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解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双解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宜明论方》卷六方之双解散 31 双解散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36 用药禁忌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39 摘录 4 《疫痧草》方之双解散 41 组成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5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之双解散 51 组成 52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53 功能主治 6 《医方集解》方之双解散 61 组成 62 功效主治 6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64 各家论述 7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双解散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8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之双解散 81 双解散的别名 82 组成 83 制备方法 84 主治 85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86 双解散的临床应用 87 附注 9 《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方之双解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0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双解散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0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1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一方之双解散 111 组成 112 功能主治 11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2 《保命歌括》卷三方之双解散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3 《便览》卷一方之双解散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34 运用 14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双解散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5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双解散 151 组成 152 功效主治 153 附注 16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双解散 161 组成 162 功能主治 16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64 运用 17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双解散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8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方》之双解散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8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经验良方》之双解散 191 组成 192 功能主治 19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双解散 201 组成 202 功能主治 20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204 运用 205 各家论述 21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双解散 211 双解散的别名 212 组成 213 功能主治 214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215 运用 2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双解散 双解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uāng jiě sǎn

2 概述

双解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九首。

3 《宜明论方》卷六方之双解散 31 双解散的别名

通气防风散、通解散

32 处方

益元散、防风通圣散各七两[1]。

益元散210克 防风通圣散210克

33 制法

上药一处相和入拌匀。

34 功能主治

《宜明论方》卷六方之双解散功能解表清热,表里双解[1]。主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或小儿疱疹[1]。

功在内外双解,宣通气血。主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无问自汗,汗后杂病,但觉不快,及小儿疮疹;伤寒身热头疼,拘倦强痛,无问自汗无汗,憎寒发热,渴与不渴,伤寒疫疠,汗病两感,风气杂病,一切旧病发作;或里热极甚,腹满实痛,烦渴谵妄,下后未愈,或证未全,或中瘴气、马气、羊气及一切秽毒,并漆毒、酒毒、食一切药毒,及坠堕打扑伤损疼痛,或久新风眩头疼,中风偏枯,破伤风,洗头风,风痫病,或妇人产后诸疾,小儿惊风,积热,疮疡疹痘。

35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加葱白五寸、盐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1]。

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葱白15厘米,盐豉50粒,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温服。

36 用药禁忌

孕妇及产后月事经水过多,并泄泻者不宜服。

37 各家论述

《伤寒温疫条辨》:防风、麻黄以解表,薄荷、荆芥以清上,大黄、芒消以涤肠胃,滑石、栀子以利水道,桔梗、石膏以清肺胃之邪,而连翘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热为患,肝木主之,芎、归、白芍和肝血以息风热,而白术、甘草又所以健运脾土,能胜湿热御风火故也。方中倍用六一者,以伏气所蒸之湿热,半从肌表而泄,半从水道而利也。

38 附注

通气防风散、通解散(《直格》卷下)。

39 摘录

《宜明论方》卷六

4 《疫痧草》方之双解散 41 组成

大黄、玄明粉、葛根、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蝉蜕、枳壳、人中黄、桔梗[1]。

4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43 功能主治

《疫痧草》方之双解散主治烂喉痧,痧现隐约,喉烂气秽,神烦目赤,便秘,脉实者[1]。

主治痧隐约,喉烂气秽,神烦便闭,目赤,脉实,症势乍作,正强邪实者。

44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5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之双解散 51 组成

当归、白芍药、川芎、防风、大黄、薄荷叶、连翘各五分,石膏、桔梗、黄芩各八分,桂枝、荆芥穗各二分,滑石二钱四分,甘草一钱[1]。

52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1]。

53 功能主治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之双解散主治痘疮表里俱实者。[1]

6 《医方集解》方之双解散 61 组成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各五钱,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三两,加生姜、葱白煎[1]。

防风通圣散去大黄、芒消。

62 功效主治

《医方集解》方之双解散主治表里俱热而不便秘者[1]。

功在表里双解,和血调气。

6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葱白,水煎服[1]。

64 各家论述

麻黄、防风、荆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黄芩、栀子、连翘、石膏、滑石以解里,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甘草、白术以调气,故曰双解。

7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双解散 71 组成

大黄6钱,滑石6钱,牙皂1钱,甘草1钱。

72 功能主治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双解散主治二便闭,实证者。

8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之双解散 81 双解散的别名

双解汤

82 组成

辣桂1分,川大黄1分,白芍药1分,泽泻1分,牵牛(炒,取末)1分,桃仁(去皮,炒干)1分,甘草半分。

83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4 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之双解散主治便毒,内蕴热气,外挟寒邪,精血交滞,肿结疼痛,大小便秘者。

85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5片,水煎,食前服,1日2次。先小便快,热从小便出,后大便利,皆是稠毒。

86 双解散的临床应用

便痈《外科发挥》:一男子便痈肿痛,发寒热,以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止;以双解散,二剂而消。

87 附注

双解汤(《普济方》卷二九○)。

9 《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方之双解散 91 组成

升麻葛根汤、消风散加玄参、黄芩、薄荷。

92 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方之双解散主治喉病虚热。

9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双解散 101 组成

防风5分,川芎5分,当归5分,白芍5分,大黄5分,薄荷叶5分,连翘5分,石膏8分,桔梗8分,黄芩8分,山栀2分,荆芥穗2分,滑石2钱4分,甘草1钱。

102 功能主治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双解散主治痘疮表里俱实。

10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

11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一方之双解散 111 组成

杏仁2钱,芍药2钱,甘草2钱,车前子(微炒)2钱,泽泻2钱,大黄2钱,干姜(炮)2钱,滑石2钱。

112 功能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一方之双解散主治便痈。内蕴热毒,外挟寒邪,或交感强忍,以致精气郁结,疼痛,大小便涩。

11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水2盏,煎8分,空心服。

12 《保命歌括》卷三方之双解散 121 组成

防风通圣散去消、黄合益元散加香薷。

122 功能主治

《保命歌括》卷三方之双解散主治伤寒、温暑热病在表,头痛身热,肢体痛,邪热有余。

12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葱为引。

13 《便览》卷一方之双解散 131 组成

防风、川芎、羌活、荆芥、甘草、薄荷、石膏、滑石、连翘、白术、枳壳、栀子、桔梗、前胡、麻黄、白芍。

132 功能主治

《便览》卷一方之双解散主治伤寒温暑热,病在表,头痛身热,肢体疼痛。

13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葱3枝,煎服。

134 运用

汗后身静内热,去麻黄、荆芥、羌活、葱、姜之类;67日大便燥者,加大黄、芒消。

14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双解散 141 组成

柴胡、干葛、荆芥、薄荷、黄芩、玄参、石膏、知母、甘草、桔梗、防风。

142 功能主治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双解散主治阳明少阳,先伤积热,又冒表邪,郁于上焦,咽喉作痛。

15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双解散 151 组成

羌活、葛根、柴胡、防风、荆芥、石膏、黄芩、滑石、山栀、连翘、知母、甘草、桔梗。

152 功效主治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双解散功在和解表里。主治发狂,外有表邪壅闭,内有积热。

153 附注

无汗,脉浮数,先以羌活冲和汤散表,后以双解散和解表里。

16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双解散 161 组成

防风、羌活、白芷、苏梗、陈皮、独活、柴胡、甘草、香附、川芎、芍药各等分。

162 功能主治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双解散主治痘为风邪所闭,疮不起,发咳嗽,恶风,自汗,战栗。

16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

164 运用

风邪束甚,加麻黄。

17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双解散 171 组成

麻黄、防风、荆芥、苏荷、前胡、当归、白芍、黄芩、石膏、黑栀、连翘。

172 功能主治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双解散主治一切风寒湿热,内外邪毒所伤,血气两郁,咳嗽舌干,壮热。

18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方》之双解散 181 组成

山茵陈1两,麻黄1两,石膏1两(研),川大黄1两(湿纸裹煨)。

182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方》之双解散主治四时伤寒并时气两感。头痛口干,烦渴,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

18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荆芥茶调下,不拘时候。

184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

19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经验良方》之双解散 191 组成

升麻半两,干葛半两,甘草半两,荆芥半两,蔓荆子半两,薄荷半两,天麻半两,僵蚕半两,知母半两,贝母半两。

19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经验良方》之双解散主治伤寒浑身壮热,气粗,烦渴多汗。

19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葱白1茎,煎至5分,去滓温服。小儿分作3服。

1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0 《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双解散 201 组成

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升麻1两,干葛1两半,白芍药1两半,甘草1两半,陈皮(不去白)2两,香附子(炒去毛)3两,紫苏叶2两半。

202 功能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双解散主治四时伤寒,疫疠,风温,湿温,不问阴阳二证,表里未辨,发热恶寒,头疼项强,腰背拘急,肢节疼重,呕吐喘嗽,鼻寒声重,目睛眩疼,烦躁引饮,往来寒热,已经汗下,病势愈甚,用药错误,坏证恶候及不服水土,山岚瘴疟,妇人血虚发热。

20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个,煎7分,通口服。如要出汗,加葱白3寸,淡豉14粒,连投23服,略以被覆汗出,不拘时候。

204 运用

春、夏,加蒿本、白芷各1两。

205 各家论述

此方乃四君子汤、升麻汤、香苏散合而为一。四君子汤主气;升麻汤解肌发散,退热解表;香苏散助二药之表里。此药性稍凉,有热者宜服之。居南方瘴地或冬多愆阳,当并服取效。若体性有寒及坏证已虚者,恐亦难用。大抵有虚寒人,只服人参,多亦能助寒;有实热人,只服白术,多亦能增热。此药内有干葛、升麻、香附子之类,性寒为多,自当审之。

21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双解散 211 双解散的别名

防风通圣散

212 组成

防风、荆芥、连翘、甘草、桔梗、黄芩(酒炒)、赤芍、薄荷、归尾、麻黄、川芎、滑石(水飞)、石膏(煅过)、天花粉、牛蒡子、栀子(酒炒)、白术。

213 功能主治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双解散主治痘发热,头面先肿者,名大头风。

214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桃仁去皮尖为引,水煎,热服。

215 运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瘾疹的穴位 2 治疗风瘾疹的方剂 3 治疗风瘾疹的中成药 4 风瘾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瘾疹 1 拼音

fēng yǐn zhěn

2 英文参考

urtica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风瘾疹为病名[1]。即隐疹[1]。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风瘙瘾疹、风疹块[2]。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或由于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2]。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则成块成片,剧烈瘙痒,时隐时现[2]。如疹色红赤,灼热、舌红、脉浮数者,属风热;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为气血亏虚[2]。风热者,内服消风散;风寒者内服荆防败毒散;日久反复发作气血虚弱者,服当归饮子加减[2]。外用香樟木或蚕砂,1~2两,煎汤熏洗,或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2]。相当于荨麻疹[2]。

4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强盛的风邪·大风 4 血虚生风·大风 5 疠风·大风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大风的穴位 2 治疗大风的方剂 3 治疗大风的中成药 4 大风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大风 大风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à fēng

2 概述

大风 :1强盛的风邪;2血虚生风;3疠风。

3 强盛的风邪·大风

大风指强烈的风邪[1]。《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4 血虚生风·大风

大风指血虚生风[1]。《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大风在身,血脉偏虚。”

5 疠风·大风

大风即疠风[1]。《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疠风为慢性传染性皮肤病之一[2]。《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 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麻风、风癞、血风[2]。由体虚感受暴疠风毒,邪滞肌肤而发;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初起患处麻木不仁,次发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以及足底穿溃等重症[2]。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虫[2]。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或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久病体虚可兼服何首乌酒[2]。外治用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2]。必须隔离治疗[2]。

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猝痖的病因病机 41 风寒外袭 42 风热侵袭 5 猝痖的症状 6 诊断 7 需要与猝痖相鉴别的疾病 8 猝痖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寒外袭 8111 症状 8112 证候分析 8113 方药治疗 81131 治法 81132 方药 81133 中成药 8114 针灸治疗 8115 外治法 812 风热侵袭 8121 症状 8122 证候分析 8123 方药治疗 81231 风热邪毒在肺卫 81232 邪热壅盛,胃腑热盛 8124 草药 8125 中成药 8126 外治法 81261 吹药 81262 含法 81263 含漱 81264 蒸气吸入 8127 针灸治疗 81271 针刺 81272 耳针 82 饮食疗法 83 导引法 831 喉症失音的 法 832 咽喉疼痛的 833 咽喉保健导引法 84 医案 9 猝痖患者日常保健 10 关于喉瘖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猝痖的穴位 2 治疗猝痖的方剂 3 治疗猝痖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猝痖 1 拼音

cù yǎ

2 英文参考

acute hoarseness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猝痖为病证名[1]。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即暴瘖[1]。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暴瘖,猝痖也。”

急喉瘖(acute hoarseness disease)为病证名[2]。又称暴瘖(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猝痖(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是指以突然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3]。属喉瘖一种[4]。因其证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而得名[4]。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2]。本病以冬春两季的发病率较高,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从事使用嗓音较多职业的人发病率较高,可并发咳喘等症。小儿急喉瘖易致急喉风。

《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

猝痖与西医的急性喉炎相类似[4]。可见于西医的急性喉炎、痉挛性失音等[2]。

4 猝痖的病因病机

猝痖多属实证,卒然而起[5]。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2]。

猝痖是由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肺气壅塞,气机阻滞,声户肿胀,开合不利而致。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日:“瘖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痦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

41 风寒外袭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瘖不能言及瘖哑失声,皆风所为也。”

《证治准绳·幼科》卷九:“此亦为风冷所客,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

风寒外袭,客于肺系,肺气壅遏,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也致声门开合不利而为本病[4][5]。

风寒之邪侵袭,先伤皮毛,肺卫失宣,肺气壅遏,气道不清,气机不利,致使脉络壅阻,气血滞留,声户开合不利,则声音嘶哑或失音。

42 风热侵袭

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伤于肺,肺气不宣,邪热上蒸结于喉咙,气血壅滞,脉络痹阻,以致喉部肌膜红肿,声门开合不利,而为喉瘖[4]。若邪热较盛,灼津为痰或素有痰热,痰热邪毒结聚于喉咙,气道壅塞,更可发展为急喉风[4]。小儿因脏腑娇嫩,喉腔较窄,患有急喉瘖,尤易引致急喉风[4]。

若风热之邪侵袭,或寒邪化热,侵犯咽喉,内犯肺胃,引动肺胃积热循经上蒸,风火热毒结于喉窍,与气血搏结,以致脉络壅阻,声户开合不全,声出不利而声音嘶哑。

5 猝痖的症状

突然失音或语音嘶哑[2]。

猝痖的主要症状为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一般发病较急,兼有其他感邪症状,局部检查见声带红肿[4]。

6 诊断

急喉瘖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症状。起病较急,咽喉干燥灼热微痛,自觉讲话困难而乏力,咯痰不爽。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纳差,便结等症状。

检查可见喉部粘膜呈弥漫性对称性充血,声带充血肿胀,有时可见声带有粘膜下出血,发声时声带闭合不全。

7 需要与猝痖相鉴别的疾病

猝痖须注意与肝郁失音、喉白喉相鉴别:

肝郁失音,失音骤然发生,但声带检查无红肿变化,全身尚有肝气郁结的其他症状表现,可资鉴别[4]。

喉白喉,患者多为小儿,声嘶显著,咳嗽呈犬吠样,神情萎糜,脸色苍白,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易发生喉梗阻,咽喉部检查发现有不易剥落的白膜,白膜处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查出白喉杆菌。

8 猝痖的治疗

治疗上,邪毒在肺卫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喉,若邪热盛,胃腑积热者,则宜泄热解毒。

《杂病广要·瘖》: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痰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含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81 辨证治疗 811 风寒外袭

喉瘖·风寒袭肺证(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cold assaulting lung)是指风寒袭肺,以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咳嗽声重,声带淡红肿胀,伴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喉瘖证候[3]。

8111 症状

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咽不利,咽喉痒,咳嗽声重,声带淡红肿胀,伴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3][4]。

检查见喉关及关外可无红肿,喉部微红肿,声带色淡白或淡红,闭合不全[4]。

8112 证候分析

风寒邪毒,壅遏于肺,肺气失宣,寒邪凝聚于喉,致其声门开合不利,故卒然声音不扬,甚则音哑;气血遇寒则凝滞,故见喉部微红肿,声带色淡;寒邪波及于咽,则咽喉微痛,吞咽不利;肺气不利而上逆,故见咳嗽不爽;鼻为肺窍,风寒犯肺,故鼻窍不利而鼻塞流清涕。肺合皮毛,寒束肌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不渴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为风寒在表之象[4]。

8113 方药治疗 81131 治法

辛温散寒,疏风解表,宣肺开音[4]。

81132 方药

可用六味汤[备注]六味汤(《喉科秘旨)):桔梗、甘草、薄荷、荆芥穗、防风、僵蚕加苏叶、杏仁、蝉衣等治疗:方中荆芥、防风、苏叶、薄荷祛风解表,辛散风寒,桔梗、甘草、杏仁、僵蚕宣肺化痰利咽喉,蝉衣祛风开音[4]。咳嗽痰多加法夏、白前[4]。

六味汤(屠燮程《喉科秘旨》)加减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苏叶10克,薄荷6克(后下),僵蚕10克,蝉蜕6克。水煎服。若咳嗽痰多者,加北杏10克、法夏12克、白前12克。

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5]。

81133 中成药

午时茶,口服,每次1块或1袋。

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通宣理肺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8114 针灸治疗

取合谷、尺泽、列缺等穴,针用泻法,以散风寒,或用悬灸法[4]。

8115 外治法

用苏叶、藿香、佩兰、葱白各适量煎水作蒸气吸入,有芳香通窍、疏风散寒作用[4]。

812 风热侵袭

喉瘖·风热犯肺证(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iling lung)是指风热犯肺,以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伴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瘖证候[3]。

喉瘖·痰热壅肺证(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是指痰热壅肺,以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喉黏膜及室带、声带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伴咳嗽痰黄、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瘖证候[3]。

8121 症状

病初起,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音低而粗,声出不利,或喉内有灼热疼痛感[4]。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伴发热,微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等,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等症状[4][3]。

若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症状加重,声嘶,甚则语音难出,喉痛增剧,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引饮,口臭,腹胀,痰黄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而数[4]。

痰热壅肺,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喉黏膜及室带、声带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伴咳嗽痰黄、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3]。

8122 证候分析

喉为肺系,声音之门户,风热邪毒壅滞于肺,肺气不降而上逆,故干痒而咳[4]。

邪热蕴结于喉,脉络痹阻,使声门开合不利,则音低而粗,声出不利,甚至声嘶,语音难出[4]。

热灼肌膜,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故见喉部灼热疼痛而红肿,甚则喉痛增剧,声带由淡红转至鲜红[4]。

喉部有**点状分泌物,乃里热炽盛,煎炼津液而成[4]。

吞咽困难,为喉部红肿波及咽部之故[4]。

由于病在咽喉之深处,故喉关及关外红肿不明显[4]。

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肺卫,以致营卫不调,故见发热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4]。

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4]。

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身壮热,口臭,腹胀,热伤津液,则口渴引饮,痰稠而黄[4]。

热结于下,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4]。

舌红苔黄厚,脉洪大而数,为里热炽盛之象[4]。

8123 方药治疗

宜辛凉疏散,可选用银翘散[备注]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治疗[5]。

81231 风热邪毒在肺卫

治宜疏风清热,利喉开音,可选用疏风清热汤[备注]疏风清热汤(经验方):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加蝉衣、千层纸治疗: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可清邪热,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配用蝉衣、千层纸,而利喉开音[4]。

疏风清热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千层纸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蝉蜕6克。水煎服。若肺胃热盛者,则去荆芥、防风,加栀子12克、玄参15克、瓜蒌仁15克、大黄10克(后下)。痰多粘稠者,加浙贝母12克、天竹黄12克、前胡10克。

81232 邪热壅盛,胃腑热盛

治宜泄热解毒,利喉开音,选用清咽利膈汤[备注]清咽利膈汤(《喉症全科紫珍集》):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牛蒡子、防风、荆芥、玄明粉、玄参、金银花、大黄加蝉衣、千层纸、胖大海,以泻火解毒,助以通便,使热从下泄,达到清利咽喉,消肿止痛开音目的[4]。

若无大便秘结,或服药后大便已通畅,可去大黄、芒硝[4]。

因热已传里无表证者,去荆芥、防风[4]。

若痰涎多,可选加贝母、天竺黄、瓜蒌、前胡、竹茹等清热化痰药物[4]。

若有呼吸困难症状出现者,按急喉风处理[4]。

8124 草药

宜解表清热,解毒消肿,可用穿心莲、野菊花、五指柑、金锁匙、苦地胆备15 g,土牛膝根、羊蹄草各30 g,水煎服[4]。

8125 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粒,每日2~3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

中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黄连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8126 外治法 81261 吹药

用冰硼散、珠黄散等药吹喉,每日5~6次,以清热消肿,化痰利喉[4]。

81262 含法

含服六神丸或铁笛丸,每日3~4次,以解毒消肿,止痛利喉[4]。

81263 含漱

用漱口方含漱,以清洁咽喉[4]。可用内服药渣再煎,取药液含漱。

81264 蒸气吸入

用薄荷、藿香、佩兰、金银花、菊花等各适量,煎水,作蒸气吸入,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以芳香通窍,疏风清热[4]。

或用以上药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作超声雾化喷喉。

8127 针灸治疗 81271 针刺

针刺合谷、尺泽、天突等穴,用泻法,以泻肺利喉开音[4]。

81272 耳针

取神门、咽喉、肺、平喘等穴,每次2~3穴,针刺留针15~20 min[4]。

82 饮食疗法

橄榄煲萝卜:萝卜500~1000克,橄榄250克,煎汤代茶,分多次服。

无花果冰糖水:无花果30克,冰糖适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连服3~5天。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净放人碗内,加冰糖适量调味,冲入沸水,加盖焗半小时左右,慢慢饮用。隔4小时可再泡一次,每口2次。

干冬菜煲粥:干冬菜30~50克,大米50克,加水适量煲粥,用花生油少许调味服食。

83 导引法 831 喉症失音的 法

取穴部位重点在人迎穴、天突穴,局部敏感压痛点及咽喉部三条侧线(第一条侧线在喉结旁开一分处直下,第三条侧线在喉结旁开一寸半处直下;第二条侧线在第一、三条侧线中间),操作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于患者咽喉部三条侧线施行一指推法或拿法,往返数次,也可配合揉法。然后在人迎、天突穴及敏感压痛点处采用揉法,手法要求轻快柔和,不可粗暴用力。[6]

832 咽喉疼痛的

取穴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喉结两旁及天突穴处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数次。再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6]

833 咽喉保健导引法

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6]。具有防治喉痹,暴哑的作用[6]。

《红炉点雪》卷四:“平时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怠虑,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之功也。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

84 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八:张路玉治一西客,触寒来苏,忽然喘逆声瘖,咽喉肿痛。察其形体丰盛,饮啖如常,切其脉象浮软,按之益劲,此必寒包热邪,伤犯肺络也。遂以麻杳甘石汤加半夏、细辛、加大剂藏蕤,二服喘止声出,但呼吸尚有微瘖,更与二陈加枳、桔、藏蕤,二服,调理而安。

《慈溪魏氏验案》:某正月由慈赴泸,舶中感风,鼻塞身倦,自以为虚,欲思进补,适有友人,馈以关东参汁糖,据称其性大补,投其所好,每日食之。不知甜粘滋补,最易恋邪,以致客肺之邪,塞滞不去,因而咽喉哽塞,呼吸不爽,语声不扬,微咳有痰,且睛微黄,脉软舌红,苔薄白。肺痹气塞,遂成失音,所谓金实则不鸣也。恙为伤风误补,治宜轻清开上,若再进滋补,有造成虚劳之虞。冬瓜仁四钱,生苡仁四钱,桃仁三饯,淡竹叶三钱,蝉衣一钱半,薄荷一钱,瓜蒌皮三钱,川贝母一钱半,枇杷叶三片去毛。

次诊;肺痹气塞,声嘶不扬,胸阎,乍寒乍热,脉软,青质淡红,苔薄白,拟清轻开闭,水芦根八钱,冬瓜仁四钱,生苡仁四钱,桃仁三钱,全瓜萎五钱,桑叶三钱,苦桔梗一钱,生甘草一钱。

三诊:音嘶稍扬,肺燥气逆,清肃之令不仁,拟甘寒生液,润燥开音法。生蛤壳四钱,生玉竹三钱,原麦冬三钱,大生地四钱,天冬三钱,生甘草一钱,地骨皮三钱,牛蒡子三钱,粉沙参三钱,知母二钱,天花粉三钱,紫菀三钱。

四诊:咳止声扬,咽咽如常,胃纳甚强,脉滑舌红,拟清补肺胃阴液,轻宣气机,北沙参三钱,生甘草一钱,冬瓜仁三钱,川贝母二钱,桑叶二钱,紫菀三钱,玉蝴蝶七对,挂金灯七只。

服药二荆,语声响亮,病愈。

9 猝痖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减少发音,尤忌大声呼叫,使声门得以休息,防止加重病情[4]。

禁食辛燥 及苦寒食物[4]。宜食生津润肺,滋水制火,忌苦寒及辛烈动火之品。

坚持体育锻炼,妥善安排作息时间,积极治疗鼻腔及口腔疾病。

10 关于喉瘖

喉瘖(hoarseness disease)为病证名[5]。见《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是指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3]。瘖同喑[5]。喉瘖即失音[5]。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瘖者,谓有言无声,非绝然之不语也[5]。”

临床上常可分为暴瘖、久瘖[5]。

此外舌瘖是由中风舌强转动不灵,语言謇涩,而喉咽声音如故[5]。

聋哑人因耳聋,不会说话,不属于喉瘖[5]。

详见喉瘖条。

11

目录 1 拼音 2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连翘饮子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连翘饮子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玉机微义》卷十五:连翘饮子 31 连翘饮子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连翘饮子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银海精微》卷下 41 组成 42 主治 43 连翘饮子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连翘饮子 1 拼音

lián qiào yǐn zǐ

2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连翘饮子

21 处方

连翘 川芎 栝楼仁 皂角刺 橘叶 青皮 甘草节 桃仁各6克

22 功能主治

化痰散结,活血解毒。治痰瘀壅阻而成之乳痈,乳内结核。

23 连翘饮子的用法用量

上药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服。

24 摘录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3 《玉机微义》卷十五:连翘饮子

31 连翘饮子的别名

连翘橘叶汤、连翘饮

32 处方

青皮、瓜蒌仁、桃仁、橘叶、川芎、连翘、甘草节、皂角针各等分。

33 功能主治

乳痈、乳内结核及瘰疬。

34 连翘饮子的用法用量

连翘橘叶汤(《疡科选粹》卷四)、连翘饮(《中国医学大辞典》)。

已破者,加参、耆、当归;未破者,加柴胡。

35 摘录

《玉机微义》卷十五

4 《银海精微》卷下 41 组成

连翘、当归、菊花、蔓荆子、甘草、柴胡、升麻、黄芩、黄耆、防风、羌活、生地黄各等分。

42 主治

目中恶翳与大眦隐涩小眦紧,久视昏花,近风有泪。

43 连翘饮子的用法用量

食后服。

古籍中的连翘饮子 《济阴纲目》:[卷之十四乳病门]吹乳痈肿

禀实性躁,怀抱久郁,左乳内结一核,按之微痛,以连翘饮子二十余剂,少退,更以八珍加青皮、香附、桔梗、贝

《婴童百问》:[卷之四]胎疾第三十一问

缩,眼常斜视,身常掣跳,皆由胎中受热,宜速与大连翘饮子,解散诸热,次与消风散数服无恙。其胎惊、胎风、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胸部(九)]乳痈乳巖

以醇酒三升,煎取二升。时时饮之,痛不可忍立止。连翘饮子治乳痈连翘川芎栝蒌皂角针橘叶青皮甘草节桃仁(各

《立斋外科发挥》:[卷八]乳痈(附乳巖,并男子乳痈)

性躁,怀抱久郁,左乳内结一核不消,按之微痛,以连翘饮子二十余剂,稍退;更以八珍汤加青皮、香附、桔梗、

《婴童百问》:[卷之一]噤风撮口脐风第三问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解围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解围汤 1 拼音

jiě wéi tāng

2 处方

人参5钱,熟地1两,山茱萸5钱,当归1两,茯神5钱,生枣仁5钱,柴胡1钱,白芍1两,远志2钱,半夏2钱,玄参3钱,菖蒲1钱。

3 功能主治

止肾热,散心寒,舒肝郁。主心肾不交,寒热时止时发,1日45次以为常,热来时躁不可当,寒来时颤不能已。

4 解围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2剂寒热减半,躁颤亦减半;再服2剂,前症顿愈;再服2剂,不再发。

5 摘录

《辨证录》卷六

古籍中的解围汤 《辨证录》:[卷之六]火热症门(十六则)

,必须使其不寒,欲肾之不颤,必须使其不热。方用解围汤∶人参(五钱)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当归(

《解围元薮》:[卷一三十六疯六经分属]鸡爪风

阴阳所损成患,以大麻汤,真方夺命丹大消风散等方治之,兼补气血清阳养元为上。《解围元薮》明沈之问公元1

《解围元薮》:[卷一三十六疯六经分属]白癜风

新青布衫紧著睡一夜,大汗出,明早热汤沃之,其斑俱脱在汤内,不发矣。《解围元薮》明沈之问公元1550年

《解围元薮》:[卷一三十六疯六经分属]壁泥风

为风症之恶疾。故凡风之白色者,皆不易治,以补旧汤,奇效丹等方治之。《解围元薮》明沈之问公元1550年

《解围元薮》:[卷一三十六疯六经分属]血风

目录 1 拼音 2 《医方类聚》卷一○一引《澹寮》 21 方名 22 香附六一汤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香附六一汤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香附六一汤 1 拼音

xiāng fù liù yī tāng

2 《医方类聚》卷一○一引《澹寮》 21 方名

香附六一汤

22 香附六一汤的别名

香附甘草散、香附六一散

23 组成

香附子6两,甘草1两。

24 主治

胸烦痞满。

25 香附六一汤的用法用量

任意点服。

2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7 附注

香附甘草散(《医统》卷五十引丹溪方)、香附六一散(《医抄类编》卷十三引丹溪方)。

古籍中的香附六一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六胃脘痛]药方

(丹溪)白螺丸治痰积。白螺蛳壳()滑石苍术栀子仁香附子(童便浸)南星(制)枳壳(炒**)青皮木香半夏

《外科理例》:[卷四]胁疽一百十二

脓。即此症也。及按其肿处即起。是脓成。遂浓煎黄六一汤。令先饮二钟。然后针之。脓出数碗。虚症并至。遂

《张氏医通》:[卷十四]衄血门

下)苏子降气汤(七气汤下)归脾汤(保元汤下)黄六一汤(保元汤下)生脉散(方祖)消风散(咳嗽门)调胃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流注论第二十五

)水二钟,煨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黄六一汤黄六一汤甘草加上人参三味奇流注脓多并作渴更兼烦

《医学正传》:[卷之四]胃脘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白游风的方剂 2 治疗白游风的穴位 3 治疗白游风的中成药 4 白游风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白游风 1 拼音

bái yóu fēng

2 英文参考

acute angioneurotic ede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白游风为病证名[1]。见《医门补要》卷中。即赤白游风色白者[1]。赤白游风多为脾肺燥热,或表气不固,风邪袭于腠理、风热壅滞,营卫失调所致[2]。见《保婴撮要》卷十二。滞于血分则发赤色,名赤游风;滞于气分则发白色,名白游风[2]。临症常突然发作,游走不定,皮肤光亮、浮肿,形如云片,触之坚实,自觉灼热,麻木及轻度微痒,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或胸腹,肩背等处[2]。一般无全身症状,但亦可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2]。治宜散风清热利湿,佐以调和营卫,内服消风散化裁,外用玉露散或金黄散外敷[2]。相当于血管神经性水肿[2]。

4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