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怎么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怎么梳?,第1张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双平髻: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 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 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百合髻: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梳百合式的壮丽!

凌云髻:

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小两把头:

清 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 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 称其为“小两把头”。

 

两把头: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 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 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 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 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 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 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 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旗头: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 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发明者是追求的美丽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审 美因她而改变,随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变,两把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抛家髻:

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 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书·五行志》。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这种发髻 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丱发: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古代女子发型发式编法分类

发式是女子头部的重要妆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女子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 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歪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女子如果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以显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的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武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铸、凤钗或金步摇,更显华丽高贵。

这种高鬟发型有1~9鬟,是最尊贵的发式,通常是后妃与名门仕女的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璧画的玉女发式亦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此发式,但妆饰不宜过分华丽。

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尚仙女发型,名门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 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 据记载为甄后所创。这种发式是将头发分成几股,像拧麻花似的把发扭转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人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 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便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多用于神女与处女。

这种发式变化丰富,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优美,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中皆可见到,在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就有很多盘叠螺髻的女性形象。

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其形高耸而不下垂,号为螺髻。

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做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置于头顶、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王渔洋诗赞之“青螺如髻秀堪餐”。

按盘叠之方法可做成各式各样的螺髻,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4反绾式

《髻鬟品》中就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髻的记载。

这种发式在隋唐也甚为流行,在《妆台记》中载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髻”。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做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

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惊鹄髻”;

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

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为拢结翻绾或反馆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后妃、名门仕女所好用,处女常在反绾的医下留一发尾, 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磐髻”。

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却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时间最长,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

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者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1椎、 2椎至3椎,使发耸竖于头顶或两侧。

据记载,梁冀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坠,称为“随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

赵合德人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髻”。

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

只要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各式椎髻多为已婚**所用。

6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 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丱发”。

“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直至清代。

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用,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

其做法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儿童的主要发型。

不是必须。宋朝时期的女子发型主要通过饰品发钗、发带等来体现,发带通常由红、黑、白及其他颜色的丝绢来制作,不只有红色,所以宋制发型的发带不是必须红色。宋制发型的特色是能够呈现出各种花样,外形优雅,融汇华丽和古朴,非常大气美观。

现如今很多人在做造型的时候,都会用到一些发胶之类的东西,来对头发进行一个固定的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造型,用一些固定用的东西,比如发卡、发蜡等等,都是很寻常的。然而在古代,古代女子们的发型可以说是非常多变的了,造型非常丰富,不同朝代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但是她们又是用什么来固定自己的发型的呢古代女子的发型可以用什么来固定,她们使用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女性用什么固定发型

在《红楼梦》里给出了部分答案,不难发现,剧中每个女性角色头上或多或少都有支簪子。当然,地位比较高的女子簪子较为精致,而那些丫环头上则多是一些细木棍。这些发簪就是古代妇女固定发髻的一个法宝,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由于发簪只可以用于固定发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古代女子的主流审美里,盘发成髻才是最流行的发型。为此,古人还发明了不少美轮美奂的发髻样式。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女子的发髻多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主要六类。而针对不同的发髻,所需发簪的数量也有所差异。像是古代皇后这种级别的女性,为了体现其身份的尊贵,发髻自然也要比常人复杂。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皇后头上插满了金簪。

而除了簪子外,古代其实是有和发胶功效类似的产品。这个东西叫“刨花水”,相信很多人都是头一回听。

什么叫刨花水刨木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即木工师傅在加工木制品时刨出来的长条木屑。而这个刨花水和刨木花也息息相关,说白了,刨花水就是榆木刨出来的木花通过热水浸泡形成的粘液。由于榆木本身的构造,其放在热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表面就会有胶状物产生,这种胶状物的定型效力,甚至不输如今的发胶。

此外,这种刨花水搽抹在头发上,也会散发淡淡的榆木清香,甚至还有乌发的功效,是一种绿色天然的美发产品。理论上说,甚至比发胶还要环保健康。

而刨花水究竟起源于何时如今已不可考,而唐朝时期正是刨花水使用的高峰期。唐朝那会国力昌盛,百姓物质生活相当充实,自然对美又更高的追求。因此,那会发簪加上刨花水,基本成了每个女子保持美丽的不二法门。

同时,也是因为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这个秘方甚至还传播到了海外,日本艺伎当年固定发型靠的就是这个刨花水。

后来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由于西方的东西大量涌入国内,发胶也出现在了我国民间。由于其随手可用,携带方便,价格便宜,很快便取代刨花水,成了我国百姓拾掇发型的不二之选。

虽然发胶开始普及,但刨花水并没有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今天,不少京剧班子在化妆造型时,依然遵循古法用的刨花水。而西方那些通过化学合成制作的发胶,是远远比不上我们古人绿色健康的黑科技的。

2刨花水是什么

我国古代女性的发型多种多样,有些简直堪称为一种艺术。比如“结鬟式”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看起来高贵华丽。

“结椎式”就需要相关的固定方式了,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还有比较成熟的反绾式等等。只要是较为复杂的发型几乎都要伴随相关的固定方法才能制成。

所以我们知道没有发箍没有发胶想要做出这样的头发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我国古代人们确实没有发胶可用,但是古人却研究出了一种奇怪的刨花水。这种东西的本质和发胶差不多,但是十分好用,只需要用小刷子沾一点然后涂在头发上就能够定型了。

而且这种水不仅无毒无害,还有些类似于现代“护发素”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很了不起的一项创造和发明。这种发胶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没有过于准确的文字记载,但是到了唐朝时期逐渐趋于完善,最后一直沿流传至今。

这种刨花水使用的方式也很简单,一般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固定在头上,然后用“刨花水”把头发浸湿,再用细梳梳抿得油光乌亮,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就完成了。后来这一方法还流传到了日本。

我们知道日本从贞观四年(603年)起,日本第一次派遣使者出使大唐,此后便源源不断的前来学习中国本土的险境文化带回到日本。在日本最早期的影视资料《艺妓回忆录》时便仍然能看到艺妓们用“刨花水”抿头时的场景。

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盛行了近千年的“刨花水”便逐渐被更便于购买的发乳和发油替代了。不过在很多古老的乡村中,依旧有一些女性在沿用这一方法,毕竟刨花水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由凝刨花研制而成,这是任何化学物品制作的凝发剂所无法超越的。

3刨花水的发展

“刨花水”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很了不起的一项创造和发明,起源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到了唐代是它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高峰,唐代女子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固定在头上,然后用“刨花水”把头发浸湿,盘绕其上,再用细梳梳抿得油光乌亮,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制造出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发式,让万国来朝时的各国使臣惊叹不已。日本的民族服装和发式就深受中国的唐代的影响,有史料记载在日本早期的影视资料《艺妓回忆录》时仍能看到艺妓们用“刨花水”梳头抿头的场景。宋、元、明时期关于“刨花水”的文史资料不多,但在文学作品里刨花水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发展到清朝,“刨花水”达到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这主要和清代满族人独特的发式有关。

“刨花水”发展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洋化学发乳、发油的进入渐渐被冷落了,但仍然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市井乡里、寻常百姓家为万千个爱美的女子默默无闻地服务着,一直到更方便快捷的发胶出现。事实上,“刨花水”天然无毒、绿色环保的独特功效是任何化学凝发剂都永远无法超越的,在古装戏曲里,旦角的额头盘发和面颊勒鬓(水鬓)仍然必须要用它,这是化学啫喱和发胶所不能替代的。往昔风光无限的“刨花水”依仗着戏曲的传承细若游丝地流传了下来。

1、先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2、秦、汉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3、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隋、唐、五代

此一时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计379年。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5、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宋代女子朝天髻发式

6、辽、金、元

这一时期从公元907年至1368年。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色。

辽的男子发式别具一格,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发。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色或**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

7、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代丫鬟发式

8、清

清朝由居于中国东北的满洲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汉人已经没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汉人原有形象的权利。满族的发型,亦因此而改变,逐渐形成了,清朝特有的发饰和文化。

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称之为牛尾,就是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发式。

民国以后,西风东渐。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国人的发式越来越倾向简洁,但更注重美学特征,渐渐发展为现代各式各样的发型艺术。

古代女子发型种类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纟介,垂鬟分肖髻★

  “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凌虚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朝云近香髻、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三、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单螺、双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盘桓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如图所示。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四、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高椎髻、抛家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倾髻、堕马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五、反绾式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簪花仕女图》之发式。据《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双刀髻、惊鹄髻★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朝天髻、元宝髻★

  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六、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双丫髻、垂挂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注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亦类似这种发式。

★双平髻 丱发★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莲花冠:此图录于《太原晋祠女塑》之莲花冠。其冠似莲花,以金翠妆饰,束戴于顶髻上。唐宋妇女多好用。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此图录自唐寅〈孟蜀宫妓图〉之花冠。

凤冠:此图录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巾帼: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