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尸灭怪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移尸灭怪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八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移尸灭怪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移尸灭怪汤 1 拼音

yí shī miè guài tāng

2 《辨证录》卷八 21 方名

移尸灭怪汤

22 组成

人参1两,山茱萸1两,当归3钱,乳香末1钱,虻虫14个,水蛭(火煅死)14条,二蚕砂末3钱。

23 主治

传尸痨。

24 移尸灭怪汤的用法用量

每日服100丸。

25 制备方法

上各为末,炼蜜为丸。

26 各家论述

古人传祛逐痨虫之药,多至损伤脾胃,所以未能取效。今以人参以开胃,用山茱萸以滋肾,且山茱萸又是取虫之味,同虻虫、水蛭以虫攻虫,则易于取胜。尤恐有形之物,不能深入于尸虫之内,加当归以动之,乳香以开之,引其直入而杀之也。复虑虫蚀补剂以散药味,更加二蚕砂者,乃虫之粪也,虫遇虫之粪,则弃而不食,而人参、归、萸得行其功,力助诸药以奏效也。

古籍中的移尸灭怪汤 《血证论》:卷八

)黄连(三钱)黄柏(三钱)清风火。平肝治痢。移尸灭怪汤山萸肉(三钱)人参(三钱)当归(三钱)虻虫(

《辨证录》:[卷之八]痨瘵门(十七则)

水不竭者也。此肾与胃之二经,必宜兼补耳。方用移尸灭怪汤∶人参(一两)山茱萸(一两)当归(三钱)乳香

《血证论》:[卷六]痨瘵

。痨虫是瘀血所化。治瘀血是治其本也。辨证录用移尸灭怪汤。治痨虫传尸。方以去瘀为主。故效。痨虫之生。

《血证论》:[卷五]瘀血

目录 1 拼音 2 《千金》卷十八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蘼芜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蘼芜丸 1 拼音

mí wú wán

2 《千金》卷十八 21 方名

蘼芜丸

22 组成

蘼芜8分,贯众8分,雷丸8分,山茱萸8分,天门冬8分,狼牙8分,雚芦4分,甘菊4分。

23 主治

小儿有蛔虫结在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闷寒热,饮食不生肌,皮肉痿黄,四肢不相胜举。

24 蘼芜丸的用法用量

3岁饮服5丸,5岁以上以意加之,渐至10丸。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丸如大豆大。

2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本经》言蘼芜辟邪恶,除虫毒,取其辛散也;贯众、雷丸、狼牙、雚芦皆杀虫之味;山茱萸既能治心下邪气,亦能敛肝肾精血;天冬能杀三虫,去伏尸,又能强骨髓;甘菊能治恶风湿痹,虫乃风湿所化,虽无杀虫之功,能散湿热,即虫失所养,必随诸杀虫药而下出矣。

古籍中的蘼芜丸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一]蛔虫第二

上用楝实一枚内孔中。(一云∶治蛲虫。)《千金》蘼芜丸治少小有蛔虫结在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闷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九诸虫门]蛔虫附论

白微炒)桂(去粗皮)人参(各半两)赤硝外。粗捣蘼芜丸治少小有蛔虫结在肚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

《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用药处方第四]三虫第三十六

山茱萸槟榔卫矛芜荑天门冬天名精桑白皮干漆蔓荆苦参蘼芜雷丸特生石楝实苋实麝香通草白颈蚯蚓桃仁桃花连翘贯

《本草图经》:[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芎

,古方单用芎含咀,以主口齿疾。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欲寝服之,治风痰殊佳。《本草图经》宋苏颂公元9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十二果部上品]果之草

知柏地黄丸为方名,出《症因脉治》卷一,即《医方考》卷三之滋阴八味丸。原名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方。又名知柏八味丸。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的主要成分为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知柏地黄丸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浓缩丸)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知柏地黄丸 [ 最后修订于2018/12/26 11:30:14 共91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茱萸,拉丁名:Cornus,又名“樧”、“越椒”、“艾子”,是几种不同的常绿带香的植物通称,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然而中国古籍中单称“茱萸”时,指的是何者仍有争论

      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曾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食茱萸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化学成份 9 性味 10 功能主治 11 食茱萸的用法用量 12 注意 13 附方 14 各家论述 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食茱萸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食茱萸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食茱萸 1 拼音

shí zhū yú

2 出处

《千金·食治》

3 拼音名

Shí Zhū Yú

4 食茱萸的别名

越椒(《广雅》),档子(《本草拾遗》),艾子(《本草图经》),辣子(《纲目》)。

5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果实。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6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干上常有基部为圆环状凸出的锐刺,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枝的髓部常中空。单数羽状复叶,长25~60厘米,最长的可达1米,叶柄长6~12厘米,基部膨大;小叶11~27,对生,纸质或厚纸质,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四形,长8~13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略偏斜,边缘具浅圆锯齿,齿缝处有透明腺点,下面灰白色粉霜状。花单性,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小而多,淡青或白色,有短花梗,基部具尖卵形细小苞片;花萼5,广卵形,细小;花瓣5,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雄花有雄蕊5枚,花丝线形,花药广椭圆形,药隔顶端有一透明腺点,退化子房极短小;雌花花柱短,柱头头状,子房略呈球形,由5心皮组成。蓇葖果由成熟的2~3心皮形成,果瓣的顶端具极短的喙,果皮红色。种子广椭圆形而近似半月形,棕黑色,带光泽。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本植物的树皮(樗叶花椒皮)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7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内或旷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较为湿润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分布我国东南部。

8 化学成份

种子和果皮均含异虎耳草素。

9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温,无毒。"

②《唐本草》:"辛苦,大热。"

③《纲目》:"有小毒。"

10 功能主治

温中,燥湿,杀虫,止痛。治心腹冷痛,寒饮,泄泻,冷痢,湿痹,赤白带下,齿痛。

①《药性论》:"治冷痹腰脚软弱,通身刺痛,肠风痔疾,杀肠中三虫,去虚冷。"

②《千金·食治》:"止痛下气,除咳逆,去五脏中寒冷,温中,诸冷实不消。"

③《唐本草》:"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耳,疗水气用之乃佳。"

④《食疗本草》:"主心腹冷气痛,中恶,除饮逆,又齿痛酒煎含之。"

⑤《本草拾遗》:"治恶血毒,起阳,杀牙齿虫痛。"

⑥《纲目》:"治冷痢带下,暖胃燥湿。"

⑦《重庆堂随笔》:"少食能疏风秘。"

11 食茱萸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12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药性论》:"畏紫石英。"

②《本草图经》:"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

③《纲目》:"动脾火,病目者忌之。"

13 附方

①治脾泻:豆蔻二颗,米醋面调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更以炒榄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仓米为末,每用二钱煎作饮,调前二物三钱,旦、暮各一服。(《普济方》肉豆蔻方)

②治赤白带下:档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经验方》)

③治蛇咬毒:食茱萸一两。为末。冷水调,分为三服。(《胜金方》)

④治中贼风,口偏不语者:食茱萸子一升,豆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

⑤治皮肉痒痛:酒二升,水五升,食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

⑥治脚气冲心:食茱萸和生姜煮汁饮之。(④方以下出《食疗本草》)

14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食茱萸与吴茱萸性味相类,功用仿佛,而《本经》之文,向来错简在山茱萸条内。详其主心下寒热,即孟诜治心腹冷痛之谓;温中,逐寒湿痹,即中恶,去脏腑冷之谓……。虽常食之品,辛香助阳,能辟浊阴之滞。已上主治,岂山茱萸能之乎其治带下冷痢,暖胃燥湿,水气浮肿用之,功同吴茱萸而力少逊。"

15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食茱萸的方剂 五噎丸

十六方之五噎丸:别名:食茱萸丸(《普济方》卷二O五)。处方:干姜、川椒、食茱萸、桂心、人参各五分,细

茱萸内消丸

,去皮、脐)肉桂茴香(舶上者,淘去沙石,焙炒)食茱萸吴茱萸(微炒)青皮(去白)各60克海藻(洗焙)

续命散

。《普济方》卷二四八:方名:续命散别名:食茱萸丸组成:食茱萸2两,芍药1两1分,细辛1两1分(去苗叶

麦糵丸

皮)1两,陈曲(炒)1两,甘草(炙,锉)1两,食茱萸1两。功效:温中下气,令人能食。主治:虚劳。脾

小泽兰丸

芷、川椒、藁本、细辛、白术、桂心、芜荑、人参、食茱萸、厚朴各十八铢,石膏二两。制法:上药为细末,炼

更多用到中药食茱萸的方剂

用到中药食茱萸的中成药 艾煎丸

(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白芍药熟干地黄各45克制法

艾子

自《本草图经》,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的食茱萸之别名。别名:艾子、辣子。来源及产地:芸香科植

二和丸

之大香连丸:组成:黄连(去芦,须二十两。制法: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四两八

香连丸

之大香连丸:组成:黄连(去芦,须二十两。制法: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四两八

桂附地黄口服液

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本品含山茱萸以熊果酸(C30G48O3)计,不得少于001

更多用到中药食茱萸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食茱萸 《证类本草》:[卷第十三]食茱萸

食茱萸味辛、苦,大热,无毒。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尔。疗水气用之乃佳。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食茱萸

有杀毅党然之状,故有诸名。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谓茱萸之闭口者为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七疝门]诸疝

实丸(出卫生宝鉴)川楝子(炒)茴香(炒)山茱萸食茱萸吴茱萸青皮陈皮芫花(醋炒)马兰花(醋加减。以沉

《普济方》:[卷二百五膈噎门]五噎

。干姜(半两炮制锉)川椒(半两去目闭口者微炒)食茱萸(半两)羚羊角屑(一两)射干(术(一两)赤焙)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诸虫伤

摘要:吴茱萸是什么药?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归肝、脾、胃、肾经。吴茱萸味辛、苦,性热。那么吴茱萸和山茱萸一样吗?吴茱萸和茱萸是同一种药吗?吴茱萸和山茱萸可不是一样的,那么吴茱萸和山茱萸的区别是什么?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快来往下看看,一起了解一下吧!一、吴茱萸是什么药

1、吴茱萸是什么科的植物

吴茱萸怎么读?吴茱萸读作wuzhuyu,它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别名是吴萸、茶辣、漆辣子,中药吴茱萸别名是辣子、臭辣子等等。那么吴茱萸有几种品种呢?吴茱萸的品种目前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其中中花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都比较好,所以市场销量也比较高。

2、吴茱萸的性味归经

吴茱萸归肝、脾、胃、肾经。那么吴茱萸是热性还是凉性?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吴茱萸是药食同源吗?药食同源指的就是既可以当食物食用,也可以当做药物使用,那么吴茱萸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

二、吴茱萸和山茱萸的区别是什么

1、植物种属不同

①山茱萸是一种落叶灌木或是落叶乔木,中药山茱萸的别名是药枣、枣皮等,它是伞形目山茱萸科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多生长于我国山东、江苏等省份。

②吴茱萸则是灌木植物或是小乔木,吴茱萸的别名是漆辣子、臭辣子树、吴萸、茶辣,它是芸香目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多生长于我国的湖南、四川等省份。

2、植物形态不同

①山茱萸的果实是椭圆形的,一般长度在12cm-17cm左右。中药山茱萸的果实一般是大红色或者是紫红色的,而且果实非常饱满,富有光泽,山茱萸果实的成熟期在每年的九月到十月。

②吴茱萸的果实比较密集,一般是成团状生长,吴茱萸的果实颜色是暗紫色,果实的表面有比较大的油点分布。吴茱萸的表面不光滑,而且非常密集,吴茱萸果实的成熟期在每年的十月到十一月。同时,山茱萸的花朵和吴茱萸的花朵有一定的区别,山茱萸的花是金**的,吴茱萸的花朵则是白色的。

3、药用功效不同

①山茱萸味酸性微温,有涩精固脱、补益肝肾的作用。中医临床上也经常使用山茱萸来治疗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眩晕耳鸣等疾病。

②吴茱萸性热,味辛、苦,主要用于治疗寒湿脚气、呕吐吞酸等疾病和症状,有一定的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效。

三、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的区别

1、炮制方法不同

吴茱萸是生品,一般指的是在晒干或低温干燥之后,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之后所保存下来的吴茱萸干燥近成熟果实。

制吴茱萸则指的是用吴茱萸生品和甘草、黑大豆、米醋、黄酒等材料经过炮制之后的成品。

2、功效用法不同

吴茱萸的功效与制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所差无几,主要的差别就是在于因为制吴茱萸是吴茱萸生品的炮制品,所以它的疗效会有一定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减少吴茱萸的毒作用。那么吴茱萸主要是外用使用,一般内服的都是制吴茱萸,可以有效治疗小儿腹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