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脉学之宗”的古代医者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8收藏

被称为“脉学之宗”的古代医者是谁?,第1张

被称为“脉学之宗”的古代医者是:扁鹊。

=============================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于扁鹊,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鹊山之首,扁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 “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后扁鹊游医虢国,巧医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弃国来到蓬鹊山太子岩,从医扁鹊游,采药于是山 。扁鹊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蓬鹊山赵人不远千里,从咸阳抱回其头颅,葬在山下,将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二为一改叫“神头村”, 自此,建庙立祠,世代奉祀。

参考资料来源-扁鹊

中医的脉学宗师是谁他的医学成就有哪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到脉学之宗这个事情其实还是挺有研究意义的,大家也知道的在中国的古代,看病啥的都需要把脉,所以这个脉学就显得极其的重要,可以说是中医的核心,那么有的人问了,竟然有脉学,那么这个脉学之父或者说这个脉学之宗的医师会是谁呢如果有这个人,那么他的医学成就又是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揭秘脉学之宗的医师是谁

脉学之宗的医师其实在历史上非常的著名,并不是别人,其实就是“扁鹊”了。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 县北)人。战国时代名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 、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 祖,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他所采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很突出,具有极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 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 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 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谦虚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堆集的医疗经历,用于平民大众,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免除苦楚,不愧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祖师,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脉学之宗扁鹊的成就

发明四诊法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蔡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蔡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医学思想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预防思想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治疗原则

先秦时期,在《史记》中有扁鹊的 “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即六种病人: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脉经》,西晋·王叔和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的专著。全书共10卷、98篇。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其后至今,各种刻本、排印本计有数十种之多。

王叔和在总结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首次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脉学基础。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1确立脉象指下标准

《脉经》第一次系统论述各种脉象,总结归纳脉象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如谓:"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经》后历代中医著述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

2奠定脉名种类基础

《脉经》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的30余种脉名进行整理,归纳为24种脉象名称,从而奠定了脉名种类的基础,成为历代脉书中脉名及其分类的基本准则。

3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脉经》在提出24脉象后,紧接着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提醒医生要注意脉象的区别对照,对后世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4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

《脉经》在《难经》基础上,将寸尺二部脉法发展为寸、关、尺三部脉法;把《内经》遍身诊脉法之三部加以发挥,解释为掌后脉口寸关尺三部,并以寸关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提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观点,从而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脉经》的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歧议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5总结脉象临床意义

《脉经》对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也作了大量论述:一是对脉象主病进行原则概括,如"迟则为寒","洪则为热";二是结合脉、证、病机、治疗进行综合总结,如"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汤、黄芪汤,灸膻中"等等。这类论述对脉象临床意义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反映出当时的脉象病理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一直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脉经》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西藏,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13世纪~14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学,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中医通过脉诊开方的依据是通过观察和判断脉搏的变化,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方。中医理论认为,脉搏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反映,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规律和节律等指标,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病情和预后等情况。

关于脉诊的知识,以下是一些中医学术专业书籍的推荐:

1《中医脉学》(丁香医生图书馆):这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及脉象的分类和诊断方法等。

2《脉诊学》(王英杰、丁奎生著):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方法、技巧和应用,包括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的解剖生理、脉象的分类和诊断等内容。

3《中医脉诊实用指南》(杨正平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脉诊的实践应用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判断脉象、如何与病情相结合、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强的中医学术专业书籍。

4《脉诊诊断学》(熊剑平著):这本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脉诊的诊断思路和方法,包括脉诊的诊断价值、脉象的分类和诊断、不同病症的脉象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总的来说,这些书籍都是较为专业和系统的中医脉诊学术专业书籍,可以帮助对脉诊有兴趣的人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

  脉学之宗指的是古代名医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 县北)人。战国时代名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 祖,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他所采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很突出,具有极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 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 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 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谦虚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堆集的医疗经历,用于平民大众,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免除苦楚,不愧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祖师,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撰成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此书是对3世纪以前脉学的系统总结,共10卷,摘录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论说,对脉理、脉法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脉经》一书中,王叔和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对每种脉象的形象、指下感觉等作了具体的描述,并指出了一些相似脉象的区别。分8组进行了排列比较,初步肯定了左手寸部脉主心与小肠、关部脉主肝与胆,右手寸部脉主肺与大肠、关部脉主脾与胃,两手尺部主肾与膀胱等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古籍濒湖脉学有收藏价值。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李时珍用韵语文体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后世学习脉学的良好读物,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中医的脉诊是独特的诊病方法,看似神奇,了解了它的原理之后并不再惊奇,经过数千年的名医摸索,验证,积累,逐步完善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然而需学习应用者用心学习,感知之后,一步步才能走向精道。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闻名于世,他的另一本晚年写的脉学启蒙的书《濒湖脉诀》,是集其父李言闻的脉学精髓,及前代诸多医家的脉学长项而写成。《濒湖脉学》是脉学史上的一镇室之宝,后世学习脉法多以此为准。

初学脉法,把手掌平放向上,掌后高骨,称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为寸口,阴为尺部,合称寸关尺。左手寸口是心脉,关上是肝肺,尺部是肾脉。右手寸口是肺脉,关上是脾脉,尺上是命门。

中医将脉分为二十七种,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我将这二十七种脉象取一个字编了顺口溜如下:

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脉急(紧),

凌芤弦革牢濡弱,散伏动促结代细。

其实二十七种脉象就是四大脉象的细分:

浮 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正常的脉象一般被称为平脉,是健康,身体没有疾病之人的脉象。正常脉象一般是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主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浮脉

讲到浮脉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脉位浅显于皮下者浮脉,深沉于筋骨者为沉脉。

浮脉《濒湖脉学》中有一首体状诗说的明白: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

浮脉位置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轻地放到脉上,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重按后稍微减弱。这样的脉称为浮脉。

当出现浮脉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浮脉主表,说明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抵抗,脉气鼓动于外,指下的脉是浮而有力的。内伤久病体虚也可能会出现浮脉,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但是指下的脉必定是浮大而无力的。这种脉多为气虚血脱的重证,属虚脉一类,不可误作外感表证。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乃得,如石沉水底。

沉脉位置较深,深沉到筋骨里。手指轻轻的摸,摸不着。要不断用力按下去,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

当出现沉脉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沉脉主里证,说明病邪在里。此时身体正气与病邪在内里搏斗,气血内困,故脉表现为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阳气衰微,气血不足,无力统运营气于表,则脉表现为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脉的大小指的是脉搏的搏动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找到脉之后,慢慢向下按,用指头感受脉的强弱与变化。按下去时,感觉脉搏跳动的有活力,有弹性,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

如果手指按在脉上感觉脉搏跳动的很没有活力,甚至加大按压力度,脉的搏动依旧无力甚至难以感受到搏动,那这个脉就是无力。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是偏弱还是偏强。

以上就是浮脉和大小脉象的相关知识。它能有效调理人体的慢性疾病和亚健康。

迟脉是指脉动跳的慢,一呼一吸仅有三次,四五次脉动是正常的,迟脉是阳不胜阴的症状,好比一个人,好静少动,如果博跳有力又是缓脉的脉象,无力是涩脉,跳动的时有停顿为结脉。病在脏。数脉是一呼一吸脉博六次或更多次,儿童数脉是正常。

数脉多数为阳热,病在六腑。

脉太强,病生于外,太弱,病生于内,

一年四季,同一个人有不同的脉象

春天弦脉,夏天洪(浮脉有力),秋天浮脉(毛脉),冬天实脉。春天若是秋天的脉象,死在天干地支属金的日(金克木)。如庚申日,辛酉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