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古代的疾病,它为什么能够夺去许多三国名人的性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伤寒是古代的疾病,它为什么能够夺去许多三国名人的性命?,第1张

伤寒病就是现在的伤风感冒一样,是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致死率高,发病急猛,最先由家畜传染到人,患者高烧气喘,身上浮现血块淤肿,不过两三日就死去。

东汉末期三十年,有历史记载的瘟疫就有十二次,平均每两三年就爆发一次,其中以最后一次,被称作“伤寒病”的瘟疫最为严重。

根据《晋书》和《三国志》记载,伤寒在建安九年到二十四年(公元204-219年)这十几年间肆虐中原,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是重灾区,根据后世史学家统计,约有2000万人在这次瘟疫中死去。

伤寒的传播面广,不少地区往往都是一村人全部染病死去。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说的就是如此景象。长沙太守张仲景,也是瘟疫的受害者之一,他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在十年内被伤寒夺取了近一半的生命。有感于瘟疫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张仲景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古籍,寻找治疗伤寒的药方,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写成《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分为针对伤寒的《伤寒论》和论述内科杂病的《金匮要略》。《伤寒论》记载了医治伤寒的119条药方,其中如葛根黄连汤、小柴胡汤等至今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后人称赞《伤寒论》“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张仲景更被尊为“医圣”。

由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病在魏晋之后已不再是致死的疾病。当时没有大夫能治疗伤寒病。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正宗》卷三:活血散瘀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活血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活血散瘀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摘录 4 《外科正宗》卷九:活血散瘀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活血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中医外伤科学》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活血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6 《外科正宗》卷八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活血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活血散瘀汤 1 拼音

huó xuè sàn yū tāng

2 《外科正宗》卷三:活血散瘀汤

21 处方

川芎 当归尾 赤芍 苏木 牡丹皮 枳壳 瓜蒌仁(去壳)桃仁(去皮、尖)各3克 槟榔2克 大黄(酒炒)6克

22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治产后恶霹不尽,或经后瘀血作痛,或男子跌打损伤后瘀血流注肠胃作痛,渐成内痈;及腹痛大便燥结者。亦可用以治疗委中毒,局部肿痛微硬,屈曲艰难。

23 活血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十味,清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药滓再煎再服。

24 备注

方中川芎、当归尾、赤芍药、牡丹皮、苏木、桃仁活血祛瘀,通调血脉;枳壳、槟榔破气消积,疏通气道;大黄、瓜蒌仁攻逐瘀结,润肠通腑。且槟榔、枳壳亦助大黄攻逐;归、芎、苏、芍之破瘀,得利气之品,则祛瘀之功益著。全方配伍甚佳。但究属攻破之剂,凡血虚无瘀者,切忌妄用。

25 摘录

《外科正宗》卷三

3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活血散瘀汤

31 处方

苏木3至5钱,赤白芍3至5钱,草红花3至5钱,桃仁3至5钱,鬼箭羽5钱至1两,三棱3至5线,莪术3至5钱,木香1至3钱,陈皮3至5钱。

32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定痛。主浅层静脉炎,皮下瘀血(隔血症),及跌扑损伤,瘀血胀痛。

33 摘录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4 《外科正宗》卷九:活血散瘀汤

41 处方

川芎1钱,当归1钱,防风1钱,赤芍1钱,苏木1钱,连翘1钱,天花粉1钱,皂角针1钱,红花1钱,黄芩1钱,枳壳1钱,大黄2钱。

42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主臀痈。

43 活血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8分,食前服。

便通者,去大黄,加乳香。

44 摘录

《外科正宗》卷九

5 《中医外伤科学》 51 方名

活血散瘀汤

52 组成

归尾、赤芍、桃仁、防风、延胡索、黄芩、半夏、陈皮、川芎。

53 功效

活血化瘀。

54 主治

一切新伤,瘀阻肿胀疼痛。

55 活血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6 《外科正宗》卷八 61 方名

活血散瘀汤

62 组成

川芎1钱,归尾1钱,赤芍1钱,苏木1钱,牡丹皮1钱,枳壳1钱,瓜蒌仁(去壳)1钱,桃仁(去皮尖)1钱,槟榔6分,大黄(酒炒)2钱。

63 功效

活血散瘀,破气消积,润肠通便。

64 主治

肠痈;产后恶露不尽,或经后瘀血作痛;或暴急奔走,或男子杖后,瘀血流注肠胃作痛,渐成内疽,腹痛,大便燥者。委中毒,木硬肿痛微红,屈曲艰难。

65 活血散瘀汤的用法用量

水2茶钟,煎8分,空心服,滓再煎服。

古籍中的活血散瘀汤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肠痈论第二十八

尖,各二钱)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或空心温服。活血散瘀汤活血散瘀汤赤芍芎归苏木与丹皮栝蒌枳壳桃仁等槟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膝部]委中毒

不行而成。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治宜速用活血散瘀汤,逐下恶血为效,缓则筋缩而成废疾!诸书皆云: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膝部]委中毒

不行而成。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治宜速用活血散瘀汤,逐下恶血为效,缓则筋缩而成废疾!诸书皆云∶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臀痈论第三十五

活血散瘀汤活血散瘀汤枳壳芎归苏木角红花连翘花粉防风等大黄赤芍一齐加治臀痈初起,红赤肿痛,坠重如石及

《杂病广要》:[脏腑类]肠痈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着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五官科疾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卷33~36为妇儿疾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方6000余首。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保存大量唐以前医学文献,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公元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1640年又经程衍道校勘,1949年后有影印本。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难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

《汤头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湿热条辨》《温疫论》《温热论》《温热赘言》

《温热经纬》《脉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

《肘后备急方》《普济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医宗金鉴》《小儿药证直诀》《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银海精微》

《幼幼集成》

感冒(mon cold)为病名。是指感受外邪,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感冒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因春冬两季气候多变,春为风令,风为六*之首,善行数变,故极易犯人;冬为寒水司令,朔风凛冽,风寒相合,更易伤人。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感冒为流行性者,称时行感冒,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感冒,肺病也……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

《七松巖集》:“凡感冒之病,以为轻浅,忽略不治,又兼饮食不节,荤酒不戒,以致轻病变重……”提示医生和患者对此病不容轻视。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中提出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疗四时感冒、伤风、症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如兼见咳嗽涕唾稠粘,可选用桑菊饮、银翘散、杏苏散等方。如见恶寒甚而口渴、心烦、便秘、脉洪数者,可用清凉饮加减。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一般来说,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因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易感季节发病率很高,对人民健康和劳动生产往往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治疗时应加以鉴别。

针灸对感冒疗效较好。

详见百科词条:感冒 [ 最后修订于2018/6/25 11:37:27 共128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外伤科学》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外伤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外伤散 外伤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wài shāng sǎn

2 《外伤科学》 21 组成

大黄1斤,扁柏1斤,栀子4两,桃仁4两,泽兰4两,防风5两,薄荷5两,黄芩5两,骨碎补3斤,当归尾3斤,制草乌1两,制川乌1两,天南星1两,制半夏1两,毛麝香1斤,千打捶1斤,血见愁1斤,透骨消1斤,田基黄1斤,入地金牛1斤。

22 功效

祛瘀,消肿,止痛。

23 主治

骨折、伤筋初期肿痛者。

24 外伤散的用法用量

水、酒、蜂蜜或凡士林调敷。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外伤散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杂证部]竹木刺入肉

方歌诸刺入肉系外伤,蝼蛄捣涂最为良,如刺已出仍作痛,再涂蝼蛄即无妨。注诸刺入肉,外伤之证也。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五杂证部]竹木刺入肉

诸刺入肉系外伤,蝼蛄捣涂最为良,如刺已出仍作痛,再涂蝼蛄即无妨。注诸刺入肉,外伤之证也。软浅者,

《丹台玉案》:[卷之三]内外伤辨

。恶风。不耐一切风寒。内伤。恶风。偏恶梦小贼风。外伤。恶热。无有休歇。日晡转剧。直待汗下方退。内伤内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三脾胃门]病机

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观其少阳证,小柴胡汤用人参,则防

《内外伤辨》:[卷上]辨气少气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