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剑门关,四川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天下雄关到底有多凶险
2019年国庆节早上8点钟左右,我就到了剑门关停车场,没想到这么早停车场就停满了车了,在景区保安的指挥下,车就只有靠路边停了,停好车后我先在停车场周围逛了下景色还不错。
接着我就来到了游客中心,由于我是临时决定来的剑门关,所以对景区没有过多了解,也不知道票价多少,我就先到处逛了一下。发现买票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长队伍,接着我到游客中心沙盘处,看了整个景区的布局,还向旁边的志愿者询问了部分问题。了解到买了100多的门票进入景区后,里面还有很多景点还需要单独买票才能进入,比如说索道,袁柔道等等反正挺多的。看着人工售票的地方人挺多的,我就在自动售票机上买的票,方便快捷进门直接刷手机就行。
游客中心广场一群美女跳的古装舞,仿佛把人又带回了那个繁华的古代,吸引的大量的游客围观,可谓游客中心最大的亮点。这时候已经8点多,据说里面很大,为了能够尽早的逛完景区,我就匆忙地进入了景区。
进入景区后有一个线路指示牌,看的人非常多,趁没有人遮挡的间隙,我用手机拍了下来,当做地图,之前还在游客中心拿了一个纸质地图,由于里面太大没有规划的走很容易迷路。接下来就是一个岔路口,没想到第一个路口就走错了,我本来要走步行道的,结果走到头才发现是索道,无奈只有折返。
沿着步行道往前走就来到了第一个景点 剑门关地质博物馆 ,建立于2010年,以三维立体模型、动画、、以及矿物化石标本,通过声光电合成技术,展示剑门关丹霞地貌地质发展史,是一个集科普、科研、游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
走马观花的逛完博物馆后,继续沿着山间小路前行,期间看见一个年龄很大的老头在家人的搀扶下登山,几个家人都不停劝老人不要上去,上面很远怕他走不动,可是老人很想上去,也许这是老人今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这里了,这时他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反对,可想而知当时的感受,所以当你还年轻就去干你想干的事吧,当你老了你就没有那个体力了。
接下来就来到了剑门关第一座桥 子规桥 ,子规即杜鹃,剑门多此鸟,相传春秋初期,蜀国望帝杜宇失国身死,化作杜鹃,哀声啼叫,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感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过了桥就沿着栈道走了一段,来到了 五丁坪 ,这里有一座巨大的石头雕像,旁边还有一个水车,很多小朋友喜欢到石头上去。五丁坪雕塑讲述了古蜀道的传奇来历,据古书记载,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古蜀第十二世开明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后来,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巴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秦国等蜀道开通后,就暗派大军长驱直入,蜀国没有防备,前线军队又寡不敌众,在葭萌一战大败,蜀国也就随之灭亡了,后来这条路遂命名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
看了雕像就从旁边的 五丁桥 继续前行,过了一会儿看见一个当地人在路边卖野香蕉10元2个,第一次见这个东西,不知道什么味道,反正我是没舍得买哦。
剑门关里面桥有点多绕来绕去,接着又来到了 诗仙桥 ,据说李白入蜀过剑门关,当他站于关前仰望群峰,不禁威仪万端,即兴咏成惊世之篇。这里就是李白当年叹关咏关的地方。
走过 诗仙桥 看见周围巨大的石头,可以想象在古代这里是多么的难走,接着就来到了 叹关台诗词走廊 ,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吟咏剑门关诗词多达数千首,如张载、王勃、李隆基、李白、杜甫、李商隐、王安石、陆游等等,都以不同角度咏叹了剑门关的壮美,给予人们丰富的 历史 知识和无尽的艺术享受。
有这么多文人墨客对剑门关蜀道之难的描述,可见当时道路有多么的艰辛。在这个位置有几个岔路口,我沿着一个岔路口前行,看见一个可以从山上下滑的圆形管子,据说以前人可从山上面滑下来,不过现在已经荒废了,走到最后路也没有了,只能按照指示牌去往下一个景点。
最后兜兜转转就来到了 4D影院 ,这个是要收门票的,在这个位置有一个观景台刚好能看见关楼,但是我计划最后出来的时候去关楼,我休息了一会儿就继续前行了。
往前走一段有一座 梅花园 ,大门紧闭不知道里面是不是栽满了梅花。又走过一段山路前面突然出现了很多人,走进才知道一大堆人在排队,看景点指示牌这里到了 一线天 景点,一线天的形成是因为剑门绝壁前缘的岩石受重力崩塌残留下来的柱状砾岩与绝壁之间形成的缝隙,缝隙之间相距1米左右,人行其间仅见一线天。通过这里既可以坐缆车,又可以走路通过,不过两边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时才感受到国庆氛围的热闹。
由于一次仅能通过一人,所以在这里堵了好久。人群中既有老人也小孩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沿路道路陡峭石头非常的巨大,最后从一块大石头下面穿出来,又是一个非常开阔境地。
过了一线天后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独立于悬崖峭壁边,像一根刚出林的竹笋,所以当地人叫它石笋峰。石笋峰高几十米,通体光溜溜的,不过在它的峰顶却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人们形象地把石笋峰形容成一名怒发冲冠的蜀国卫士,昼夜守护着剑门雄关。
在这里有个遗憾要说下,在石笋峰这里有一条路是通向 猿猱道 ,我本打算下山的时候走这条道路,这样就能观赏更多的景点,结果后面下山才知道这个道路只能由下而上,不能从上面下去,为此这次剑门关之行就错过了剑门关最具挑战的最刺激的景点。
剑门关的猿猱道是一段没有铁索和安全栅栏的路,全长440米,最高落差达500米左右,最宽处30厘米,而最窄处仅15厘米,只能一人通过。在游客进入猿猱道之前,需要在景区处测量血压,然后需要佩戴安全帽,系上安全带,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登山。
接着我就沿着石笋峰下面的陡峭石梯上山了,这个阶梯非常的陡有的地段仅能通过一个人,爬起来非常的累,在途中还休息了很久,上去后就是 梁山亭。 很多人在梁山亭休息,由于时间有点晚了,我在这里稍作休息并确定好路线后,就继续前行。
穿行在树林之中,虽然整个山中都有石阶路梯,但是走石阶路下面的土路更舒服。现在我已经爬到剑门关的高处了,眺望远方整个山都是一块大石头,太壮观了。
接着就来到了下一个景点 小穿洞 , 小穿洞为砾崖洞,洞口狭窄,进口形似喇叭,只能匍匐而过,出口像鱼嘴,突出在石壁外,距崖底170多米。洞口突出陡崖外,如鱼嘴一般光溜溜地伸出,连一根小草也不在。在洞口眺望,北望秦岭逶迤,东见云台山矗立,西窥摩天岭高耸突兀,俯视川陕公路上车辆如蚁, 剑 溪水蜿蜒流淌,洞下村落点点,田园层层,山峦莽莽,关外景色一派天成。
没想到后面还有一个 大穿洞 ,但是景色就大不如小穿洞了哦,大穿洞位于海拔1020米的大剑山,穿洞梁是由砾岩岩石颗粒之间胶结的砂泥质、铁质、钙质等不断被溶蚀所形成的洞穴景观。洞长18米,宽6米,高4米,洞顶似卷石长桥。
看了大小穿洞,接着就来到了 妈妈崖 ,此崖位于大剑山崖壁之上,海拔1166米。该景点是由距今136-096亿年下白垩纪剑门关组砾岩形成的垂直陡峭壁崖,因悬崖特别险峻、陡峭,人们到此处都会自然或不自觉的发出“妈呀”的惊吓声,妈妈崖因此而得名。
不过现在这里已经天堑变通途,有缆车直接经过,而这个地点抬头就能看见缆车房,上去几步就是缆车终点,一个大的平台也算是最高处吧。走到上面平台有很多卖东西的人,我太饿了就买了一个当地的大饼,结果咬都咬不动哦,难以下咽,这时走过来一个工作人员说这个饼要加热才好吃,哎卖东西的人竟然不给我加热。
缆车上面的平台就是剑门关的最高点,这里有一个 悬空玻璃观景平台 ,整体看上去不是很大哦,就是从这边走过去绕一圈回来,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挑战,我看看就准备走了。时间已经有点晚了,但是还有很多景点没有看,再前一点有一座桥也是纯玻璃的可以顺便体验一下玻璃桥的感觉,在上面还有一个 梁山寺 那里算是真正的顶峰吧,但是我对寺庙不感兴趣就没有去了,接着就准备下山,去逛几个重要是景点。
下山经过的第一个景点 高空滑索, 从山这边滑到对面30元每次单程,看起来还是非常危险的,两山之间距离不远,但是距离谷底挺高,光看起来都非常的害怕,就挂在钢丝上万一掉下去粉身碎骨。看着不敢坐,但是排队的人超级多。
不坐索道,到达对岸走 悬崖栈道 依然精彩刺激。栈道沿悬崖而建梯步是木质的,有的地方都腐朽了,看起来非常的危险,只有靠内侧走才感觉安全些,看似不远的对岸却走了很长时间,途中还要经过几座桥。
实际上前面从山底走到山顶,由于在山中穿行,相对平坦并没有感受到剑门关的险峻。但是自从踏上栈道的那一刻,剑门关的雄伟险峻立刻呈现在眼前。
由于是下午时分时间也比较晚了,我就走得比较快了,一路上游客众多,纷纷感叹路途险峻。沿栈道下到谷底,有一座桥到达对面山底,然后继续通过栈道上山,坡度很陡爬起来很累。 剑门栈道 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工程艰巨,路途险恶,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川陕之间的栈道始建于战国时代,拓展于秦汉两代,由于古代战火焚烧和2000年的蚀毁,古栈道留下斑斑痕迹,今人感叹。
走完栈道就来到了山顶高处,俯瞰下面是万丈深渊,远处是崇山峻岭,山下的房子是零星点点,景色壮观。
这时候感觉天都快要黑了,我一路小跑着向下一个景点出发,在山林里穿行没遇见一个人顿时感觉有那么一点一点害怕,过了一会儿穿出山林就来到了 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 为纪念1935年红军血战剑门关而建立的纪念馆,2009年12月22日落成对外开放,2016年12月,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 旅游 经典景区名录。纪念馆为长26米,宽8米的长方形馆,分为多媒体室,大厅、展厅三部分,采用声、光、电等现代 科技 手段,向人们展示红四方面军血战剑门时的战斗史实。
广场上有一座 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 造型呈四面体,碑高1935米,碑座高42米;主碑正前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的题词“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题词下方有一组形象逼真、士气高昂的红军战士主雕铜像;碑座四周嵌有红军来剑门山区的主要战斗、政权建设等八面浮雕。在八面浮雕下,刻有为创建剑阁苏区、牺牲疆场的红军英烈1200多人的名字。
看了纪念馆后按照我的计划线路快步前行,天已经快要黑了,后面经过了 姜维墓、授略堂、平襄候祠 ,我一路小跑下山,还要去看一个最重要的景点剑阁。
经过一路小跑下山终于到了山下河沟处,岸边有很多蜀国元素的建筑,如 破城车、兵器、 还有 蜀国石雕壁,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姜维守关雕像、刘备过关雕像,投石车 等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见实物还是大开眼界,只是时间太晚都是匆匆拍照而过。
沿着这个河道看了上面的景观,接着就来到了剑门关景区最重要的标志性景点 天下雄关剑门关 ,我之所以把剑门关放在最后看是因为他离出口很近看了之后就可以直接出景区了,就相当于转了一个圈回到起点而又不走重复的景点,这样能节省时间,又能看更多的景点。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剑门关是剑门关风景区的标志性景点,1982年以此为核心景点设立剑门蜀道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仞,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 历史 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
走到这里时天都快要黑了,我着急出景区,但是发现这时有大量游客涌入剑门关这里心中非常疑惑,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发文说晚上剑门关这里晚上有文化活动,还原蜀国守关的情景,非常壮观,但是当地景区工作人员并不会主动告诉游客感觉被坑了。而这时回想当时的情景,这么多游客涌入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后面天快黑了我就小跑着出去,没想到出景区时天还是黑了,剑门关景区实在是太大了,走了一天脚都走软了,我还特意看了一下行走步数总共走了几万步,是今年走过最多步数的一天。
后面在游客中心休息了好久,才驾车出去,当天晚上在剑阁县逛了一下吃过晚饭,径直上了高速在剑阁服务区车上住了一晚。
蜀道是指从陕西、甘肃等地进入四川的道路,唐大诗人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剑门蜀道则是指以剑门关一带的蜀道。剑门关距广元较近,因此,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主要是指广元经剑门关、剑阁到绵阳这一线的风景名胜。范围再扩大一些,则可以把江油、平武的风景名胜也包括在内。
游览剑门蜀道,可以广元作为起点。游览广元附近的名胜后,沿公路,游览剑门关、云廊、剑阁、梓潼,终于绵阳。
广元是四川东北水陆交通要道,历来是沟通川陕两省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附近名胜有皇泽寺、千佛崖、古栈道遗迹等。
皇泽寺原名乌奴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因唐代女皇武则天生于广元,此庙作为武则天的祀庙,才改名为皇泽寺。寺内尚存南北朝、隋、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一千余身。
千佛崖在嘉陵江东岸,离城4公里,是我国著名石窟群之一。石刻南北绵亘200余米,现存龛窟400余个,造像7000余,颇有敦煌莫高窟的气势。原先千佛崖有造像17000,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掉大半,否则,千佛崖的名声要更大一些。即使这样,尚存的石窟造像仍很精彩。剑门关在广元市南45公里处。此处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高入云霄,陡壁断处两山相峙如门,形势险要,是以得名。这里易守难攻。三国时,蜀将姜维据守此关,魏国大将领十万精锐之师被阻挡在剑门关外,一筹莫展。关口岩壁间仍有“第一关”、“天下雄关”的碑。人们到此仍可远眺剑阁72峰的雄伟气势,想象当年关隘的险峻。
翠云廊就在剑六关附近,是剑门蜀道中最有特色的一处景点,被称为“蜀道奇观”。从剑门关到剑阁县城的数十公里的道路两旁,高大挺拔的古柏树绵亘不断,苍翠葱郁,故称此名。
在剑阁南下,经梓潼到绵阳。梓潼亦有不少名胜古迹,主要是文昌宫,因此宫建于七曲山上,故又称七曲山大庙。山上有柏树四万余株,规模宏大的文昌宫掩映在古柏林中。
绵阳距成都只有100公里的路程了。三国时,刘璋迎刘备入蜀就在这里相会。绵阳的游览点主要有汉平阳府群阙和西山。
绵阳地区的江油县有一窦山,很有特色。这山的三座高约100米的山峰,相距30到40米,三峰巅分别建有东岳庙、窦真庙殿与鲁班殿。三峰中仅东岳庙那座山峰有古道可上,其余二峰都无路可登,全凭铁索相连,要去那边的山峰就得一手握上面一根铁索,脚踏下面一根铁索,小心翼翼“飞”渡过去。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望采纳哦
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让人们看到了蜀道的艰险,不过李白写诗惯常会使用一些很夸张的说法,因此很多人如果不是亲眼见过,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不过历史上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李白这一次并没有夸张,那就是钟会被拦在剑门关,最终靠邓艾偷渡阴平才终于灭亡了蜀国。当时钟会带领十万大军,却都对剑门关束手无策,历史上剑门关究竟是有多难攻呢
1剑门关简介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败,又屡毁屡建。
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
1992年在关口川陕公路东侧崖底修建了关楼。2006年2月,关楼被大火烧成灰烬。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关楼,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
2剑门关为何难攻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约15公里处,以雄、奇、秀、险、幽而闻名,和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天下奇并称为四川四大奇观。剑门关古称剑阁,剑阁在古代典籍中一般都是指剑门关,除了东晋时新设并存在了几十年的剑阁县外,1913年剑州改剑阁县后,才专指县名。剑阁县位于广元市西南,东接广元市昭化区、苍溪县,北接广元市利州区、青川县,西接绵阳,南接南充,有“川北金三角”之称。剑阁县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山地占总面积的90%以上。剑阁县历史上也出过不少的名人,如唐代名相普安郡(今剑阁县)人魏征,明朝兵部尚书赵炳然等等。另外,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称帝前被封在剑州,为普安郡王。
在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争霸天下欲吞巴蜀,由于关中入蜀的道路几乎不通,便诈称有五头会屙金的牛送给蜀王,贪婪的蜀王中计,让五丁力士开蜀道,这条道便是著名的金牛道。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沿金牛道南下灭蜀,将天府之国打造成秦国的大粮仓,为后来争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很长时期里,从汉中南下巴蜀主要有三条道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金牛道是其中最为便捷的一条路,可直达蜀地核心城市成都。而剑门关则扼守金牛道咽喉,是蜀地当之无愧的北方门户。剑门关破,蜀地不存,历来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
虽然金牛道在战国时已有,但是剑门关的出现却要晚一些,直到三国时期才由蜀汉丞相诸葛亮下令修建。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剑门关位置实在太重要,是真真正正的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发生在剑门关的战事数不胜数,剑门关关楼被摧毁重建的事屡有发生。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剑门关在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拆毁。如今的剑门关关楼是2009年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重建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攻破扼守蜀道的剑门关更是难上加难,在古代战争中剑门关创造了从未被正面攻破的纪录。李白曾有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足见剑门关的险要程度。剑门关前战事频繁,最出名的便是三国时蜀汉姜维率3万大军守剑门关,成功抵挡魏国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的十数万大军的疯狂进攻。在钟会实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有邓艾绕过剑门关,冒着生命危险偷渡阴平,灭亡蜀汉的故事情节。
剑门关为何如此难攻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地形。剑门关所在的山脉是龙门山脉的支脉剑门山,全长约70公里,最高峰海拔约1200米。剑门山中间出现断裂,可分为大剑山(也叫梁山)和小剑山,由72座似剑的山峰组成,两山之间出现宽约20米的豁口,其状如门,故曰剑门。剑门关就位于这个豁口处,扼守着狭窄的南北通道。另外,你会发现剑门山还有一点比较特别,北高南低,北坡是非常陡峭的悬崖峭壁,几乎呈90度,而南坡地势则相对比较缓和,逐渐降低。这意味着,从北向南攻要比从南向北攻难太多了。如果从北面进攻,再多的兵也没用,空间有限根本施展不开。而防守方却可以居高临下,占据极大优势,即使兵力有损失也很快能补上。
3剑门关地理环境剑门关位于大剑山中断处,为东峰营盘嘴,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长500多米,顶部宽 100 余米,底 部 宽50多米。“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大剑溪水绕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泻而下,地势异常险峻。蜀汉诸葛亮在此修筑关楼成为军事要塞。剑门关楼历史上屡遭破坏,又多次修复。
明代重建的剑门关楼,为飞檐三重,甚为雄壮。清朝修复后的关楼,仍为三层,底层以石条砌成拱形关门。有两扇铁皮乳钉大门。门正中,镶嵌“剑阁”二字。上筑堞垛,居高临下,供瞭望射击。向北两边石墙,刻有楹联。古道穿过关门通向峡谷。二层关楼,高大宏敞,四周通廊。正中悬挂“天下雄关”木匾。顶楼阁檐正中,悬“雄关天堑”匾额。楼阁中空,四面窗棂。关门内置傍壁级道,可登顶阁。
民国24年冬,修筑川陕公路时,将关楼拆毁,改成通道。在关楼遗址右侧,建有三棱 形石碑一座,上刻“古剑门关”四字。后毁,另竖长方形石碑,镌刻“剑门关”三字。剑门关石崖上历代名人碑碣甚多,已毁坏殆尽,今存“天下雄关”和清果亲王书“第一关”等石刻。关内外怪石嶙峋,自然形成的石胄、石猴、石兔、石龟、石蛤蟆、石龙、石虎、石锣、石鼓、石笋、石瓶等形象,赋有美妙神奇的传说,耐人寻味。1959年县人民委员会在古关楼遗址处,新建木结构亭阁一处。1966年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剑门。郭老题诗:“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秦栈已无迹,汉砖土欲融。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主席思潮壮,人民天下雄。”于立群手书“雄关漫道真如铁”大字隶书条幅。
剑门关隘口属嘉陵江水系清江河小支流大剑溪流域。河流特征是源近流短,流域面积不大,河道平均坡降陡,径流随雨季变化,陡涨陡落。大剑溪发源于剑门关镇南部的黑山观,由南向北逆流,流流溪谷浅,到剑门关陡然深切,降落50米,形成显著的剑门关隘,北流出剑门关隘口至水会渡(大石咀)与小剑溪汇合后随即注入清江河。
广元剑阁剑门关历史: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
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
扩展资料:
广元剑门雄关前山雄奇古劲,石梯依山傍崖步入云端,悬崖峭壁乱石嶙峋。后山却是松翠蓊郁、幽静雅致,古松漫山遍野,苍翠绵延,翠屏峰秀美幽深,山路曲折蜿蜒,荡舟湖间,别有韵味情趣。
剑门关主峰大剑山,海拔1200米,山顶有建于宋代的古庙――梁山寺,沿途可饱览剑门关、石笋峰、穿洞粱、仙女桥,舍生崖等景观。
剑门蜀道翠云廊是世界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分布在300余里的古驿道上,以剑门关为中心,东南到阆中,西南到梓潼。
北向昭化、广元,从南向北,从东向西,八千余株千年古柏如一条莽莽苍苍的巨龙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
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无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
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因而得翠云廊之雅名,这条古驿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驿道,比古罗马大道还早30年。
—剑门关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然而这里毕竟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烽火狼烟、江山易主的事情经常在这里发生。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败,又屡毁屡建。
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
1992年在关口川陕公路东侧崖底修建了关楼。2006年2月,关楼被大火烧成灰烬。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关楼,是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
峨眉天下秀说的是峨眉,“三峡天下雄”照书面表达可以知道是“三峡”,但是和“峨眉天下秀”组合的正确说法是“剑门天下雄,是指剑门关。
峨眉天下秀是指峨眉山的秀色,峨眉山之秀主要有两重含义,一个是宏观远望其形态,山体虽高大,但轮廓线流畅柔美。尤其是多雾的峨眉山下,被云雾所迷漫;另一个是植被丰茂,色彩翠黛雅丽,终年不枯。这是其他名山中少有的。
剑门天下雄关则是指剑门关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
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
扩展资料:
剑门关地名由来
自隋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越牛头山,经达摩戍,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剑门关口的栈阁道逐渐废弃,“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改指县名。
—峨眉天下秀
—剑门关
本文2023-08-22 12:46: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