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元朝在中国的朝代中是真实存在过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元朝在中国的朝代中是真实存在过的?,第1张

元代时一个诞生在宋之后,被明朝灭亡的一个朝代。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

但是元朝又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他不同于他的前代宋也不同于他的后辈明,也不类似于同样是少数民族通统治中原的清朝。

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国的朝代?这个问题困扰了每一个研究历史的中国学者。

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国?要问这个问题,先要确认什么是中国。

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很傻,我是中国人,还能不知道中国是什么?其实,知道中国是什么的人还真不多。

中国这个词,最早的含义,就是洛阳盆地,是地理概念。直到东周时,中国这个词的含义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中央之国”。

这个中央之国,是相对于周天子周边的各个诸侯国而言。周天子坐镇中央,诸侯则镇守四方,周天子之国就是中国。后来,秦朝一统7国,秦朝就成了中国。

从这里就明白什么是中国了:就是由周王朝孕育,并由秦汉催生的国家。

蒙古王国不是中国,但是元朝肯定是中国,因为元朝诞生于中国文化,是中华正统的继承者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命令史官修《宋史》,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元修《宋史》的举动可以看成是:元朝自己承认自己是宋朝的延续。而不带百年后,朱元璋灭元,朱元璋也命人修《元史》,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自己是元朝的继承人,是中华正统。

甚至就连元朝这个名字,都是忽必烈从中国古籍《易经》“大哉乾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历史也可以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

元朝的疆域很宽广,东起东海,西至欧洲。现在的外蒙古国和俄罗斯,土耳其都是他的统治范围。

元代皇帝和皇帝亲属穿缠身大龙纹的龙袍,当时民间街市也有这种龙袍出卖,元世祖发现后,立即下令禁止民间私自织绣这种龙袍。在《元史》刑法志和舆服志中,说龙是指五爪两角,这就使龙和蟒有了区分的标准,蟒是四爪或三爪。据《元典章》记载,凡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再做再戴。否则,制作工人就要处死。大德元年,皇帝做了一个黑羔细花儿斜皮帽,责令监司官承直传话,如果有人再做就是死罪。大德十一年,皇帝做了一个金翅雕样皮帽顶儿,传令别人不许再做。至大元年,工匠给验马做的皮帽样子和皇帝的皮帽相同,也下令不许戴,缝帽子的也要治罪。

民间还禁止穿赭黄、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色(褐色)、鸡头紫、栀子红、胭脂红等颜色。帽笠不许饰金玉,靴不得制花样。因此,民间服饰只好向灰褐色系发展,《南村辍耕录》卷十一写像秘诀中,记述了服饰颜色,罗列的褐色名目,就有砖褐、荆褐、艾褐、鹰背褐、银褐、珠子褐、藕丝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葱白褐、棠梨褐、秋茶褐、鼠白褐、丁香褐等等名称,说明褐色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服装色彩。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青表朱里。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的左右系W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16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速失、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b。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14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其代表作品有

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汲黯传

赵孟頫作。小楷。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 “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 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洛神赋

赵孟頫作。行书。纸本。是赵氏四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运笔和间架出自王 羲之,书风清新妙丽,兼得《兰亭》、《圣教》两序的法度。元人倪瓒称此 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原作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福神观记

赵孟頫作。楷书。纸本,乌丝方格。全称《杭州福神观记》。是赵孟頫在元延祐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六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 畅圆润,与《胆巴碑》,《仇公墓碑铭》相类。是赵书的代表作之一。

兰亭帖十三跋

赵孟頫作。行书。纸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 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五字已损本的《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次舟中 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 亭》一过。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后此件遭火毁,但有烧残本传世, 已流入日本。

赵孟頫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 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康里巎巎(1295-1345)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恕叟,蒙古族人。

《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頫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路。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

康里巎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不多,有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劲。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风度。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法。

草书尺牍:

康里巎巎作。草书。该信札极为精彩,虽草草不工, 却笔笔 合于法度。疏密欹正,随性所至。写到最后因语长而纸短,越写越密,甚至 字里行间时有添加补写,但并不觉得充塞拥挤,相反因字与行间能揖迎避让 而显得通灵透气,密而不闷。

鲜于枢(1254-1322)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 “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其代表作品有

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唐诗草书卷

鲜于枢作。草书。笔法纵肆,欹态横发。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 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 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临神仙起居帖

鲜于枢作。草书。这是他临写的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迹,一方面我们可 以对照原帖去发现鲜于枢在临帖时如何达到形神兼备的;另一方面,我们也 能体会到只有博临众帖才有可能独立门户的道理。

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晋卿,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元史》本传记载他三岁而孤,母亲杨氏抚养教育他,“及长,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及释老、医卜之术,下笔为文,若宿构者。”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他的书法继承了唐宋颜真卿,黄庭坚书风,以端严刚劲著称。明人宋濂说:“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宋学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自书诗翰

耶律楚材作,行楷书。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不拘于一点一画的繁缛,呈现漠北泼辣雄劲之气。

赵孟頫

中国元朝书法家赵孟兆灵秀典雅的字体传入韩国,成为盛行的书法体。从那时以来,赵体一直是韩国书法的基本潜流。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这位赵宋世家的没落贵族,入元后被征召为官,后屡经升迁,成为元朝“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宠幸,加上他在诗书画论上的全面才识,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对此,史书上难免留下诸多争议。他的绘画标榜复古,提倡笔墨法趣,刻意摹唐人笔意,而轻视南宋院画末流;他的书法最佳为楷书、行书,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兴复王羲之、王献之书风,有“赵”体之称。《元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足见其在书史上的地位。由于其妻管道升、其子赵雍均在书画上名冠一时,元仁宗曾把他们三人的书法合装成帙,秘藏于宫中。“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鲜于枢(1257-1302)元朝著名书法家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亦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官太常博士,河北渔阳(今北京)人,居杭州。伯机以书名世,行草书尤精他是很有造诣的书法名家。官至太常寺典簿。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智妙酩布是元朝党项人书法家,他书写了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内的西夏文字,字体浑厚凝重,保持了西夏书法的优良传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