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2017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中有很多的`药物,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中药学的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中药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中药学知识点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
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
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
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
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
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
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
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
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
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
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
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
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
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
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
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
疥疮之要药:硫磺
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
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
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
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
理气良药:沉香
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
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
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
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
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
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
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
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
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
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
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
“呕家圣药”: 生姜
“疮家圣药”: 连翘
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
治风通用药:防风
治痹证通用药:秦艽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月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
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
破伤风:防风蝉蜕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全蝎蜈蚣
胃寒呕吐:丁香生姜 吴茱萸 高良姜 沉香
胃热呕吐:芦根竹茹 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膏
阴署证:香薷
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项背强痛:葛根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
太阳头痛:羌活
阳明头痛:白芷
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
鼻渊头痛: 辛夷 苍耳子细辛
引产: 天花粉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梅毒:土茯苓
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
鸡眼赘疣:鸦胆子
回乳:芒硝(外用)麦芽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蚕沙
膏淋:萆薢
血淋:蒲黄
虚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
肺胃出血:白及
手足皲裂:白及
脱发: 侧柏叶(外用)
阴疽流注: 白芥子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痢:鸦胆子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口中甜腻:佩兰
排石:海金沙金钱草 鸡内金 郁金 核桃仁
喉痹:络石藤灯心草
口疮:吴茱萸
龋齿疼痛:筚拨
手足皲裂:白芨
失音:诃子 桔梗 胖大海
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 蜈蚣
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 白花蛇舌草 穿心莲金钱草半夏
退虚热:知母黄柏 牡丹皮 青蒿 白薇地骨皮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龟甲 鳖甲
利咽:薄荷牛蒡子 板蓝根 射干 山豆根马勃玄参 巴豆 牛黄 胖大海 桔梗
透疹:荆芥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升麻 葛根 浮萍芦根 紫草
升阳举陷:升麻柴胡 葛根 黄芪
亡阳证:附子 干姜
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
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
泻痢里急后重:木香
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
绦虫证:鹤草芽槟榔 南瓜子 雷丸 榧子 芜荑
风痰证:天南星
滑脱诸证:龙骨牡蛎
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
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 黑芝麻
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 沉香 磁石紫河车
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 柏子仁 核桃仁桃仁 决明子榧子苏子 冬葵子 栝楼 当归 何首乌 黑芝麻桑葚 肉苁蓉 胖大海 知母 生地黄锁阳 杏仁
烫烧伤:四季青紫珠 地榆 虎杖 侧柏叶
脱发:侧柏叶
疟疾:柴胡青蒿 草果 鸦胆子 槟榔 何首乌常山
胸痹:薤白
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 通草 漏芦 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
梅毒:土茯苓
脾胃虚寒吐泻:砂仁
血淋涩痛:石韦蒲黄
乳痈:蒲公英漏芦 丝瓜络 远志
肺痈:鱼腥草薏苡仁 栝楼
肠痈:红藤败酱草 牡丹皮 络石藤 薏苡仁栝楼大黄
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 半夏 紫苏
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 姜黄没药
降血压:杜仲夏枯草 决明子 青葙子 车前子罗布麻地龙 青木香 大蓟 小蓟 马兜铃桑白皮 荠菜 臭梧桐 *羊藿 山茱萸 稀莶草 山楂
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 密蒙花 谷精草蝉蜕熊胆 赤芍 石决明 珍珠母 紫贝齿 枸杞子木贼
扩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连翘 关木通 瞿麦 竹叶 淡竹叶
虚火咽痛:玄参
阴虚外感:玉竹
安蛔止痛:乌梅
麻黄配桂枝: 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 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 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 风寒表虚有汗证
柴胡配黄芩: 少阳寒热往来
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
石膏配知母: 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 阴虚火旺
知母配川贝母: 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 湿热黄疸
黄连配吴茱萸: 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柏配苍术: 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白薇配玉竹: 阴虚外感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丁香配柿蒂: 虚寒呕逆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
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
内科是中医的重要学科之一。你知道重要内科学有哪些重要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欢迎阅读。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病证。西医的泌尿系统感染及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淋证的发生,主要与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郁气滞有关。病位在肾与膀胱。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若病延日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或阴伤及气,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则病证从实转虚,而见虚实夹杂。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淋证之基本特征。
(2)各种淋证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表现:
①热淋:起病多急,或伴发热,小便灼热,尿时灼痛。
②血淋:尿血而痛。
③石淋:小便窘急不能卒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而痛止。
④膏淋:小便涩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
⑤气淋:脘腹满闷胀痛,小便涩滞,尿后余沥不尽。
⑥劳淋:久淋,遇劳倦、房事即加重或诱发,小便涩痛不显著,余沥不尽,腰痛缠绵,痛坠及尻。
2.诊断
(1)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尿液检查,可见异常;X线摄片,可发现泌尿系统结石等。
(2)本证临床应注意与癃闭相鉴别。癃闭是以排尿困难,量少或无尿,无尿痛为特征,与淋证不同。
三、辨证施治
1.热淋
辨证尿频数,尿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小腹坠胀,或有腰痛,或有恶寒发热,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施治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萹蓄、瞿麦、金银花、连翘各15g,栀子、木通各12g,滑石、车前草、珍珠草、土茯苓各30g,大黄10g,甘草6g。水煎服。
2.石淋
辨证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刺痛,甚则血尿,或腰腹引痛。舌苔黄腻,脉弦数。
施治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方药石韦散加减:石韦、冬葵子、瞿麦、车前子各15g,金钱草、滑石各30g,海金砂、木通、鸡内金各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尿血者,加小蓟、藕节各30g,生地黄15g;兼发热者,加蒲公英30g,黄柏、大黄各12g;病久气虚者,加黄芪20~30g。
3.血淋
辨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紫红,甚则夹有血块,小腹胀满疼痛,或见心烦。舌苔薄黄。
施治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加减:小蓟、藕节、滑石各30g,生地黄、茅根20g,蒲黄、赤芍、牡丹皮、木通各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久病肾阴亏虚,火旺伤络尿血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黄、山茱萸、山药各15g,茯苓、知母、黄柏、牡丹皮、泽泻各12g,旱莲草18g,甘草6g。水煎服。
4.膏淋
辨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施治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方药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萆薢30g,石韦20g,黄柏、莲子心、茯苓各12g,车前子、丹参各15g,石菖蒲10g,滑石3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久病肾虚下元不固者,可选用膏淋汤加减:党参、山药各30g,熟地黄、芡实、白芍、菟丝子、山茱萸各15g,龙骨、牡蛎20g,炙甘草6g。
5.气淋
辨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沉弦。
施治利气疏导。
方药沉香散加味:沉香、陈皮各10g,当归、白芍各12g,石韦、王不留行、冬葵子各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久病气虚,不能摄纳,尿有余沥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6.劳淋
辨证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施治健脾益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北芪20g,山药、菟丝子、熟地黄、杜仲、肉苁蓉、党参各15g,茯苓、山茱萸、巴戟天、牛膝各12g,泽泻10g,五味子、炙甘草各6g。水煎服。
加减若肾阴亏虚者,可配合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衰者,可配合右归丸。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分清五淋丸(适用于热淋)。
(2)石淋通片(适用于石淋)。
(3)紫地宁血散(适用于血淋)。
(4)萆薢清丸(适用于膏淋)。
(5)补中益气丸(适用于气淋、劳淋)。
2.验方
(1)地榆30g,大黄、白茅根、萆薢、瞿麦各15g,石榴皮12g,牡丹皮、黄柏、石韦、白槿花各9g,琥珀6g(冲服),甘草5g。水煎服(适用于热淋)。
(2)柴胡、黄芩、车前草、石韦、六一散各30g。水煎服(适用于热淋)。
(3)鸡内金、生甘草梢各9g,金钱草、滑石、白芍各30g,怀牛膝、广地龙各12g,火硝6g(冲服),硼砂4g(冲服),茯苓15g,泽泻、车前子各10g。水煎服(适用于石淋)。
(4)石韦、萹蓄、萆薢、刘寄奴、鸡血藤各30g,茯苓、生地黄各12g,红花10g。水煎服(适用于膏淋)。
五、调护
(1)淋证预防主要是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等。
(2)淋证者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香燥辛辣之品。此外,应禁房事,注意适当休息。
许多朋友在看中医书或者某种药物的应用时会看到“湿热下注”这四个字,对于这四个字,许多人都不理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又湿热的,又下注的,难道湿热还分上中下注?下面,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湿热下注”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想了解湿热下注是什么意思,我们就先要了解人体三焦。中医里将人体分为三焦,分别为上中下三焦,而诊断湿热,必须辨明三焦,也就是说这个湿热的病证它又分为上焦湿热证、中焦湿热证以及下焦湿热证,而这个下焦湿热证其实就是文中所问的湿热下注证。
而根据中医里对这三焦的划分,一般认为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内脏,包括心和肺,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的精气宣散分布于全身,像自然界的雾露一样滋润溉养全身;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至脐部的内脏,包括脾、胃、肝、胆等,它的主要功能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 养生 化的来源;下焦是指脐以下内脏器官,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以及女子胞宫等,它的作用是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
因此,从概念上来讲“湿热下注”,就是指湿热病邪流注于下焦,简单的来说就是指我们身体产生的湿热之邪侵犯到下焦的内脏器官,如肾、大肠、小肠、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部处,从而产生的多种证候。
那么,当湿热下注的时候,人体会产生那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再一一来分析一下:
①湿热下注于肾和膀胱:名医叶天士指出“湿热下注,溺痛淋浊”,也就是说当湿热于肾和膀胱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肾分别清浊,膀胱气化功能,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通或者不畅,不通则痛,在排尿的时候就会出现尿痛。另外湿热蕴结肾与膀胱,还会产生淋证,包括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也就是西医里说的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膀胱炎,乳糜尿等疾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尿浑浊或者小便困难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湿热下注,渗入肾和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②湿热下注于大肠:名医叶天士指出:“湿热壅痹,致小肠火腑失其变化传导之司,二便闭阻”。那就是说当湿热下注于大肠时,就会影响肠道的传导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会出现腹痛、便秘以及里急后重等症状,而且肠道受湿热蕴结,还会伤害气血,出现脓血、下痢等,拉出来的大便腥臭溏烂,而且在排便的时候就会出现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症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患者的舌苔,它是又黄,又厚腻的,这就是大肠湿热的舌象。
③湿热下注于胞宫:中医认为,若湿热之邪内侵胞宫,则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发为带下。而清代医学家傅青主在《女科》中也指出“带下俱是湿证”。也就是说,当湿热侵犯到女性的子宫或者阴道时,会出现白带增多,而且白带的颜色色发黄较粘,有异味,患者还会伴随着阴道瘙痒、灼热等症状。
④湿热下注于下肢:当湿热下注于下肢时,就会导致下肢出现风湿骨痛,关节红肿疼痛,这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风湿,中医里认为是由于湿热引起的;另外,我们的下肢皮肤还会出现湿疹、脚气等症状,裆部还会出现阴囊湿疹、股癣等皮肤病,这些都可以归结于湿热下注于下肢所造成的。
对于湿热下注的治疗,中医里其实有许多方法,而温病名家叶天士在治疗湿热时,首重是祛湿,然后再清热。另外,各个名医大家也有许多治疗的名方,比如名医朱丹溪的二妙散,简简单单的两味中药黄柏、苍术就可以有效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各种症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健脾解郁的作用,黄柏寒凉苦燥,其性沉降,擅长清下焦湿热,苍术辛苦而温,性质燥烈,既可以健脾助化湿而治本,又可以芳香苦燥除湿而治标,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当然了,对于治疗湿热下注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也就不一一细说,而且每个人的症状也有所不用,这个治疗应该在中医大夫的辨证之下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尽量减少摄入一些油腻、生冷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体内产生过多的湿气,还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同时应该适当的进行 体育 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而且还有利于祛除体内湿气,缓解湿热产生的不良症状。
其实通过“湿热下注”这几个字我们就能大概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就是说湿热向下流注。单明白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湿热”,“下注”指的是下注到哪里。
谈起“湿热”大家并不陌生,湿热形成的原因也很多,可以是外感湿热而使湿热之邪进入人体,也可以因为过食肥甘厚味,或者脾的运化失常造成湿邪内生,久而化热,从而形成湿热。湿热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有发热、头痛而重、身重,口苦,胸闷,尿黄等等,舌脉以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典型表现。
全身各个地方都可以有湿热的表现,但是如果主要是身体趋下的部位表现出明显的湿热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湿热下注。比如说下焦的膀胱、肾,因为其主管泌尿生殖系统,所以湿热下注常常表现为泌尿及生殖系统的问题,比如可以表现为泌尿系统感染,具体症状可以为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血、尿浊等,也可以表现为慢性前列腺炎、痔疮、阴道炎等等疾病。湿热下注可以是很多疾病的一个证型,也就是说湿热下注可以引起,或者表现为很多的疾病形式。
在治疗方面,清利湿热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兼顾湿热的蕴积部位偏下,也要适当运用趋下的药物以载药下行。或者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疾病证型而更有针对性的用药。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湿热下注是中医里术语,是对于一种病机的描述,顾名思义,湿热下注与湿热之邪气有关。
在中医里,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主要是心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而下焦主要是肾、膀胱、大小肠等。
而湿热下注指的是,人体由于感受外边的湿热之邪,或者是由于饮食不洁等原因,导致湿热流注于下焦,停聚在下焦,再加上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畅,湿热互相缠结,便出现湿热下注的症状。
湿热下注的症状湿热下注的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小便黄赤、大便溲臭黏腻等。
湿热之邪,根据下注的部位不同,所对应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湿热下注如何治疗湿热下注影响的脏腑较多,所以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样,治疗上需辩证论治,可在饮食调理的同时,配合中成药、中药汤剂、针灸进行综合调理。
1、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煎烤油炸,肥甘厚味类食物,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注意戒烟戒酒。
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祛湿的食物,如薏米、扁豆、冬瓜、红小豆等。
生活方式方面,避免长时间在潮湿环境工作,多用温水洗脸泡脚,另外就是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锻炼。
2、药物调理
湿热下注可以适当的口服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调理,常用的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三黄片、清火片、茵栀黄口服液,栀子金花丸、黄连上清丸等,其中,龙胆泻肝丸是治疗湿热下注的典型方药。
湿热下注也可以适当服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比如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龙胆泻肝汤等。
针对湿热下注的情况,也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配伍清热利湿的中药,如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茯苓,苍术,茵陈,泽泻,炙甘草等等。
小结:湿热下注属于中医里的一种病机,湿热之邪下注于下焦,影响脏腑各器官,引起诸多不同症状,针对湿热下注的情况,需要在中医的辩证下对症用药治疗,主要是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同时还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才能够调理好身体!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湿热下注是中医学的证侯概念,意思是指人体因感受自然界的湿气或脾肾失调引起湿热下注于膀胱,大肠,女子胞宫,以及下肢皮肤导致的一类病证。湿与热的致病范围较广,例如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湿热下注等。湿热的核心是以“湿邪”存在为主要病理改变,发生的内在原因是脾胃失调,运化水液功能减弱,或肾气不足,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引起水液停滞于脏腑某处,就形成了湿滞问题。 湿邪与热结滞在一起就像是团伙作案,危害极大,湿的特点是粘腻的水液状态,混浊不堪且很难驱散,常言道“水往低处流”,由于湿的特性是沉重秽浊趋于沉降在人体脏腑下部,如膀胱,女子胞宫,下肢大腿等部位这样就形成了湿热下注的表现。《内经》所讲到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湿热下注的形成 湿热下注的症状 总结 湿热下注是湿热侵犯人体下部脏腑部位的病证名称,多见于慢性长期的脾肾失调的人群,调护方面,注意饮食节制,清淡饮食为主,去除湿热以祛湿为主,湿去热随之化解,医学家叶天士主张化湿利湿为主,湿邪从小便而利去,热也随着湿邪排出了。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2020生机大会#
湿热下注是指湿热流注于下焦,所以又称下焦湿热。一般情况下,受累的脏腑主要有肾、膀胱、大肠等。
湿热蕴结大肠,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湿热积滞肠中,气血受阻,传导失司,会出现腹痛和里急后重;湿热伤害气血,变成脓血,所以会下痢;苔腻为湿,色黄为热。痢疾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湿热蕴结膀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尿浑浊或尿血,或尿出砂石。湿热蕴结,气化受阻,所以出现排尿机能异常;湿热积聚可成砂石;热伤血络则尿血。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结石、尿路结石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湿热蕴结女性胞宫则带下色黄,有臭味,小腹部坠胀疼痛。湿热流注关节,可出现下肢关节肿痛,或者红肿,或出现红肿脚气。
湿热下注通过辩证可以应用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对证治疗。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忌酒,适量运动,调整心态,不熬夜,多喝水。
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术语,并不特指某一疾病,而是一种病证名。
从字面的意思,我们大致就可以了解到,湿热下注说的是湿邪夹杂热邪流注于下,湿和热都是中医的致病因素。
这里的这个下则指的是下焦,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大致可将人体躯干划为三个部分:横膈以上内脏包括心、肺等为上焦,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胆、脾、胃等,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及膀胱。
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胱主贮存及排泄尿液,大肠主传化糟粕及吸收津液,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湿热下注,是指湿热邪气流注于下焦,引起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失常,大小肠的传化糟粕功能异常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
湿热阻于肾与膀胱,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水道不通,小便不利,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短少等尿路刺激症状,还可见尿赤、尿浑浊等症。妇女还可表现为阴痒,带下量多或黄白相间。
湿热阻于大小肠,肠道传化糟粕、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可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下痢或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等症。
湿和热都是中医的致病因素,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可见小便淋漓涩痛、会阴胀痛、阴痒、下肢浮肿、关节肿痛、湿热痢疾、湿热泄泻等。主要的疾病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阴道炎、痢疾等。
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证型。指的是湿和热同时存在于人体导致的一系列病理表现。
湿邪具有重浊,粘滞,趋下,致病缠绵难愈的特点。湿热是湿邪加热的表现,因此湿热致病具有典型的症状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膀胱系津液之府,湿热蕴结于下焦,下注膀胱,湿热阻于肾与膀胱,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表现为水道、小便不利,泄时涩痛,尿赤,尿浑浊,小便频数,淋沥不畅(即尿频、尿急、尿短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临床可以酌情根据辨证用五淋散、萆解分清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治疗。
湿热下注,顾名思义,就是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的下面部位了。其主要症状以身重疲乏,小便色黄或赤,大便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阴囊红肿痒痛,遗精带下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腹痛,腹满纳呆,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阴囊红肿痒痛,遗精带下,小便色黄而赤,尿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湿热下注常见于泄泻,痢疾,淋症,尿血,便血,遗精,带下,疝气,消渴,癃闭,痹病,湿温等疾病中。
湿热下注是国医的一个证型。如果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出现小便短赤,淋漓不尽的症状。如果湿热下注大肠,就会出现腹痛腹泻、下利臭秽、肛门灼热的症状。如果湿热下注宫胞,也会出现外妇女阴瘙痒,带下颜色偏黄、质地粘稠、有腥臭味、月经提前、血色暗红、量偏多等症状。如果是湿热下注,阻滞下焦经络也可以出现下肢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比如像下肢的丹毒、蜂窝组织炎、痛风等。湿热来源于肝胆起火,肝阳上亢,引起全身症状。下注(注)字有水,湿热下走。小便黄,白带黄,特别是女性外阴瘙痒,男人阴囊瘙痒,严重者引起下肢水肿疼痛。舌苔黄腻、於紫等,脉弦、洪、大、数等。
湿热下注证
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混浊,小腹痛胀迫急。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湿蕴郁蒸,热*肌表,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则见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脾肾阳虚,生湿,湿热下注,会有膀胱综合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等。有的是痛风或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局部放血后,有黏液流出,
有的是下肢湿疹反复难愈,以瘙痒,红肿为主,
有的是湿热腹痛,症见下利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临床常用清热利湿药,如黄连,黄柏,苍术,白头翁,秦皮,柴胡等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的全草或根·《中医大辞典》·龙须草 21 龙须草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龙须草的用法用量 3 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或全草·《中医大辞典》·龙须草 31 龙须草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龙须草的药理作用 4 松萝科植物长松萝或破茎松萝的丝状体·《中医大辞典》·龙须草 41 龙须草的别名 42 来源及产地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45 化学成分 46 龙须草的药理作用 5 《中医大辞典》·龙须草 51 龙须草的别名 52 来源及产地 53 性味 54 功能主治 55 化学成分 56 龙须草的药理作用 6 灯心草科植物拟灯心草的全草·《辞典》·龙须草 61 出处 62 拼音名 63 龙须草的别名 64 来源 65 原形态 66 生境分布 67 性状 68 性味 69 功能主治 610 龙须草的用法用量 611 注意 612 各家论述 613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龙须草 1 拼音
lóng xū cǎo
2 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的全草或根·《中医大辞典》·龙须草龙须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
21 龙须草的别名野席草、水通草[1]。
22 来源及产地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Juncus setchuensis Buch的全草或根[1]。分布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陜西、四川、云南等地[1]。
23 性味甘、淡,平[1]。
24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解毒,安神[1]。主治口咽诸毒火证,牙痛,目赤肿痛,鼻衄,小便淋涩,肾炎水肿,心烦失眠,心悸,梦遗[1]。
25 龙须草的用法用量煎服:9~30g[1]。
3 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或全草·《中医大辞典》·龙须草龙须草为中药名,出自《江西草药》,为《开宝重定本草》记载的灯心草之别名[1]。
31 龙须草的别名灯心、灯草、龙须草[2]。
32 来源及产地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茎髓或全草[2]。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江苏及西南地区[2]。
33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2]。入心、肺、小肠、膀胱经[2]。
34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2]。
1治心烦不寐,小儿惊热,夜啼,口舌生疮,湿热黄疸,水肿,淋证,小便不利[2]。煎服:1~3g,鲜草15~30g[2]。
2治急喉痹,烧存性,研末吹喉[2]。灯心草根:煎服治湿热黄疸,乳痈初起[2]。
3用于灯火灸[2]。灯火灸俗称打灯火[3]。出《本草纲目》。指用灯草蘸油燃火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一种灸法[3]。操作时,取灯心草一段,蘸以植物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灼灸,当灼及皮肤时,可听到“拍”的响声[3]。灼灸次数,根据病情需要掌握,一般3~5次[3]。灸后局部应保持清洁,涂以消炎软膏,防止感染[3]。适用于腮腺炎,小儿惊厥,小儿消化不良,呃逆等病证[3]。
35 化学成分茎髓含灯心草苷、三肽(谷-缬-谷肽),阿拉伯聚糖,木聚糖,甲基戊聚糖,芹菜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2]。
36 药理作用灯心草具有抗氧化和抗微生物作用[2]。
4 松萝科植物长松萝或破茎松萝的丝状体·《中医大辞典》·龙须草龙须草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松萝之别名[1]。
41 龙须草的别名云雾草、老君须、金线草、树挂、天蓬草、龙须草、松上寄生[4]。
42 来源及产地松萝科植物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Ach或破茎松萝U diffracta Vain的丝状体[4]。分布全国各地林区[4]。
43 性味苦、甘,平[4]。
44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除湿通络,清热解毒,止血调经,驱虫[5]。
1治痰热温疟,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痰多,风湿痹痛,头痛,目赤翳膜,蛔虫病,血吸虫病。煎服:6~9g[4]。
2治瘰疬,痈肿,溃疡,创伤出血,烧伤。研末外敷[4]。
45 化学成分长松萝和破茎萝均含巴尔地衣酸、松萝酸、地弗地衣酸及地衣聚糖等[4]。长松萝尚含多种甾醇、刺楸毒素、刺楸皂苷(Kalosaponin)[4]。
46 龙须草的药理作用刺楸皂苷对癌的治疗有效[4]。松萝酸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都有很强的抑菌作用[4]。对 滴虫也能抑制,还有对抗白喉及破伤风毒素的作用;能显著增加小鼠支气管的分泌,故有祛痰作用[4]。
5 《中医大辞典》·龙须草龙须草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滇南本草》记载的狗屎花之别名[1]。
51 龙须草的别名蓝布裙、龙须草、附地菜、狗舌花、七星箭[6]。
52 来源及产地紫草科植物倒提壶Cynoglossum amabile Stapf etDrumm的全草[6]。分布西南地区及甘肃[6]。
53 性味苦,凉[6]。
54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清肺化痰,散瘀止血[6]。
①治肝炎,痢疾,疟疾,尿痛,白带,肺结核咳嗽,喉痛失音,咯血[6]。煎服:30~60g[6]。
②治疮肿,鲜叶捣敷;创伤出血,骨折,干草研末敷[6]。
55 化学成分本品含倒提壶堿,刺凌德草堿(Echinatine)[6]。还含安贝灵、仰卧天芥菜堿等[6]。
56 龙须草的药理作用刺凌德草堿有神经节阻滞作用,可完全阻断电 交感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它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连续应用刺凌德草堿可致肝变性[6]。
6 灯心草科植物拟灯心草的全草·《辞典》·龙须草 61 出处《纲目拾遗》
62 拼音名Lónɡ Xū Cǎo
63 龙须草的别名野席草(《纲目拾遗》),野灯芯草、马棕根,野马棕、野灯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鬼尖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灯心草(《安徽药材》),水通草、秧草根(《云南中草药》)。
64 来源为灯心草科植物拟灯心草的全草。9~10月间,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65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匍匐根茎。茎青绿色,线形,高达50厘米,表面有凸起的条纹。茎上无叶,但于基部有红棕色、淡**或暗黑色的鞘状鳞叶数枚。花序侧生,成簇状,伞形或复聚伞形,有短柄;花被6,2列,淡绿色。萼片状;雄蕊通常3枚,着生于花被的基部;子房上位,1室,花柱不明显,柱头3枚,线形。蒴果长椭圆形,内含多数种子。花期4~6月。
66 生境分布生长于潮湿地及沼泽边缘。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等地。产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67 性状干燥的茎,呈扁压状细柱形或线形,长30~50厘米,直径1~15毫米,先端渐尖,近基部稍粗,表面光滑,淡黄绿色,具纵直细纹理。质坚实而柔软。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但不发达。气无,味淡。以干燥均匀、带绿色者为佳。
68 性味淡,寒。
①《饮片新参》:"淡,平。"
②《药材资料汇编》:"苦,微寒。"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寒,味淡。"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寒。"
69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泄热安神。治小便赤涩,热淋,肾炎水肿,头昏,齿痛,鼻衄,咽痛,心烦失眠,消渴,梦遗。
①《饮片新参》:"渗湿热,利尿通淋。"
②《安徽药材》:"利湿热,散风火,止血。治痛风、鼻出血、血崩、小便频数短赤、咽痛、耳痛、梦遗。"
③《药材资料汇编》:"治口腔炎症及齿痛。"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安神。"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小便不利,尿道发热刺痛,肾炎水肿,失眠,心悸,心烦。"
610 龙须草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
611 注意《饮片新参》:"溲多者勿用。"
612 各家论述①治尿路感染:龙须草、水前草各一两,土茯苓三钱;或龙须草、小蓟草、乌蔹莓各一两,白茅根二两。水煎服。
②治失眠,神经衰弱:鲜龙须草二两,夜交藤一两,丹参五钱。水煎服。
③治糖尿病:龙须草二两,鹿茸草一两。水煎服。(选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613 摘录本文2023-08-22 15:04: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