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疟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阳疟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三阳疟·阳疟 5 在表、在阳、在气、在腑之疟·阳疟 6 关于疟疾 7 疟疾分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阳疟的穴位 2 治疗阳疟的方剂 3 治疗阳疟的中成药 4 阳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阳疟 1 拼音

yáng nuè

2 英文参考

yang mala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阳疟为病证名,有两个义项:1三阳疟;2在表、在阳、在气、在腑之疟。

4 三阳疟·阳疟

阳疟为病证名[1]。指三阳疟[1]、三阳经疟。见《类证治裁·阴疟》。《类证治裁·阴疟》:“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三阳疟多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三阳经疟即疟疾之发于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2]。《症因脉治》卷四: “疟疾者,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大约巳午未三时者多。若一日一作,太阳、少阳也;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伸欠、恶寒头痛,太阳也;发热口渴,阳明也;有寒有热,呕而口苦,少阳也。日中三阳得令,其病即发;日夕三阳时令退而病解。”

5 在表、在阳、在气、在腑之疟·阳疟

阳疟泛指在表、在阳、在气、在腑之疟[1]。见《医学入门·疟》。阳疟与阴疟相对,阴疟泛指在里、在阴、在脏之疟[3]。

《医学入门·疟》:“疟疾先要阴阳定。阳为外感邪气,其间阳为风暑,有汗;阴为寒湿,无汗。阴为内伤正气虚,其间阳为气虚,阴为血虚。阳为升,发在春夏;阴为降,发在秋冬。阳为腑,邪浅与荣卫并行,一日一发;阴为脏,邪深横连募原,不能与正气并行,故间日蓄积乃发,或三四日一发,久则必有疟母。阳为日发,邪浅,荣卫昼行背与脊故也;阴为夜发,邪深,荣卫夜行胸与腹故也。又有二日连发住一日者,及日夜各一发者,乃气血俱受病也。阳为子时至巳,阴为午时至亥,如发寅卯而退于申未,或发未申而退于子丑,皆谓之阴阳不分,须随症用药,趱卑或移时分定阴阳,然后阳疟截住,阴疟升散。”

6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4][5])为病名[6][7]。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7]。俗称打摆子[6]。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8]。多发于夏秋季节[8]。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9]。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7][10]。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9]。

详见疟疾条。

7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7][10]。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7][10]。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7][10]。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7][10]。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7][10]。

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温疟·牝疟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43 证候分析 44 温疟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 4411 治法 4412 方药 442 针灸治疗 4421 治法 4422 选穴 4423 随证配穴 4424 刺灸方法 4425 方义 443 饮食疗法 4431 治法 4432 推荐食材 4433 推荐食疗方 5 寒疟·牝疟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 53 证候分析 54 寒疟的治疗 541 方药治疗 5411 治法 5412 方药 542 针灸治疗 5421 治法 5422 选穴 5423 随证配穴 5424 刺灸方法 5425 方义 543 饮食疗法 5431 治法 5432 推荐食材 5433 推荐食疗方 6 关于疟疾 7 疟疾分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牝疟的方剂 2 治疗牝疟的穴位 3 治疗牝疟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牝疟 1 拼音

pìn nuè

2 英文参考

chronic malaria manifested as sthenia of yincol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igid mala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牝疟为病名[1]。疟疾之一[1]。

4 温疟·牝疟

牡疟又称温疟、瘅疟[2]。是指以但热甚而寒微,或但热而无寒,少气烦闷,手足热而欲呕,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发作时,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3]。

41 病因病机

外感疟邪,或疟邪内伏,又值天暑酷炎,暑盛入里,热灼肠腑,则变发痢疟[3]。

42 症状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4][3][5]。

43 证候分析

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由于素体阳盛而复感疟邪,或夏伤暑邪,暑热内蕴,里热炽盛。阳盛则热,故见发病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热盛伤阴,故口渴引饮,便秘尿赤。夏暑贪凉,兼感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和,以致汗出不畅。邪热与阳气相争,故骨节酸楚。邪盛上炎,则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均属热盛于里之象。[4][3][5]

44 温疟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

[4]

4411 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4412 方药

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备注]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方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加味。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和解祛邪。若热多寒少,气短,胸中烦闷不舒,汗多,且无骨节酸痛者,为热势较盛而津气两伤,可改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加味治疗。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斟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442 针灸治疗

[3]

4421 治法

清热透邪,辟秽截疟。

4422 选穴

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4423 随证配穴

先热后寒者,加公孙。

4424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陶道、委中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4425 方义

大椎、陶道为治疟效穴。曲池、外关、后溪分属手三阳经,相伍为用,以疏理阳经气血、清泻气分湿热,亦可防治热陷心包。委中以清热辟浊。

443 饮食疗法 4431 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5]。

4432 推荐食材

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5]。

4433 推荐食疗方

[5]

1.知母玉竹葛根饮:知母15g,玉竹30g,葛根30g。上三味,煎汤饮,每日2次。  2.地精饮:生地黄30g,黄精30g。上二味,煎汤饮,每日2次。

3.西瓜汁茶(《中医传染病学》):新鲜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频服。

5 寒疟·牝疟

牝疟又称寒疟(cold malaria[2]),是指以寒热定时而发,寒多热少,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或喜热饮,胸胁痞闷,欲吐不吐,精神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因阳虚阴盛,多感阴湿所致[1]。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多,不热,但惨戚振栗,病以时作,此以阳虚阴盛,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名曰牝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3]。

51 病因病机

寒疟因素体脾不化湿,湿浊内盛,疟邪侵入,又正值暑湿之季,兼感暑湿邪,暑湿夹杂,诱疟而发[3]。

52 症状

寒疟发作时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4][3][5]。

53 证候分析

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寒邪挟湿,阻遏阳气,故见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寒湿内困,脾胃失于健运,气机不畅,故致胸闷脘痞。苔白腻。脉弦,为寒湿内阻之象。[4][3][5]

54 寒疟的治疗 541 方药治疗

治疗寒疟可方用蜀漆散、柴胡桂枝干姜汤等[1]。

5411 治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4]。

5412 方药

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备注]柴胡桂枝于姜汤(《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炙甘草合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前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花粉、牡蛎软坚散结。汗出不畅者,当去牡蛎。但寒不热者可去黄芩苦寒之品。后方用常山、槟榔、草果、厚朴、青皮、陈皮、甘草以理气祛痰,散寒化湿。适用于痰湿偏重之寒疟,有较好的截疟作用。[4]

542 针灸治疗

[3]

5421 治法

温宣少阳,祛寒截疟。

5422 选穴

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

5423 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内关。

5424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亦可加灸。

5425 方义

温补大椎、至阳等督脉穴,以温通诸经阳气,温宣少阳,而祛寒截疟。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更配治疟要穴间使,可调和少阳、振奋心神。

543 饮食疗法

[5]

5431 治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5432 推荐食材

干姜、甘草、草果、厚朴花、青皮、橘皮等。

5433 推荐食疗方

1.蒜头椒叶汤:取蒜头一颗,鲜辣椒叶100g。用500mL的水煮成汤,每日2~4次。

2.草姜泥:草果15g,生姜2片。草果研为细粉,生姜榨汁,共搅泥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兑温开水顿服。

3.温脾饮(《普济方》):橘皮12g,乌梅30g,人参1g,大枣100g,甘草6g,草果6g,生姜5片。上洗净,分作五服。纸裹,以盐少许煨香熟,去纸,加水500mL,煎取20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6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2][6])为病名[7][8]。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8]。俗称打摆子[7]。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4]。多发于夏秋季节[4]。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3]。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8][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3]。

详见疟疾条。

7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疟疾大致分类如下[8][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8][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8][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8][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8][9]。

8

目录 1 拼音 2 《饲鹤亭集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三阴疟疾膏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三阴疟疾膏 1 拼音

sān yīn nuè jí gāo

2 《饲鹤亭集方》 21 方名

三阴疟疾膏

22 组成

常山2两,槟榔2两,法半夏1两,南星1两,附子1两,炮姜5钱,芥子4两,麻油2斤。

23 功效

行十二经络,追散风寒,祛一切气,消周身痰沫。

24 主治

一切疟疾。三阴久发,疟母内结,中气虚衰,湿痰久缠,服药无效者。

25 三阴疟疾膏的用法用量

先将此药1丸填满脐中,次以膏药烘热盖之,不令泄气。

26 制备方法

如法炼膏。再用白川1两,肉桂1钱,麝香1钱,共为细末,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27 用药禁忌

忌食鸡、羊、面、蛋一切发物。

古籍中的三阴疟疾膏 《儿科要略》:[第八章·疟痢论治]第二节·疟疾述要

人类历史上的5种严重疾病,每次爆发都是灾难

疾病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天敌。盘点一下人类历史上几次严重的疾病

5,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几种类似疾病中的任何一种。这个名字来自希腊语,意思是烟熏或朦胧,描述受斑疹伤寒影响的人的心态。这种疾病的第一个可靠描述出现在1489年西班牙摩尔人格拉纳达的围攻期间。这些描述包括描述发烧和手臂,背部和胸部上的红点,谵妄进展,坏疽疮和腐烂的肉的臭味。在围困期间,西班牙人失去了3000人参加敌人行动,但另有17,000人死于斑疹伤寒。流行病发生在整个欧洲,从16世纪到19世纪,发生在英国内战,三十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在三十年战争中,估计有800万德国人被鼠疫和斑疹伤寒摧毁。

4,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以埃博拉河命名,埃博拉河首次发现了发烧的爆发。病毒的特征在于长丝,并且具有类似于马尔堡病毒的形状,也在丝状病毒科中,并且具有类似的疾病症状。埃博拉于1976年首次出现在扎伊尔。直到1989年弗吉尼亚州雷斯顿爆发疫情,它仍然很大程度上不明确。已经证实病毒通过体液传播,然而,通过口腔暴露和通过结膜暴露的传播是可能的。在早期阶段,埃博拉可能不具有高度传染性。在早期阶段与某人接触可能甚至无法传播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来自腹泻,呕吐和出血的体液代表着极端的生物危害。

3,疟疾

疟疾的一些症状是贫血,发烧,发冷,甚至昏迷或死亡。当人们被Anopheles蚊子咬伤时,这种疾病通常会传播,这种蚊子会被另一个人感染。每年有大约4亿疟疾病例,造成数百万人死亡。这种疾病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创造出具有巨大影响的疫苗,但许多疫苗正在被发明。

2,霍乱

在最严重的形式中,霍乱是非常致命的。如果在三小时内未得到治疗,感染者可能会死亡。症状是腹泻,休克,流鼻血,腿抽筋,呕吐和皮肤干燥。第一次霍乱疫情发生在孟加拉,从那里蔓延到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里海。当大流行于1826年终于结束时,仅印度就有超过1500万人死亡。口服补液疗法和抗生素治疗霍乱。

1,天花

据信,天花在公元前10000年开始感染人类。在18世纪的英格兰,这种疾病每年造成大约40万人死亡,并导致大部分失明。主要症状是全身爆发小肿块。其他症状包括呕吐,背部疼痛,发烧和头痛。小痘的最早证据是古埃及的木乃伊。据认为,埃及商人将这种疾病传染给印度,并在印度流行了2000年。在19世纪和20世纪成功接种疫苗后,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12月证实了根除天花。迄今为止,天花是唯一完全根除的人类传染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