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为什么会问月经_中医问诊知识(2)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中医问诊为什么会问月经_中医问诊知识(2),第1张

 周期异常

 月经周期的异常令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生理性的周期异常,有并月、居经,避年和暗经的区分。若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月一潮者,称为并月;二月一潮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一年一潮者,称为避年;月经终生不潮而仍能受孕者,称为暗经。以上皆属于生理上的异常,不作病论。

 病理性的周期异常,通常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和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不同。

 (1)月经先期:系指月经周期提前7 天以上,甚至一月两至,称为月经先期,又称经期超前。产生的原因,多与气虚、血热有:关,临证尚需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兼症加以辨别。

 ①血热:月经先期,经色紫红或深红,质浓粘稠,来时量多,心烦口干,喜冷怕热者,属血热,是因热邪扰动冲任,迫血妄行所致。

 ②阴虚:月经先期,最少,色红无块,头晕心悸,手足心热,或有低热,或两颧潮红,腰酸者属阴虚,是因素体阴虚阳盛,或久病伤阴,阴虚内热,扰动冲任所致。

 ③气虚: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清稀,小腹空坠,兼见神疲肢软,心悸气短者,属气虚,多由脾气虚弱,不能固摄冲任所致。

 (2)月经后期:系指月经周期退后7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分,临证应根据经色、量、质及全身症状,辨其虚实。

 ①血虚: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薄,无腹痛,伴有头晕、心慌者,属血虚。多因久病体虚,或长期慢性失血,或牌胃虚弱,化源不足,营血亏少,致冲任血虚,血海不能盈满而溢所致。

 ②冲任虚寒:月经后期,量少,质稀,经色暗黑,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者,属冲任虚寒。多因素体阳虚,或其它慢性病,导致肾阳亏弱,冲任虚寒所致。

 ③冲任寒瘀:月经延期,量少,经色紫暗夹块,小腹冷捅拒按,喜热熨者,属冲任寒瘀。多因经期贪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受寒,寒侵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④肝气郁结:月经后期,经色紫红夹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作胀者,多属肝气郁结。是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血失调所致。

 (3)月经先后无定期:系指月经周期不定,或先或后,超前退后在7 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其发病原因以肝郁气滞为主,亦可因肾虚而致。

 ①肝郁: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块,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者,多属肝郁,多因七情所伤,肝郁不疏,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故而经乱。如疏泄过度,则月经先期而致;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

 ②脾肾虚损: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质稀,腰部酸痛者,多属脾肾虚损。因脾肾虚衰,冲任失调,脾虚失摄则先期量多,肾虚血亏则后期量少,故月经不定期,时多时少。

 经行腹痛

 妇女在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连及腰部疼痛,痛剧者难于忍耐乃至昏厥,称为经行腹痛,简称痛经。其发病机理有虚有实,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等证候属实证,而气血虚弱、肝肾虚损则为虚证。

 (1)肝郁气滞:经前或经行小腹坠胀而痛,经量多少不定,血色或红或紫,亦可夹有血块,经行不畅,兼见胁痛乳胀,烦躁胸闷者,属肝郁气滞。多由七情所伤,肝气不舒,气机不利。血气滞于胞宫所致。

 (2)胞宫血瘀:经行小腹疼痛剧烈,痛引腰骶。经色紫暗有块,血块下则痛减者,属胞宫血瘀。多由气滞日久,血脉瘀滞,致使胞宫经血瘀滞不畅所致。

 (3)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形寒肢冷,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者,属寒湿凝滞。多困居住潮湿,或冒雨涉水,寒福之邪内侵,客十冲仕,经血个畅,发为痛经。

 (4)湿热郁结:经前或经期,少腹刺痛而有灼热感,且拒按,月经提前或先后不定期,经色暗红臭秽,质粘稠,平日黄白带下者,属湿热郁结。多因情志不遂,肝郁脾虚,肝郁生热,脾虚生湿,湿热蕴结;或经期房事不慎,湿热之邪蕴结胞中,以致胞中经血不畅而腹痛。

 (5)气血两虚:经期或经后腹痛绵绵,喜按喜温,月经量少、色淡、质豨、倦怠无力,面白神疲者,属气血两虚。气血亏虚,运行无力,胞脉失荣,故见经期腹痛绵绵。

 (6)肝肾亏虚:经期及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经量稀少,色淡红,并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属肝肾亏虚。多见秉赋不足,肝:肾素虚,或久病阴精暗耗,经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所致。

 经色、质的异常

 指月经的颜色、经血的质地性状等出现的异常变化。一般来说,经色淡红,质地稀薄,多属气血虚弱证;经色探红,质粘稠者,多属血热证;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者,多为寒凝血滞证;经血暗红有块,多为气滞血瘀证。

治月经不调妙方

1毓麟珠

来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毓麟珠中参术苓,川芎芍甘熟地黄,

当归杜仲菟丝子,川椒再配鹿角霜。

组成人参60克,白术(土炒)60克,茯苓60克,芍药(酒炒)60克,川芎30克,炙甘草30克,当归120克,熟地(蒸捣)120克,菟丝子(制)120克,杜仲(酒炒)60克,鹿角霜60克,川椒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益气补血,温肾养肝,调补冲任。

方解方用八珍丸补益气血,配以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温养肝肾。综观全方,既补先天以益肾精,又补后天以生气血,使精充血足,冲任调摄。

主治气血俱虚、肝肾不足,症见月经不调(后期)、量少色淡、腰腿酸软、少腹冷感、性欲减退、食少体瘦、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不孕等病症。

加减原书加减法:“如男子服用,宜加枸杞、胡桃肉、鹿角胶、山药、山茱萸、巴戟肉各60克;如女人经迟腹痛,宜加酒炒破故纸、肉桂各30克,甚者,再加吴茱萸15克(汤泡一宿,炒用);如带多腹痛,加破故纸30克,北五味15克,或加龙骨30克(醋煅用);如子宫寒甚,或泄或痛,加制附子、炮干姜随宜;如多郁怒、气有不顺而为胀为滞者,宜加酒炒香附60克,或甚者再加沉香15克;如血热多火、经早内热者,加川续断、地骨皮各60克,或另以汤剂暂清其火,而后服此,或以汤引酌量送下亦可”。

2益母丸

来源清·程国彭《集验良方》

歌诀益母丸中益母草,当归芍药与木香,

活血调经兼止痛,月经病时用时多。

组成益母草40克,当归5克,赤芍药10克,木香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每粒45克,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方解方用益母草活血散瘀,配以当归、赤芍活血调经;木香理气止痛,助归芍以调经。合而用之,共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

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产后瘀滞腹痛、经色黯红夹有血块、舌暗红有瘀点,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现、不孕症、子宫肌瘤、产后腹痛等病症。

3四物益母丸

来源现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歌诀四物益母熟地黄,白芍川芎益母膏,

补血调经祛瘀血,药少力专效称佳。

组成熟地20克,白芍药5克,川芎5克,益母草膏40克。

用法上药制成丸剂。每服6克,日服2次。膏剂,每服15克,日服2次。

功效补血调经,祛瘀生新。

方解方用熟地、白芍、川芎滋阴活血,补血调经;配以益母草活血调经。合而用之,共奏补血调经,祛瘀生新之功。药仅4味,其效不凡。

主治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或经行腹痛、经量少而色淡、产后恶露淋漓、小腹疼痛、舌淡苔溥、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恶露淋漓、腹痛等病症。

加减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心悸、头晕、眠差等血虚明显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肾虚腰腿酸软,加菟丝子、川续断、桑寄生;经行胁痛乳胀、小腹胀痛者,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乌药。

4益母胜金丹

来源清·吴谦《医学心悟》

歌诀益母胜金用当归,熟地川芎与白芍,

丹参术附茺蔚子,活血调经用时多。

组成益母草12克,茺蔚子9克,当归9克,熟地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丹参9克,白术9克,香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调经。

方解方用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益母草、茺蔚子、丹参活血调经;配以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白术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调经之功。

主治月经不调或前或后、经行不畅、闭经、小腹隐痛、胸胁胀痛。可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等病症。

加减若见血热者,加丹皮、生地;血寒者,加厚朴、肉桂;潮热盗汗心烦者,加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地骨皮;脾运不健、食少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砂仁;心悸不寐者,加远志、五味子等。

5荆芩四物汤

来源清·《医宗金鉴》

歌诀荆芩四物用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随,

再加荆芥与黄芩,养血清热止血良。

组成生地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荆芥9克,黄芩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止血,养血调经。

方解方用四物汤养血调经,配以荆芥祛风,黄芩清热,合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合而用之,共奏清热止血,养血调经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色鲜红、量多、舌红苔黄、脉滑数。可用于月经不调、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肌炎以及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病症。

加减若见血热,加黄连、犀角、紫草、丹皮;风热,加桑叶、钩藤、白蒺藜;虚热,加麦冬、玄参、阿胶;出血量多,加旱莲草、地榆、茜草、三七、血余炭;血瘀,加大黄、蒲黄、赤芍、桃仁、红花。

附记凡虚寒证者慎用本方。

6清经散

来源清·傅山《傅青主女科》

歌诀清经散中牡丹皮,青蒿白芍与地骨,

茯苓黄柏熟地黄,清热凉血疗效殊。

组成牡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芍药9克,熟地黄6克,青蒿6克,茯苓3克,黄柏(盐水炒)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

方解热伏冲任,月经先期。故方用丹皮清经凉血;配以地骨皮、青蒿、黄柏泻虚火;白芍、熟地养血敛营;茯苓淡渗宁心。综观全方,使火平则血静,不致妄行,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色红或有块、舌质红、脉细数。可用于月经先期、倒经、月经过多、行经期浮肿、下利等病症。

加减若经末腹痛,加制香附、合乌药;经来量多,加生熟蒲黄、茜草根;热甚,加知母。

附记若属气血虚弱不能摄血所致的月经先期等,不宜应用。

7先期汤

来源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先期汤中生地归,白芍黄柏知母随,

黄芩黄连川芎配,艾叶甘附阿胶烊。

组成生地黄、当归、白芍药各6克,黄柏、知母、黄芩、黄连、川芎、阿胶(烊冲)各3克,艾叶、香附、炙甘草各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凉血固经。

方解阴虚血热,月经先期。方用胶艾四物汤养血止血;配以知母、黄柏、黄芩、黄连清热泻火;香附理气解郁;炙甘草益气和中,既可防苦寒伤阴之弊,又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凉血固经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色鲜量多、或经行血多如崩、经水色紫而稠。可用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痛经等病症。

加减若见经量多,加仙鹤草、生侧柏、生地榆;阴血不足,加女贞子、旱莲草。

附记凡阳虚寒盛、舌淡、苔白者,忌用。

8正气天香散

来源《绀珠经》

歌诀绀珠正气天香散,香附干姜苏叶陈,

乌药舒郁兼除痛,气行血活自经匀。

组成香附240克,乌药60克,陈皮、紫苏叶各30克,干姜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15~18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顺气调经。

方解妇女多忧郁,忧郁则气滞,气滞则血涩不行,故胸胁胀痛、或胁肋刺痛、月经不调。方中乌药、陈皮专入气分以行气舒郁;香附、紫苏兼能入血而行气和血;干姜温中散寒,以增通经活血之力。五药相合,使气畅血和,月经自调,余症亦除。

主治女子气郁不舒、胸胁胀痛、或胁肋刺痛、月经不调。

9坤顺丹

来源清·《集验良方》

歌诀坤顺丹益木紫阿,琥砂甘附术苓乌,

归芎二地川牛膝,芩橘人参与沉香。

组成益母草(带子)90克,木香75克,紫苏(茎、子)75克,阿胶珠75克,琥珀75克,砂仁45克,甘草45克,香附15克,茯苓15克,乌药15克,炒白术15克,白芍药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黄芩15克,橘红15克,人参6克,川牛膝6克,沉香

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75克,日服2次。

功效补气养血,活血行气。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白芍、生熟地、阿胶益气补血;配以益母草、当归、川芎、琥珀活血调经;紫苏、砂仁、橘红、木香、香附、乌药、沉香调理气机;黄芩清热;甘草、茯苓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活血行气之功。

主治妇女胎前产后诸疾,兼见疲乏无力、头目眩晕、面色萎黄、脉细弱。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先兆流产、产后腹痛等病症。

加减原书注称:“喘嗽,杏仁、桑白皮煎汤送下;呕吐,淡姜汤送下;气喘,苏子煎汤送下;咳嗽,款冬花、贝母煎汤送下;泄泻,米汤送下;不思饮食、身体羸瘦、手足厥冷、骨节酸软,开水送下;遍身虚肿、赤小豆煎汤送下;气血虚衰、月经不调,当归、地黄煎汤送下;赤白痢疾,连翘煎汤送下;大便秘结,陈皮煎汤送下;小便不利,木通、灯心煎汤送下;赤白带下,阿胶、艾叶煎汤送下;月经闭止,桃仁、红花、当归尾煎汤送下;行经时身疼腰痛,防风、羌活煎汤送下;胎动下血,阿胶汤送下;胎前脐腹刺痛、胎动不安、下血不止,糯米煎汤送下;横逆难产,葵子煎汤送下;胞衣不下及产后恶血不尽,脐腹刺痛,童便送下;产后不能饮食,山楂、麦芽煎汤送下;产后便秘、郁李仁煎汤送下;产后恶血上冲、心胸疼闷、结瘀血块、脐腹刺痛、发寒热,紫苏煎汤合童便、陈酒送下;产后中风、牙关紧闭、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童便、酒送下;产后血崩漏下,糯米煎汤或荆芥、蒲黄煎汤送下;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当归煎汤合童便送下”。

中医·痛经痛经(dy enorrhoea、dy enorrhea)为病名。是以经期、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腹痛,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为常见症的月经病。由情志所伤,六*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所致。以青年未婚妇女较为多见。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经前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后腹痛等。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见于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后者见于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见于肿瘤及卵巢囊肿等压迫生殖器官病变中。两类痛经,均可参照辨证论治。痛经的病因病机痛经多由受寒饮冷、情志郁结、或禀赋不足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患。若情志不舒,或寒客胞宫,致气滞血瘀,经气涩滞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胞宫失养,不荣则痛,均可发生痛经。气血瘀滞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寒湿凝滞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肝郁湿热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气血亏虚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实证实证多因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邪客于冲任;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虚证虚证多因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亏虚,以致冲任气虚血少,胞脉失养;或禀赋素弱,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行经后精血更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而发痛经。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

详见百科词条:痛经 [ 最后修订于2018/4/17 14:52:40 共1357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叫月事、月水、月信、月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妇人月水》:“〔释名〕:月经、天癸、红铅。 时珍 曰: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规也。” 月事 即月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岁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王冰 注:“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 宋 王茂 《野客丛书·汉再受命之兆》:“当 景帝 之召 程姬 也, 程姬 有所避,而饰 唐姬 以进。有所避者, 颜师古 谓月事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史》:“《姚氏识名》云:天子诸侯妃有月事者,以丹注面,令女史见之,不口奏。”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自然,女子也有她的生理上的天然限制,除开少女期便不免有月事的纠缠。”

唐代以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导水入城。“白玉渠”是指用汉白玉砌成的水渠。“入月”就是来月经。要通过隐秘的方式告知皇帝,以免“闯红灯”。宫女们在来月经的时候不小心把裙子弄脏了,于是相邀女伴一起到水边洗裙子。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19指出这首诗有两处与事实不符:一个是“天家何至自洗裙裾?”后妃们或许不怎么干粗活,但是一般的宫女日常在宫中从事各种杂役,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更不奇怪;另一个是“密奏云云,更不谙丹的故事矣。”用丹朱在脸上作红色标记的事是这样的:

  《史记》:“程姬有所避,不愿进。”注释这样说:“天子诸侯群妾,以次进御,有月事止不御,更不口说,以丹注面目,的的为识,令女史见之。”无论天子还是诸侯的大小老婆,都按顺序“排班儿”伺候大家各有的丈夫,哪个女子来了月经就不参加轮值了,不直接说,而是用红颜色在脸上做标记。这里没说皇帝直接看到哪个女子脸上有红色标记就取消临幸计划,而是让主管的“女史见之”,那么,由主管人员“密奏”也该是合情合理的。

  宫中女性在月经期间除了“以丹注面目”,还有戴戒指的做法。关于是戴金戒指还是戴银戒指,是戴左手还是右手,我看到很多种说法,但基本上都认为是汉代后宫实行的做法。

  据《三余赘笔》记载,汉代的后妃宫女们在月经来潮或者怀有身孕的时候,往往会在手上戴一枚金戒指,以此提醒帝王在此期间不可同房。所以,金戒指也被称为“经戒之”,表明月经期间戒除性行为,是一种警示标志。

  还有说法是:汉代的后宫女性每当来月经或者妊娠时就在左手戴一枚银戒指,如果被皇帝临幸了,则会赐给金指环,戴在右手,并由女史记下与皇帝同房的时日,以备日后确定怀孕时进行核对。

  再看看这种说法:后宫佳丽在“进御君王”之前要结过女史的登记和安排,女史向每位宫女发放两种小环,一种是金的,一种是银的。如果哪位宫女有了身孕或者正处于月经期间,不能行房,不必明说,只要把金指环套在左手上就可以了(要是再明确究竟是戴在哪个指头上,估计又会出现无数种说法),作为“禁戒”的信号,女史见到就不安排她侍寝了。平常,宫女们则把银环戴在右手。

  不管金的、银的,戴哪个手上,横竖来月经戴戒指“戒”性生活。

  既然说到宫女来月经的事,不妨说说与此相关的“红铅”这种所谓的丹药。

  “红铅者,天癸水也。”什么是天癸?《黄帝内经》:“月事以时下,谓天癸也。”其实,“红铅”不是一般的女子月经,而是处女的第一次月经。“经水甫出户辄色变,独首经之色不遽变者,全其阴阳之气也。男子阳在外,阴在内;女子阴在外,阳在内。首经者,坎中之阳也。以坎中之阳补离中之阴,益乎不益乎?独补男有益,补女有损。补男者,阳以济阴也;补女者,阳以亢阳也。”“坎离”是《易经》提到的卦相,阴阳水火既济。“首经”阳气最足,从女人阴户流出来之后保持鲜润,不马上变色,对男人是大补。

  明世宗朱厚璁迷信道教,前期主要为了长生,后期主要“研究”房中术。在道士的理论中,房中术本身就是养生术的一种,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服用密制的丹药,并且多与童贞的处女交配,就可以达到采阴补阳、延年益寿的效果。明世宗嘉靖一朝,为皇帝炼制chun药成了道士们的主要任务,其中以“红铅”(也叫“先天丹铅”)制成的小药丸最为有名。

  为了炼药,有关部门大肆采选民间十三四岁豆蔻年华的少女入宫,一方面为炼制红铅丸提供原料,另一方面也充当世宗以泄欲进行采补的工具。

  红铅丸的成分除了“首经”,还有多种中草药、矿物质以及“秋石”等。秋石,有说是童男子的小便,有说是童男、童女的小便均有。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先生说,明代道士所炼的“秋石”实际上是从大量的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也就是说,加入秋石,红铅丸更具chun药的功能。服用红铅丸,皇帝精力更加充沛,可以与更多童女进行“采补”。

  此外,明世宗还命令宫女们每天天不亮就去御花园为他采集“甘露”,很多宫女因此累倒、病倒。也有说为了获取红铅的原料,给那些年幼的宫女大量服用催经药物,对宫女们的身心造成极大摧残,甚至导致宫女送命。于是在嘉靖21年(1542年)10月20日夜里,宫中发生了宫女试图勒死世宗的“壬寅宫变”,结果杨金英、邢翠莲等10余名宫女和端妃曹氏都被凌迟处死,并被族诛。

  最后再说说宫女们月经不调的事,月经不调是常见的妇科病,据说宫中御医为皇后、嫔妃、宫女治疗闭经、月经愆期,所开的处方药中常有大黄。慈禧经常服用的“通经甘露丸”和“乌金丸”都有熟大黄的成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