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掌握一些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入门者应该看哪些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0浏览:3收藏

想掌握一些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入门者应该看哪些书?,第1张

首先是中国古典语言学。了解古代文学和经典的编排和研究。它以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其校对、标点、注释、鉴定、汇编、汇编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以经典史为中心。经典成为古代文献学的中心。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其次是书籍版本。中国古籍是指1911年革命前出现的书籍。对于各种形式的古籍版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仅限于清朝乾隆60年,即古籍。1795年以前的书籍一般都是稀有书籍。现存的古籍中,有史迹、学术资料、艺术表现的,或虽不完整但只有一两本,且很少流传的,都可以算是珍本。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再者中国电子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经、史、子、藏四个部分,其中以史为主,经、字、藏为辅。如果按门类归类,又可分为宗教文献、医学文献、文献与收藏、政治书籍、阶级书籍和史料收藏。新书目),77246万字,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经典。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另外可以从汉学典藏数据库中学习。是面向中国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国古籍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它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2000多年所有以汉字为载体的古籍,也囊括了清代学者对当代相关古籍研究的重要成果。数据库包括古籍精选版本,即古籍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和精炼版本,基本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古籍文献。

您好,我就是中文系毕业的,我来回答你吧。要读懂古文,语感很更要,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如何培养语感呢?当然是多读古文,多背经典文章,这方面的书我首推《古文观止》,你每天研读一篇,最好熟读成诵。但学习古文光有语感还不行,你还得理解古文语法、句式。这方面的书我推荐王力先生的《古汉语语法》。如果你的古文功底实在太差,我建议你先从浅文言入手,读读四大名著,这是最基础的。

学习古文没有工具书也不行,我遇到的最全的、收录字数最多的古汉语字典应该改是王力先生的《王力古汉语字典》。

古文学习主要是字和句,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句读”,是古人启蒙教育的开始。我建议你平时多读古文,不多读这类的文章,你就是工具书再多也没用。送你一句,师说里面的“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否焉?”。

1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可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胡适

2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歌德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4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5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吕坤

6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鲁迅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7学足以辅其志,志足以御其气。——黄涞

8坐志要如山,行讲要如水。没有如山,没有能坚定,没有如水,没有能直达。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最理想的境地既不可达,人往往不知退而求其次。 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开起往,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然;脱离这个世界,(理想便没有后果。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 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真迎没有上头往,后果自然是得看纳闷;志气太小,因循苟。 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清)陆陇其 只要坚持积极的理想,就能产生奋斗的勇气。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 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必须排除一切干扰,特别是要看清那些美丽的诱惑。 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有理想的充谦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标死活是世界上最好好的战最有意义的死活。 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在这一人航海的人生浩瀚大海中,理想是罗盘针,热情是疾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国语》,《战国策》《 菜根谭》,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十六章,是佚书。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净空老法师关于文言文的开示

一、正法教给你,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经典。人是什么?他所讲的,他所注解的,我们 不依靠这个,我们以经为主。我们研究注解,依靠古人的注解,今人的注解我们不依靠,为什么?不可靠,没有经过历史的锻炼。譬如莲池大师这个《疏钞》,它已经流传五百年了,这五百年当中多少高明的人看过,认为这个没有问题,我们可以相信。假如这里面有毛病,早就淘汰了,因为那个时候印刷术不方便,需要手抄。 木刻版本是一个字一个字雕出来的,很费工夫!不是真正的东西,谁肯出钱?谁愿意把这个东西流通?所以这是历史给我们作见证,证明他所说的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凡是愈久远的东西愈可靠,文章亦复如是,凡是流传下来的都是好东西。譬如韩愈、柳宗元,这是唐朝大文学家,他一生不知道写多少文章,最好的流传下 来,其次的早都丢掉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把它流通。所以这些东西,愈是古老的愈真实、愈有价值,所以我劝诸位少看现在人的东西。

其实,文言文 不 难!学文言文 的 秘诀就是读诵,要常常念。从前小孩就是背,古文能够背五十篇、一百篇,文字障碍就没有了。现在我们是不是要去念《古文观止》?跟诸位说,不必,你念这个经就行了。莲池大师这个文章是很浅的文言文 , 也是最好的文章,你就念这个书,天天念,念上三年,你的文言文 就 通了。每天念几段,不必再去念其他的。不但文言文 通 达,经也通达了,一举不只二得,有数得,为什么?教理行,果也能得到,能够得一心就是证果。这是正法。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 三十六集)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6

二、从前在帝王的时代, 讲经不是随便可以讲的,印经不是随便可以印的。你想印一部经,流通一部经,要政府批准,不批准不能随便流通这个文字。所以从前经典都是皇帝颁发的,纵然做注解,先要送给皇帝看,皇帝他哪有时间看?他找那些法师、大德居士,找专家去看,看看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好!下个圣旨就可以流通了,大家才可以刻。如 果不是经过国家颁布的,决定禁止流通。讲经说法,或者是法师、或者是居士,也要经过朝廷或者是地方官吏所认可的才行。现在是民主自由,你喜欢印什么就印什么,没人干涉你。所以现代确确实实不只魔高一丈,道高一尺,不止这个情形。所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最给我们困惑的就是这桩事情。

我们要想避免这个困 惑,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读古书。古书有历史的证验,证明考验,它流传几百年。如果不是真正好的东西,它流传不下来,这几百年当中早就被淘汰了。它还没被淘汰,还能够留存在今天,一定有它相当的价值,所以我们读古书。古书难不难读?不难!只要你有耐心的下二、三年功夫,这古文就是文言文 , 你就能够念得通。尤其在现代,我们学习纵然没有老师也可以自修。国语日报发行的《古今文选》里面收了不少好的古文,注音注解都非常详细,自己确实可以自修。如果全心全力研读经典,只要肯费点功夫查辞典,意思不难懂。诸位要晓得,佛经的文字比古文浅得多,是当时最浅显的文字。佛法要求的是普遍流通,所以不 用艰深的辞句,怕一般人看不懂。佛法在翻译的时候就考虑到,要大众化、普遍化。所以佛经的文字称为「变文」,变体文,换句话说,是当时的白话文,很容易懂。有许多念佛的老太婆,她不认识字,她能念经,她懂得经的意思,道理就在此地。

这是讲到见闻。学佛确 确实实是要讲求博学多闻,这在理论上讲,没错!在事上讲,有它的分寸,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现在世间做学问的方法,像胡适之就有个比喻:为学就好像金字塔。金字塔下面广大,它有一个顶尖,这个意思就是说,做学问要博学多闻,再专精一门,这个是世间法。佛法,那要把金字塔倒过来,佛法是先专后博。你们在学 校念书,要学几十种科目,愈是念到高的学府,到大学、研究所,学的东西愈专,就好像金字塔走到顶端了;这是世间学说。佛法不然,古人常用树做比喻,佛法先求什么?求根、求本,本就是主干,然后再从主干上生枝叶花果,愈来愈广博。所以佛门修学跟世间法,方法正好相反,先专攻一门,这一门成就了,然后才可以博 学多闻。所以,博学多闻不是对初学人讲的。谁修博学多闻?菩萨。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 三十七集)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7

三、古圣先贤这种好的东西太多了,一生都读不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念古书。古书文言文 看 不懂,没这个道理!你自己信心要坚定起来,如果读文言文 的 信心都没有,还学什么佛!学佛的信心怎么能够建立得起来?前年有一个美国人,在台大念博士班,他在我们图书馆住四个月,国语讲得不错,他能读《华严经》,能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他学中文才四年,我很佩服他。他现在在纽约沈家桢那个地方。可见得不难!外国人花四年的时间可以读中国的文言文 , 可以能够理解。我们中国人念文言文 , 总比外国人方便!

文言文 怎 么学法?很简单,《弥陀经疏钞》你从头到尾念一百遍就通了,问题就解决了。不认识字查查字典,念上一百遍,你文言文 的 基础就打好,你再看一切经都没障碍了。从前人学古文,背书,你能够熟背五十篇就有读的能力,能够熟背一百篇就有写的能力,以前教学就是这么教法的。今天我们学文言文 , 不必背古文,读佛经就好,天天读,读上三年自然就通了,就没有障碍了。要晓得文言文 是 一把钥匙,古圣先贤五千年累积的智慧经验的宝藏,文言文 是 个工具,你要是拿到这把钥匙,三藏经典与《四库全书》你就得受用。这都是经过历史考验,都是真实的学问。不像现在东西,现在东西没经过考验。你有这把钥匙,宝藏就是你自己的;你没有这把钥匙,《四库全书》、三藏经典供在家里,一堆废纸堆在那个地方,喂书虫去了,没有功德!所以现在人家里请了藏经供在家 里,自己不看,又不肯借给别人看。我家里供佛像有佛宝,供藏经有法宝,以为家里三宝具足就有护法神保佑他了。其实护法神是什么?仔细检查检查,书里头长的那个小虫,就是护法神。经都被虫吃掉了,造罪业!自己不看,一定要借给别人看,流通佛法。佛法怎么可以吝啬?怎么可以不给人?部部经里面后头都讲流通,都 有个流通分,希望你能够流传三世,通达十方。

现在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那都是造阿鼻地狱罪。经典后头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就是决定不准流通,这个经是我一个人的,换句话说,他决定入阿鼻地狱。经典怎么可以这个作法?你看古大德所印的经书,后头一定印「欢迎流通,功德无 量」,一定是这个印法,巴不得你去流通。现在居然印的是「不准流通,翻印必究」,把经典与古人注解独占,这是障碍佛法流通,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占释迦牟尼佛的版权,占古人的版权,这像什么话!什么时候释迦牟尼佛与古来高僧大德把版权给你了?这没听说!实在是莫名其妙。所以我看到好笑!后头凡是有这个字 眼的,都是阿鼻地狱已经注册挂号了。有些真正好的同学,我都告诉他,我们弘扬佛法,古圣先贤东西要大力弘扬,去影印帮助它流通,自己的著作也要欢迎翻印,也要广为流通利益众生。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 四十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1-03-045

四、文言文 将来渐渐的就失传, 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不幸。我觉得祖先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最丰富的宝藏就是文言文 , 这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所没有的,这个发明真正了不起!老祖先们知道言语文字会随著时代改变,如果将当时那些人的智慧、见识要留传给后人作参考,用什么方法才能保存,叫后人见到之后就如同当面谈话一样,这才发明文言文 。 语言可以随时变,文言永远不变。

我们今天念孔子的书,就跟朋友写信往来一样,虽然念二千多年以前的书籍,还是跟对面谈话一样,不至於错解意思,这就是文言文 的 好处。我们看其他国家的古文,二千年以前的那些文字,都得要考古学家、专门的人才,才能辨识,没有像中国人这么便利。这是中国祖先替后世子孙想得太周到,全世界所没有的。我们今天如果把文言文 丢 弃,怎能对得起祖先?这几千年,这是圣贤人他们的思想、见解、智慧,如果我们能通达文言文 , 这个宝藏是属於我们自己的,确实增长学问、增长见识。

文言文 的 修学实在讲没有秘诀,自古以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背诵。过去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你能背诵五十篇《古文观止》,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 ; 能背诵一百篇文言文 , 你就可以写文言文 了。」 可见得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小学教育教什么?背书,背书的好处就在此地,打下文言文 的 基础。民国初年,十一、二岁小孩写的文言文 的 文章,都写得非常好,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写不出来。

我记得有一次在大专讲座,我把民国初年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影印几篇贴在这个地方给大学生们看看。他为什么写得这么好?背古文背得多!现在人不肯背书,一听到背书就头痛,这个没法子,一定要背书。我们现在鼓励学佛的同修要注重文言文 , 为什么?所有的经典都是文言文 写 的。如果我们偷懒,不想看文言文 , 看现代人把经典用白话文翻出来的,那个白话文翻的经典错误百出,绝对不是原来的意思。所以你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这个工具自己必须要得到。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 一二九集)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9

五、从前印刷术不发达,中国的印刷术在宋朝才发明,用木刻板刻成版,一张一张的刷,成本太 高,如果不是真正好的东西,谁肯出钱出力来给你流通?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东西太便宜,以前难!所以古人东西留传到今天,可以说受过时代历史的考验,禁得起考验,禁得起大众的批评,是真的好东西留传到后世。

所以我劝同修们看注解要看古人的注解,不要看现代人的,为什么?现代人他究竟是真的是假的,我们没有能力辨别。真的,对我们这是有好处,万一看到假的,我们就上当吃亏!没有能力辨别,还是读古人的东西好,可靠!像我们这部书,莲池大师距 离我们五百多年,经过明朝末年、清朝一代,民国到今天也八十年了,多少高僧大德的眼目,没有不赞叹的,这个我们念起来可以放心。所以我不大看现在人的东西,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我绝对不是瞧不起现代人,我是自己没有眼光,不别贤愚,是愚人!所以想想,古人是经过大家承认的,比较可靠,我这才念古人的东 西。今天这些著作,如果再经过五百年,还有人传下去,他也禁得起考验,那自然是好东西,这是我们选择的一个标准。

古人东西,文言比较难读,其实这是心理作用,多念几遍就不难!我看过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作文,十一、二岁小朋友写的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看他的文章,恐怕还要查字典,还有好多东西他不懂。为什么那时候的人能,我们现在的人不能?不是 现在人不能,是现在人不肯念文言文 。文言文 的 诀窍没有别的,就是念,就是背诵。从前台中李老师教给我们,能背诵五十篇古文,就有阅读的能力,就没有障碍了,文言文 你 能看得懂;你能背诵一百篇古文,就有能力写文言文 。 他勉励我们背诵,所以我现在劝同学们背《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四十八篇,跟李老师规定的五十篇就差两篇,差不多了。能背诵《无量寿经》,你看佛经的能力决定没有问题,文字的障碍就没有了。所以,这是应当要下功夫。不必刻意去背诵,刻意背诵那是增加压力。每天至少念三遍,一天都不缺,念一年就会背诵。不需要背,自自 然然就会背!我们有不少同修,念三个月就会背诵了。由此可知,这不是一桩难事情,就是要自己去下功夫。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二三集)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3

六、「读经史摄取古人之经验,参学摄取今人之成果,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法弥陀行也」。阿弥陀佛智慧、功德的成就,即使现在的科 学家听到,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他确实是符合科学的精神。读书,现代众生遭到这么大的苦难,实在讲,不读书之过。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对於后世的子孙,设想得真正是无微不至,想得太周到,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没有的,我们才知道自己祖宗恩德之大。祖先们一代一代把他们的智慧、把他们的经验、把他们 的教训留传给后世,希望后人从这个基础上再发扬光大,一代超过一代,这是我们中国古人的一个思想、理念,希望一代比一代好。

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他的智慧、经验传给后人?这就要有个工具,在过去没有电视,也没有录音机,怎样把这个东西留给后人?语言,说实在话不能传之久远。为什么?它会变的,常常有新的术语流行,后人不能了解前人的意思。文字也会随著言语去 变迁,所以中国古人就想了一个绝妙的方法,语跟文走两条路,不走同一条路。所以,这个文叫文言文 , 跟语文走两条路,语文会随著时代变,文言文 是 永远不变,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永远不变的这个工具,才能够把几千年以前的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保存下来传给后世,这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没有的。现在我们中国子孙真是不孝,大不孝!把祖宗这样丰富的资产,我们把它舍弃掉,把它否定掉,不要它,这才遭大劫难,这对不起祖宗。

文言文 难 学吗?不难学!我们看民国初年,我在台湾,过去还收集有几本(过去我有十几本)民国初年的小学生的作文,小学生的作文那个小册子,我还有十几本。现在?以后都是人家借去,借去又不还给我,到后来忘掉了,不知道什么人借去,没有了,现在还剩了三本。现在这个三本我不借了,人家要我可以影印给他,影印很方便, 我不借了。小学生的作文,什么年龄?大概十一、二岁,是小学四年级,四年级的作文。现在大学文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作不出来,不但作不出来,恐怕念都念不懂。为什么那个时候十一、二岁的儿童能作得出来,现在大学生作不出来?由此可知,文言文 不 难!小孩都能作得出来,难什么。中国古时候,不满廿岁中进士的人很多,进士是国家最高的学位,相当於现在的博士。怎么会有困难?困难是现在人根本不愿意念它,这就难了。

学习文言文 没 有别的诀窍,就是读诵;读,看著本子叫读,不看本子叫诵,诵是背诵。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李老师告诉我们,佛经最晚的翻译都是在宋朝;换句话说,佛经典是古 文,古文里面最浅显的。宋以后所翻译的太少太少了,因此对於文言文 必 须要学习。怎么学习法?他教我们一定要熟读五十篇古文,取材取《古文观止》。在《古文观止》里面选五十篇,五十篇你能够背诵,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 , 像现在台湾这几年印的《四库全书》,你就有能力阅读。你能够熟背一百篇古文,你就能够写文言文 。 一个星期背一篇,用上一年的时间,也可以背五十篇,我们文言文 这 把钥匙就拿到了。《四库全书》、三藏经典,对我来讲,文字的障碍破除了,你就有能力阅读。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宝藏,都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读经史摄取古人的经验。

你要说古书没有价值,古人的东西没有价值,你看看最近,伊拉克打仗的时候,我看报纸上还常常引用《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他们是不是真的念通了?决定没有念通,不过是懂得一、两句而已。懂得一、两句就能打胜仗,你看看了不起。科学发达 到这种程度,还离不开《孙子兵法》,你就晓得,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丰富,不是我们人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要念古书,要读历史。读历史摄取到史实,你看东西会看得很深、看得很远,这就是你有历史的眼光,你的判断力跟一般人决定不一样。所以,经与史是一定要读的,这是纵的学术,集成几千年的道统、智慧、 经验、教训。

横的方面,就是佛法讲参学,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观光考察。你到每个国家地区去看看,你看看他们怎么个做法,取它的长处,舍它的短处,这样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世界第一等国家,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跟它相比的,这是真正的智慧,绝对 不是闭门造车。所以,读万卷书是摄取古人的经验,行万里路就是考察,观光、考察,吸收现代的知识,所谓博古通今,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学问,阿弥陀佛就是这么学来的。实在讲,他给我们做了个榜样,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是这样教给我们的。当时我们中国古圣,古人跟西方印度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开过会,也没有对过 话,他们的讲法、他们的看法、做法完全相同,这就是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真正有智慧的人的见解很接近。

--------------------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 告(第五集) 1991 新加坡  档名:01-08-05

七、特别是这个「孝」字,我们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所没有的。我们的祖先对后世的子孙,实在讲 照顾到无微不至,发明这种方法,使千万年古圣先贤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都可以藉这个方法流传给千年万世的子孙,这是个非常伟大的发明,使我们对祖先感激到五体投地。我们知道全世界的文字跟语言是一致的,语文是一致的。语言会随著时代变更,会改变,所以古时候人的言语、术语,后世的人没办法理解,也没办 法懂得。像现在西方人的希腊文,他们的古文,印度的梵文,没有人能够懂得。唯独中国人发明了文言文 , 他把语跟文分开来,走两条路子。语言随你怎么样变化,文言始终不变,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永远不变。所以,你要真正能够懂得文言文 , 你读孔子公的东西,孔子去我们两千五百年,我们今天读《论语》,还跟孔子像面对面讲话一样,像直接通信往来一样,我们能理解他的意思。所以这个发明是全世界所没有的。

文言文 的 修养很简单,只要能够熟读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阅读;你能够熟读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写作。所以在中国古时候,十二、三岁的小朋友就能够写出很好的文言文 的 文章。我们今天看到很奇怪,实际上他们从六、七岁就开始读古文,读个五年、七年他就能写,他就能看了,所以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佛教的经典比我们中国的古文要浅,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变文,变体文。因为佛教传到中国是后汉时期,翻经的法师为了经典能够普及大众,就用最浅显的文字来写出来,所以佛经的文字比起 古文要来得格外的容易懂。这是翻经这些大德们已经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便利,这都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孝」这个字是会意,教我们体会其中的意思,这个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是两个合成一个。它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二体。现在西方人讲父子有代沟,有代沟就不孝了,就没有孝,孝没有代沟,孝是上一代跟 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儒家是这个概念,佛家讲这个是事实,所谓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什么?就是圆满的自性。自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在我们中国用「孝」这个字,这个符号圆圆满满含了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问, 孝道什么人才能把它做得圆圆满满,一点欠缺都没有?给诸位说,只有成佛才做得圆满。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那就是孝道的不圆满,孝道的不清净。可见得这个字是我们从今天凡夫地一直到成佛,不能离开「光孝」两个字,光孝就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不但是净宗经典给我们宣扬这个道理,说明这个事 实,即使世尊在世,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两个字。所以这个道场名号,含义是无尽的深广。

由此可知,不仅仅是不敬父母是不孝,不养父母是不孝,兄弟不和也是不孝,子孙不贤也是不孝;总而言之,你叫父母担心,你叫父母有牵挂,就是不孝。你在社会上工作不努力,也是不孝;你不服从长官,也是不孝;你不遵守国家法令规章,也是不 孝;你与工作同仁不能够和睦相处,同心协力,也是不孝。可见得这个「孝」是无所不包含,希望诸位同修要在这个字上面认真努力去深入、去理解它。佛法跟孔孟教育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在佛法,地藏菩萨代表这个法门,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地是心地,藏是宝藏,我们心地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那就 是心地含藏无尽宝藏。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样样不缺,自性当中具足的。孝敬就是孝亲尊师,这是性德,唯有孝亲尊师能够开发自性的宝藏。所以儒家的教学是以孝敬为中心,佛法教学也是以孝敬为中心,这是世出世间的圣人对世人教学不谋而合的处所。

--------------阿弥陀经对现代人的启 示(第一集)1992/4 中国广州光孝寺 档 名:01-10-01

八、注解经典的、讲经说法的都不是凡人,留下这么多的典籍、教训,这是我们中国人,人人都有 分,是无尽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愿意去继承这分遗产、接受这分遗产,我们的祖宗只要求我们一个条件,你只要把这个条件做到,这个遗产就交给你了。

这一个条件是什么?是文言文 。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祖先绝顶聪明的智慧,是我们在今天观察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祖先都没有想到。那就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要用什么方法传下去,传到千年万世还永远保持那个纯度,而不会产生变化,这个工具太重要了。我们的祖先了解,言语会随著时代变的,所以古人的言语我们 现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语言是一致的,传久之后,后来的人对这个语文就不认识了。这在西方我们看到的,像希腊文、拉丁文,这都变成了他们的古文,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还在那里摸索,不能够普遍流通。所以我们中国的祖先聪, , , , , , , 明,从商周时候就把语言跟文字分成两条道路,语言随便你怎么变,我的文不变,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今天,你能够懂得文言文 , 你读《论语》就是跟孔老夫子交谈,你读《孟子》就是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意见,而不至於发生误会、不至於发生错误。所以,文言文 是 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一个工具、这么一个方法,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

文言文 现 在人一看到,这个好难!其实比学英语容易太多了,这是真话。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不肯学。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会下学佛经,李老师告诉我们,佛经最晚的翻译是南宋。南宋所翻的经已经非常少 了,差不多十分之七、八是在隋唐时候翻的。那个时候翻经的这些高僧大德已经考虑到了,经典所用的文字是最浅显的文字,也就是当时我们现在讲的白话文,当时的白话文。所以佛经文字,诸位要跟古文比一比,最常见的《古文观止》,你跟它比一比,我们佛经的文字比那个要浅显很多。你看我们念的《阿弥陀经》,你看起 来并不难懂。《阿弥陀经》是在南北朝时代姚秦时候翻译的,还在隋唐之前。你看到这个文字比起当时陶渊明、谢灵运是同时代的,跟罗什大师同时代的,你看看陶渊明的文章比《阿弥陀经》要深得多。所以翻经的大德已经用尽了心思来帮助后人,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说佛经为什么不翻成白话文?古人已经在那里用尽心思了,尽 量的简化,确实他们对得起我们。我们对於文言文 真 正能够稍稍有修养,我们文字这一关就能够通过,就有能力、有资格接受我们祖宗留下来的遗产,这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遗产。

李老 师常常教给我们,他说文言文 从 哪里学?要从背古文下手。他教给我们,能够熟背五十篇古文,他的标准就是从《古文观止》里面选择,能够熟背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 ; 如果能够熟背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 。 所以,他教给我们要背书,现在要真正肯用功努力,比从前实在是方便太多。台湾的国语日报编的《古今文选》,一直印到现在印了不少,大概《古文观止》里面三百篇可能都收进去了。我们在里面选择,用《古文观止》做标准,能够选择个五、六十篇认真的去读,先把这个条件拿到,然后你研究佛经、研究中国的古籍,你就 有了基础。所以,文言文 决 定不能放弃,如果有人叫你放弃文言文 , 你要是听了他的话,就上了大当。等於是放弃几千年祖先留给你的遗产,你说这个放弃太可惜了,那真是无尽的智慧宝藏。

学佛的同修,尤其是中年以上,背诵古文确实有困难,所以是年龄愈小愈好。我常常劝勉同 修们,你们要教你们的儿女,勉励子弟要熟读文言文 。 你能够用两、三年的时间盯著他、督促他,现在他虽然感觉到痛苦,将来他一辈子感激你,感激不尽!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 一集)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档名:01-11-01

注释,顾名思义,当然是解答疏导正文中不甚清楚的问题。古书的注释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先说前者。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现试举主要者一二:

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传有的阐明大义,有的引申未言之意,有的逐句解释。古语云“圣人作其书,贤者作其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

注,取义于如水注物,对文字古奥、文义艰深之处,略疏典故。注也是现在通用的注释名词。

注疏的内容大致有:1.解释字义,2.串讲文意,3.分析名读,4.校勘文字,5.阐述语法,6.说明修辞手段,7.诠解成语典故,8.考证古音古义,9.叙事考史,10.记述说川,11.发凡起例。就形式而言又可分成八类。1.注和疏(注只释、疏兼释注),2释义和叙事,3他注和自注,4补注和集注。

再说通释语义的专著。

所谓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所释的义和释义的方法却都有些不同。后者所释的义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即只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它和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的含义一定相同。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不必考虑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所含的各种不同的意义。通释语义的专著刚好相反,它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而要一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但有些书既随文释义,又通释群书,其体式介乎注疏与专著之间,如《经黄释文》、《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还有一种情况,在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中有通论、序录,这种通论与序录大部可以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通释语义的专著在我国是很多的,按其内容看可分为专释语义、音义兼注、形音义合解三大类。此种专著中多为工具书。从一部古书 中挖掘出更多的精华,为后人易读易懂,是历代学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古人曾说,著书难,注书更难。因为注释者必须对一字一事追本溯源,多方考察,具有博大精深的学识,饱览群书的阅历,探微究疑的钻研精神。他们所费的功夫要超出作者好几倍,有的为此倾注了毕生的精力。郦道元为注《水经》,跋山涉水、考异辨难,订正讹误,使《水经》这部书焕然生色,而《水经注》本身也成为规模更为宏大的科学著作,这已经超出注释的范围了。

想掌握一些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入门者应该看哪些书?

首先是中国古典语言学。了解古代文学和经典的编排和研究。它以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其校对、标点、注释、鉴定、汇编、汇编等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