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精华(供参考交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精华(供参考交流),第1张

一、黄疸肝炎

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百脉是指周身血脉,肝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瘀热发黄,瘀血发黄,黄疸是血分受病。血脉受病,治黄要以治血入手,清热祛湿,温化寒湿,加用活血药,热者寒之,虚者补者,活血治痰以退黄。

1、凉血活血

凉血活血是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之血脉畅利通达,湿热得除,热血得清,瘀结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常用药有: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等。

2、养血活血

黄疸是血分受病,湿热瘀滞百脉,发为阴黄,热邪灼耗阴血,故血热血虚者多见,使用养血活血药,养血而不助热,活血而祛瘀滞。常用药有: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等。

3、温通血脉

血得寒则凝,寒化瘀阻血脉,发为阴黄,需要使用温阳通脉的药物,化散凝滞,疏通百脉,寒湿化散,常用附子、桂枝、姜黄等。

治疗黄疸使用活血药可加速黄疸的消退,有利于肝脾肿大的回缩;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故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退。

二、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期全身疲乏、厌食恶心、腹胀多短气、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肝区不适、隐痛、发热、面色晦暗、脉缓。肝功能有轻度损伤,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方药:藿香根、厚朴、杏仁、茯苓、陈皮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各15克、苍术16克、龙胆草10克、白花蛇舌草50克、银花25克、板兰根20克。

三、 暴发性肝炎

暴发性肝炎称重症肝炎,病性凶险,死亡率高,与急黄、瘟黄相似,常以下方治之。茵陈100克、黄连15克、银花50克、龙胆草15克、当归25克、败酱草50克、大黄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郁金15克、甘草15克、丹参25克。

四、乙 肝

肝司气机,主藏血,性喜条达,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乙肝病毒之邪侵入人体,滞于肝,引起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内耗肝阴,阴体亏损,不能制用,肝郁不畅,以致体运失调,犯克脾土,其证肋痛胀,口燥咽干,胃呆纳差,神疲乏力,手脚心热,舌红苔白,脉多况弦或弦细,肝功异常,体用失调,治宜调肝养肝。 乙肝治法应立足于扶正气,调整机能,格守正足邪自去的古训,不仅仅于病毒而舍本求末。临床证实,病情缓解的同时,肝功能亦随之改善。此说并不排除出不能排除清热解毒常法的运用,若有是症,就用是法,舍此难以应手。乙肝治法,源于实践,逐步完善,作为规律性的常用处方,方方佐用丹参配郁金活血通络,治血而调气。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妨碍血流而致瘀,血瘀势必气郁。所以乙肝有瘀血见症理应佐用丹参,郁金、防患于未然,及使藏血之脏,血活用良,板兰根佐用,取其善解病毒之长,意在清泄病毒邪,用于乙肝优于其它清热解毒药物。

五、慢 性 肝 炎

慢性肝炎多因病毒性肝炎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逐步演变而成。病程缠绵,症情复杂,部分病人后期亦可出现肝硬化、腹水等症状。因此在辨证审因的基础上,应当抓住湿热这个特异性的治病原,针对湿热交滞痼结不解,淹粘难化的病理特点,辨证立法施药。

根据火病必虚的理论,当以扶正为主,但又不能舍湿热之因而治。临床上如何解决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柔肝滋阴及不呆脾助湿,疏化理气及不伤本,如何柔肝、养肝、疏肝均颇为棘手。如木郁致气滞,中焦斡旋之气机失利,肝体阴而用阳,故慢性肝炎后期为阴虚,肝血不能荣养,肝细胞受损,免疫功能降低。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肝络成瘀,局部肝组织,硬化则见两胁胀闷,隐痛刺痛,阴虚不易于生内热,相火浮动,男子多有遗滑早泄之症,内热与脾湿相合,中焦气机运行失畅,湿热滞伏结,可使病情反复,故治疗上必须辨审得当。疏利透大,清化湿热是针对湿热之邪,滋阴柔肝,调养荣血,培补肝阴是针对机体之本。而肝病实脾又是治疗上的一个重要法则。

常见证型

1、湿热留滞,肝病日久,因治疗不得当,致湿热之邪留恋下去,病致后期,虽肝功能属正当范围,但尚有湿热留滞。症见上肢酸怠乏力,胃纳不振,肝区疼痛,小便黄,脉濡弦,苔厚腻,湿热酿痰而盛于上者,治拟清化痰热为主,用桃仁、杏仁为宣肺要药。因痰湿同病,用茵陈、地耳草、焦山栀、蒲公英、虎杖等均宜加入,湿重于热的治拟芳香化浊,以藿、冠、相、佩为主。凡湿重者,必有脘腹胀气,故广木香、郁金、香队为必用之药。下肢乏力,加牛膝、木瓜、蚕砂。胃纳呆者,加山楂炭、焦谷麦芽、焦六曲。肝区痛者,加玄胡、广郁金,湿重者,宣利小便,用车前子、茯苓、泽泻等。

2、肝胃不和主症:肝期隐痛,脘腹作胀,胃纳不展,大便溏,脉弦苔白。治宜疏肝和胃。药用:制香附、广木香、广郁金、炒冬术,积壳、黄金、板蓝根、白芍、茵陈、虎杖、牛膝、薏仁、甘草。此为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此时,不应进补剂,宜疏肝和胃为先。板蓝根、茵陈、虎杖、薏仁等化湿解毒、积壳、白术、一补一消,白芍为柔肝止痛要药,平肝之药,舍白芍无第二药可代。胁痛不平肝,总非治法。与甘草同用,名芍药甘草汤。甘草能缓肝急,止肝痛,香附、木香、郁金辛以散之议。尤其是郁金,有疏肝理气、活血凉血作用,并有止痛功能,为治乙肝要药。若肝气郁结太甚,肝区疼痛较剧,可加元胡、青皮等,以其有疏肝行气散滞之功。本法辛香药较多,有损肝阴,须重用白芍,黄金制约之。

3、中虚气滞主症:体乏神疲,,胃纳不香,多食脘腹,肝区遇累隐痛,大便溏薄,脉小弦,苔薄腻,舌质较淡。治宜健中理气。药用:太子参、炒术、茯苓、制香附、木香、郁金、白芍、茵陈、虎杖、薏仁、板蓝根、甘草等。

本法即实脾之法,脾喜温燥,故以木香、香附等以理气醒脾,茵陈、虎杖、板兰根清热解毒活血,苔腻浊、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苔黄加芦根,冬瓜子,黄芩等清化湿热。

4、肝肾阴亏主症肝区隐痛,肢酸腰背痛,手足心热,午后微热,头晕体乏,口干不喜饮,脉小数,知红少苔。治宜滋养肝肾,本证须重用黄精。

5、久病入络,络阻血瘀,症见肝区刺痛或窜痛,连及右胁炎肩背,面色晦滞,口唇炎舌两边紫,肝脾肿大,脉弦,治拟肝区刺痛加鳖甲、牡蛎、焦山楂,刺痛严重者加莪术,体弱者同用黄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阳性,缠绵不愈。治疗上,扶正与祛邪是不可忽视的。

中药黄芪、党参为益气之药,以黄芪为主药,辅以党参、五味子,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针对病毒祛邪的治疗,有毒当消当解,药用瓜萎、羊蹄根加强解毒。临床上可视病人之虚实,毒邪大小,增损用药。

慢性乙型肝炎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盛的一面,正虚的病理变化,反过来即可导致正更虚或邪更实。故在治疗时,对人体,病源证候三者应通盘考虑,扶正治人,可以增强病人抗病力,恢复力,治疗症状,可因病状的消失而增加人体抗病能力,治疗病原可以消除证候,使之不复损害病人身体,三者互有联系,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方面。

六、肝 硬 化 腹 水 治 验

肝硬化系因湿热之邪未彻底清除,而至日益胶固,缠绵日久,伤及脏腑之血,导致脏腑实质性损害。在急慢性肝炎阶段,则脾气虚衰,正气不行,浊气不化,湿浊顽痰凝聚胶结,另一方面,热*血分,伤阴耗血。由于气虚血滞,以致瘀血滞留,着而不去凝血与痰蕴结,阻滞血络则成痞块(肝脾肿大),进而凝缩坚硬,推之不移,若脉道受阻则络脉怒张,青筋暴露。所以,气虚血滞为肝硬化之本。而湿毒热邪,稽留血分是为标,后天化生无源,则肝肾阴精无以济,及因湿热内耗,则肝肾阴精枯涸,肝无血养而失柔,肾无精填而失润,以致肝肾阴虚,阴虚则虚热内生,虚热与稽留血分之湿热相合,虚实夹杂以致阴虚血热,由于正不抗邪,气血日衰,阴精日耗,阴病及阳,气衰阳微以致脾肾阳虚。所以。肝肾阴虚,阴虚血热和脾肾阳虚又为本病常见的三种证候。

在临床上,各证之间相兼见或互交错,不可截然分开,主要仍应掌握其病理实质,辨证施治,从治疗上以补气活血。养血柔肝为基础,并根据其证型重点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或湿补脾肾,若见余邪未清等兼证,则应当佐以祛邪之品。

肝肾阴亏,气虚血滞,主要见证:面色晦暗,身倦乏力,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及燥,腰腿酸痛,两胁隐痛喜按,胁下或见痞块,舌质红,舌苔白,脉弦细数。肾水内竭则面色晦暗,肾精亏虚。气虚心少,肝血不足,精血失充,故全身乏力,形体消瘦,阴虚阳亢,虚热内扰故弦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急燥。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亏虚故腰酸腿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均为阴虚之象,治疗法则,补气活血,益肾柔肝。

肝硬化一旦出现腹水,则提示病入晚期。肝硬化腹水,在侧重在肝的阶段,其腹水并不过多,基肝病蚀脾,脾气损伤,则腹水增重,再发展至肾气大亏,腹水愈为严重。从腹水的多少,亦可测知肝脾肾三脏损伤的程度。治肝着重补肝化瘀,消其痞块。补肝有补肝气和补肝血的不同,在临床上以肝气虚较为多见。肝气虚表示疏泄功能减弱,肝失调达,出现周身倦怠,精神萎靡,胸胁不舒,气短食少,胸部胀大,便行稀溏,四未不温,脉沉弦细,舌苔腻,舌质暗红或衬紫等症,治须补肝肾,畅肝用散肝瘀,兼以扶脾,可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用量60克,当归有养肝血之功,配合柴胡疏肝以升清阳,积实行气以降浊阴,白芍柔肝剑阴,甘草缓中补虚,工奏补肝气,助肝用,调升降,解郁通阳之功。肝气虚常为肝阳虚之先导,若阳虚寒凝,则加附子,干姜之娄温阳散寒,精血不足,则加紫河车,鹿角胶等峻补精血,食少便溏,加炒白芍,鸡内金以补脾助运,由于肝脏生理病理复杂,每多寒热错杂之候,兼夹郁热,则又须适当参用清泄这品。

从气血关系着眼,务使正气来复,郁滞得开,而瘀血徐为消融,肝气疏泄有权,不治水而腹水自消,亦有肝气极虚不任疏泄,柴胡当摒弃不用。可予补气化瘀,常以黄芪、太子参、萸肉、枸杞、丹参、石见穿、鸡内金、莪术、当归、山楂、泽兰、红花、红参、糯米根等出入化裁,颇能应手。

肝血虚的患者, 见眩晕,偏头作痛,两目干涩,周身乏力,手足麻木,胁痛腹胀,易于齿龈出血或鼻衄,脉象弦细,或虚弦,舌质偏红,苔薄黄等见症,妇女可见月经不调,或闭经或崩漏。此证特征是血虚血瘀,邪水不化,重在养血和瘀,滋阴利水,药用:生地黄、北沙参、天门冬、枸杞子、楮实子、鳖甲、牡蛎、泽泻、海藻之娄。其中牡蛎、海藻既有软坚散结之功,又能祛水气,诚一举而得。若齿龈或血衄频作,午后低热,舌质红降,苔薄黄而干,则系湿热伤阴,肝脏郁热较甚,宜用犀角,犀角昂贵不易得,以牛角代之,每用60克,加入生地、丹皮、白芍、石高、寒水石、滑石、银花、元参、仙鹤草、大小蓟等,对症用之,多能控制出血、减轻腹水。

治脾求于气阴,重用白术、泽兰,肝病传脾,腹水增重,可见面黄虚浮,倦怠乏力,腹胀如鼓,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尤甚,尿少,大便不实,苔薄或腻,边有齿印,脉濡缓或沉迟等症。治当补脾运中为主。着眼肝脾,兼顾血水,以收扶脾利水,养血和肝之功。方中重用白术50克,增强补脾作用,再加大剂泽兰50克、益母草120克,共奏化瘀滞,行水气,运脾和肝之效。如腹水不多,则用黄芪50克,以补脾气之虚,复入木瓜之酸以柔肝,更增椒目,防已姜汁以通阳化水,分消利导,往往获验。牛膝除益肝肾,补精气以外,有活血利尿之功能。牛膝配丹参,即能化下焦瘀滞,以利水邪。车前子甘寒滑剂,滑可去着,而无耗气伤之弊。红参补气通络,紫河车峻补精血,地鳖虫破宿血积瘀,姜黄,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鸡内金磨积化瘀,健脾助运,前方消于补, 养生 祛邪,对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疗效。

膨胀发展至肾气大伤,真阴涸竭的阶段,气化无权,腹水特别严重,症见腹大如鼓,脐突尿少,腰通如折,气短不得卧,下肢浮肿等。此时肾气大伤,不得再破其气,肾水将竭,不可复行其水,攻之则危亡立见,消之亦无济于事,腹大胀急,亦不可强攻,否则极易导致肝昏迷或大出血而发生突变,治疗应以养正消积作为治疗大法。唯有峻补其下以疏启其中,脾能开肾关,泄水邪,减缓胀势待续生机。补真阳,行肾气,临床常用附子、肉桂、黄芪、党参、仙灵脾、肉苁蓉、熟地、山药、茯苓等。务使气得峻补,则上行而后其中,中焦运行凝,滞疏通,中满自消,下虚自实。若真阴涸竭,呈现舌色光泽无苔,二便坚涩不爱,生命垂然,多难挽回。可用大剂熟地150克,配合枸杨萸肉、苁蓉、首乌、山药、龟板等厚味滋补,育阴化气,常收薏外之效。

腹胀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可用莱菔子粉、鸡内金粉、沉香粉各2克和匀一日分三次吞服,或用皮硝60克、肉桂粉10克和均敷扎脐部,或用巴豆壳粉纳入卷烟中吸入,可望暂时缓解,如出现胸水,可配以泻肺利水之葶苈子、桑皮、甘遂、半夏均有助于消退胸水。如出现消化道出血,可服白及粉、白芍粉、三七粉各药等分和均,用温开水分次调服。

膨胀一证,其来世渐,其退也迟,而久病,肝肾精血交损,未有不累及奇经者,通补奇经,必须掌握标本虚实,其本质是精备交损,故通补的要以在于栽培精血,调理阴阳,而水阻血瘀、气滞、寒凝等均属标病,可适当参用治标之品。曾治苏某某,女,26岁,患慢性肝炎已三年,出现腹水亦逾半载,迭经治疗,腹水时轻时重,就诊时腹大如鼓,脘腹撑痛,面晦神疲,足胫浮肿,齿龈参血,经事淋漓半月未净,苔薄,舌质衬紫,此病穷及肾,损及奇经之证,遂以通补奇经为主,药用鹿角霜15克、龟板40克(先煎)、熟地60克、牛角肋15克、茜草15克,贯众炭15克、肉苁蓉15克、杜仲15克、菟丝子15克、黑大豆30克、楮石子30克,连服10剂,漏下已断,腹水亦相应减退,依上方出入,共进40余剂,腹水全消,诸证均获改善。

肝硬化出现腹水,是本虚而标实。本虚只能缓图,标实则必须急治,所以消水是当务之急。消水之法,淡渗之剂已不起作用,而攻劫品,如遂戟、芫花之类,虽有消水之效,但走泄真气,施于肝功将竭之际,嫌有虚虚之弊,所以常是初用稍效,继续攻劫则效果不显,最后还是归于不治。至于保肝治本,必须温之养之,疏之导之,故用药务求和平,硬度分能改善,至少使其病变不继续发展,临床曾用腐泔猪胆方治愈数人,有的腹水消后数年未见复发,其方如下:鲜猪苦胆一个、豆腐浆一大碗,将豆腐浆加热后,搅入猪胆汁饮之。如无鲜猪胆,用干者置温水中泡开亦可用。豆腐浆即腐泔,系指豆汁用卤水点过成脑之后,在筐中轧榨时所滤过的水,能通便下痰,通癃闭,洗衣去垢腻,腐泔除有卤水点者外,亦有用石高点者,能清热。卤碱有下蛊毒五脏肠胃留热结气,心下坚之故。胆汁本生于肝,对肝当有亲和之力,加之腐泔兼有卤性者,有行宿水之功,而无攻劫这弊。但水消后,并不等于痊愈,须求养肝不用峻补,而用酸温之品,加乌梅、木瓜等,疏肝不用柴胡而用生麦芽,这是因为生麦芽具有甲木生发之气,且有消和化坚的作用。化瘀不用桃红而用生山楂,因为山楂味酸养肝,化瘀而不峻。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则化阴滞而阳和,用治阴虚肝硬化腹水的初期,每获佳效。应取泽兰活血行水,治大腹水肿,黑科豆甘草平入肝肾,活血利水,祛风解毒,路路通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搜逐伏水,楮实子甘寒,可以补肾治虚劳,消水气浮肿,肝硬化腹水,从肝脾肾三脏论治为多,但若水出高源,腹水兼见胸水,三焦不利,则当温运大气,疏通三焦,可参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以破阴气之凝结。

综上所述,肝硬化腹水的病机是气血水相因为患,以气虚为本,因瘀为标,腹水乃标中之标,其病变以肝脾肾三脏为中心,治疗以养正消积为大法。是临证之常,补下启中,通补奇经诸法,是临证之变,治络法则可谓临证之巧。

乙肝长期不治的话会引起患者病情恶化,甚至会出现肝硬化、肝癌的情况。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好呢一些人建议用中医进行治疗,我们都知道中医的特点就是辩证施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那么中医能不能治疗乙肝呢中医治疗乙肝的效果如何呢呢肝病专家指出,中医治疗乙肝主要是从湿、郁、虚三个方面着手。(感染乙肝多久进行治疗比较好)首先,是湿:中医认为,乙肝病毒属于一种“湿热疫毒”的邪气。临床研究也发现,湿热阻滞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中医临床证型。 因此中医常常采用一些中药来治疗乙肝,用来缓解乙肝的症状,其次,是郁:郁就是肝气郁结,就是心情不好,得了肝炎肯定会不开心,怒伤肝,抑郁也会伤肝,长此以往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加重,中医治疗乙肝讲究从患者心里进行调节,这也是为什么强调患者应每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的缘由。(乙肝核心抗体弱阳性如何治疗)再就是,虚: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病会损伤脾胃功能,而脾胃功能不好,营养吸收不良,反过来自然就会影响肝脏。而乙肝患者由于乙肝病毒的作用,肝脏自认不好也就虚了。中医会用一些重要来健肝疏肝,促使肝功能恢复正常。总之,中医可改变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体质,增强抗病毒能力,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并且中医在治疗乙肝上副作用小,但是中医治疗并不能根除乙肝病毒,可联合西医治疗乙肝。武警湖南总队医院是乙肝治疗最新方法临床试验基地,重点肝病专科医院,目前采用乙肝治疗最新方法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是一家集科研、保健、预防、治疗为一体的专业治肝医院,医院具备先进的肝病治疗设备和检查设备,在肝病治疗方面疗效显著,受到广大肝病患者的信赖和认可!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治疗肝硬化的偏方有哪些哪些中医偏方能治疗肝硬化接下来我和你一起了解肝硬化的相关治疗偏方吧。

肝硬化的病例

 1病例验证陈某,男,38 岁,干部。患者半年前因腹胀,食少,右胁下疼,经某医院诊为“慢性肝炎”,间断服用肌苷、齐敦果酸片等西药无效,自觉腹部隆起,食后腹胀更甚,倦怠乏力、大便稀、小便量少。体检: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帝白,巩膜皮肤无黄染,颈部有蜘蛛痣二枚,腹部膨大,腹壁青筋显露,肝脾斛,肝在右肋下2厘米可触及,脾在左肋下2厘米可触及,质硬,移动性浊音(++),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SGPT68单位,TTT16单位,TFT(++),黄胆指数6单位,蛋白倒置 A/G=28/36。超声波检查:腹水(+)。X线食道钡造影示:食道下段静脉曲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属脾肾阳虚型。服基础方20剂后,腹水基本消退,精神、食欲好转,余症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再按基础方服10剂,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蛋白已不倒置。

 2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 32例,结果:治愈8例(腹水消退,自觉症状消失,血浆总蛋白上升达6OOg/dl以上,白蛋白达380g/dl以上,A/G比值≧15:1,停药后3个月内无反复者);显效14例(腹水消退,自觉症状缓解,血浆总蛋白、白蛋白上升接近正常,原A/G比值例置转为正常,停药后3个月内有轻度反复者);有效7例(腹水部分消退,自觉症状减轻,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均有上升,A/G比值有一定改善者);无效3例(腹水不减,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血浆总蛋白、白蛋白、A/G比值均无改善者)。

 3病例验证夏某,男,44 岁。腹部胀满、四肢浮肿一月为主诉而入院。腹围895厘米,面色晦暗,左侧面颊及胸部可见蜘蛛痣4~5处,腹部静脉曲张明显,腹水征阳性,舌黯红、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先服双氢克尿塞、氨苯喋啶每次各服25毫克,每天3次,3天后开始服食甲鱼炖大蒜,共服食13次。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1紫河车地鳖虫治肝硬化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化瘀消症。主治早期肝硬变。证见肝功能损害,肝脾肿大,或肝肿大,胁痛定点不移,伴有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舌暗红或瘀斑,脉象弦涩或弦细。

 偏方组成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片姜黄、广郁金、生鸡内金各60克。

 用法用量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水泛为丸。每服3克,1日3次,食后开水送下。1个月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39例患者,其中临床痊愈17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8%。

 2芒硝牛肉治肝硬化

 功能主治泻热、润燥、软坚。主治早期肝硬化腹水。

 偏方组成芒硝30克,生牛肉150克。

 用法用量文火炖至肉酥烂。饮汤食肉,每周1剂。腹水消失即停药。

 宜忌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病例验证周某,男,42岁。患肝硬化初次腹水,腹胀如鼓,二便不利。按上方服用4次,腹水全消,饮食大增。继以健脾丸、济生肾气丸以巩固疗效,每日早晚各服1丸,月余痊愈。随访5年仍健在。

 3当归鸡内金治肝硬化

 功能主治逐水化瘀,补益脾肾,养血疏肝。主治肝硬化腹水。

 偏方组成当归10克,泽泻10克,鸡内金10克,白芍20克,淮山药20克,丹参20克,姜黄20克,茵陈20克,板蓝根20克,茯苓15克,三七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加减脾肾阳虚型,加太子参、焦术、河车粉;湿热蕴结型,去淮山药、白芍,加焦山桅、碧玉散、田基黄、大黄、金钱草、二丑;肝郁气滞型,加柴胡、青皮、枳实、川楝杞、延胡;瘀血阴滞型,加川芎、甲珠、鳖甲、二丑、猪苓、泽兰;寒湿困脾型,加制附片、厚朴、苍白术;肝肾阴虚型,加生地、女贞子、麦冬、山楂肉;便血、衄血者,加地榆炭、丹皮、犀角粉;腹水消后患者,加白术、黄芪;神志错迷者,加安宫牛黄丸;有黄染者,加田基黄、金钱草。

 4五参四皮汤治肝硬化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养血活血,利水消胀。主治肝硬化腹水。证见腹膨胀痛,时有潮热,舌深红,脉弦细,证属阴虚气弱、内热水停者。

 偏方组成丹参、党参、苦参、玄参、沙参、丹皮、黄芪皮、地骨皮、青皮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5甲鱼炖大蒜治肝硬化

 功能主治主治肝硬化腹水。

 偏方组成甲鱼1只(500克左右),独头大蒜150克。

 用法用量将甲鱼宰杀后洗净、去内脏,同去皮大蒜清炖(勿放盐),炖至烂熟,即可食用。2天1次,15次为1疗程。

 加减呕吐不能进食者,加人生姜10克;气滞腹胀甚者,加人白萝卜200克;大量腹水者,配合双氢克尿塞、氨苯喋啶,每次各服25毫克,每天3次。

中医治肝病会有一定的效果,中医治疗肝脏疾病主要是通过中药对肝脏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相对于西药来说副作用会比较小,毒素也会比较少,所以对患者的病情会更加有利。中药是我国中医传统文化之一,治疗肝病会有一定的效果。中药治疗肝病主要是通过药物对肝脏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可以排除肝脏内的毒素,疏通肝气,提升肝脏功能。中药治疗肝病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中药贴剂和中药汤剂,前者可以理气疏肝、化瘀止痛;后者适用于各个阶段的肝脏疾病,尤其是对初期和中期的肝病,会有很好的效果。

中药治疗肝病需要有针对性,因为肝病在中医中有很多分类,例如温热型、肝气郁滞型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肝病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并不是对肝有益的药材就可以服用,如果随意用药,可能会加重肝病的病情,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中医治肝还需要特别注意疗程,而且药剂要经常的调整,治疗肝病的大多数中药都以辛燥为主,如果经常服用可能会损及阴血,如果经常服用苦寒的中药,则可能会伤及脾胃,所以患者在治疗肝病时用药需要经常的调剂。还需要做出间隔,这样才对身体更加有益,例如服用某种剂量10天以后就应该调整药剂,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随时做出调整。

作者写在前面的话: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时代在发展,“脊梁”的含义也在变化。

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在中医界,也有一批对中医发展“脊梁”最佳诠释的大家——

他们卓越而低调,有态度地工作、有品位地生活;

他们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和品行,以强大的智慧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坚实动力;

他们坚持传统,又不墨守成规,坚持科学,而又勇于创新,不仅使自己站在医学发展的最前沿,更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

笔者笔力挫钝地记录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也希望可以唤醒全社会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关氏家族在治疗肝病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自清末民初的关月波老先生,到已故的中医名家关幼波先生,以及现在的传人关弘波、关继波,都在中医肝病治疗方面造诣匪浅。同时,关氏家族还创建了治疗肝病的独特疗法,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月波老先生为清朝名医,应诊时门前经常车水马龙,前来就诊之人多为皇亲国戚,送匾之人络绎不绝。

到关幼波先生声望更高,享誉中外。在学术上以“治病必求其本”为主导思想,强调辨证首先分清因虚而病、因病而虚,从气血入手辨明邪正盛衰,除八纲辨证外,更重视气血辨证。

阐明了痰一气(血)一淤的病理生理关系,拓展了“痰瘀学说”的内涵与外延,并提出了完整系统的治疗法则,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尤其对疑难杂重证更为重大。

与此同时,关幼波先生也是国内第一位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医诊疗中,研究出肝病和胃脘痛治疗系统,这些成就获得了科学成果一等奖,受到业内的大加赞赏。

在临床上,关幼波先生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疑难杂症,对肝胆系统疾病治疗尤为突出,总结出“治肝十法”和以“化痰活血解毒”贯穿始终的治黄经验,被誉为“独步天下的肝病克星”。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关弘波关老,是关氏家族的第三代嫡传,深得其父真传。

出生在中医世家的她,自幼耳濡目染;聪慧好学,而在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到祖父辈的熏陶,不仅仅学到了医术,同时也学到了先辈治病救人的“大医”精神。

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的关弘波关老,如虎添翼,开始和父亲一样,奋战在治疗肝病的第一线。关老表示:自己名字取一“弘”字,哥哥关继波取一“继”字,就是先辈希望他们能继承和弘扬先贤的遗志,为中医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

关老主张“养血柔肝;凉血解毒;软肝散结”,肝脏的生理与病理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血属阴,故肝体属阴;肝主疏泄,性喜舒畅条达而主升,内寄相火,易动风化火,偏动,故属阳。

根据这样的中医理论,关弘波关老继承和发扬父亲的治疗方法,在多年的临床中,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行医以来,关老一直往返于各地,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她表示,在有生之年一定还会延续这样的理念,为中医治疗肝病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使关氏治疗肝病的知识体系,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中医的传承教育中,师傅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师傅不仅仅教授学徒医术,更重要的是让学徒真正理解中医的内涵,做到仁心仁术。“欲学医,必先学做人”,这个观点在中医中显得格外重要。

中医教育应该如何传承?关弘波关老认为,中医教育和传承要从小孩子抓起。中医是博大精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个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都要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的传承靠的是实践和经验,一个中医大夫,首先要从小学习理论基础,在理论扎实后,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从古至今,很多中医大家都是从小学医,矢志不渝地走到垂暮之年。

关老强调,学习中医是一个积累和实践的过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中医“童子班”,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有良师的指导。

“培养一名中医不仅仅学习的是治病救人的医术,而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医的思想融会贯通,中医是一门采各类学科之长的综合学科。

一个好中医,其实就是一个哲学家,中医应用中国哲学的思想,使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相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统一,协调共存”。

在很多的患者心目中,中医要比西医更平易近人,虽然我们不可一概而论,但是这样的话语并非全无道理。

在关弘波关老看来,医生是相对患者而存在的,没有患者,医生也不复存在,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作为医生,面对的群体都是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怎样去维持和谐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就肝病而言,关弘波关老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中藏相火,气急而志怒,喜柔而恶刚。

肝病患者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和其他的患者不一样,肝病从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其表现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各异,当肝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情绪失控,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容易情绪激动,语言不当,一般的医生如果不理解患者,那么就会使医患之间产生矛盾,所以,对待肝病患者就要有更多的耐心。

关老说,大夫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患者要换位思考,多想他们的难处。自己虽然记不得有多少患者了,但是这些患者治愈后几乎都成为她的朋友,多年的行医,也使她结交了无数的患者朋友。

如今年逾花甲的关弘波关老,不愿意看着患者被病痛折磨,所以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会坚持出诊。

在她看来,现代人的生活规律不稳定,过度的抽烟、喝酒和熬夜对肝的危害是最大的,以于脂肪肝,酒精肝,肝癌发病率逐年升高。

自己数十载在肝病领域为多数患者诊治,即便是晚期的患者找到自己,也尽自己所能去维系他们的生命,尽量减少病患所受的痛苦。

她说,自己如今崇尚清幽的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修身养性,使自己心境旷达,而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救治更多的患者,同时也为中医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肝硬化是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为多。中医认为本病系情志不遂、脾胃失运、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上坚持辩证用药,根据肝硬化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和舌苔、脉象等分成以下证型:

1、肝脾不和:主要表现胸胁脘腹满不适,食欲不振或脘腹胀痛,情志不遂,脉弦。选用逍遥散加减。

2、脾胃虚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或腹胀便溏、舌淡、脉弱。选用六君汤加减。

3、肝肾阴虚: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舌嫩红无苔少苔,脉细或细数。选用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加减,长期午后低热加青蒿鳖甲汤。

4、湿热内蕴:主证口腻或口苔、乏味,腹胀纳差,身重,舌苔白腻或黄腻。一般湿重于热选茵陈平胃汤或三仁汤加减,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加减,热重者用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5、热毒内炽:主证为发热烦躁,口干苦或渴甚或神昏谵语,狂躁或二便闭结,苔黄躁,脉数有力,选用黄连解毒汤或合玉女煎,或增液承气加减。

6、高热神昏谵语狂躁者选用清瘟败毒饮或安宫牛黄丸或神犀丹。

肝脾肿大者辅以大黄庶虫丸,或方中加入桃仁、鸡血藤、丹参、水蛭、冬虫夏草;腹水者配合中满分消丸;血细胞减少者辅以复方阿胶浆;发热者辅以清开灵静滴;昏迷者辅以酷暑脑静。严重腹水,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或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时,配合西药综合抢救治疗。有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或以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治疗,反复出血可行胃底食管静脉断流术或配合门静脉分流术,严重巨脾,脾功能亢进者需行脾切除,并发大量腹水者,联合使用白蛋白、血浆制品。

中医·黄疸黄疸(jaundice)为病名。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代亦称黄瘅。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阳黄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发病急,病程短,色泽鲜明如橘,伴发热,口干苦,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病程长,病势缓,其色虽黄,但色泽晦暗,伴脘腹痞闷,气短乏力,纳食减少,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或舌质紫黯有瘀斑,脉弦涩。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黄疸的分类黄

详见百科词条:黄疸病 [ 最后修订于2018/8/24 15:27:20 共314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