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立夏的节气习俗是什么,第1张

吃立夏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觉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系立夏绳

痉夏是夏日常见的腹胀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吃海虾

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吃“脚骨笋”和君踏菜

立夏日,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

再是吃软菜(君踏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象软菜一样光滑。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

吃“脚骨笋”,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

穿耳朵

旧时母亲选择立夏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扎上红头绳的。

出城迎夏

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据古籍记载,早在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吃立夏羹

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沱’),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浙江立夏民间时兴早晨吃红枣糯米粥、茶叶蛋,中午吃羹,在米粉糊中掺以豆腐干、蒜苗、猪肉、笋丁等,称“立夏羹”。

吃立夏糊

闽东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

吃“七家粥”饮“七家茶”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七家粥”与‘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

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可口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过去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

杭州在立夏日最为讲究。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LL -zN,叫做“七家茶”。还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橘,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

吃“麦蚕”

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二谓可免“疰夏”。

吃草莓

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

吃“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上海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

食“野互饭”

杭人又有立夏食“野夏饭”之俗。是日,儿童少年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蚕豆、竹笋任其采掘,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

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避灾祸。

“馈节”

苏州立夏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莽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三新”祭祖尝食

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人们尝食。

春愁付诗词

立夏这一天,古也称春尽日,一般骚人墨客,惜春心事难免多情,春愁付诸诗词,邀朋聚饮,留下很多传世佳作。

吃槐豆

在我国很多地方,立夏有吃槐豆和豌豆的习俗。

槐豆,别名蚕豆、罗汉豆。立夏时节,槐豆普遍成熟。民间传说认为,吃槐豆可以壮腰补肾,插秧、耘田时不会吃力。将干槐豆炒熟食用,在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中非常普遍,人下门认为食之可健身固齿,尤以儿童、青年为宜。

立夏这天,江南很多地方会将烧熟的蚕豆串成项链,让儿童带着出门吃。

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食李美颜

民间立夏有吃李子的习俗,还有立夏食李美颜的说法。《月令粹编》说:

“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就是说:妇女在立夏这天,把李子榨汁,混入酒中喝,能青春长驻,称为“驻色酒”。

食夏饼、面饼和春卷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

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

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

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尝三鲜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觉菜、黄瓜(或有元麦、蒜苗为其一)。

树三鲜即樱桃、批把、杏子(或有梅子、香椿头为其一)。

水三鲜即海蜘、河豚、细鱼(或有鱼昌鱼、黄鱼、银鱼、子鱿鱼为其一)。

在常熟,人们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的说法。

吃“三烧、五腊九时新”

杭俗还有立夏日吃“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三烧”者,烧饼、烧鹅、烧酒(甜酒酿)。“五腊”者,黄鱼、腊肉、盐蛋、海蜘、清明狗。“九时新”者,樱桃、梅子、鱼时鱼、蚕豆、觅菜、黄豆笋、玫瑰花、鸟饭糕、葛芭笋。

这日,杭人还必备十二种食品。有歌唱道:“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螺蛳菜酒酿糟。”

五郎八保上吴山

此日也有“五郎八保上吴山”之谚。“五郎”谓打米郎、剃头郎、倒马郎(即倒马桶出粪者)、皮郎(典当中之小郎)、箔郎(打锡箔者);"八保”即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相像保(即阴阳生)、马保、奶保(即以育婴为业者)。

此外,还有十三匠(即木匠、泥水匠、石匠、铁匠、船匠、佛匠、雕花匠、搭彩匠、银匠、铜匠、锯匠、蔑匠、锡匠),这日也休假,多上吴山游玩。

厌祟避蛇

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乾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

值四月而言避蛇,与十二生肖巳属蛇有关联,地支纪月,三月为辰,四月为已。立夏厌祟,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含有黑(水)、红(火)既济之义。

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

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入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

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风俗,皂荚状若刀形,称为“悬刀”,相传可以吓跑鬼怪。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立夏日,插皂角枝、红花于户以厌胜,围灰墙脚以避蛇。”

清代《浪弯县略志》记云南大理一带风俗:“立夏,插白杨于门,以灰洒房屋周围,名日‘灰城’,以避迪毒。”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是,门前插白杨。

我国自古以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农耕。《礼记。月令》中说:“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返,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欢悦。”古时,迎夏的队伍穿的礼服、佩的玉、坐的马车和马、甚至于车上的旗帜都是红色的,这预示着炽热的夏天就要到来了。

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依然不少。

1.挂蛋、斗蛋立夏当天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泡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玩斗蛋了。蛋有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决出胜负。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立夏日有忌坐门槛的习俗。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2称人称人的习俗在立夏吃罢中饭后进行。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依次坐到凳子上面称一下。司秤人一边打秤花,一边讲着吉利话。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至于立夏“称人”习俗的来历,民间传说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以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咐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恰好是这年立夏,孟获立刻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到夏日,孟获都依诺前来拜望。过了许多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重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拜望阿斗,每次去则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以验证阿斗是不是被晋武帝亏待了。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晋。晋武帝为了蒙蔽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饭,饭量大增。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亏待他,日子也过得太平,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出入,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能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祷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3.立夏饭立夏当天,许多地方的人们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发展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南方很多地区的立夏饭是掺杂豌豆的糯米饭。桌上摆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计。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得到补充。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日,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耗,立夏应该进补。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似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走远路,寓意主腿。带壳豌豆状如眼睛。古人眼疾很多,人们为了去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似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宁波的立夏习俗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一样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

(身体康健)。再是吃软菜,说吃后夏天不会长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细腻。

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

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穷,身轻如燕。

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

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隆重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

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人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之祝愿。

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

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人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非常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

的风俗有些类似。“七家粥”与“七家茶”也可当做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收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享。“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坐在一起共饮。

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美味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旧时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

文/晚来秋

“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照看芍药。” 芍药殿春而放,别名婪尾春。初夏时节,牡丹式微,芍药初绽。对牡丹意犹未尽的游人,纷纷前往牡丹园赏芍药。苏轼曾以 “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 ,道出怜花惜春之意。

芍药种类繁多,根据形态,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单花类,

花朵由单朵花构成,花瓣向心式自然增加,雄蕊只着生于子房周围,随花瓣增多而相应减少直至消失。单花类包括单瓣型、荷花型、蔷薇型等。 二是台阁类,由花朵中心或者花间之生长点经再次分化花芽开花而成。在下方花朵中心再形成一朵上方花,上方花与下方花相叠合,从而增加了重瓣程度,有些品种甚至由三花乃至四花叠合而成。台阁类包括彩瓣台阁型、分层台阁型、球花台阁型等。

芍药自古以药为名,花即是药,且是重要的药材。《本草纲目》:

“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亦通。” 《和剂局方》中,

芍药与当归、川芎、熟干地黄搭配为 “四物汤”,可治肝血亏虚。 《景岳全书》中, 芍药与黄芩、黄柏、续断等搭配为 “保阴煎” ,可治血虚有热。 《伤寒论》 药方逾百,用芍药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如四逆散、葛根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芍药甘草汤等。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等功效,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脑血管、肝脏疾病。

芍药既可医身,还可治心。 传说中,花神从仙界采集芍药花种子,治疗人间瘟疫。古希腊神话里,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

(Asclepius)有个医术高明的徒弟派翁(Paeon),成功医治了战神阿瑞斯和冥王哈迪斯。阿斯克勒庇俄斯心生嫉妒,准备杀掉派翁。哈迪斯为了保护派翁,将其变成了一株芍药花。

除具治病救人的功效,更多时候,芍药因出众的美丽为人铭记传诵。李时珍《本草纲目》: “芍药,犹婥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芍药的绰约之美,包涵了丰富的文化意象。世人称牡丹、芍药二绝,其中牡丹为 “花王” ,芍药为 “花相” 。芍药被称为 “花相” ,还有一段 “四相簪花” 的故事。

沈括《梦溪笔谈》云: “韩魏公庆历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歧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评事签判,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钤辖诸司使忘其名官最长,遂取以充数。明日早衙,钤辖者申状暴泻不止,尚少一客,命取过客历,求一朝官足之。过客中无朝官,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当时只有宰相穿红色官袍、系金色腰带。因此,坊间传说,出现了“金带围”,当地就有人升官,乃至当宰相了。

作为“花相”,芍药俨然一花之下、万花之上的权贵。前些年流行宫廷剧,人们又将牡丹比作端庄的皇后、芍药比作妖娆的妃子。实际上,将芍药比作大权在握的宰相,亦或是皇帝宠爱的贵妃,都不甚妥当。 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芍药的意象大多与权力无涉,与恩宠无关。如果说牡丹身居庙堂之高,芍药则身处江湖之远。有人说,中国的芍药类似于西方的玫瑰,象征着浪漫 。其实,芍药的浪漫,是广义的浪漫,不仅限于爱情。芍药的意味,包含了知音难觅、别离伤怀,包含了逍遥与洒脱、独立与淡泊,正是历代文人追寻的魏晋风骨。

芍药文化历史悠久。 王禹《芍药诗并序》: “百花之中,其名最古。” 郑樵《通志略》: “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在最古老的夏、商、周三代,芍药已著称于世。虞汝明《古琴疏》:

“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羿植桐于云和,令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帝相是夏代第五位君王。郑樵、虞汝明为宋人,所记皆源于考据传说。

芍药频见于先秦古籍中。 《山海经》 多次提到芍药生长地点: “条谷之草多芍药。”“洞庭之上多芍药。”而《诗经》, 最早记录了有关芍药的风俗。《 诗经·国风·溱洧 》: “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先秦时期,人们思想尚未被礼教束缚,大多热情浪漫,其中郑国民风尤为开放。每年上巳节,青年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嬉戏游玩,打闹调笑之余,互相赠送芍药。自此,芍药被赋予了定情、赠别之意。

作为赠别之物,芍药又名将离、离草。《韩诗外传》: “芍药,离草也。” 崔豹《古今注》 :“古人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芍药一名将离故也。”古人含蓄,常常以药寄情。离别时,赠之以芍药;相招时,寄之以当归;拒返时,回之以远志。离别之时以芍药相赠,大抵如同折柳吧。 元稹《忆杨十二》:“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 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自宋以降,扬州芍药享誉盛名。 扬州的芍药,恰如洛阳的牡丹。 汪灏《广群芳谱》:“一名馀容,一名鋋,一名犁食,一名将离,一名婪尾春,一名黑牵夷,广雅作挛夷。本草曰,芍药,犹婥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处处有之,扬州为上,谓得风土之正,犹牡丹以洛阳为最也,白山、蒋山、茅山者俱好。”李时珍《本草纲目》︰“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

扬州太守蔡繁卿曾在芍药盛开时,用花十余万枝举办万花会。苏东坡到扬州就任,认为万花会扰民,从此停办了。对芍药的品种分类,亦起于宋代。 宋代《芍药谱》、《鲜芳谱》、《扬州芍药谱》 中,芍药品种大约三十多个。至乾隆时,扬州芍药品种达百余个,不乏 “杨妃吐艳”、“金玉交辉” 等名品。如今,芍药品种己发展至千余。芍药也如同牡丹,实现了红、黄、白、粉、蓝、黑、紫、绿、复九大色系的完整系统。

扬州是多情之地,温柔之乡。天下月色三分,有二分属于扬州。扬州

文人雅士聚集,风尘女子为伴,留下诗词无数,其中 姜夔《扬州慢》 传唱千古: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桥边的红芍药,犹如与他住在赤阑桥边的初恋情人。相伴数年,分别后怀念二十年,人生四分之一的词为她而写,虽终为陌路人,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精神寄托呢。

芍药的浪漫风雅,还可见于《红楼梦》中醉眠花下的史湘云。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此情此态,旷达洒脱,真乃晋人之风啊。

张九龄《紫薇庭芍药》: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名见桐君录,香闻郑国诗,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梅尧臣《七里湾得朱表臣寄千叶楼子髻子芍药》

:谁称为近侍,宜与牡丹尊,霞綷千千叶,香撩黯黯魂,红楼思侠少,宝髻奉王孙,剩插不堪照,颜衰汴水浑。

蔡羽《毛督经浣亭官舍芍药》:

昼静绿阴匝,微风满院芬,红栏昨夜雨,碧馆见朝云,春杳鸟空怨,暖多花易熏,须烦紫丝帐,遮护到斜曛。

张泌《芍药》:

香清粉淡怨残春,蝶翅蜂须恋蕊尘,闲倚晚风生怅望,静留迟日学因循,休将薜荔为青琐,好与玫瑰作近邻,零落若教随暮雨,又应愁煞别离人。

苏轼《玉盘盂诗并序》:

东武旧俗,每岁四月大会于南禅、资福两寺,以芍药供佛,而今岁最盛,凡七千馀朵,皆重跗累萼,繁丽丰硕,中有白花正圆如覆盂,其下十馀叶稍大,承之如槃,姿格绝异,独出于七千朵之上,云得之于城北苏氏园中,周宰相莒公之别业也,而其名俚甚,乃为易之。杂花狼籍占春馀,芍药开时扫地无,两寺妆成宝缨络,一枝争看玉盘盂,佳名会作新翻曲,绝品难寻旧画图,从此定知年谷熟,姑山亲见雪肌肤。花不能言意可知,令君痛饮更无疑,但持白酒劝嘉客,直待琼舟覆玉彝,负郭相君初择地,看羊属国首吟诗,吾家岂与花相厚,更问残芳有几枝。

苏辙《和子瞻玉盘盂二首》:

千叶团团一尺馀,扬州绝品旧应无,赏传莒国迁钟簴,移忆胡僧置钵盂,丛底留连倾凿落,瓶中捧拥照浮屠,强将绛蜡封红萼,憔悴无言损玉肤。故相林亭父老知,出群草木尚何疑,无多产业残花药,几许功名旧鼎彝,丰艳不知人世别,佳名新换使君诗,明年会看花尤好,剥尽浮苞养一枝。

周必大《彭孝求送芍药数种鄙句为谢》:

占断春光及夏初,琉璃剪叶朵珊瑚,休论花品同而异,且咏诗人乐且吁,北地莫辞金凿落,南禅争看玉盘盂,彭宣微恙何妨醉,自有娇痴婢子扶。

杨万里《多稼堂前两槛芍药红白对开二百朵》:

红红白白定谁先,袅袅娉娉各自妍,最是倚栏娇分外,旁招近侍自江都,两岁何曾见国姝,看尽满栏红芍药,只消一朵玉盘盂,水晶淡白非真色,珠碧空明得似无,欲比此花无可比,且云冰骨玉肌肤。芙蓉渡酒店前金沙芍药盛开

山店春光也自妍,芙容渡口数家村,笋舆低过金沙架,篱落疏圈芍药轩,孤客倦游殊寂寞,雨花著意与温存,可怜经眼匆匆去,不折红香到绿尊。

郝经《芍药》:

夜来风雨洗残春,芍药还开春又新,入座忽惊持酒客,举杯先酌送花人,烟轻雪腻丰容质,露重霞香婀娜身,铁石肝肠总销铄,都将软语说风神。

马祖常《芍药》:

莺粉分奁艳有光,天工巧制殿春阳,霞缯襞积云千叠,宝盝凝脂蜜半香,并蒂当阶盘绶带,金苞向日剖珠囊,诗人莫咏扬州紫,便与花王可颉颃。

文徵明《禁中芍药》:

仙姿绰约绛罗绅,何日移根傍紫宸,月露冷团金带重,天风香泛玉堂春,千年想见翻阶咏,一笑羞称近侍臣,不似人间易零落,上方元自隔凡尘。

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主人。

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偶成十六韵》:

罢草紫泥诏,起吟红药诗,词头封送后,花口折开时,坐对钩帘久,行观步履迟,两三丛烂熳,十二叶参差,背日房微歛,当阶朵旋欹,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周回看未足,比谕语难为,勾漏丹砂里,僬侥火焰旗,彤云剩根蒂,绛帻欠缨緌,况有晴风度,仍兼宿露垂,疑香熏罨画,似泪著胭脂,有意留连我,无言怨思谁,应愁明月落,如恨隔年期,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等量无胜者,惟眼与心知。

孟郊《看花》:

芍药谁为婿,人人不敢来,惟应待诗老,日日殷勤开。

王十朋《芍药》:

千叶扬州种,春深霸众芳,无言比君子,窈窕有温香。 已过花王候,才开近侍香,来游禁酒地,免作退之狂。

韩愈《芍药》: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苏轼《题赵昌芍药》:

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

黄庭坚《广陵早春》:

春风十里珠帘卷,彷佛三生杜牧之,红药梢头初茧栗,扬州风物鬓成丝。

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