人物,讲究雷厉风行,这下看不过去了。

李斯向赢政痛陈利害关系,说什么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不便。

看到赢政暗暗点头,李斯就说出了那句让天下所有读书人恨他一辈子的提议:非秦史书皆烧之,其它先秦古籍只在朝廷收藏,民间不许收藏。

秦始皇恰恰是个蔑视儒家、推崇法家思想的人。这条建议说道赢政心窝子里去了,他就趁机下达焚书令。

如有违令不烧者,脸上刺字罚作苦役;有敢聚众议论者,处以暴尸之刑;命令下达后30天之内不烧者,判刑服劳役。

下令今后如还有人敢于议论诗书,判死刑;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

此令颁布后,全国到处是焚书的浓烟烈火,不到30天,秦以前的古典文献,尽皆化为灰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事件。

这是焚书坑儒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坑儒。

秦始皇知道,书虽然焚了,但人的思想无法焚掉。要灭掉这些反动思想,就必须灭掉这些反动文人。

以什么为借口呢?秦始皇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开始后,觉得皇帝的日子实在是爽,可惜自己就一条命,怎么办呢。

想办法把这条命延长吧,于是他就迷上了神仙方术。甚至不惜巨资,派人去远海深山寻求长生不死之药。

有两个替赢政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一个叫侯生和另一个叫卢生。

他们可没赢政那么傻,一个比一个猴精。人家没白读书,唯物主义的思想还是有的。知道仙药是编出来骗有钱人的鬼把戏,这辈子是不可能找到了,还不如趁这机会骗几个小钱化化。

骗吃骗喝很长时间了,寻找仙药的事一直没有结果,秦始皇有些着急。

侯生和卢生害怕事情败露了,自己跟着倒大霉。于是溜之大吉。借口是秦始皇你太专横残暴了,吃了长生不老药,人民还怎么活啊?始皇听了这一消息,龙颜大怒。

心想我供你吃供你喝,花了那么多银子也没给我办成事,倒头来反说我没有仁德。

一怒之下,逮捕了一批早就恨得咬牙切齿的儒生。赢政在人名单上大笔一圈,这一圈的结果是被圈到的460人统统被活埋。

干完了这些事情,赢政为了吓吓那些读书人就让宣传机构对这件没人性的事大肆宣传,一时间人心惶惶。

赢政埋人埋上瘾了,以后又接连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坑儒事件。

从此,秦始皇就成了文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点评:

秦始皇之所以焚书坑儒,就是因为受到法家思想毒害太深。其实,法家的那一套理论,你用来打打仗,玩玩政治还可以。用来统治国家,简直就是胡闹。

你统治国家没有错,你统一思想也没什么可埋怨的。毕竟思想领域才是文化的主阵地吗,统一了思想其他事就好办不少,这个赢政明白。但是,文化思想工作和用兵打仗不时一回事啊。把你用兵打仗的那套玩意儿拿来统治文化,这不是胡闹是什么?

 夏天是青春的,是充满活力的,在夏天的时候,白昼的时间不断的变长,阳光炙热给人们带来温暖,农作物在雨水的滋润下不断的生长,小小的音乐家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在树上不断的歌唱,让人们感受到夏天的烦闷。

  鸣于夏者曰蜩

 二候蝉使鸣是第二十候,属于夏季,这里的蝉其实是一个总称,并不是所有的蝉都会鸣叫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二侯蜩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螀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螀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於盛阳感阴而鸣。

  蝉的别称

 蝉在古时候的寓意比较特殊,经常被做成玉饰佩戴,古时楚称为蜩(tiáo),秦晋称蝉。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 “知了”。螗小而绿,叫声尖锐急促,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于 “知了”,俗称为 “都了”。它一叫,秋色厉,都该了了。让人感到夏天到来的,不单单是热度和阳光,蝉鸣是夏天最重要的声音之一,一声悦耳的蝉鸣同样宣告了夏天正式的到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於盛阳感阴而鸣。

  夏至雨点值千金

 夏至的时候基本上全国都进入了雨季,这时候的气温比较高,阳光合适,适合农作物生长,作物的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