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产业概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产业概况,第1张

院办产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办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医药技术开发公司成立,成为我院兴办产业的标志。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院办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医药贸易等方面积极开拓,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人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产业的兴办、发展和壮大,不同程度地支持了我院科研、医疗、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院科研成果市场化,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院于1990年12月成立经济管理处;2001年10月,更名为产业管理处,主管院直属产业工作。现在,我院把产业发展提高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院办产业将成为我院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柱。我院出台各项政策规范产业单位管理,逐步加强对产业的扶植与支持,为产业创造科学、有序、快速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院办产业加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即将问世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持编纂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项目近日完成,并将于2006年初出版发行。

书目类书籍,是科学研究乃至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工具书。尤其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自战国以来世代相传积累至今约有万余种,编著全面涵括中医古籍的书目,有利于中医各领域的研究活动。然而,自明代殷仲春编撰《医藏书目》后,未见再有大型中医专科书目的编纂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中医研究院,于1958年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主编了第一部《中医联合图书目录》,收录了全国59个图书馆和两位私人藏书家收藏的中医图书7661种。可惜当时受条件所限,此书未能正式出版。1979年后,又着手进行全国中医文献资源调查,重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经过10年的努力,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此书收录了全国三大系统113家大型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2124种,是迄今为止记载全国中医古籍及民国年间出版物收藏分布情况最系统、最全面的文献检索工具书,在国内外中医界和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国力的增强,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蓬勃兴旺。藏书单位对古籍的收集、整理、保存与应用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现代化手段被大规模引进,地区性的古籍目录和书目数据库不断涌现。鉴于这种情况,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感到经过短暂的20余年,中医古籍资源的收藏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世纪80年代的调研结果,尽管在资源分布的格局框架上变化不大,但一些新的有潜质有特色的藏书单位的发现,预示了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工作有了一个更加广阔深邃的操作空间,为再次进行更为广泛的中医古籍资源调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医古籍存世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力求在91版《联目》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编写一部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现存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专科书目,以适应新形势下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需要。

目前已经编纂完成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151个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000多种,其中古籍新增品种达1000多种。其收录重点是1911年以前历代刊行的中医古籍,及其这些古籍在民国期间的重刻本、影印本、复制本。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些书并未见于历代书目,有些则已被列入亡佚书目录中,此次被发掘收录,实为一大收获。如宋·杨介所撰《存真图》,已被文献辞典列为亡佚类,现已发现该书的清抄绘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又如明·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一书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珍品,堪称国宝级文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除了古籍新品种的发掘外,还涌现出大量的古籍新版本,不仅给过去认定为孤本的书摘掉了孤本的帽子,甚至为在国内原以为失传的书填补了空白。同时,鉴于91版《联目》中收录的1911至1949年间出版的近代中医药著作,其文献价值、保存价值现在已不亚于一般的古籍,为系统反映民国期间中医图书的出版状况和当前收藏分布情况,以便学术界使用,因此该书亦予以保留。为了吸纳中医文献学、目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著录不准确的书目数据进行准确的订正,他们邀请了多年从事专科文献研究的学者、专家担纲各学科的分类主编,使其在文献调研、目录学研究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充分发挥,订正了91版《联目》在学科的划分、著作人的判断、成书年的确认、版本源流的梳理等方面存在的错讹不足之处,保证了《总目》的编纂质量及学术水平。

《总目》的参加馆达到151个,较91版《联目》新增了38个,其中有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5个,中医专业图书馆5个,省市公共图书馆19个,少数民族地区(巴彦淖尔盟)图书馆1个,藏书楼1家,出版单位图书馆1家。新参加馆的成分变化,突破了原有三大系统图书馆的格局,增强了参加馆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也显示着中医古籍资源蕴藏的潜力是巨大的,范围是宽广的,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掘。

紫竹的种植管理:

肥水管理:新竹林要搞好灌溉、排涝、除草、松土、施肥等工作。移植母竹时,应注意覆土盖草,充分浇水,并搭支架以防风摇。注意冬春灌溉,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干燥,要适时适量浇水。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须及时排水。注意除草松土,合理施肥,护竹留笋。保持表土疏松,施肥压青。冬季可施腐熟厩肥、土杂肥。一般隔年施有机肥,生长季施速效肥,冬季施土杂肥,深翻培土,合理砍伐,砍弱留强,砍密留疏。

树体管理:紫竹易发笋,过密时应删除老竹。盆景用竹应抑制过高生长,当竹笋长出10~12片笋箨时,剥去基部2片,尔后陆续向上层层剥除,至最低分枝下一节处。在有雪压、冰挂、风倒等危害严重地方的竹林应在10~11月采取钩梢措施,留枝15盘左右。做好疏笋疏竹、钩梢整枝、合理采伐工作。

病虫害防治:注意竹苗立枯病和笋腐病防治;成竹应防治茎腐病、竹秆锈病、刚竹毒蛾等。及时防治笋夜蛾、竹蝗、竹螟、卵圆蝽及毛竹枯梢病。

修剪:紫竹在种植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发现紫竹的高度过高而影响美观的话,可以在5月至6月的时候把他在距离盆土13厘米左右的地方将其剪矮,减下来之后下面的部分会另外长出新的枝叶。

紫竹的价值:

1、紫竹有观赏价值 

紫竹是观赏性作用比较大的一种竹子类型,当然,它也可以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一般紫竹多种在公园等公共场所,有的小区也会栽种几棵,但数量不是很大,它除了有观赏作用外

2、紫竹有药用价值

还有一个对我们特别有益的作用,那就是药用价值,它的根和茎部分可以用来入药,有消肿止痛、利尿的作用,这在中医古籍上还有记载。所以说,它的作用还是非常多的。是比较惠民的一种植物。大家也都可以种植哦!可以种在自己家的庭院里,因为种在其他的地方的话,长不开,毕竟竹子是会长得很高的。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 健康 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 历史 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 养生 等内容。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 历史 ,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如今,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 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药有四气五味的说法。

中医的四气是指“热”、“温”、“寒”、“凉”四气。有这样一句话叫“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意思就是说,如果得了寒冷的病要吃带热气的药,得了温热的病要吃带寒气的药。也就是阴阳相克。

中医药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每一味药可以应对一种以上的症状。例如“辛”这味药专治血管阻塞等症状,可以起到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 薄荷、红花等。还有“甘”,它最好用于身体虚弱或急需大补的人,有补虚、缓急、调和的作用。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人参和当归。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开始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医药治病的“简、便、验、廉”,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用中医中药,从病人的角度讲等于减轻了经济负担;从医院的角度看等于提高了 社会 效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