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0岁。眩晕欲仆,头重脚轻,筋惕肉明,肢麻震颤,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其病机是
答案:C
肝风内动证是指以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证候,临床主要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和血虚生风证。肝阳化风证以平素即有头晕目眩等肝阳上亢症状,又突见动风之象,甚或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等症为辨证依据;热极生风证以高热和动风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阴虚动风证以阴虚和动风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血虚生风证以血虚和动风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该患者眩晕欲仆,头重脚轻,筋惕肉日闰,肢麻震颤,腰膝酸软,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阳亢化风之表现,故选C。肝阳上亢证不应有动风表现,无筋惕肉目闰,肢麻震颤等;肝肾阴虚主要表现为滋养濡润功能下降及阴虚内热表现,如遗精盗汗等;肝血不足证以目、筋脉失养及面目爪甲淡白无华为辨证依据。
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一、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 ,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 正气未衰 ,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致病的初期和中期, 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 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
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 :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虽有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邪实居其次。
(4)虚实真假:一是真实假虚,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的现象,称为“
大实有羸状 ”;二是真虚假实,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的现象,称为“ 至虚有盛候 ”。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时,在临床上可形成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符的许多假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 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
一、阴阳偏盛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阴阳中的一方偏盛,而另一方不虚。阴阳具有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体现在:
阳偏盛必然会耗阴,导致阴不足——“阳盛则阴病”。
阴偏盛必然会损阳,导致阳气虚损——“阴盛则阳病”。
1阴偏盛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2阳偏盛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的实热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三、阴阳互损
1定义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2病机依据
阴损及阳,指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阳损及阴,指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四、阴阳格拒
是在阴阳偏盛至极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为阴寒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临床表现为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又称 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为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又称 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是指机体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
1亡阳多见大汗淋漓(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2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热而黏)、脉数疾躁动等危重证候。
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种病机变化的基础,而且亦是分析和研究各种临床病证病机的基础。
1气的失常
包括气不足和气行失常两个方面。
(1)气不足:又称“气虚”,系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不足,则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若某一脏腑之气不足,则表现为该脏腑功能减弱的虚证。如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卫气不足,则易为外邪所侵袭。
(2)气行失常:气行失常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的病理状态。可概括为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
2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
(1)血不足: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出血: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3)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瘀可出现于不同部位,各有其特征。
3气血关系的失调
(1)气滞血瘀:指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2)气不摄血:指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减退,血不循经,溢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
(3)气随血脱: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或过后,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4)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是指气虚机能衰退与血虚组织器官失养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5)气血失和,不荣经脉:指因为气血两虚,导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濡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特征的病理状态。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邪伤津,二是耗失过多,三是生成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之产生的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的一系列病理状态。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2气随液脱 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3津枯血燥 主要是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4津亏血瘀 指津液耗损而导致血行瘀滞不畅(血液黏稠度增加,脉道不滑利)的病理状态。
内生“五邪”
一、内生“五邪”的概念
所谓内生“五邪”,并非是指致病邪气,而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五种病理状态,即是中医临床上所谓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病证的病理机转。
1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也称为“内风”,是机体 阳气亢逆变动 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其为“肝风内动”或“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指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属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其病理表现痉厥、抽搐、鼻翼扇动、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目睛上视 ,并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指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浮阳不潜,阴不制阳,导致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亢而化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病理表现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 眩晕欲仆 ,或发作口眼斜,或发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猝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指机体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变生内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筋挛肉瞤、 手足蠕动 等动风之症,并常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低烧颧赤等虚热内生之候。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由于血液虚亏,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不能荣络,所产生的虚风内动病理变化。临床可见肢体 麻木不仁 ,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状。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是指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化而为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
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 ,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病理表现。
2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导致生理功能活动衰退,虚寒内生,或阳虚阴盛,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寒从中生,又称为“虚寒内生”或“内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1)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内寒自生。《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指出机体阳气不足,产热减少,则温煦失职,阴寒内盛,从而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的机能减退,产生虚寒性的病理反应。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蜷卧喜暖、腹泻便溏、舌润不渴等阳热不足之症,其中以畏寒喜暖为其基本特征。
(2)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人体水液代谢活动障碍,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的病理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发水肿等病证。
3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调失调,引起水湿痰浊等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因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为“脾虚生湿”或“内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4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机体各部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从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津伤化燥又称为“内燥”,临床多见干燥不润之病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 肺、胃及大肠 为多见。
5火热内生
(1)实火
①阳气过盛化火
②邪郁化火
③五志过极化火
临床多表现为壮热、烦渴、尿赤、便结、舌苔黄、脉数有力等。
(2)虚火
阴虚火旺:为精亏血少,阴液大伤则阳亢,因而虚热、虚火内生的病理状态。一般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机能虚性亢奋之虚热征象。阴虚火旺,其火热征象常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阴虚火旺所引起的牙痛、咽痛、骨蒸、颧红等。
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指在病变的发展变化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互转移的病理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实施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2)病性转化:指在一定条件下疾病或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发生转换与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是寒热转化,指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的消长盛衰改变了原来疾病或病证的寒热性质,转化成相反的性质,即由寒化热或由热化寒的病理变化。
二是虚实转化,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当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其位的程度时,虚与实的病机也就发生了转化,出现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一是可以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二是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 从化 ”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
(2)病邪因素:一是疾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如外感六*,阳邪传变较快,阴邪传变较慢,疠气传变急速;邪盛传变较快,邪微传变较慢。二是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有差异。三是病邪从化,病性变化与病邪属性有一定联系,如燥为阳邪,易从热化,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一是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二是时令气候对病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中医执业医师
首页 > 中医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
医学教育网2019-05-12
大号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临近,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chǐ)桔梗汤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ēirúi)汤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gé)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一)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múlì)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七、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xiè)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八、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九、痫病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一、呕吐
(一)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二、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十三、泄泻
(一)暴泄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二)久泄
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十四、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十五、便秘
(一)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十六、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
十七、黄疸
(一)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二)阴黄
1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十八、头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十九、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二十、中风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病情分析:一般阴虚风动症是指肝阴亏虚,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眩晕与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由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所致。一般患者可出现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咽干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阴虚风动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肝阴亏虚,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眩晕与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由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所致,主要表现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咽干燥,形体枯瘦如柴,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补阴药
要点:、
1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的性能、功效、应用:
沙参:沙参有北沙参与南沙参之分。北沙参味甘微苦而性微寒,主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北沙参甘寒能养肺、胃之阴,清热生津。可用于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劳嗽久咳,咽干音哑;胃阴虚或热伤胃阴的口渴咽干,舌红津少,胃脘嘈杂、干呕、隐痛等症。南沙参:功效养阴清肺,化痰,益气。南沙参味甘而性微寒,主归肺、胃经。南沙参亦能清润肺之燥热而化痰止咳,并能益气养胃生津。对肺阴虚的燥热干咳,痰少而粘,不易咯出者;胃津亏耗,气亦不足的咽干口燥,舌红少津,或食少不饥者,皆可应用。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主归心、肺、胃经。麦冬对心、肺、胃三经,无论是阴虚有热,或温热病邪伤及其阴,皆为常用要药。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常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的口渴咽干,大便燥结,常与玉竹、沙参、玄参、生地黄配伍;肺阴不足而有燥热的干咳少痰或痰粘,常与阿胶、杏仁配伍;阴虚有热的心烦不寐,或热邪扰及心营,身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证,常与生地黄、酸枣仁、黄连等配伍。
龟甲:味甘、咸,性寒,主归肝、肾、心经。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本品既能滋补肝肾之阴而退内热,又可潜降肝阳而息内风,为滋阴潜阳要药。对阴虚内热之骨蒸盗汗,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风动之手足蠕动等证,皆为常用,常与生地黄、牡蛎、鳖甲配伍;本品既能益肾健骨,又可补血滋阴。对肾虚之腰膝痿软,小儿囟门不合,齿迟行迟,亦为必用,常与熟地黄、牛膝等配伍。本品既能滋补肾阴以固冲任,又可清热与止血。对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用之甚效,常与黄柏、香附等配伍。本品能养血补心。可用于心虚的惊悸、失眠、健忘等,常与龙骨、远志等配伍。
鳖甲:味咸、性寒。主归肝、肾经。功效: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本品善能滋阴清热,潜阳息风,对阴虚发热之夜热早凉或劳热骨蒸,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及热病伤阴之虚风内动,皆为要药,常与青蒿、秦艽、知母等配伍。又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症瘕积聚、疟母等证,常与柴胡、丹皮、土鳖虫等配伍。
2天门冬、石斛、玉竹、百合、枸杞子的功效、主治病证:
天冬:功能养阴润燥,清火,生津。主治阴虚肺热的燥咳或劳嗽咳血;又能滋肾阴,清降虚火,生津润燥,故又治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石斛:功能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主治热病伤津,低热烦渴,口燥咽于,舌红苔少等证;本品又善养胃阴,生津液,故治胃阴不足,口渴咽干,食少呕逆,胃脘嘈杂,隐痛或灼痛,舌光少苔等证;本品又能补肾养肝明目与强筋骨,故还可用治肾虚目暗,视力减退及肾虚痿痹,腰脚软弱等证。
玉竹:功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主治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本品又能益胃生津止渴,故又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及消渴。本品养阴而不恋邪,为其所长,故又可用于阴虚外感风热证。
百合:功能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主治肺阴虚的燥热咳嗽及劳嗽久咳,痰中带血等证;又能清心安神,可用于热病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证,常与知母、生地黄配伍,以增强养阴清心安神之功。
枸杞子:功能补肝肾,明目。主治肾虚遗精,肝肾阴虚,视力模糊及消渴等证。
3黄精、墨旱莲、女贞子药物的功效:
黄精:功能滋肾润肺,补脾益气。
墨旱莲:功能补肝肾之阴,凉血止血。
女贞子:功能补肝肾之阴,乌须明目。
4石斛、龟甲、鳖甲下列药物的用法:
石斛:入汤剂宜先煎。
龟甲:入汤剂宜先煎。
鳖甲:入汤剂宜先煎。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用。
5沙参、石斛、龟甲、鳖甲的使用注意:
沙参:虚寒证忌服。反藜芦。
石斛:石斛能恋邪,使邪不外达,故温热病不宜早用;本品又能助湿,若湿温尚未化燥者忌用。
龟甲:脾胃虚寒者忌服。孕妇慎用。
鳖甲: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6南沙参与北沙参、麦门冬与天门冬、龟甲与鳖甲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
共同点与不同点
南沙参与北沙参:南沙参与北沙参之性能功用基本相似。但就养阴、清热、生津之功效而言,南沙参力不及北沙参;就化痰作用而言;则南沙参优于北沙参,且有益气之功。
麦冬与天冬:两者药性均为寒凉,均能养肺阴,常相须为用。但天冬寒润之力强于麦冬,长于滋肾阴而清降虚火;麦冬则寒润之力较弱,偏于养胃生津、润肺与清心除烦。两者在作用部位上尚有偏上偏下之分。
龟甲与鳖甲:两者均能滋阴清热,潜阳息风,用治阴虚发热,阴虚阳亢与阴虚风动等证,常相须为用。但比较其功力,相同之中略有差异,即滋阴以龟甲为主,潜阳则以鳖甲为长。故欲其滋阴为主之方多用龟甲;欲其退夜热早凉、骨蒸为主之方多用鳖甲。鳖甲能软坚散结,常用治症瘕积聚、疟母等症,则为鳖甲之所长,而龟甲则无此作用。但龟甲能补肾健骨,治腰膝酸软,囟门不合,及固经止血,养血补心等,鳖甲很少应用。
答案:C
肝阳化风以眩晕、肢麻震颤、头胀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辨证依据。名师点拨本题题眼在于掌握肝风内动证之间的不同。可用排除法:眩晕欲仆,头摇而痛均为动风之征象,故可除外A、B、E;此证中无阴虚之表现,故可除外D。
本文2023-08-22 15:4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