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孙尚任的《桃花扇》----《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白话译文谁知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清代孙尚任的《桃花扇》----《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白话译文谁知道?,第1张

原文:

〔离亭宴带歇指煞〕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译文:

我曾经见过南京早晨流莺在玉树间穿行歌唱,我曾经见过秦淮河边亭台上的芬芳在早春绽放,而谁又能想到这一切会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么彻底。

我眼看着他大兴土木,我眼看着他大宴宾客,我眼看着他大厦倾塌!这爬满苔藓的碧绿瓦砾堆,我曾经在里面睡过风流觉,把这五十年兴盛衰亡都看在眼里。

有名的乌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边夜里真的鬼魂哭泣,凤凰台上只有猫头鹰栖息!

曾经在残山上的梦境反而像是真实,旧日的心境难以忘却,不愿意相信这江山已经易主!

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将这悲伤的声音一直传唱到老去。 

出处:〔离亭宴带歇指煞〕是清代孙尚任的《桃花扇》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中结尾段。 

扩展资料:

〔离亭宴带歇指煞〕赏析

〔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将感伤情绪推上了极至,其妙处恰在强烈的对比。 

第一层,从“俺曾见”至“把五十年兴亡看饱”,以反复强调的手法,谴责统抬者的豪奢腐朽。

前四句,写美景不长。“金陵”两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忆追述的美景。“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点,写明了是皇帝和达官贵人在赏景享乐。

“莺声晓”和“花开早",谴责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势下,昏天黑地,一味享乐。“谁知道容易冰销”,一针见血指出了享乐所带来的灭亡命运。

“谁知道”三字,充满了对昏君佞臣的嘲讽。

接着,作者用“眼见他”组成的排比短句,三个“眼看他”,无非兴、亡二字,这与《红楼梦》中的“忽喇喇大厦将倾”是异曲同工之调。

作者把描写点集中在“楼”上,用紧承相连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雄辩地表明了荒*腐化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系。迫促的节奏表达了愤激之情。

“俺曾睡过风流觉”,和开首“俺曾见”相呼应,说明了老艺人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在叙说亡国痛史。苏昆生曾说自己是“睁着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

他五十年的生涯,饱尝了万历、崇祯、天启、泓光四代的兴衰胜败。秦淮艺人的身份,使他对统治者的*佚有更深了解。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概括了他回顾历史、目睹现状的无限感慨。正是长吁短叹,无语凝噎了。

“饱”字形象表明了他对这段兴亡史实认识的清楚、深刻、透彻。这个词,语气尖刻,语意丰富,感情容量大,为一曲之眼。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在结构上起了总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

“乌衣巷”三句扩大了上一层中“楼塌了”的景象,把统治荒*无耻所造成的后果,由统泊者的垮台扩大到国家山河的巨变。

“乌衣巷”句,借王导、谢安势衰,乌衣巷转换主人的历史,感叹现实的兴废。“莫愁”两句,巧用地名表变化。

从莫愁到哭,由凤凰到枭鸟,写出了人民对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

“残山”、“旧境”、现实、梦境,物渺人非,江山换主,旧梦只有一晌之欢;残缺的山河在人们梦中清晰出现,过去的种种是欲忘不能,现实都是无限悲凄,这是悲限、痛极之言。

这种爱国感情是多么深厚动人啊!“舆图目换稿”分明是冷峻的现实,却又冠以“不信”二字,实则是不愿相信。“不信”二字,伴泪和血,妙极天人,非大作手不能为。

不信归不信,现实却是:“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袅鸟。”这又是—种对比,任你信与不信,严酷的现实已是无法改变了。

“舆四换稿”的“换”字,包含了很多难言的内容。明亡后,清政权圈地_发,清兵大屠杀,文字狱的广为连坐

这山河易色,人民血泪的种种,都在这“换”字中含混包括了。

结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志不忘亡国的哀痛。更让人声泪俱下,全无掩抑了。

原来于此有一总评:“天空地阔,放意喊唱,以结全体《桃花扇》。” 

参考资料:

_《哀江南》

《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都是唐代著名的登高诗,但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下面是它们的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1 两首诗都是登高诗,描写了作者登高远望的景象。

2 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不同点:

1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所作,以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描写了作者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而《黄鹤楼》是崔颢所作,以黄鹤楼为背景,描写了作者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代的思考。

2 在形式上,《登金陵凤凰台》是五言律诗,共8句,每句5个字;而《黄鹤楼》是七言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

总的来说,《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都是优秀的登高诗,表现了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登高诗的独特魅力。

建康府是南京在南宋时期的名称,为南宋行都、东南重镇,是仅次于国都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时人称曰:“国家之根本在东南,东南之根本在建康。雄山为城,长江为池,舟车漕运,数路辐凑,正今日之关中、河内也”、“非据建康无以镇东南”。

宋高宗赵构曾御笔:“建康之地,古称名都。既前代创业之方,又仁祖兴王之国。朕本繇代邸光膺宝图,载惟藩潜之名,实符建启之义。盖天人之允属,况形胜之具存,兴邦正议于宏规,继夏不失于旧物,其令父老再睹汉官之仪,亦冀士夫无作楚囚之泣。江宁府可改为建康府,其节镇旧号如故。”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建康府 首次设府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 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宫城布局,府城概貌,城墙,城门, 历史沿革 到了南宋时期,中国形势由于宋金战争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的首都汴京被金人攻占,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都做了俘虏,掳往金国(史家讳称二圣北狩,北宋覆灭。以宋高宗为首的朝廷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恐金病”。他们不敢组织大河南北风起云涌的抗金斗争,却一味向南奔逃。本来,宋高宗已经接受了主战派首领李纲的建议,以江宁府为“东都”,还下令修缮城池和宫殿。 宋室南渡以后,江宁府(今南京)成为东南抗金的前沿哨所,城垣雄伟牢固,各项设施完备。南宋初年,朝野上下定都金陵的呼声甚高。正是在南北军民备战抗金、恢复中原的强烈要求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高宗赵构下诏移驻江宁府。五月初八日,高宗一行先驻跸城西南凤凰台侧的神宵宫(即保宁寺),并以建康古为名都而御笔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建康之地,古称名都。既前代创业之方,又仁祖兴王之国。朕本繇代邸光膺宝图,载惟藩潜之名,实符建启之义。盖天人之允属,况形胜之具存,兴邦正议于宏规,继夏不失于旧物,其令父老再睹汉官之仪,亦冀士夫无作楚囚之泣。江宁府可改为建康府,其节镇旧号如故。”表示要在这里领导抗金,恢复北宋的河山。但是,当他听到金兵又要南下的讯息,连忙再一次逃往杭州,并派一个惯于弃城出走的懦将杜充来担任“建康留守”的重要职务。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南宋将领岳飞率军在建康府将军山一带,垒方石、设伏兵,将金军击溃,取得牛首山大捷。如今仍残存的石垒就是当年的战争遗迹。与此同时,韩世忠、梁红玉夫妇也先后在京口地区,以及京口和建康之间的“黄天荡”江面用水军击败金兵。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高宗在岳飞的护卫下第二次来到建康,进驻建康府行宫。四月,诏筑太庙于建康,而以临安府太庙为圣祖殿(并未实施),大有定都建康之势。因当时金人尚未许归黄河以南土地,建康毕竟北临战争前沿,有金兵随时侵扰之危险。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初七日,高宗乃决定出发返回浙西临安。三月,高宗虽定都临安,但为了表示收复中原失地的愿望,仍以已沦陷的北宋旧都开封府为京都,临安仅称为“行在所”,而建康城则因前述之特殊的战略位置以及朝野强烈的定都呼声,直到宋末,不仅一直留设行宫“以备巡幸”,而且府史志中还别称建康为“留都(京)”、“陪都(京)”或“行都(阙)”。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抗金将领虞允文也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并在南京下关留下了“三宿岩”的典故。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攻占建康府,改建康府为“建康路”。 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建康路改称“集庆路”。 经济发展 南宋时期,建康府居民达25万人,是中国重要的商业城市。建康府地处长江下游,是商品交换的经济枢纽,把长江中游地区、淮河流域、太湖、钱塘江的产品购销连结起来。建康与临安的商业往来密切,市场繁荣。 宫城布局 南宋时候的建康城 南宋绍兴五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35至1162年),建康城先后四次重修。 建康城内的布局是:将南唐宫城改为行宫,宫门前的虹桥改名“天津桥”(今内桥)。行宫的东、北、西三面大多是军营,官署和学校主要在行宫的东南面,如今的夫子庙就是宋代开始建立的“建康府学”。商业区和居民区,则集中在行宫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两岸。 南宋朝廷曾耗巨资修造皇帝行宫,包括有40座左右的殿堂馆阁。并在今清凉寺后南唐避暑宫旧址建“翠微亭”,今升州路西端水西门之上建“赏心亭”,还在青溪上修建了20多处亭台楼阁,供官僚士大夫游览享乐之用。 府城概貌 城墙 南宋时期建康府城经过了多次修筑,大体可分前后两期。前期包括建炎、绍兴以及乾道年间的频繁筑城,筑城活动大多与前述定都金陵的吁请以及高宗三次驻跸建康有关。大体恢复了南唐江宁府城的规模。 南宋建康府城城垣因袭杨吴、南唐旧址,其周长、形制及范围等,殆与之同。其略云:城墙周长二十五里四十四步,约折合今14020米,城墙顶部有女墙和雉堞。其北界在今珠江路、广州路南侧一线,北壕即今北门桥下一线水道,东界在今龙蟠路西侧一线,东壕即今玄津桥下一线水道。南界及西界大致沿今明代城墙雨花门、中华门至水西门、汉中门内侧一线,汉中门以北则折向东北与北垣连线。今清凉山及石头城在城外里余,乌龙潭是当时一段城壕。整个城垣为一南北略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方形。其折拐处除西北角乌龙潭段外,城西南角、栅寨门段城墙以及大西门北一段城墙亦见折拐现象,城东南隅南侧城外倚墙还建有伏龟楼。城墙的宽和高,《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均记上端宽二丈五尺(约折今775米),下端宽三丈五尺(约折今10885米),高二丈五尺(约折今775米)。城墙之外、城壕之里筑有宽四丈一尺(约合今1275米)的低矮羊马墙。 城门 建康府城的城门,《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城阙志一》详记之:“由尊贤坊东出曰东门,由镇淮桥南出曰南门,由武卫桥西出曰西门,由清化市而北曰北门,由武定桥溯秦淮而东曰上水门,由饮虹桥沿秦淮而西出折柳亭前曰下水门,由斗门桥西出曰龙光门,由崇道桥西出曰栅寨门。”总计陆门5座,水门3座。陆门中城西有二门:北称西门,南称龙光门。城之东、南、北三面各设一门。南门、龙光门、西门直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仍未移址,南门即为今中华门所在,龙光门为今水西门所在,西门在今汉中门南百余米的汉西门故址。东门、北门虽自元末明初拓城后弃而不用,但位置仍很明确,东门在今大中桥西侧的白下路东端,北门在今珠江路西段的北门桥南侧。3座水门因所涉两条水系自南唐至今无改,可证上水门在今东水关,下水门在今西水关,栅寨门则在今虎踞南路的涵洞口。南门是府城正门,这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乙酉日,高宗欲上建康南门检阅军队,后因大雪作罢一事可以得到证明。1980年12月,在今镇淮桥南、中华门第四道瓮城门北的城门通道下16米处,曾经发现用宋砖侧砌的路面,残长61米,有可能就是当时出入南门的路面。 建康府城考 3座水门中,栅寨门是古运渎一支出城通道,上、下水门则是秦淮河进出府城的重要通道。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当金军渡江南侵之际,曾发生留守建康的将领杜充欲从水门弃城出逃的闹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九详载其事:是年十一月丙寅日,“杜充军溃,欲乘舟出奔,方开水门,士民争门不能出。充使人谕之曰:‘相公欲迎敌金人耳。’众皆呼曰:‘我亦往迎敌。’竟不能行而止。” 这8座城门中除龙光门、栅寨门、上水门、下水门外,其余门名似乎都是俗称,其正式名称虽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些线索。 白下门即东门,宋元两代均称白下门。如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景阳台”条记周煇居建康,曾至白下门外齐安院寻古探幽。《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祠祀志·社稷》亦称上元县社坛“旧在白下门外尉司东”。白下门简称“白门”,《景定建康志》卷十三《建康表九》载王安石曾筑宅“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可为证明。 龙光门又称“龙西门”,《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图”龙光门所在位置即标称“龙西门”。又称“水西门”,《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疆域志二·坊里》载广济坊“在广济仓南,近水西门”,卷二十一《城阙志二·堂馆》载横江馆“在水西门内,赏心亭侧。”元代仍称“水西门”,如《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地理图考·集庆路治图考》称社稷风雷雨师坛“旧在水西门绣春园西”,卷十一《祠祀志·祠庙》称惠泽龙王庙“在水西门里,大军仓东”。水西门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西门又称大西门,明·陈沂《金陵古今图考》“元集庆路图考”中有“西门曰大西”之记载。 玄武门或称元武门,即北门。《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图》北门旁即标称“元武门”。出北门,沿城墙、城壕东行是当时观赏金陵风景的最佳路线之一。宋人记之曰:“自金陵月堂谒蒋帝祠,初出北门,始辨色。行平野中,时暮春,人家桃李未谢,西望城壁壕水,或绝或流,多䴔䴖、白鹭,迤逦近山,风物夭秀,如行锦绣图画中。” 栅寨门又称“铁窗子”。《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地理图考·旧建康府城形势图考》注云:“栅寨门在城西门近南,凿城立栅,通古运渎,不详其始,复置闸以泄城内水,入于江,俗呼为栅寨门,今呼铁窗子是也。”“铁窗子”得名可能与栅寨门下有铁水窗有关。四库全书本《至正金陵新志》卷一还记此门“俗呼济秦门”。至南宋后期,栅寨门年久失修,景定元年(1260年),马光祖曾对栅寨门进行大修。重修后的栅寨门形制,《景定建康志》卷二十记载甚详:门外置瓮城,门上建硬楼7间。前壁有闪门6扇,皆以铁包裹,又有“两屋山、武台各一座。屋下车轴、车颊一座,绞棒一尺二条,车窗麻索四条”。临水有券门一座,门高一丈五尺,宽一丈四尺,门深三丈三尺,券门两侧墙面包砌砖石,计四丈二尺,其下有石脚石面及铁水窗两扇。铁水窗前后有拦草椿木,两侧作雁翅状,高六尺五寸,长三丈。城内南北有登城慢道,长五丈五尺。在门前接近壕岸的地方,还有木栅及护险墙各一道,长四丈五尺。 栅寨门之外其他城门的形制,虽无具体文字记载,但《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图”却为我们考察各城门面貌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材料。此图显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外侧皆有一重瓮城,为横长方形。惟南门因是正门,瓮城门面南,直对主城城门和御街。东门、北门瓮城皆“屈曲开门”,可避免攻城时敌人长驱直入城内,从而构成曲折迂回的形势。 除上水门、下水门、栅寨门外,“府城之图”中各城门之上皆绘有门楼。栅寨门外既未见绘瓮城,其上亦未绘门楼。

金陵的由来: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金陵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

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六朝时期,金陵已达二十八万户,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扩展资料:

南京是六朝文学的中心。东晋永明八年(公元409年),诗人谢朓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反映六朝时期金陵帝都的富丽繁华和心系功名的进取精神。

昭明太子在此编选《文选》,刘勰在此写《文心雕龙》一些学者认为,六朝时期的文学传统为南京留下了古典的金粉,魅惑的色泽,散淡而潇洒,风流而靡弱的气息。

使南京成为今日研究六朝文学的首选之地,唐代,南京作为一座荒废的前朝都城,仍旧吸引了众多的诗人墨客流连此地,感叹世间的变化。

众多文人骚客之中,李白对南京感情尤甚。李白曾寓居各地,在金陵停留的时间最长,其所作诗歌关于南京的近200首,题目包含金陵的就不下20首,其中著名的诗歌有《长干行》。

安史之乱后,李白还建议迁都金陵,写下了《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此时,金陵怀古诗成为唐代诗作的一大体裁。

如诗人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及《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杜牧的《泊秦淮》中则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著名诗句。诗人王昌龄也曾在南京担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金陵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1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翻译

 金陵乃位居险要之地,盘龙卧虎,历经六朝风雨。曾经行人流连的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只有那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秦淮水东流,长江练无际。

 金陵城外断木残桩遍地,即使有高大的楼船或战船也无法系桩停泊。今日的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只有燕子衔泥筑巢。歌女唱着《后庭花》,不知亡国之痛的人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街市人声鼎沸,红楼热闹,烟月千里。春色岁岁虽然有,与人世变幻有何干系呢?野棠无主花散落,流莺对对,飞入那临春阁阁。

  注释

 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

 白门:金陵。

 枯杙:指枯断之木橛。

 临春:陈后主为自己荒唐无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阁之一的“临春阁”。

  赏析

 《西河》属三叠慢词,这是作者次韵北宋周美成(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的一首和作。它抒发了明清易代以后作者出自内心的黍离之悲、亡国之痛。

 上片总写号称六代豪华的金陵古城已经破败不堪。念昔日之盛叹今日之衰,为全首词定下了沉痛哀伤的基调。

 首句起笔擒题,令一个三字句“龙虎地”,即以诸葛亮的赞语“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突出古城金陵乃位居险要、气象万千之地。“六代繁华犹记”,这是对古城过去的繁华作空自回顾。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皆在金陵建都,曾出现那些帝王统治下的繁华景象,故称六化豪华,可是今日词人眼下的金陵城已经“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了。唐赵嘏《长安晚秋》中有“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故此处写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喻指当时六朝弦歌妙舞的盛况今已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只是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

 末了,“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承上句写秦淮水东流,长江练无际,将当时金陵萧条冷落所引起的伤感进一步泼露笔端,犹如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伤怀哀怨之声,给人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沉痛感觉。

 全词中段,进一步写今日古城荒芜败落的景象,可谓词人情绪的铺展和延伸,伏而后起。

 “白门外,枯杙倚”,首先一笔,绘出金陵城多为东倒西歪的断木残桩。“白门”即金陵;“枯杙”即指枯断之木橛。仅此一物,就突出了古城的败落萧条。用笔之精,可见一斑。继而“楼船朽橛难系”,说明由于到处是朽木残桩,即使有高大的楼船或战船也无法系桩停泊。比之于宋周美成词作中的同韵同句--“断悬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无论写景抒情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一句,整个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破败不堪了。昔之六朝胜地,雄称盘龙卧虎的名城,今已沦为楼航战船难系、城堡垒窝的亡都,其亡国之痛全然溢于词中。而末句“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这是作者感情的崛起,“后庭花”乃南朝陈后主所创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清商子夜”则是南朝的《清商曲》《子夜曲》。这里词人将晚唐杜牧的政治讽刺诗《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揉进自己的词中,对不知亡国之痛、陷于靡靡之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人们表示了无比的激愤!

 全词末段,首句“卖花声过春潮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写古城沦亡以后一种虚假的繁荣。紧随一句“春色岂关人世”,道出了虚假繁荣的端倪;春色岁岁虽然有,与人世变幻有何干系呢?春色掩饰不了古城沦丧以后的惨状。

 最后“任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衔入临春故宫里”,这是作者用典作结束。“临春”乃陈后主为自己荒唐无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阁之一的“临春阁”。词人写野棠无主花散落,为流莺衔入“临春”里,运用想象借南朝陈叔宝这个亡国之君的败迹,隐含哀而鉴之的嗟叹。

 纵观全词,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即写古城破败景象抒发亡国之恨。因为作者毕竟不是李后主和陈后主,荒唐误国哀伤得直不起腰来;他痛父殉于国难,能终身不仕新朝,所以,一咱幽怨交加之情、哀而鉴之之心表现在词中,可谓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和作。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2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原文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诗词赏析:

 康与之的《菩萨蛮令·金陵怀古》则由金陵昔日龙虎地、今朝狐兔眠的沧桑巨变,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对于南宋小朝廷奉行逃跑主义和妥协政策发出扼腕之叹。时至南宋灭亡之际,金陵怀古词作更多沦亡之苦、黍离之悲。陈允平的《西河》(形胜地)虽然和韵周邦彦同题之作,但是却充满着“梦醒觉非今世”的悲绪,显得格外凄清迷惘。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3

  金陵怀古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翻译

 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译文

 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鉴赏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4

  原文: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诗词赏析: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5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注释

 苍苍:苍白色。

 帝王州:指金陵曾为六朝古都。

 列宿:指天上的星宿。

 霸业大江流:意思是古代的帝王霸业已似江水一般逝去。

 绝:冲断。

 驰道:《三辅黄图》: “驰道,天子所行道也。”

 古丘:指六朝时的陵墓。

 台倾鳷鹊观:意思是鹪鹊观楼台已倾坏。一鹩鹊观,六朝时所建宫室,今无考。

 宫没凤凰楼:意思是凤凰楼宫室荒投。凤凰楼,在凤凰山上。南朝宋元嘉年间所建。

 清暑:清暑殿,在台城内,晋孝武帝所建。虽暑月尤有清风,故以为名。

 芳园罢乐游:意思是乐游园里已经没有了游乐。芳园,指游乐园,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造正阳、林光等殿。

 玉树:即《玉树后庭花》。

  注释

 苍苍:苍白色。

 帝王州:指金陵曾为六朝古都。谢眺诗《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列宿:指天上的星宿。

 霸业大江流:意思是古代的帝王霸业已似江水一般逝去。

 绝:冲断。

 驰道:《三辅黄图》: “驰道,天子所行道也。”

 古丘:指六朝时的陵墓。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晋代衣冠成古丘力”诗句。全句意思是古墓已坏,长满松树。

 台倾鳷鹊观:意思是鹪鹊观楼台已倾坏。一鹩鹊观,六朝时所建宫室,今无考。

 宫没凤凰楼:意思是凤凰楼宫室荒投。凤凰楼,在凤凰山上。南朝宋元嘉年间所建。因有风集此,·赦名。

 清暑:清暑殿,在台城内,晋孝武帝所建。虽暑月尤有清风,故以为名。(见《景定建康志》)

 芳园罢乐游:意思是乐游园里已经没有了游乐。芳园,指游乐园,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造正阳、林光等殿。

 玉树:即《玉树后庭花》。

  赏析

 月光照着南京,诗人不尽悲从中来。星星还是那几颗星星,而金陵的王气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路之尽头是浩淼的湖水,古墓上的苍松翠柏老态龙钟;昔日那么繁华的妈鹊观、凤凰楼、清暑殿和乐游苑,也都荒废残破,少有人来。萧瑟的秋风中,还可以听到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

 金陵自三国东吴以来,连续是好几个朝代的首都,在帝王将相的经营下,它的繁华程度和消费水平达到了顶点。东晋在这里定都以后,建造清暑殿,重楼复道,是夏天乘凉的好地方。南朝宋修驰道,一直通到玄武湖,长达十余里。凤凰山上有凤凰楼,覆舟山下有乐游苑,从山南到山北,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宫观台榭。南朝齐诗人谢眺作诗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可见它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作为政治中心的金陵,文学艺术也发展繁荣起来。这首先是因为皇帝的提倡,而且好几位皇帝就是文学家或艺术家,在他们周围聚集了大批文士;其次也因为金陵地处江南,民歌流行,艺术土壤丰厚,滋养出华丽璀璨的艺术之花。

 但这一切都成为过去。面对着傲岸的诗人李白,只剩下萧瑟的秋风和素净的月光。秋风里,隐隐传来《韦树后庭花》的乐声,这种靡靡之音,这种亡国之音,这昭示着金陵衰落原因的曲子,现在还在被人唱着!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6

 内容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赏析: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该是何等威风!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象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7

 蟾宫曲·金陵怀古

 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

  创作背景

 此曲当作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当时卢挚在江东道廉访使任上。他来到金陵,登台远眺,眼见当年显赫一时的王、谢歌台,只剩下残阳下衰草凄迷,寒鸦哀鸣。面对着那寥落归帆,耳听着那呜咽胡笳,他感慨万分,写出了这支曲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记得六朝时的金陵,是多么显耀豪华!为何江令归来以后,竟满城衰败无花?隔江犹听亡国歌女的声声卖唱,台城远望秦淮河水的渺渺烟沙,问金陵旧时的豪门如今都在哪里?只见夕阳斜照下的一片枯草,飞来飞去的几点寒鸦;残霞掩映中的寥落归帆,伴着呜咽悲凉的胡笳。

  注释

 双调: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双调为元曲常用宫调。

 蟾宫曲: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小令兼用。又名“折桂令”“步蟾宫”“东风第一枝”。

 六代:指三国时的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它们都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历史上合称“六朝”。豪夸:竞相夸耀奢侈豪华。

 江令:指江总,陈代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人,仕梁、陈、隋三朝。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然而他却不理朝政,日与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艳词,荒嬉无度,时号“狎客”。

 玉树无花:即指由陈后主亲自创作的曲子《玉树后庭花》,它历来被看作是亡国之音。

 商女:歌女。

 台城:六朝时的禁城,三国时期为东吴后苑所在,遗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

 江左:即江东,今江苏一带,此专指金陵。风流故家:指六朝显赫一时的王、谢家族。

  赏析

 这是一支小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之作。全曲内容共分三个层次。

 开头三句为第一层,缅怀往昔。一般文人登临怀古,都是触景生情,面对江山发思古之幽情。这首小令一开始就将读者引入千年前的历史氛围中:“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在金陵建过都城的六个朝代,都竞相夸耀自己奢侈豪华。这层曲的意思是,在这六朝竞相夸耀奢侈豪华的金陵,当年陈朝的江总,回来后为什么再也听不到《玉树后庭花》的歌曲了呢?这就是说,六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已是繁华销歇,江河日下,并隐含有责备陈代君臣无度、误国害民的弦外之音。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写作者似仍沉浸在历史的反思之中,耳边仍萦绕着歌女们《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当登上台城纵情眺望之时,他眼前便展现出一片辽阔无垠的江淮原野。这就是:“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以上三句化用刘禹锡《台城》诗:“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最后五句是曲子的第三层,作者面对如画的大好河山,生发无限感慨。这一层曲词的意思是,试问当年世代相传的大贵族世家哪里去了?只剩下夕阳、衰草、寒鸦,一派深秋的黄昏景象。在晚霞的映照下,大江之中,归帆点点,凄凉寥落,胡笳呜鸣,显然已是元代蒙古人的天下!故国之思尽在不言中。这几句写得情景交融。

 综观这首词,含蓄凝练,工丽精巧,引用典故也顺应自然,显示了卢挚散曲创作明白如话、生动清丽的艺术风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