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耳的文言文,第1张

1 古文中"耳"的意思很多古代寓言中有"耳"这个字,意思不明确

(1)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耳ěr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2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 耳 ěr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词性变化

◎ 耳 ěr

〈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 耳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 耳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3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耳 #ěr释义 ①耳朵,人或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耳聋眼花|耳闻目睹|迅雷不及掩耳。

②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③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

耳边风 #ěrbiānfēng 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到劝告、教导后不放在心上。

也说“ 耳旁风 ” 。〖例句〗他把家长的话当作耳边风,结果闯了祸。

耳目一新 #ěr mù yī xīn 听到的和看到的都与以往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形容变化很大。

〖例句〗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这里处处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影响和感染。

〖例句〗他虽然不是学中医的,但由于长年在中医院校工作,也耳濡目染地掌握了一些中医基本常识。===================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耳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耳朵)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

――《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

――明·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听觉,听力 耳 ěr①〈古〉语气词。

表示肯定或'罢了'的意思:且吾所为者极难~。(《史记·刺客列传》)、如反覆手~。

(《史记·陆贾传》)②耳朵:~聋。③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

④位置在两旁的:~门(大门两旁的小门)。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青年男女之间十分亲近)。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相互。

耳聪目明形容视听灵敏。耳目①见闻:~不广。

②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影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06535响。濡:沾湿;润泽。

耳食之谈见耳食之言。耳食之言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又作耳食之谈。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而且凑近耳朵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

耳提:附耳。面:当面。

耳蜗〈生〉内耳的组成部分。形似蜗牛壳,故名。

内有淋巴液和听神经,是听觉感受器官。耳咽管见咽鼓管。

耳语凑近别人耳朵小声说话。耳réng 1见"耳孙"。

4 耳 在古文中的翻译

1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2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 信 者,国士无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戴安道 年十余岁,在 瓦官寺 画, 王长史 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就此句中而言,应为第二种用法,表示肯定语气。“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应译为:“当初之所以迟疑,就是因为怕遇上这事啊!”

5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ěr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ěr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ěr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6 文言文的耳是什么意思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古代俗语,是我国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它最主要的特色,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色,才让俗语成为了一种受到广大人民喜爱的语言。

别看俗语里面呆着一个俗字,里面的内容还真的不俗。很多俗语都是源自生活,通过古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这些事情进行总结最终发明出了俗语。也可以说俗语算是古人生活的缩影,也有古人想要对后世说的话和道理。

面相这个东西在古代非常流行,即使在现在,也有很多以此为生的江湖术士。那这个人天生而来的面相真的有那么准么?

对于这一点,古人说:“耳大必有福,眼斜心有毒”。耳朵大的人有福,斜眼看人的人心思歹毒。这就是这俗语的字面意思了。

通过耳朵和眼睛就能分辨一个人的品行好坏,这古人说的话真的准吗?首先说说这大耳朵的问题,自古至今,耳朵大的人有福气,可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认知中了。肥头大耳从古代开始,经历了这多么的时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富贵之相。

向那著名的刘备刘皇叔,书中记载这个人耳朵就大。你看看,人家在那三国乱世之中能够突出重围,建立蜀国,成就大业。当然,他能成功的原因肯定不只是因为他耳朵大。但是,这个例子似乎也真的让人们对耳大有福这个观点更加相信了。

在神话传说中有一尊叫做弥勒佛的佛祖,是佛教重要的人物之一,大大的耳朵也是他最明显的特点。所以,人们有时也会说耳朵大的人是收到弥勒佛的保佑,所以能够有福气,有贵气。

而且,在古代中医的看法中,五官就是人体的缩影。耳朵对应的部位就是肾脏,耳朵能够体现一个人肾是否充盈。肾气充盈的人身体强健,这也是长寿的一种必要条件。

不过,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耳朵和其他器官有所不同。耳朵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小,反而是越来越大。这样看来,老年人的耳朵都会比较大一些,耳大有福这种观点这样看来,也有人们对长寿的一种向往在里面。

俗语中的眼斜并不是那种天生就眼斜的人,而是后天形成的,也就是那些习惯斜眼看人的人。我们对斜眼看人这一现象肯定更加不陌生了,在很多文学作品、电视剧中都有很多小人,他们就习惯斜眼看人。

在这些作品中,斜眼看人的人一定是在一边观察,心中一边盘算的邪恶的想法。斜眼看是怕别人发现,怕人发现的事情大多数可能都是坏的。

与人交谈时,正视他人才是礼貌的表现。斜眼看,首先就是不尊重他人,带有鄙视的味道在里面,再有就是心怀鬼胎了。

相由心生,虽然我们的外贸是随着出生就定下的,但是后天的习惯也是可以对此做出细微改变的。

像是那些经常斜眼看人的人,养成习惯之后,就会不自觉地看东西斜着眼看。这样别人看到之后肯定是会不舒服,肯定要把你当成那种奸诈小人了。而耳大有福这个观点,现在看来似乎就是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对长寿的一种向往。

这两句俗语就是古人对面相中的耳和眼的两种观点,以科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有些没道理。但是这些都是古人通过观察不同的人,最终得出来的一种比较可靠的识人手段,也算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体现。

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要懂得对俗语中古人的观点加以筛选。俗语中的观点是古人对我们的建议,如果不符合实际,那我们也不要一味地相信俗语。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我们都知道鼻子和耳朵是相同的,一般来说鼻子出现问题,会对我们的耳朵也产生影响,例如鼻塞往往还会引起耳鸣的症状。鼻塞耳鸣多是因为感冒我们都知道鼻子和耳朵是相同的,一般来说鼻子出现问题,会对我们的耳朵也产生影响,例如鼻塞往往还会引起耳鸣的症状。

鼻塞耳鸣多是因为感冒引起的。中医治疗耳鸣采用的是辩证分型治疗方法。

一: 补肾填精法

1: 中医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轻则耳鸣,重则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失聪。

此外兼有须发早白,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方用耳聋左磁丸、杞菊地黄丸 、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熟地30g黄精20g 山药20g 鹿茸3g 龟板12g 河车3g 山芋12g 枸杞子15g 牛膝12g 菟丝子15g 。

二: 清热化痰法

1: 耳鸣、耳聋中医主张从肾入手,从痰论治。此类患者多有耳鸣突发,形体肥胖 ,头昏而胀,咳唾胁痛,痰多而粘,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具为痰热内郁之候,故以清热化痰为治则,以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礞石攻痰丸为主方加减:

瓜蒌仁12g,杏仁10g,枳实10g制南星12g,法半夏8g,橘红8g,获苓10g,黄芩10g,生山桅10g龙胆草8g,礞石30g先煎,大黄6g后下。

三: 利水逐饮法

1: 痰、饮都是水液代谢失常,停留机体局部的病理产物,痰热而饮寒,痰无形而饮有质, 饮留体内,清阳不升可致耳鸣、眩晕等。利水消肿药能解除内耳前庭、迷路水肿,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局部淋巴回流。辨证要点: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痰白质稀,舌质淡白,苔白腻,脉弦滑。治法:利水逐饮,方用《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加减:获苓15g 桂枝10g 白术12g 泽泻6g 益母草20g 防己6g 黄芪30g 车前子10g。

四: 疏风清热法

1: 新病耳鸣患者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多急性起病,兼有感冒症状,中医辨证属于风热。

由于外感风热,循经上攻,清窍壅塞不利,其耳鸣如蝉,卒感听力减退或闭塞,用手指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后症状减缓。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口干,咽干,全身疲乏,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10 g 连翘10 g 竹叶6g 荆芥10 g 簿荷6g 菊花10g蝉蜕6g 石葛蒲10g 黄芩10g。

1梳头抹耳法治疗耳鸣:

操作时将手指位于头顶经前向后梳理,至枕骨部位时用手心贴住耳廓向面颊推动。这时动作要缓和,双手也要和头的相应部位充分接触,以达到疏通气血的效果。

每天早晨做30~50次,并配合深呼吸对于健康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2点按耳穴法治疗耳鸣:

耳朵的反射区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而不必每次都去诊所接受针灸或是按摩治疗。

可以选择用拇指或中指点按耳门、听宫、听会以及耳后的翳风、风池等穴位各30秒。

按摩过程中不宜用力过大,但至少要保证穴位的酸胀,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掩耳鸣鼓法治疗耳鸣: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鸣天鼓”,最重要的要点就是双手掌心用力挤压外耳,使耳道内外空气隔离。

同时用食指中指扣住后颈,并使食指摩擦中指——待到其滑下来敲击头部,以达到保健耳部的效果。

每天操作几十次,就能有明显的效果。

4双手拉耳法治疗耳朵:

共分为两步:首先用食指和拇指向下拽耳垂几十次;

之后将食指中指夹住耳根上下摩擦,也坚持几十次(一上一下)。

穴位按压治疗耳鸣

1用食指或大拇指轻柔按揉听会穴5分钟左右。这是个重点。

2将两手掌放于两颊,食指与中指张开成“丫”字形,分别放于耳前耳后,上下摩擦耳根1分钟。在耳前方有听宫穴、耳门穴、听会穴,耳下部有翳风穴,耳后有瘛脉穴、颅息穴,在耳尖上有角孙穴等穴位。做这种“丫”字形的耳部摩擦,可同时刺激到此七个穴位。   

3按摩合谷穴80次。以上动作每天早、晚分别做一次,此外,在耳鸣发作时及时按摩,如此坚持下去定见成效。按摩时,根据自己的耐受力,适当掌握速度和压力。每节做完后局部有发热感为最好。若耳廓有红肿或炎症时,不可做耳部按摩。

穴位:右侧商阳穴 

方法:按摩商阳穴,每次100下,坚持下去。

商阳穴怎么能治耳鸣呢?说起来很有意思。蝉鸣只在盛夏时节才有,到秋天,天气转凉了,阳明燥金主气了,蝉鸣便消失了。而商阳穴是大肠经上的穴位,刺激它,就能把大肠经里的阳明燥金之气激发出来。当人体内的阳明燥金之气多了,就仿佛人体内部的秋天来了,于是耳朵里的蝉鸣便会消失。 

当然,这只是形象化的比喻而已,实际上,因为人体的足少阳胆经是绕过耳朵的,而且它里面运行的是离火之气,耳中蝉鸣就是这胆经里的离火之气失常造成的。

离火之气就仿佛夏季里炎热的气息,当秋天的燥金之气来临的时候,夏季的离火之气自会退却。人体也一样,当大肠经被商阳穴激发出更多的阳明燥金之气时,足少阳胆经中过多的离火之气便会渐行渐远

针治耳鸣,当分虚实

主穴——翳风 听宫

配穴——实证:中渚,行间;

虚证:太溪,足三里

操作——先针主穴,针尖微向耳底,实证行泻法,即拇食指夹持针柄,做360度慢而大幅度来回捻转(频率60次/分钟),使病人感到有强而沉重的酸胀感直达耳底,虚证则行捻转补法,做90-180度的小幅度快速捻转(180-200次/分钟),使针下有轻快而柔和的酸胀感。

然后按虚证针配穴,平补平泻,以针感上行为佳。

实证留针20-30分钟,虚证留针10分钟即可。7-10次为一疗程,每日一次,重者可上下午各针一次。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

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1、什么是耳穴埋豆

用代替针的药丸、药籽、谷类等置于胶布上,贴于耳穴,用手指按压以达刺激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耳穴贴压法。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汇聚于耳部,由于耳与经脉、经别、经筋、脏腑的生理、病理都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按、压、捏等外力刺激,通过神经与经络的感传效应,可调整内在脏腑与气血失调。

耳穴埋豆法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

2、 具体操作如何?

将表面光滑近以圆球状或椭圆状的中药王不留行籽或小绿豆等,贴于06 06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贴后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1~2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3~7天。

埋豆讲求贴籽的圆粒润滑,王不留行籽、绿豆、白芥子、六神丸等都可以作为耳穴压豆的介质,但是因为王不留行籽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所以最为常用。

选穴原则

耳穴压豆的关键是选准穴位,即耳廓上的敏感点,常用的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直接观察法

对耳廓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有无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疣赘、色素沉着等,出现以上变形、变色点的相应脏腑器官往往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用耳穴贴压治疗。

压痛点探查法

当身体患病时,往往在耳廓上出现压痛点,而这些压痛点,大多是压豆刺激所应选用的穴位。

方法是用前端圆滑的金属探捧以近似相等的压力,在耳廓上探查,当探捧压迫痛点时,患者会呼痛、皱眉或出现躲闪动作。

主要遵循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失眠选心穴;根据疾病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肝病取肝穴;根据现代医学原理选穴,如高血压取降压沟;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癫狂选神门。

例如因神经衰弱引起的睡眠障碍的患者在内分泌科较为常见,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均可选用诸如神门、皮质下、心三穴等穴位,这是因为神门、皮质下为全耳安神效果最佳的穴位;

而“心主神明”,睡眠障碍多与心气不足、心血失养有关,故心穴为安神要穴;

伴有头痛者可配以枕穴;

伴有耳鸣者配以补肾聪耳的内耳、外耳、肾穴。

同理,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则可选用胰、肺、胃、内分泌等穴位,多尿者亦可配肾、膀胱。

耳穴埋豆的适应症

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

失眠、老年便秘、预防感冒、晕车、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等。

耳穴埋豆的禁忌症

耳廓上有湿疹、溃疡、冻疮;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慎用;

孕妇40天至3个月者不宜耳压,5个月后需要治疗者,可轻刺激,不宜压贴子宫,肾、卵巢、内分泌等穴;

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按揉穴位时应以不损伤皮肤为度。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年老体弱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慎用。

3、耳郭皮肤有冻伤等皮损者,不宜使用本法。

4、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感染。

耳穴压豆的优点

安全轻痛,不良反应少,不易引起耳软骨膜炎;

适应症广,尤其适用于慢性病、老人、小儿、惧痛的患者;

不受条件限制,便于持续刺激,患者可不定时的按压贴敷处以加强刺激;

常见治疗法

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间隔1 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失眠

压豆安眠方。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 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 5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支气管哮喘

耳穴压豆定喘方,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 0.5cm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 6次,每次每穴按压1 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腹痛

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 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 0.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颈椎病

颈椎病耳穴压豆方(《耳穴诊疗法》) 王不留行籽。选择颈椎耳穴相应部位对称贴压,3天换贴1次,治疗间酌情进行耳穴局部按摩。双耳贴压10次为1疗程。主治各型颈椎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