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古籍有哪些?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一、人民的含义是:
百姓;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群众。造福~。为~服务。
二、引证:
1、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巴金 《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
3、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
扩展资料
人民的近义词:黎民、国民、百姓
一、黎民 [ lí mín ]
古代泛指民众。
引证:欧阳予倩 《渔夫恨》第六场:“为除强暴舍一身,除了强暴救黎民。”
二、国民 [ guó mín ]
1、公民。作为法律名词,多数国家用“公民”,仅少数国家用“国民”,如日本。
2、国人;本国的人民。
三、百姓 [ bǎi xìng ]
中国早期社会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百官之族为百姓。
引证: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为“私”者强调个体的合法权益,可以统称为“人们”。为“公”者关注整体的生息繁衍,可以统称为“人民”。为“私”者出于求生存、求发展的动物本能,其社会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无止境地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索取的私欲与贪欲,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求索精神。为“公”者出于天地良心,特别渴望满足集体的、国家的以及种群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 对于每一个社会人、自然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干过什么事情、现在何处逍遥,是守法公民还是违法人员,既可以属于“人们”范畴,又能够加入“人民”行列。当“私”心重于“公”心时,由于涉及切身利益,人们眼中通常只有“私有制”带来的点滴好处。当“公”心重于“私”心,由于容不得有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为所欲为,人们心目中的“公有制”往往是唯一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抉择。 从全球化趋势看,“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最能体现“人们”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人们”是一个“民主”的概念,每一个人都可以强调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和生活自由。“人民”是一个“集中”的概念,每一个人都能够基于整体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部分甚至全部舍弃自己的利益。显然,唯有民主集中制原则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籍记录了先人们的足迹、人类地位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见证。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古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核心载体。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得到很好保护典藏,对了解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指的是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古籍的分类法采用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部分。
古籍的结构:书衣、书签、书叶、封面、护叶、书芯、书脑、书背、书头、书根、书角。
中国经典古籍有哪些?
本文2023-09-20 00:42: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