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可以治疗抑郁症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拔罐可以治疗抑郁症吗?,第1张

抑郁症头晕,中医属情志病范畴,散见于中医古籍中“郁证” “脏躁” “百合病”“眩晕”等病中,主要指肝气不畅五脏气血瘀滞为主的一类疾病。抑郁症头晕以肝郁为核心,治疗以疏肝理气通络为主,可选用祖国医学遗产之一的中医拔罐疗法治疗。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经络得以疏通,筋骨得以舒展,气血得以畅通,以达治疗抑郁症头晕的效果。治疗时,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施术者靠近患者身边,顺手(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密排法,又称“强刺激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者。疏排法,又称“弱刺激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犊鼻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犊鼻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犊鼻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犊鼻 1 拼音

dú bí

2 英文参考

Dúbí ST35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úbí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犊鼻 汉语拼音 Dubi 罗马拼音 Tupi 美国英译名 Nose of Calf 各

号 中国 ST35 日本 35 法

国 莫兰特氏 E35 富耶氏 德国 M35 英国 S35 美国 St35

犊鼻为经穴名(Dúbí ST35)[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俗称外膝眼[2]。属足阳明胃经[1]。犊即小牛,鼻即鼻子,穴在髌韧带之侧,韧带形似小牛之鼻,故名犊鼻[1]。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

4 犊鼻的别名

外膝眼(《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犊鼻二穴。

6 穴名解

犊即小牛,鼻即鼻子,穴在髌韧带之侧,韧带形似小牛之鼻,故名犊鼻[1]。

《说文》:“犊,牛子也。”鼻指呼吸兼嗅觉器官。足阳明胃经属土,以其牛为坤为地,穴当膝髌骨旁,是处形同牛鼻。《医宗金鉴》:“此处陷中两旁有空,状如牛鼻。”因名犊鼻。[3]

7 所属部位

膝[4]

8 犊鼻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5][6]。

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1]。

犊鼻位于膝关节外侧,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2]。

犊鼻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犊鼻穴的位置

犊鼻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的位置(肌肉)

犊鼻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9 取法

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膝盖下面外侧凹陷处即是[8]。

10 穴位解剖

犊鼻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膝关节囊。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分布著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皮肤有股前皮神经分布。大腿深筋膜致密坚韧。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髌下方髌韧带外侧深进,直抵关节囊。在关节囊的周围,有膝关节网,由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股动脉的膝降动脉、膝上下外和膝下下内动脉,以及胫前返动脉吻合而成。从腓总神经发出的膝上下外关节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分布于膝关节。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外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翼状皱襞[1]。

皮肤→皮下组织→膝关节囊→翼状皱襞。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股前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膝关节支及膝关节动脉网分布[6]。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总神经关节支和膝关节动、静脉网[2]。

11 犊鼻穴的功效与作用

犊鼻有祛风化湿、疏利关节的作用[1]。

犊鼻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犊鼻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穴之一[3]。

12 主治病症

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

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6]。

犊鼻主治膝关节周围的疾患:如膝中疼痛、脚气、下肢痿痹、损伤性膝关节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犊鼻主治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脚气等[2]。

犊鼻主治膝髌肿痛不仁,屈伸不利,下肢麻痹,脚气。

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脚气,下肢瘫痪,足跟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向后内斜刺08~15寸[6]。

一般斜刺05~10寸[1]。

膝中斜刺05~1寸[2]。

稍向髌韧带方向斜刺05~12寸,膝关节酸胀沉重[7]。

从前向后内斜刺10~15寸,膝关节酸胀沉重。

132 灸法

可灸[7][6]。

不灸[1]。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配伍

犊鼻配膝阳关、足三里、阳陵泉,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膝及膝下病。

犊鼻配梁丘、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犊鼻配阳陵泉、委中、承山,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髌骨脂肪垫劳损。

15 特效

揉按犊鼻5分钟,可减轻剧烈运动造成的膝关节疼痛[8]。

长期坚持用中指指腹 犊鼻,每次1~3分钟,可以改善膝部疼痛、酸软等症[8]。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膝出液为跛。”

《黄帝内经灵柩·杂病》: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圆)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利膝无疑。

《备急千金要方》:“犊鼻肿,可灸,不可刺。”

《针灸甲乙经》:“犊鼻肿,可刺其上(即鹤顶穴),坚则勿攻,攻之者死。”

《针灸资生经》:膝及膝下病;膝膑痈肿。

拉罐就是将拔火罐置于经络的某一点上,然后循经上下滑动,利用罐子的负压将整条经络里的各种浊气起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这种疗法对医生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了解经络的位置,不同症状所需针对的不同经脉,而且在拉罐之前还要进行按摩(揉开了)、推拿(推散了)这两个准备工作,决不能在肌肉很僵硬的情况下拉罐,那样患者很疼的,同时还要了解肌肉的纹路和走向,不能逆向拉罐。 拉罐还要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年龄过大的患者均不可以用这种疗法治疗。 至于拔罐就不赘述了,那只是对点的,可我们很难看到浊气到底在哪个具体位置。

与拔罐不同:就是拔罐是定点的。作用地方局限。滑罐作用面积大。

拔火罐简介: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火罐疗法,又称“角法”,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历代中医文献有许多关于奇穴的记载。如唐代《千金要方》载有奇穴187个,明代《针灸大成》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有35穴。《针灸集成》汇集了144穴,足以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1985年在香港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第二次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通过的经外穴名标准中,收录了以下36个奇穴:四神聪、当阳、印堂、鱼腰、太阳穴、内迎香、金律、玉液、聚泉、涌泉、耳尖、颈百劳、子宫穴、夹脊穴、胃脘下俞、痞根、腰眼、十七椎穴、腰奇、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八邪、四缝、十宣、髋骨、鹤顶、膝眼、内踝尖穴、外踝尖穴、八风、独阴、气喘。

▲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它既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体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些位于经脉线外,如中泉、中魁;有些在经脉线内,如印堂、肘尖;有些有穴位组合之奇穴,如四神聪、四缝、四花等穴。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梁丘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梁丘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急性胃痛 182 治疗急性腹泻 18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梁丘 1 拼音

liáng qiū

2 英文参考

Liángqīu ST34 [中国针灸学词典]

liángqi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梁丘 汉语拼音 Liangqiu 罗马拼音 Liangchiu 美国英译名 Beam Mound 各

号 中国 ST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E34 富耶氏 德国 M34 英国 S34 美国 St34

梁丘为经穴名(Liángqīu ST34)[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1]。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1]。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

4 梁丘的别名

跨骨(《中华针灸学》),鹤顶[2]。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梁丘,足阳明郄,在膝上二寸。

6 特异性

梁丘是足阳明经胃经的郄穴。

7 穴名解

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1]。

梁,有屋梁、车梁之义。丘,丘陵,陵起为丘。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阴市下1寸许,两筋间,屈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犹小丘,穴在髌上,因名“梁丘”。[2]

8 所属部位

大腿[3]

9 梁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屈膝,梁丘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4][5]。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1]。

梁丘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2寸处[6]。

另说梁丘在膝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6]。

梁丘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梁丘穴的位置(肌肉)

梁丘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10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膝盖外上缘直上2寸处取穴;或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下1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正中处即是[8]。

11 穴位解剖

梁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血管、神经分布同阴市(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前皮支双重分布。(参看阴市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的外侧[1]。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

同伏兔穴[5]。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通过[6]。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梁丘有调胃降逆、祛风化湿的作用[1]。

梁丘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是本经气血深聚的部位,有疏肝和胃、通经活络作用,善治急性胃痛[7][2]。

足阳明经筋结于膝,膝关节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本穴可治膝痛和下肢不遂[7]。

乳痈多由胃经积热,郁于 所致,阳明经脉经过 ,郄穴又为经脉气血深聚之部位,故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并能降胃火、散结滞,而善治乳痈[7]。

梁丘近于膝关节,故治膝关节痛,使之屈伸[2]。

梁丘与足三里都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梁丘穴擅长治疗胃酸过多,足三里长于治疗胃酸缺乏[7]。

“阴经郄穴多治血,阳经郄穴多治痛”,所以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7]。

13 主治病症

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5]。

梁丘主治脾胃、股膝等疾患:如胃脘疼痛、肠鸣泄泻、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乳痈等[1]。

现又多用梁丘治疗急性胃炎、乳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梁丘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6]。

梁丘穴主治急性胃痛,腹泻;乳痈,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冷痹不仁[7]。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泄;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1~15寸[5][7],局部有酸胀感[7],扩散至膝关节[7]。

一般直刺08~12寸[1]。

直刺05~1寸[6]。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

注意:不能 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

14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

梁丘配曲泉、膝阳关,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筋挛,膝关节不得屈伸。

梁丘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急性胃痛[7]。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痛。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治膝关节痛[7]。

梁丘配中脘、内关、公孙,治胃溃疡[7]。

16 特效

梁丘治疗急性病效果好。如急性胃炎、肠胃炎引发的突然 痛,或者突然膝盖痛时,赶紧揉一下梁丘,就会马上缓解。[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胫苕苕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太平圣惠方》:冷痹膝痛。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急性胃痛

有报道以梁丘为主穴,病邪犯胃加内关、公孙,肝气郁结加太冲,胃热盛加内庭,治疗急性胃痛。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针刺梁丘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梁丘配胃俞、针刺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5分钟,留针期间间隔捻转,经治73例,镇痛起效时间快,平均7~分钟,疼痛减轻或消失约12~15分钟。

182 治疗急性腹泻

取左侧梁丘,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腧穴上,每壮灸至患者感觉发热时拿掉,每次7~9壮,每日1次,可治疗急性腹泻。

18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