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龙门密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道教全真龙门密旨,第1张

龙门派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主流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邱处机 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县滨都里人。邱祖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修炼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大定六年公元1166,时年十九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嵛山,次年,得知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重阳祖师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磻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修道七载,道功日增。之后丘处机以74岁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末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严”,整顿教门,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兴。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传播。成为几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

全真教始终代表世界道教正宗。当今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即为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

1 引文言文翻译

引 yǐn

动词义:

1、会意字。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

2、拉;牵挽。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3、延长;延续。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4、伸着。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5、牵连;攀供。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6、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7、带领 [lead]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8、引决;自尽。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9、援引,引用。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0、荐举。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11、招致。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12、执持。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13、退避。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14、选用。如引贤:选用贤才。

15、吸引。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16、辞职。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17、举起;竖起。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18、承认。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19、延请。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20、取过来;拿出。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以自酌。——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名词义:

1、引车前行的皮带。

县县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周礼·大司徒》

2、卷首语;序言。

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阁序》

又如小引。

3、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马融《长笛赋》

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

4、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5、通行执照。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形容词义:

1、长久。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

量词义:

1、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30引。

2 "引“的所有古文翻译

引 yǐn 动 (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drawabow〗 引,开弓也。

——《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拉,牵挽〖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延长;延续〖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伸着〖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牵连;攀供〖involve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引导〖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带领〖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引决、自尽〖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援引〖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荐举〖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招致〖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执持〖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退避〖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选用〖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 吸引〖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辞职〖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举起;竖起〖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承认〖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延请〖send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 取过来,拿出〖take;get;get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引 yǐn 名 引车前行的皮带〖leatherstrapforpullingcart〗 县县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

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

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

——《周礼·大司徒》 卷首语;序言〖forward〗。如:小引 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prelude〗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

——马融《长笛赋》 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 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license〗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 通行执照〖pass〗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引 yǐn 形 长久〖long〗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水经注》 引 yǐn 量 长度单位〖formerly,ameasureofdistance〗。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30引。

3 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过,

过:过去 ,路过,经过 这样都看不懂啊 原文 先生曰:“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权贵,祸且不测,敢望报乎?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即使)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读音tuó,袋子)徐徐焉实狼其中前虞(担心)跋(踩、踏)胡(这里指下巴),后恐疐(读音zhì,压)尾,三纳之而未克(成功)徘徊容与(本意是闲暇自在,此处指慢条斯理),追者益近狼请曰:“事急矣!先生果将揖(作揖、行礼)逊(谦逊、礼让)救焚(火灾)溺(溺水)而鸣鸾(车的鸾铃)避寇盗耶?惟先生速图!”乃跼蹐(读音jú、jí,曲缩)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读音huó,蛾蛹)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如其指,纳狼于囊,遂括(拴紧)囊口,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翻译 先生说:“私藏你冒犯世袭公卿、忤逆权贵,祸将不测,那敢指望什么报答啊?然而墨家的宗旨,博爱为本,我一定要救你活命的即使有祸,本来也不打算回避的”便(从袋子里)拿出图书,空出袋子慢慢地将狼装入其中前面怕踩着了它的下巴,后面怕压着了它的尾巴,再三装它都没成功慢条斯理,追赶的人更加近了狼请求道:“事急啊!先生当真要(这么)斯文有礼地救火救溺水之人、摇响车铃躲避盗贼的吗?还是请先生赶紧动手啊!”便蜷缩起四肢,拿绳子(给先生)绑起袋子,低下头弯到尾巴,弓起背埋起下巴,像刺猬一样蜷缩像蛾蛹一样曲身,蛇一样盘曲龟一样屏息,听凭先生(处置)先生按照它的指示,装狼在袋子中,便栓紧袋口,扛上驴背,退避到路旁,等候赵简子的人过去。

4 孙子围魏救赵文言文全文翻译

之后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情势危急,求救于齐国。

齐威王想要以孙膑为大将,孙膑推辞谢绝说:“受过刑(膑刑:挖掉膝盖骨)的人不能胜任。”于是就用田忌做将军,而以孙膑为军师,坐在辎车(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之中,坐着出谋划策。

田忌想要引兵去赵国,孙膑说:“(那些)解开杂乱纠缠丝线的人不是整个去拉,劝救斗殴的人不必参与械斗,避开激烈之处而直捣空虚的地方,使(紧张的)形势受到遏止,事情就自然解决。现在梁国(魏国,都城大梁,因此也称梁)攻打赵国,精兵锐卒一定都用在国外作战,而老弱残兵留在国内。

您不如引兵快速趋向大梁,控制魏国的交通道路,冲击魏国虚弱的地方,它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来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开赵国之围并且坐收魏国失误(之利)。”

田忌听从了建议。魏军果然离开邯郸,与齐军在桂陵交战,(齐军)大破梁军。

5 陈书萧引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頠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译文:

萧引字叔休。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侯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恩惠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当时始兴人欧阳頠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頠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死,欧阳頠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萧引坦率耿直,不媚权贵,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次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去官职。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力,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他,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道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璡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6 “引”在文言文中的解释及例句

(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2)同本义[draw a bow]引,开弓也。

――东汉·许慎《说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3)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4)拉,牵挽 [draw]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引相如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这里时表示友好的动作)。

――《世说新语·方正》(5)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6)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7)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8)伸着 [stretch]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9)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10)牵连;攀供 [involve in]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11)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12)引导 [guide]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13)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14)带领 [lead]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15)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16)引决、自尽 [suicide]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17)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18)援引 [cite]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19)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20)荐举 [remend]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21)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22)招致 [incur]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23)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24)执持[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25)退避[retreat]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引次江北。――《资治通鉴》(26)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27)选用 [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28)吸引 [attract]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29)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30)辞职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31)举起;竖起 [lift]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32)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33)承认 [recognize]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34)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35)延请 [send for]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36)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朱棣从朱允炆手上抢到了帝位的这件事情,一直都是朱棣全部政治生涯之中最大的一个污渍,不管他作出了再好令人叹服的成绩,总会有人抨击他,说自己并不是朱元璋欲意的擒雄,说他这个帝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因此这也就成为了朱棣一生的阴影。

再讲朱允炆这里,被自己的亲叔叔给抢走了帝位,他的心里当然难受。朱允炆被朱棣击败以后,才突然想起来朱元璋以前为自己留有过一封密旨,等他开启看来,才懂得什么是后悔不已。如果她要记住这些事情,恐怕朱棣是满盘皆输毫无疑问的。朱元璋的密旨上拿了朱允炆什么样的嘱咐?今天文章内容,我们一起来掌握这一段密辛。

密旨嘱咐

在逃跑的过程当中,朱允炆除开携带一些黄金白银金钱以外,没忘记随身携带的便是朱元璋以前为他留下来的一封密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也为朱标和朱允炆铲除了不少政冶道路上的阻碍,而求他的每一步走得更顺一点。

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对于自己注重地儿子和小孙子,那是真的尽职尽责,深怕她们行差踏错。可即便如此,朱允炆或是辜负了朱元璋。因为这个封朱元璋累死累活留下来的密旨,朱允炆以前一直没回想起来打开看看。

一直到逃离之后,朱允炆才想起这封密旨的事,他一开始还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姿势,并没多么的在乎地开启密旨,可看到密旨上边的具体内容以后,朱允炆抱头痛哭,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称为“肠子都悔青了”。

密旨上,朱元璋情深意厚地对他说,朝中之中,他能放安心内心器重朱值。朱值有实力,有人脉,有知名度,并且有封地。朱值它的存在,对于一些利欲熏心的诸侯王而言,就是一个不小的惧怕。只需朱值在,他人就不敢耍花招。

可事实上,朱允炆干了什么呢?早些年,有奸险小人赶到它的眼前进谗言,说朱值和朱棣属于沆瀣一气的人,不可以多做停留。因此朱允炆深信不疑,把朱值的封地所有给夺走了,他手里的将兵和权利,朱允炆也全都都收了回来。朱棣从此之后,再没有阻拦。

原先,居然是朱允炆自己为朱棣这一最大的敌人铲除了阻碍,如果不是他给朱棣做婚纱,恐怕他今天还好好地在皇宫当中坐下来呢。朱允炆追悔莫及,他为什么没有尽早开启这道密旨。假如早知道是这样,那样朱棣就满盘皆输毫无疑问。

断送自身

密旨中,朱元璋除开谈及朱值的事以外,还特意嘱咐朱允炆,一定要解决好自身和这些叔叔们相互关系。尽管大部分人都是诸侯王,但并不是每一个诸侯王都是有不臣之心的。他应该做的,是拉拢全部能够给自己所使用的阵营,等羽翼渐丰以后,再考虑撤藩的事。

朱元璋这一嘱咐,可谓足智多谋,但是朱允炆干的事,又偏要都是大相径庭的。朱允炆一股脑儿地撤藩,压根不会考虑这种诸侯王的态度,以致于本来没有这些心思的诸侯王,都被他给撵走了。

对于朱棣那样本来就不服气的,见到朱允炆那样处心积虑动作,当然按耐不住,因此朱允炆就拿自身还不算稳固的阵营去跟朱棣浸*兵营几十年的阵营对着干。最终的结局,自然也就不意外了。

那么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发表你的看法和想法!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近代中国史,率先揭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曾以十分赞赏的笔调描绘了几出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富有特色的传奇剧目,其中就有《续琵琶》的《制拍》一折,而《续琵琶》这个传奇并不象《西厢记》、《玉簪记》那样有名,那样为人所熟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此,我们有了想进一步探讨这个传奇剧本的愿望。

(2)在清初以来的传奇剧目记载中,我们还没有看到《续琵琶》传奇的著录,但周汝昌同志在广征博引的《红楼梦新证》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和若干资料,指出《续琵琶》传奇尚有钞本传世(虽然已经是残本),并摘引了刘廷书中的有关记载。[1]因此,更使我们对这个目前仅有的钞本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同时,又值话剧《蔡文姬》和昆剧《蔡文姬》不久前在北京上演,而蔡文姬正是《续琵琶》传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可以说《续琵琶》正是目前可见的有关蔡文姬的一个昆曲传统剧本。由于这几个原因的推动,我们查阅了这个钞本,并对它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究,提出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为百花园中推荐一个已经湮没近三百年,至今或许还有可供学习和借鉴之用的“新”剧目;再则是希望提供一个研究的题目,借以引起古典文学方面的戏剧、词曲、《红楼梦》研究者的注意,并向同志们请教,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阵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曹雪芹借经过贾府全盛时代多见多闻的贾母之口,对戏曲弹唱着实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当两个说书的女先儿讲述了新书《凤求鸾》的梗概时,就被贾母打断,马上猜出了故事的结局,并且指出“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因此引起王熙凤“效戏彩斑衣”,把贾母的评论称为《搿谎记》,顿使席面生春,“未曾说完,众人俱已笑倒。”接着,又由贾母提出“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要提琴,至于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目的在于让亲戚们听一个“发脱口齿”和歌喉的“疏导”,作一番内行的艺术欣赏。可见这位贾府的权力至尊确是有着很高超的鉴赏艺术的能力,而且有阅历,有研究。这从下面一段观剧掌故的谈话中就十分清楚了:

(贾母道)“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合的。”

(贾母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奏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2]

这里,又是曹雪芹借贾母之口,道出了这几个富有艺术特色的传奇折子的共同特点:都是演员能演奏乐器的剧目。如《西楼记》是于叔夜为穆素徽唱曲用箫伴和;《西厢记》是崔莺莺听张君瑞弹琴而知音会意;《玉簪记》是潘必正和陈妙常各自弹琴歌唱,借琴曲以诉自己的心曲;而《续琵琶》则是蔡文姬在《制拍》-折中自弹自唱了自制的《胡笳十八拍》,来抒述自己颠沛的生活遭际。前三个剧目流传较久较广,直到建国以后南、北昆还都能演出(虽然由于分工的发展,能自弹自唱的演员是没有了)。唯独《续琵琶》这个剧目,不但无人演出,而且在昆曲剧本中连一折戏也没有保存,其内容和面貌二百多年来,毫无线索,竟然是一个失传的剧目。

为什么曹雪芹却在《红楼梦》里记下了《续琵琶》,还把它和《西厢记》、《玉簪记》并列可以设想这个生僻的剧目,自有与曹雪芹特殊的渊源,也许正是曹家的私家戏。其实,演员在舞台上弹奏乐器的剧目并非仅此四折,象与曹寅同时代的洪升和孔尚任的剧作:《长生殿》的《弹词》中有李龟年弹琵琶自唱;《桃花扇》的《晚香》中有演员分列侯朝宗、李香君两侧吹弹奉酒,甚至吹打“十番”,若以弹来说,更有直接影响到产生《续琵琶》的另一传奇,那就是同曹寅作忘年交的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四折,前三折以明妃自抒悲怨,第四折就有蔡琰酬酒青冢,并以《胡笳十八拍》写入琴中鼓之,以申其哀思,以上几个剧目可算是清代康熙朝的“新编历史剧”了!

在历史更久的剧本中演员打渔鼓、按檀板的科介动作也是有的,不过,这些都没有为曹雪芹所采用列举。看来,他虽然没有见过祖父曹寅,但是曹寅殁后,曹家并未就此衰败,小戏班也未必立即解散,十余万卷“楝亭藏书”也会保存下来。如果曹雪芹赶上-小段曹家繁华之时,就有可能见到过《续琵琶》传奇中几折戏的演出,当然也可能是听长辈们绘声绘色地形容过,至于读过此剧的钞本,更是情理中事。无疑,曹雪芹对《续琵琶》是极为赞赏的,并且在思想上和文艺才能上会接受一些影响,所以他才能“如数家珍”地把祖父的杰作《续琵琶》写入书中。我们认为:这不仅仅因为剧本中有个会弹琴的角色,也不仅仅是为了“忆繁华”和“梦旧家”,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词曲家数的曹雪芹自家的艺术才能和欣赏水平。

(二)

我们出于对于《红楼梦》的爱好,有意于进一步探索一下《续琵琶》传奇的现存面貌和内容。首先,据《红楼梦新证》所供线索,我们在北京图书馆的协助下,查阅了这个国内仅有的残钞本。据了解,此钞本系一九二七年左右张元济先生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时,从安徽购得的怀宁曹氏所藏七十种戏曲钞本之一,是经过“一二八”炮火幸存下来的珍贵书籍。

《续琵琶》传奇残旧钞本,是一个工楷手钞本,其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极为整齐清楚。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间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约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和原钞笔迹迥异,显系后人所加。上卷卷首钤有“听雨楼珍赏图书”白文印章一枚,此外别无其他序跋题款。怀宁曹氏所藏戏曲钞本的整理者卢前于《读曲小识》中亦仅志为“旧钞本”而不署撰者姓名,又云“反侧未宁’之‘宁’字不避宪宗讳,疑出雍乾时人手笔”,这个推断看来并不十分正确。当我们细读钞本,除发现几个错别字外,钞写者确是严格地遵守了缺笔避讳的制度,但又仅仅避了康熙玄烨的讳,而对于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颙琰、道光旻宁的讳都没有缺笔,如第四折《议立》董卓(唱):“威镇处动君王,千群铁骑拥西凉。”同折董卓命李儒:“将幼主废为弘农王”等是,剧中蔡琰的名字也是直写的,至于第十四折《陷狱》蔡邕(唱):“当今呵反侧未寕。”之“寕”字当是早就通行的俗写异体字,并非为避道光旻寜之讳。由此我们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康熙时代的钞本,也就是说,曹寅写作的这个“传奇”,不但在他生前曾演出过,而且还有钞本流传。

《续琵琶》传奇以曹操赎蔡琰修史为主线,敷衍了蔡文姬悲欢离合的故事,并描写了曹操的整个政治生涯。据我们所知,历史上也有把蔡文姬的故事写入戏曲的,在曹寅以前的元代有金仁杰的《蔡琰还汉》;明代有陈与郊的《文姬入塞》(写其将与曹操所遣还归之使者一同归汉时《别子》一场,至玉门关亦止笔);清代有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和尤侗的《吊琵琶》。《续琵琶》又名《后琵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佼佼者,它的创作意图是要出新意,“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开场》一首《西江月》词云:“‘琵琶’不是这琵琶。”以便观者着眼。细读《续琵琶》剧本,确实觉得其文字精美清新,雅而不涩,其思想则颇具创见。兹就其残存的三十四折试作分析如下。

首先,《续琵琶》的主要情节除采摘《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外,基本上脱胎于《三国志演义》等讲史说唱。这在与曹寅相识于康熙四十二年,有机会看到《续琵琶》演出的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中,为我们作了一些确切的记录,他说:(《续琵琶》)“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瘐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旁入铜雀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故事,实出《中郎女》之上。乃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季,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

刘廷玑这段话大都是可信的,但有不正确的地方。如全剧剧文中并未有丝毫“胁赎”的痕迹,相反倒是曹操应文姬之告急文书,才命曹彰出兵,击败了劫杀左贤王的乌桓国王。接着又派董祀“赍了黄金白璧去单于处赎取娘娘”。刘文中“仍以文姬原配团圆”一句,却透露了现已缺佚的后六折的主要剧情。

另外,“用外扮盂德,不涂粉墨”两句,则不但解释了剧本中对曹操这个角色是什么行当饰演的疑窦,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续琵琶》传奇作者的一个重大的艺术创造,完全突破了“粉脸藏奸”的扮相。他敢于打破宋代以来把曹操当作“奸雄”的正统观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魄力,求贤若渴,爱才如宝的英雄形象。在好几折戏中,传奇作者舍弃了《三国志演义》中割须弃袍、左慈戏弄等足以损害曹操形象的狼狈处境;在写到祢衡击鼓时也突出了曹操宽厚的一面,而且还从向来是戏曲中的奸雄形象曹操口中说出了“今各路诸侯合兵百万,足以寒奸贼之胆,动忠义之心”这样的话。

在剧本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是注明了行当扮相的,如董祀上场为“生巾服上”;蔡邕出场为“外苍冉巾服”;文姬、侍女上场为“旦引贴惜春、抱琴上”,以及“净扮董卓金冠蟒服上”、“末扮伍孚朝服束甲带刀上”等等,但对主要人物之一曹操的出场却并未注明由什么行当来扮演,先是“曹操冠带引众上”,“曹操冠带上”,后为“杂持爪棍伞引曹操金冠蟒玉上”,因为按一般传统观念曹操一角总是由大白粉脸的净角来扮演的,所以就不必注明;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为了要和董卓的“净”避开所以不写,正如董卓在剧本中只写“净”不写“董”,那是为了避免和董祀混淆。但是刘廷玑如实记录演出实况中,确是写明了“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这一点是可以使人深信的。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传奇作者为了取得人物内心性格和外观形象一致所作的一个大胆的创新,是《续琵琶》传奇的一个重大的成就。试想二百多年前一个封建文人塑造了这样一个曹操的艺术形象确属非易。如果没有刘廷玑的这个记录,我们也许将会永远无法充分认识到《续琵琶》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了。至于“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云云,以曹寅之身份地位,文史修养,断不会浅薄至此,仅仅因为与曹操同姓而加以饰伪,似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把历史上的名人引为自己的祖先而自豪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象关汉卿写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就可能有这样的意思,但决不会有一个姓秦的作者去写秦桧,因为同姓而加以“遮饰”,要知道曹操也是已经被人骂了几百年的“奸臣”呀!我们认为:主要还是曹寅以他的历史知识,结合他的某些较开明的思想和文艺修养,才为我们创作了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表现的剧目。

其次,《续琵琶》传奇作者通过“蔡文姬故事”为主线,还强烈地表现了当朝统治者比较缓和的民族政策,正是在这一点上才使《续琵琶》传奇有了比同类题材作品更多的新意。我们从曹寅在康熙朝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江宁织造等重任来看,这不但由于他是内务府包衣,又是康熙帝玄烨的奶兄弟,因而深胤圣眷隆恩。实际上他是受玄烨密旨在江南结交故明遗民,联络汉族上层人士,负有诸如“统战”等特殊使命的人物,因此,可以认为曹寅是懂得“和亲”对稳定封建政权的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他自然会赞成“民族和睦”政策,而且在《续琵琶》中用艺术实践来体现这种思想。所以《续琵琶》对剧中出现的昭君幽魂也是给以肯定的,即使它仍然袭用了马致远“汉宫”等昭君戏中“失意丹青,远嫁异域”的悲剧内容,却已将“为国和亲,名垂青”的新意灌输进去了,因而全剧在对蔡文姬故事的铺叙中,给人以另一种思想艺术的形象。剧本从蔡邕《却聘》开始写到文姬“原配团圆”,肯定了蔡文姬的一生。前面说过“原配团圆”的喜剧结局,是在残佚部分中。我们只能从第十五折《探狱》中知道,这个“原配”是指蔡邕亲自向前来探监的学生董祀所说“将小女文姬与汝为配”的照应,不过蔡邕遗命的实现却是出于曹操的成全。这种情节安排,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前所未见的。

当然,《续琵琶》传奇也还有着一般传奇的通病,也有“冗折”和“废场子”,也有语句雕琢,堆砌典故,强凑声韵方面的反映,但是它主线明确,故事集中,枝蔓不杂,加上一些艺术技巧上的优点,应该说是个较好的传奇剧本。

(三)

关于《续琵琶》这个剧本未能在舞台上流传下来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它的排场雄伟,一般私家戏班难以演出外,或许钞本不多,又未经刊刻,且自曹家抄没以后再演出已有所不便,因而剧本也就鲜于见到了。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曹寅在这个传奇里把曹操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来安排,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不易为一般有正统观念的人所接受的。我们在这个剧本中没有发现什么可以触犯清廷文网的违碍之处,其主线甚至还是根据了小说讲史的故事。在剧中,曹寅只不过是把曹操作为一个有谋略、有魄力的英雄形象来刻划罢了。如第三十一折《召宴》,一支《大红袍》曲概括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数篇诗文的内容,真是自然挪来,不露缝折,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替曹操翻案的戏。

当然,在指出曹寅的这个《续琵琶》传奇所表现对曹操的一些新的看法的同时,我们也并不反对和排斥传统戏剧中几百年来艺人们精心塑造的白脸曹操那个奸诈多智的形象,何况加上它们已有了千锤百炼的唱、念表演艺术,例如昆曲的《议剑》《献剑》里的曹操;或者京剧的《捉放曹》《马踹青苗》《华容道》里的曹操,甚至象《战宛城》这样的戏,只要剔除其猥亵的表演,也还可以作为传说中曹操一段罗曼史而予以保留。我们的想法是: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表现在“史学”上应务求其真实,但在“艺术”上尽可以“百花齐放”。

最后,再谈一谈《续琵琶》传奇的版本,限于我们的见闻,目前还只见到这样一个残旧的钞本。不久前,承周汝昌同志赐教,说是前几年曾有一位朋友告诉他在上海某处见到过一个“刻本”,但是因为在运动中信件被抄走,现在已无从查找,因此这个“刻本”的线索,也就有断线之可能。所以我们在此呼吁了解这个线索的同志能提供出来,使淹没多年的古籍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戏曲、研究《红楼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其实雍正留下的两道密旨没有那么玄乎,乾隆后来能稳稳把控江山六十三年,靠的还是个人的能力。

雍正的确留下过两道密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道密旨被越传越神秘,弄得好像雍正皇帝有计算百年之后大事的仙术似的。其实这两道密旨,就是一个传统的帝王对于一任皇帝的一些该做的责任和提醒罢了。

总结开过两道密旨,其实可以以八个字来说明:

“秘密立储,小心叔叔”

我们知道,清代皇帝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他之所以能够一反我国古代世袭礼法,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而是搞秘密立储,康熙皇帝搞的九子夺嫡给了他很大的决心和提示。雍正第一道密旨,其实就是以前决定立弘历为皇帝,私底下告诉了几个心腹。而这个秘密立春,在雍正还没死的时候是没什么人知道的。

反而是第二道密旨,的确为乾隆在其统治的初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帮助。第二道密旨其实是雍正和乾隆的悄悄话,雍正给乾隆留下四个顾命大臣,这悄悄话的内容就是,教乾隆怎么用这四个人。

不过不管是第一道还是第二道密旨,它们只能说给乾隆开了个头。在乾隆朝,对国内生产的提高,对外征战的胜利,乾隆虽然是站在了爷爷和父亲的统治成果上,但他运用得当,这也说明了乾隆本身的能力是不错的,决定乾隆统治稳固的是他自己,而不是那两道密旨。

那么,下面先说说第一道密旨与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

第一道密旨:密旨藏在牌匾后。

我们都知道,清故宫的乾清殿的正中央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字。这个牌匾是顺治亲笔所写,放到清代宫廷中人,如皇帝、大臣等人看来,这是大清的门面的象征。

可是对于雍正来讲,他却把这个牌匾玩出了花。

九子夺嫡,这场皇子兄弟之间的战斗持续了十几年,把雍正直接从三十几岁的而立之年活生生明争暗斗到五十几岁的阴谋家。对于最终夺得皇位,雍正自然是高兴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九子夺嫡这种残酷且错误百出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储君选举法。

为了避免以后自己的儿子们也出这样的事情,雍正改良了康熙之前的秘而不宣,到最后一刻才宣布皇储的行为。

雍正直接改为“秘密立储”。

秘密立储,意味着嫡长子也可能不是太子。而雍正的这个秘密立储,其实就是一道遗诏,他提前写好了这份遗诏,放在了一个世界上最明显但也最安全的地方,那就是正大光明这个牌匾的后方。

雍正临终前,就已经提示过四个人,分别是鄂尔泰、张廷玉,还有自己的两个弟弟,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他提示他们,储君他已经确定好是谁了,但是现在还不会说出来,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雍正即将要逝世的时候,找到最适合的一刻去面见雍正,然后雍正再告诉他们遗诏在哪里。

看雍正这个模式,是不是有一种“区块链”的即视感?雍正首先让四个人都知道有“密旨”这么一件事,但又不直接说明密旨的内容,这就保证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四个人都无法篡改内容,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扶持的皇子,绝不会轻举妄动。

而后,这份密旨只能四人同时观看并宣布皇储,这份互相制衡就让他们没时间进行争斗,如此才能让雍正的储君迅速即位。

“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弥留之际,四位大臣遵循雍正先前的意思,进宫面见雍正,雍正到了最后,才把立储的密旨放置的位置给说出来,就是藏在整个皇宫最高的“光明正大”牌匾之处。这一招,从立储制度的思路再到存放手法,都堪称自古以来立储的最完备手段。

四位大臣在看了密旨之后,立即找到了弘历登基,受先帝之命成为新的满清皇帝。

不得不说,秘密立储让乾隆免于登基前的争斗,登基之路要走得比他父亲雍正更加顺利得多。

第二道密旨:顾命大臣的运用与提防。

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就是用于互相监督秘密立储密旨,不过张廷玉、鄂尔泰、允礼、允禄四人,他们在雍正朝的时候就是雍正的心腹了。比起李卫这类经济人才,这四个人中,前两者是以忠心,后两者则是以血脉(允礼、允禄是雍正的弟弟)。

所以自然而然地,四人也是雍正留给乾隆的一笔政治财富和政治保险。第二道密旨,之所以说是雍正与乾隆的悄悄话,那就是因为这道密旨中交代了雍正对四个人的看法和用法,告诉乾隆怎么运用,才能使政治巩固,也不会导致亲王进行夺权行为。

对于这四个人,雍正让乾隆把张廷玉与鄂尔泰作为最核心的心腹,而对于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则是要防范。

对的,对于外人要重用,对亲人要提防,这就是雍正第二道密旨的核心点。为什么雍正会这样想或者说为什么会这样的安排?

根本原因就是,允礼于允禄都是康熙的儿子,即便当年不是九子夺嫡的候选人之一,但毕竟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愿意是雍正忠心,但不一定愿意对侄子乾隆忠心。毕竟唐代长孙无忌对李世民如此忠心,最后都还是占据着外甥唐高宗李治的权力。

除了这一个核心点,雍正也对张廷玉与鄂尔泰两人的作用提出了指导。

鄂尔泰是满族西林觉罗氏,张廷玉则是汉人,两人都是非皇族,因此对乾隆有着足够的忠心的理由。两人是更高于允礼、允禄,是雍正为乾隆指定的心腹中的心腹,这两人又是对乾隆两位叔叔抗衡的重要力量。

到这里,雍正的心思还没完,他还让乾隆将张廷玉设为顶尖心腹,而在这个设置中,张廷玉又是制衡鄂尔泰的重要人物,同样的,鄂尔泰也是制衡张廷玉的重要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张廷玉和鄂尔泰是死对头的原因。

所以四个顾命大臣,雍正的划分大致是这样的:

顾命心腹:张廷玉、鄂尔泰、允禄、允礼。

心腹中的心腹:张廷玉、鄂尔泰。

顶级心腹:张廷玉。

之所以张廷玉是这个顶级心腹,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汉人,比起鄂尔泰更没有背叛的可能性。所以雍正一开始就要求了,要让张廷玉以后就要配享太庙,这等同于将张廷玉抬升到满清朝廷中汉人的至高地位,让张廷玉得以一心一意为清皇帝忠心卖命。

心思缜密的雍正,超常发挥的乾隆。

乾隆虽然后来对于雍正的大多数行为都进行了反对,甚至还将父亲的《大义觉迷录》设为禁书。但起码对于雍正提出的第二道密旨,乾隆还是听了父亲的话,这样去做了,没有叛逆地拒绝。

随着时间推进,乾隆将四位顾命大臣之间的调和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之前并没有明确立储,乾隆与四位顾命大臣之间的配合度是不高的,不过即便如此,乾隆也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了这样的政治默契。

比起雍正的顾虑,还有雍正的语重心长,乾隆很快让自己进入了皇帝的状态。说起当皇帝的天赋,乾隆并不逊色于雍正,很快把握到了操控臣子的精髓。于是,在权力稳定后,乾隆开始培养自己的政治根基,渐渐把顾命四臣淡化出大清的舞台。

乾隆为了保有自己的权力稳固,在后来对于张廷玉和鄂尔泰进行了很残酷的排斥,还一度声称要废掉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而允礼和允禄先后逝世,除了允禄因为太过跋扈被乾隆后来针对过以外,两位叔叔都算是善终。

反而是最重要的鄂尔泰与张廷玉最后是无奈地死去。

能迅速完成权力过渡,并且快速清除四位顾命大臣的权力,乾隆可谓是能力十分突出了,这比雍正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想必雍正也没想到。

所以说啊,乾隆这六十三年的江山,可不是靠两道密旨支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