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菜”到底是指什么?肉类不是菜?荤菜也不是肉类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4收藏

古代的“菜”到底是指什么?肉类不是菜?荤菜也不是肉类吗?,第1张

我们平时在家的时候,一说起炒菜吃,那么这个菜的范围含义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我们吃的肉类,也包括菜类。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你如果穿越到古代的饭店,你说要几个菜,那么菜的含义范围是很不一样的。饭店的厨师他有可能是给你上来的菜绝对和你的认识不一样。

菜这个字古今所表示的范围是有区别的,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它不包括肉类和我们吃的禽蛋类在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菜,草之可食者。这是菜的古代意义,也就是说在汉代的时候,你要说吃菜的话,那绝对是蔬菜,并不包括荤菜。在《礼记》这一个书中也注解了,说:菜,谓芹藻之属。

你既然那么想吃肉,我们说,平时要吃一些荤菜,那么就是指要吃一些肉类。有时,我们到饭店也可能会这样说,炒两个素菜,再炒两个荤菜。那么厨师就会给你们炒两个蔬菜,还有两个肉类。

但是,如果在春秋时代,你如果要吃荤菜的话,估计饭店的人就会给你上来两盘葱,或者蒜,或者姜之类的东西。

你就会非常奇怪了,明明是要的荤菜,为什么会上来这些东西呢?

在古书《荀子》中记载说,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

注解中就说了,荤,辛菜也。辛菜就是非常辛辣的菜。辛辣的菜是什么呢?那就是葱、姜、蒜一类的东西。也有注解进行了进一步说明,说,荤菜,亦蔬耳。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说,荤菜,也是蔬菜。如果你在读古书的时候,里面常见的菜,菜羹,面如菜色中的这些菜也都指的是真正的蔬菜,并不包括肉类在内。

宋代有一本叫做《鹤林玉露》的书,这本书是罗大经写的,他在这里写了一则故事,就说明了菜的范围和含义和如今是不同的。

在这书中有一个人叫仇泰然,他对一个手下的幕僚说,我当太守,平常都不敢吃肉,只是吃一些菜,你当一个小官就敢吃肉,肯定不是廉洁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仇泰然看到了他的幕僚吃肉,就断定这个幕僚肯定是不廉洁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吃肉,可见当时肉类对一个当时的小官员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就连他自己当一个太守应该算是现在的一个地级市的市长了,也不能够天天吃肉,平常只是吃菜。

他的俸禄是不高的,买不起肉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把吃肉和吃菜分的很清楚,所以说在宋代以后我们平常生活中对肉类和菜的称呼才混合到了一起,吃菜也包括了肉类,肉类也算是了菜的一种。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一说吃菜,那这个词的范围就非常的广了,既包括蔬菜也包括肉类,也包括蛋类,甚至含义包括了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可以当做菜来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读一些古书的时候,就不可能把菜的含义弄错了,这也是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说来的话,宋代以后肉类才能算作菜了。

和尚能不能吃肉?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个看起来简单但很多人都会答错的问题。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所以要追寻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古印度佛经。事实上,人们并未发现任何一本古经书有明确禁止信徒食用肉类的记载。

时至今日,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佛教徒依然能够享用肉质美食——看起来,只有中国的和尚被严令禁止与肉绝缘。但也不尽然,因为在中国蒙、藏、傣等地区的信众就从未受到过这方面的限制。

即便在原始佛教之中,佛陀也只对象、马、龙、人四类实行禁令,而其余肉类除了特定条件外皆可食用。这特定条件就是''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没看到它是怎么被杀的,也没听别人叙述过它的死亡过程,它也不是因为我而被杀的。那么,这肉便可吃得。至于大乘、小乘的更多分类要求,小解暂不赘述。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向''荤''字投去异样的目光:它在佛教长远的历史戒律之中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们先来看看它在各大古籍中的解释。

《说文》:''荤,臭菜也。''

《仓颉篇》:''荤,辛菜也。''

《礼记·玉藻》:''姜及辛菜也。''

《荀子·富国》:''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

看起来,''荤''与肉没啥瓜葛,而总是与菜联系在一起。其实从字形上来,草字头的结构就表明它是一个与植物相关的字。''荤''的本意便是指:葱、姜、蒜等辛臭的蔬菜。

如今,这些''荤''菜早已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但在古代,它们却是''臭名昭著''的重口味食物。尤其对于讲究清欲寡淡的佛教而言,他们更将这些具有特殊气味的菜拒之门外。

这就是''佛子不得食五辛''说法的由来。五辛,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薤类似于葱,芫荽即是香菜。不过,''荤''在佛教里不读hūn,而是读xūn,大概是厌恶其熏人的气味儿吧。

既然如此,佛经没有表明禁肉,戒律中的''荤''也不是指肉,那么中国的和尚不吃肉,究竟缘何而起?这事儿要追究起来,必须得提到一个皇帝,那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老祖宗是萧何,他从南齐手中接过皇位,成为梁朝政权的建立者。在位48年,虽然有所政绩,但他最为著名的还是信佛,信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就说一件事。萧衍不仅信佛,全国范围内广立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这个;而且他自己想当和尚想得发疯,曾经前后四次放弃皇帝身份,跑到同泰寺敲木鱼去了。

萧衍觉得,钱财乃身外之物,该供奉的都供奉了,而剩下最为珍贵的就是九五之尊的自己,所以他把自己捐给了同泰寺。大臣一看这不行啊,群龙无首大梁要完啊,所以就掏空国库拿钱去赎,萧衍这才回宫。

重点是前后共有四次,谁知道这同泰寺究竟收了多少赎款。假如赎回的这人不是萧衍,那恐怕免不了要被怀疑是不是吃了同泰寺的回扣了。

佛教说的荤腥,“荤”草字头的,是植物,一般自五辛。腥指一起众生肉。

五辛

[出梵网经]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就是现代的洋葱了。)

人造肉(豆制品),人造海鲜(魔芋制)的人造食品,都不是荤腥,可以吃。

上面这些是素,吃素是口清净,下面说说斋。

斋呢,就是斋心,不是斋口,斋是心清净。

当然了,素食有帮助斋心。

“荤”是指葱,韭,薤,蒜,茴香等有刺激气味的植物蔬菜。“腥”是指所有的肉类。现在统一说成不吃荤。其实是指不吃肉,不吃辛辣刺激性的植物等,现在佛教概念广泛引申更多,如烟草、大麻、毒品也不能吃。

荤酒在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荤与酒之并称。荤,又作荤辛,指味辣而臭气浓烈之植物,即五辛。荤酒与肉类共为禁止供佛之食物。至后世,每在寺院门前之界石刻有‘不许荤酒入山门’等字样,称为禁牌石、戒坛石、荤酒牌。据梵网经卷下举出,五辛系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但其他经典另有异说。

总之,荤带臭气,令他人生厌;酒则易乱性,醉乱行者之心意,基于此,荤酒均为修行者所禁止。[四分律卷十五、十诵律卷十七、俱舍论卷十四、卷十八、法苑珠林卷九十三](参阅‘五辛’1099)

扩展资料

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参考资料:

-荤酒

大家都知道,佛教要求佛教徒吃斋。所谓吃斋,一般人的理解即吃素,即不吃荤腥,即不吃肉类食品。其实,佛教所谓的荤腥和你我等一般人的理解不同。 佛教里所谓的“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所以佛教要求禁食。佛教里所谓“腥”是指肉食,即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据说,宗教戒条中有戒“五荤”和戒“三厌”的说法。 “五荤”,也叫五辛。一般指五种气味浓烈的蔬菜。佛教指大蒜、韭菜、薤、葱、兴渠(根像萝卜,气味像蒜);道教指韭菜、薤(也叫藠头)、蒜、芸薹、胡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五荤即五辛,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虽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戒“五荤”,分为戒大五荤和戒小五荤。戒大五荤是戒鸡鸭鱼肉蛋等荤食,而戒小五荤是在大五荤的基础上还戒韭菜、蒜、葱、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一般纯粹的素菜都是戒小五荤的。 “三厌”,据说是道教的禁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