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蹻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阳跷脉循行路径 5 阳蹻脉交会腧穴 6 阳蹻脉经脉病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蹻脉 1 拼音
yáng qiāo mài
2 英文参考yang heel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qiao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 Heel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 Heel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1][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跷者足也,奇经涉及足者之名,阳者以其所行循阳经也,故阳跷者是谓循足诸阳经而行,即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也。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4 阳跷脉循行路径
阳蹻脉循行路径
阳蹻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3]。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蹻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4]。
《中医大辞典》:阳跷脉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蹻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1]。
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阳跷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在外踝正下缘五分骨陷中之申脉穴,再往后下斜至足跟之仆参穴,由后脚跟仆参穴直上行,经昆仑穴(外踝后跟腱前凹陷处)、跗阳穴、飞阳穴,再转小腿背外后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经委中、殷门、承扶穴,再往上行与足少阳胆经交络。
(2)足少阳胆经部分:阳维脉再上行至腹胁软骨末端下八寸处,即髂骨侧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相交。循腹外侧上行至肩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络。
(3)手阳明大肠经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举臂时有凹陷处),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肩腢穴相会。从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锁关节上方有凹陷处之巨骨穴。由肩胛处往后下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会。
(4)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维脉部分:阳跷脉行至巨骨穴再翻滑过肩胛后,至大骨下肩胛岗下际凹陷处,与手足太阳、阳维等相会于臑俞穴。至此阳跷脉再循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上行至嘴吻处。
(5)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部分:阳跷脉由手太阳小肠经臑俞穴再络回肩峰手太阳小肠经之肩腢穴,络手阳明大肠经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喉结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络足阳明胃经上脸颊侧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仓穴。再上行至眼中线直下,平鼻翼下缘之巨髎穴,最后达眼下七分,即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承泣穴。
(6)阴跷脉部分:阳跷脉行至此,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与阴跷,会合于眼内眦外一分处之睛明穴。
奇经阳跷脉经筋图
阳蹻脉循行路线:
起于跟中
循外踝
从胁上行
循肩入缺盆
入颈上出入迎之前
属目内眦
上行下耳后
入风池穴而终
奇经阳跷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5 阳蹻脉交会腧穴
阳蹻脉交会腧穴有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膀胱经)、居髎(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肩髃,巨骨(手阳明大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胃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5]。
阳蹻腧穴总图
6 阳蹻脉经脉病阳蹻脉主要病候为目痛从内眦始,不眠[5]。
阳蹻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2]。
阳跷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目痛从内眦始等[1]。
东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就记载了把脉治病的相关内容。在晋代诞生了关于脉学的专著《脉经》,在这部书中,对于把脉的方法和理论都记录的非常完备。
医生在为患者把脉,都是用手指轻按在患者双手手腕的“寸位”、“关位”和“尺位”,中指按在“关位”,也就是手腕桡骨突起的位置,食指按在“寸位”,无名指按在“尺位”。之所以要将手指按在这三个位置上,主要原因是这三个位置分别对应的脉象是“寸脉”、“关脉”及“尺脉”,按照中医学的理论,它们都对应着人体的主要脏腑。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医生为他把脉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次呼吸之间,脉搏会跳动四次左右,并且“寸位”、“关位”和“尺位”的脉象和缓有力,不浮不沉。但是这个人要是身体有病症的话,那脉象就会呈现出“浮、沉、数、迟、虚、实、滑、洪、细、弦”等不同的表现。
在这些脉象中,“滑脉”通常被认定为是怀孕的表现,也就是“喜脉”。按照中医理论的记载,滑脉之所以会起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这一脉像的特点是“号脉者感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健康的女性在刚刚怀孕的时候,仅靠把脉是很难诊断出来的,只有到了3个月以上,才能够把出滑脉,不过即便是滑脉,也有不是怀孕的情况,有时候一些身体略微有些肥胖的女性,也会出现滑脉,并且一些其他的病症,比如头痛、便秘也会出现滑脉。把脉的结果是否准确,主要还是要看医生的经验是否丰富,一般情况把脉只能是对是否怀孕做一个初步判断,为了稳妥起见,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检查才能准确判断。
你看看以下几点,通过妊娠脉辨别男女
除了辨别是否受孕以外,对于通过妊娠脉辨别男女之法,中医古籍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如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注曰:“以妇人之两手尺部候之,若左手少阴肾脉动甚者,当妊男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
《诊家枢要》云:“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沉实为女。”
《医学心悟》云:“左手为太阳脉浮大知为男也,右手为太阴脉沉实知为女也。”
《妇人良方》云:“若妊娠其脉三部俱滑大而疾,在左则为男,在右则为女也。”
《脉理会参》云:“三部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又尺脉左大滑实为男,右大滑实为女。左右俱大实为二,阴阳俱盛曰双躯。若少阴微紧者,血即凝浊,养胎不周,主偏夭。尺脉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为绝产。”
《诊宗三昧》云:“古人悉以左尺滑大为男,右尺滑大为女,两尺俱滑大为双胎。然往往有左寸动滑为男者,以经行血泻,阴常不满,故尺常不足,不可执于尺内滑大方为胎脉之例。”
林林总总,平素运用这些方法断男女有对有不对者,不若辨别双管脉断男女来的真切,双管脉又叫二人脉或曰双人脉,医家切脉之时感觉指下若有两人之脉象在一起跳动即是双管脉,双管脉见于左手为男,见于右手为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真脉 1 拼音
zhēn mài
2 英文参考true vein
3 注解
真脉 脉学名词。即真脏脉。《素问·阴阳别论》:“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古籍中的真脉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五·诊候之二]尺寸诊心,心藏血脉之气。(心无胃气,即心有痛病,致令藏真脉见人迎,故曰脏真痛于心也。故心藏神,藏于神气也;
《周慎斋遗书》:[卷五]古经解
之气,则阴血所生之原病矣,焉能不及于心脾哉?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
《医灯续焰》:[卷十七]真脏脉第八十一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脉诀四言举要卷上]真脏脉第八十一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
《史载之方》:[卷上四时正脉]中本文2023-08-22 12:41: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