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是什么人说的,出自那本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是什么人说的,出自那本典籍,第1张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释义:要在祸患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才能不会导致后续的伤害情况。知道了道理还能贯彻谨慎行事,君子不将自己立于危险之处,怎么可以将他和等闲之辈一视同仁

具体释义:祸,祸患,灾祸;慎行,行为谨慎检;危墙,危险的墙边,泛指危险的处境;等闲,寻常,一般,指凡夫俗子。

扩展资料:

孟子其他主张:

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意思是: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2、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意思是: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古书上说,方肛者,肛门是奇异的方形,而不是一般人的圆形,拥有这样的异相的人生来一定会有大用,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事情。野史上这样记载这个古代军事奇才韩信是方肛。

野史上这样记载的那个作者怎么是知道韩信是方肛的呢,还是很好奇的,莫非他研究了韩信的大便是方形的?由于韩信是个名人,所以方肛也成了圣人之相?还是感觉这种乡间野闻听听就好了,大多数还是为了突出圣人的功绩而编造的。但其实还是有很多是有可能的,像项羽重瞳,这个在我们现在也是有这样的案例存在的,这是一种眼病。

历史上还有记载了很多人生有异相。比如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禹的耳朵有三个洞,周文王是龙额虎肩等等。还有人说刘备双手过膝,双手过膝只能是一个人的手臂很长,能够在站立的时候轻而易举的就摸到膝盖,除了刘备以外,其实宇文泰和司马炎已是双手过膝。

还有一个狼顾之相。据说拥有狼顾之相的人可以在180度扭转头部的时候保持肩膀不动。而认为拥有这一个狼顾之相的人,都是城府极深,狡猾多疑的人,后来人们又认为这种人是帝王之相,司马懿就有这样的面相。

其实这些历史名人是否真的拥有异相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之所以会记载这些异相,多半是为了彰显他们的功业,才说的那么神奇,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是很多都是正常的。

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2、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3、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4、悬梁苦读

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5、囊萤映雪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御史大夫。

风筝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扩展资料: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

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风筝

风筝不仅是现代人所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外称风筝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之一,但风筝是由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风筝又名纸鸢,纸鸢的前身是木鸢,其实是古人所制造的早期飞行器,可惜这种技艺早已失传,古籍上只有片断的记载。有人认为,风筝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发明的。史书记载,公输般所造的木鸢,在天上能连飞3日。如果把木鸢作为中国最早的风筝来看的话,那么鲁班就是最早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但也有人根据史书记载,认为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是墨子制造的。

还有许多人指出,木鸢与风筝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木鸢是用木头制作的靠滑翔前进的鸟形飞行器,而风筝是用纸糊以牵引为动力的飞行器,风筝的真正发明者是韩信。因为史书上曾记载过,韩信率大军围楚军于垓下,日夜赶制了一纸风筝,派一个身轻的年轻人坐在上面,悄然飞到楚宫上空,唱起了凄婉的楚歌,来涣散楚军的斗志。虽然这个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已正式有风筝这个说法,说明那时纸糊的风筝已出现。

也有人对韩信发明风筝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古籍所记载韩信使用的纸鸢,并没有提到用绳子牵引这个关键问题。而五代时的李邺所做的糊纸引线的风筝,才是真正意义的风筝。但把风筝的发明推迟到五代也不太符合事实,因为远在南北朝时的萧梁时代,已有明确记载,说明风筝已经应用于军事方面,这个时间是公元549年,比李邺早四个世纪。

总之,风筝的发明者到底是谁,一时还难以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