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在古代指各类大江大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江在古代指各类大江大河,第1张

错!

“江”字在中国早期文献中是特指今鲁西地区的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一线的河湖系统。后来逐渐演变为专指长江(比如江左、江东等等)。再其后随着语言习惯的进一步推广,又泛指中国南方的河流。

(1)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使泥沙增加,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流速减缓,泥沙淤积。

(2)洪涝。

(3)植树造林、加固大坝。

从古至今,人类的聚居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源。

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江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古印度发源于恒河,中国发源于长江与黄河等等。

可中国能在古时候就发展得颇为强盛,单从长江和黄河来看显然有些单薄

详细翻看古代的 历史 便会发现,中国古代一共有四条较大的河流,它们与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一方区域的母亲河。

其中长江、黄河和淮河在千百年的 历史 中依然奔流不止,养育一方,可济水却消失在了 历史 的长河中。

虽然济水已经不复存在,但关于它的记载和故事却依然还在流传。

济水是一条水域宽阔的河流,从严格意义上讲,济水其实是从黄河中分离出来的一条支流。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济水的河道两旁,它也是一条真正的母亲河。

关于济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禹贡》,济水的北段东流入黄河,济水的南段汇入汶水,东北流入大海。

这里已经有了济水的名字,后世也一直在沿用。

在《水经注》中记载,济水主要流经河北与河南两省,北段与南段的水源分别出自现在的荥泽与济南,而在济水最后入海的河段流经的是山东省,从现在的东营流入大海。

济水虽然养育了两岸的百姓,但它并不是一条温和的大河。

在先秦时期,济水是一条非常有名的凶河,河水水势汹涌,常常发生洪水灾害

面对灾害,中国的先民从来不曾畏惧,有问题便解决问题,在地方官府的带领下,济水的河道被多次拓宽、疏通,从而变成了一条母亲河。

随着古黄河的改道和历代对济水的河道梳理,济水发展中隋唐时期已经变窄了许多

济水的河道与其他大河不同,济水的很多段河道在 历史 变迁中变成地下暗河,在河流奔涌的过程中出现“三起三伏”的奇特景观,而且济水虽然是黄河的一条大支流,但其河水却非常的清澈。

这与古人对君子的定义非常接近,因此,济水的香火非常鼎盛。

到了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对济水产生了怀疑,对祭祀济水也有不小的疑问。

济水并不是一条大河,在 历史 上也没有特别的地位,却为何要对它进行祭祀? 而大臣以君子的品德进行比拟,令唐太宗非常高兴。

随着皇帝对济水的肯定,对济水的祭祀更加繁盛,连文人也常常去观瞻,还留下了“清济”的雅称

也正是这君子的象征,让济水与长江黄河齐名,稳居古代“四渎”的名单。

有关济水的地名和传说非常多,而其中也大都有些关联。

在古时候,济水在人们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赋予了济水神明的地位。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39年,在济水河畔的须句被灭国,后逃亡鲁国寻求帮助,最后得以复国。

鲁国之所以会帮助须句,是因为济水河畔的诸侯国都有着共同的信仰,他们视济水为神明,而须句被灭国,打破了诸侯国对济水神的祭祀,所以要出兵帮助其复国。

隋唐时期,唐太宗对济水君子之像非常地推崇,曾下旨封济水为“清源公”,而后世的各朝代也都对济水进行了封号。

宋代和元代都对济水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和地位,都以王号册封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对济水以官方的角度进行了神化,将济水封为北渎大济之神,而从康熙开始就有祭祀的记录,而且已经出现了济渎庙。

翻看 历史 ,济水承载的是古代生活在济水两岸的百姓对自然的敬畏,他们依靠济水而生活,对济水更多的是感激和崇拜。

然而,随着 历史 的变迁,济水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彻底成为 历史 ,而我们对济水的了解,也只能通过古籍的记载。

在“四渎”之中,命运最为坎坷的当属济水了。

济水本身是黄河的一条分支,受到黄河的影响非常严重,只要黄河略有变化,济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历史 上,黄河曾经大规模地改道有二十余次,每次都对济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自然的影响,人为的影响也非常的严重。

济水自古就多发水患,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就不断地对济水进行修整。

到隋唐时期,因为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济水的水位降下非常多,到了宋朝时期,济水的规模已经与平常的小河流无异。

根据史料记载,1855年,黄河再次决堤,黄河两岸百姓苦不堪言,而此时的朝廷因为战败赔款,已经无力治理水患,只能任由黄河泛滥。

于是,在黄河奔涌的浪涛中,济水的河道被不断地侵蚀和兼并,待黄河水位回归时,济水的河道已经消失,彻底与黄河融为一体。

自此,奔流了上千年的济水退出了 历史 舞台,留给世人的只有关于它无尽的传说

虽然济水已经消失不见,但关于济水的痕迹至今依然存在。

如今济源、济南、济宁、济阳、济阴、惠济、济北、齐河、阳武等地名都是因为济水而得名 不知这些地名中是否有你的家乡呢?

古文中经常见到的江河与现代词语江河的意思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现代词语“江河”泛指大的河流。

古文中经常见到的江河,有时也指一般意义的河流,如《庄子·则阳》:“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小而为大。”再如“江河日下”。

古文中的江河,有时特指黄河和长江(下游一段)。

由于古代将长江从洞庭湖到出海口一段称为“江”,黄河称为“河”,因此,江河有时仅仅是长江黄河的合称。

比长江黄河小一级的流水称为“水”,如汉水、渭水。再小的称为“溪”、“泉”。

根据记载多方考证,大禹治水治的是尼罗河我们小学的时候在课本上都学到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时候只是学习了大禹治水的精神,但是一直没有想过大禹治水治的究竟是哪条河呢?根据古籍记载,大禹治理的河在入还值钱是向北流的,而且还是分为了九条支流。很多人一开始以为我们中国古籍记载有可能就是我们的黄河,但是经过研究,黄河的流向不符合记载,后来扩大到全世界的河流才发现,尼罗河很符合记载中的样子。

在世界上,很少有向北流的河,而尼罗河是全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一条向北流的河流。《史记》中记载过:”北过降水,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就说明大禹治理的河流是向北而流,还分为了九个支流,而且还都是逆河,最后流入海中。尼罗河在三角洲地区分为了九条河道,在这5000年的沧桑变化中,在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九条入海的河道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说如果大禹治水的时候治理的是尼罗河,这是很有可能的。史记中说的“逆河”是指海水逆潮的河流,而尼罗河的九条入海口都是逆河。比三角洲海拔低的河流,河水受到潮汐的影响潮起潮落,可以影响沿河上朔上百公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逆河。而尼罗河在三角洲地区的海拔接近海平面,从分叉的地点到中海大约160公里,九条入海口都是典型的逆河,这就更证明了当初大禹治理的可能是尼罗河。

在更早的《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情况,更证明了大禹治理的是尼罗河。《山海经》中提到“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这句话如果放在中国的河流上来解释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把这段描述放在尼罗河上,就很贴切了。尼罗河有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其中的白尼罗河是干流,经过维多利亚湖后,穿过乌干达后经过苏丹北上,是很符合记载的。

黄河中游穿行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进入黄河的泥沙近90%来自于中游流域.下游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③④河段的中下游以泥沙多而闻名.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及“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

故选:D.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

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

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亚及欧洲时,要西夏随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视说:“力既不足,何以为汗。”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现在面对自己如此强大的军力,西夏还同过去一样傲慢、轻蔑。

听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烧,这就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扶疾进兵”,带着疾病指挥大军越过沙坡头,到达黄河九渡,攻占了应理(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九渡”,应是成吉思汗大军在中卫由黄河北岸渡到黄河南岸时的渡口名称。

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

1、大禹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等;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

禹不仅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此外,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并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从此,黎、苗不再北侵,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2、林则徐

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

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