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0浏览:4收藏

三圣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验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三圣丹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医学正传》卷二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三圣丹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霍乱论》卷下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三圣丹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三圣丹 1 拼音

sān shèng dān

2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验方》 21 方名

三圣丹

22 组成

甘遂3钱,胡椒3钱,巴豆(去油)1钱半。

23 主治

水肿。

24 三圣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或14丸,五更初葱汤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3 《医学正传》卷二 31 方名

三圣丹

32 组成

天南星(炮制)1两,半夏(汤泡7次)2两,甘草(生用)5钱。

33 主治

久嗽。

34 三圣丹的用法用量

每临卧抄1匙于口内,噙化下,再用竹沥漱口咽下。

35 制备方法

先以星、夏2味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拌匀,作曲,春、秋7日,冬10日,夏5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为细末;别取淡竹沥1碗,将前药末用竹沥拌匀作饼子,焙干;又将竹沥沃湿,又焙干,如此沃焙10数次,待竹沥尽为度,研为极细末,用白砂蜜调如饧。

4 《霍乱论》卷下 41 方名

三圣丹

42 组成

木香1两(不见火),明雄黄2两,明矾3两。

43 主治

寒湿为病,诸痧腹痛,霍乱吐泻。

44 三圣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9分,重者再服。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鲜荷叶2两,橘叶2两,藿香叶2两捣汁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三圣丹 《医学正传》:[卷之二]咳嗽

,加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三圣丹治久嗽极效。天南星(泡制,一两)半夏(汤泡七次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上治法篇第二]策应

取三分),沸汤点服。(梦隐)以下皆治阴寒霍乱。三圣丹(方见四篇。下同)速效丹蟾酥丸姚氏蟾酥丸霹雳散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痘疹部(下)]痘痈门主方

三豆丹(扁鹊)。敷痘毒圣药。黄豆赤小豆绿豆(各一合)用醋浸捣研浓浆,时时以鹅翎扫上,红肿退去,其效

《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腰痛

二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摩腰膏(丹溪)治老人腰痛,妇人白带。附子尖乌头尖南星(各二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橙皮酊 橙皮酊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chéng pí dǐng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Chengpi Ding

22 标准编号

WS3B226596

23 处方

橙皮(粗粉)   100g    乙醇(60%)     适量

24 制法

取橙皮,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60%乙醇作 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3~5ml的速度缓缓渗漉,至渗漉液的全量为1000ml,即 得。

25 性状

本品为橙**的澄清液体;有橘香气。

26 鉴别

取本品10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橙皮对照药材 1g,加60%乙醇适量,置水浴上回流半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 缩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橙皮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 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 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 17:13)为展开剂,展距约3cm,取出,晾干,喷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 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距约9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 颜色的荧光斑点。

27 检查

乙醇量 应为48~58%(附录Ⅸ M)。 其他 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N)。

28 功能与主治

芳香健胃。为芳香性苦补健胃药。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5ml,一日6~15ml。

210 贮藏

遮光,密封,置阴凉处。

古籍中的橙皮酊 《验方新编》:[卷三脾胃]脾家冷积食后胸满兼治一切痰气

橘皮一斤(柑橙皮勿用),甘草、食盐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为末,每服二三钱一疾《验方新编》清鲍相

《串雅内外编》:[串雅外编卷三]食品门

宽中快气消酒。橙皮二斤(切片),生姜五两(切焙烂),入炙甘草末一两,檀香末半两,和匀作小饼;沸《串雅

《饮膳正要》:[卷第二诸般汤煎]橙香饼儿

宽中顺气,清利头目。新橙皮(一两,焙,去白)沉香(五钱)白檀(五钱)缩砂(五钱)白豆蔻仁(五钱)荜澄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血虚白带

椿皮、青黛;瘦人白带因多热,宜黄柏、滑石、海石、橙皮、川芎、蛤粉、青黛,作丸服之。赤白带下,皆因七情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橙

《 古今糖尿病验方集 》

                                                                                              开心农夫天意整理并序

 糖尿病,古人言“三消”病,其有虚虚实实之变化,治疗的方法有直接从肾与膀胱进行治疗的;有从肝心脾肺肾着手治疗的;有根据“三多”表面现象去判断的、有攻泄的方法也有补的方法、有先调整人体气机然后再根据内脏之变化来调整药物进行治疗等等各种方式,如果我们对患者病理病机识认不清,就不知道如何着手去治疗。所以,同样的中药,往往有的人吃了管用,有些人没有效果。其实还是用药没有对症的问题。中医最讲究的就是对症下药,一人一方。古人说是一剂知,两剂已,所以中医绝对不是慢郎中!慢的前提是不对症!!例如粗工会把肾脏命门的“龙雷之火”当做六*外邪之实火去治;有些明明是中空之证而把它当作内气盈余去治;明明是血虚作祟却把它当作风邪外束来治;往往把心火上冒之头痛当作太阳受寒去治疗;把肾虚游动之疼痛当作血瘀痈疽来进攻;还有些粗工把内脏运行不畅而出现的气血缓滞,误认为是伤食而用药重攻下泄;再如肌肤外表气虚而呈现的畏寒怕风,一般微微调理一下卫气最为适宜,但粗工疑是外感而投药发汗,往往就会造成阳气消亡的重症;只顾表面现象而不考虑五脏阴阳之本的做法,往往是标未治本已先脱,纵然是表面现象暂时好了又有什么用呢?一些医生不切脉,而只凭外在症候来辩证,殊不知症候表现出来的外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不一样的症候我们用什么来做参考依据?古人云:人的脉象是不会说谎的。

学医三年,自认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载方知世上无可用之方。所以古人说:“大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人不知医,则养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济生?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百病之来,必由于虚,而有邪之凑,更由于虚,故许学士有读仲景书,守仲景法,未尝用仲景方,乃为得仲景心也。

我们看上古之医立方,如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重剂大刀阔斧,往往药到病除。例如麻黄汤、承气汤、陷胸汤、抵当汤等,用之得当,有若神效,所以立法垂训后人;而中古时代的明医,还有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良方;至于李东垣、薛立斋等则有补中益气、人参养荣等汤,以为虚人发散之用。但因天地气化之不同,而人所处环境之变化,再用古时的处方,往往不能生效。不是古方不好用了,而是现代的人们面临的环境不同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人们的先天禀赋变得更差了。况且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恣意消耗自身的真元,有过多的妄念,有不分昼夜的被动行为去戕害自己的本性,有过多的思虑以伤害自身的心神,过多的肥甘美味及嗜色纵欲去耗竭自身精髓,现代的人连自身都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其后代所继承的禀赋就会更少了。人的气血即虚,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就会变化百出,即所谓难以名状者也。

三消病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上消主肺,中消主胃,下消主肾。

我们就用消渴来解释一下吧,渴是因为燥火。中医认为心是人体内的火,肾是人体内的水,这两者要达到一种交汇融合才能保证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了解中医首先要知道一点五行生克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的水和火的状态,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去(比如热气球)。而人体内的水和火,与大自然中的水和火得运作的方法和道理相同而方向相反,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们就来看看人体内的水和火是怎样运行的,根据五行循环的道理,人们要想要保持健康,心火要降下去乘肾水,而肾水要升上去济心火,只有这样,才能达至水火交融。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人体内部,火只往上走,水只往下流,那人体的五脏又怎么进行循环?这时候就充分体现出了中医的伟大之处,它不是将人体进行肢解,而是将五藏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形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反之则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如此生生不息。

中医绝不像西医那样,先把人的器官大卸八块,然后再孤零零的去分门别类,最后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心肝坏了可以换,脾胃坏了可以割,胆可以摘掉…,一般情况下暂时不会治死谁,但也从来没真正治好过谁,无非就是把病症消掉完事,其他地方(器官)再出问题,跟我没关系。西医的标准就是把数据指标值控制在了一个所谓的正常范围内,人就算是健康了。

而中医是怎样认为健康的呢?中医,永远是将人体看作一个精密且完整的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当中医说脾胃时,其实它不是在说那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指整个消化系统。就像前面所说脏腑之间相互联结和相互间产生作用力。例如我们常见有的晚上失眠,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在所有成因中,就有一个被中医称为心肾不交的原因。所以,中医认为,人的阴阳平衡了,五脏六腑在正常的运行也就是中正平和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准。

今将前人治疗消渴的古方作为参考,以后会根据实际案例来进一步阐述糖尿病(消渴病)的各种治疗方案与实际效果,其实人能够懂得一点医理,最清楚自己身体的还是自己,根据自身的症状,通过细心的调理,糖尿病根本就没有那么可怕。糖尿病是一种长期阴阳平衡失调而造成的疾病,绝非一朝一夕的治疗能够解决的慢性疾病,西医的胰岛素,降糖药虽然能控制指标,但是五藏平衡是什么样的不在其考虑范围,故而糖尿病人会产生胰岛素依赖及其降糖药依赖,最后的结果还是会产生并发症。而我们的中医则是根据六经辨证,让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让人体的五脏运转正常。这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注:糖尿病绝非一朝一夕可治,但也绝不是需要终生服药,中医的观点,一般一至两个月如果没有效果,就要根据六经辨证的实际情况考虑更改配方,再重复一次,人对自身的状况时最了解的,懂得一点中医,就知道问题出在那个脏腑,这时候有针对性的调整配方,往往能产生奇效。下面会有各种案例对各种症状进行剖析,以便各位朋友参考。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社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等代谢素乱,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及尿搪升高,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等症,并有疲乏、肥胖或消瘦等症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擀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的弱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原因未明;继发性占少教,原因虽明了,但在发病原理方面尚有不少未阐明的问题,原发性糠尿纟又可按起糖年龄分为幼年型、成年型两种。自从胰岛素问世収来,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的发病原理、病鲤生理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已有依大进歩,特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β钿胞释方胰岛素功能后,对于绝对和相对胰岛素不足作为此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以进一步肯定,但引起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的病因至今尚属研究的问题。胰岛素绝对不足多见于幼年型和成年起病的脆性型病人,其中β细胞破坏较严重而分泌功能近乎哀竭或非常低下,临床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糠尿病,胰岛素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型病人,血浆胰岛素浓度可稍低于正常或甚可高于正常,特别是肥胖的糖尿病人常较正常体重的糖原病人或健康人分法为多,相对性胰岛素不足可能由于要求胰岛素分泌按多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等作用较强,或由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胰岛索分泌虽已较多,甚或血浓度高于正常,但尚未能满足调节血糖浓度及糖代谢等正常范国的需要,临床上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年来已发现与遗传、多食、肥胖

感染、应激、妊娠、少活动等因素有关,但这又仅仅是一种诱发因素,确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完清楚。

本症的急性并发症,除感染外,主要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慢性病变主要为微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变、眼部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由于抗菌素及膜岛素的广泛应用,死于酮症酸中毒感染者已大为灭少,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并发病,其次是肾脏病变及肿瘤。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为多饮、多食、多尿,易患痈肿及尿路、胆道、肺部感染,皮肤瘙痒,感觉障碍,趾、指麻木酸痛等症,尿糖阳性,血糖明显升高,体形肥畔或消瘦。

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釆用控制饮食,对症用药,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消渴病”范畴,认为集主其发病原理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过食甘肥,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肾阴虚损,肺、胃燥热,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临床上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肺热津伤,病见烦渴

,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如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中消为胃熟炽盛,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下消为肾阴亏损,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数。一般情况下十临床上常“三消”症状并见,略有偏重而已。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上,常常以三消中一消为主,同时治疗其他二消以照顾全面,谓之整体治疗。

人参石膏汤

治膈消(上焦)燥渴。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二钱) 甘草(四钱) 知母(七钱) 东垣加黄芩、杏仁,每服一两,水二盏,粳米一撮,煎服。

玉泉丸

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晒)人参  茯苓  黄耆(半生,半蜜炙)乌梅肉(焙)甘草(各二两)瓜蒌根干葛(各一两五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嚼下。

治中消。

黄连猪肚丸

黄连 粱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为末,用大猪肚一个,洗净入药于内,以线缝口,置甑中炊烂,取出药,研以猪肚为膏,再入蜜搜和前药,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人参汤下。一方加人参熟地,除知母、粱米,用小麦。

鹿茸丸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下消),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切,炙)23克麦门冬(去心)60克 熟地黄 黄耆 鸡膍胵 (麸炒) 苁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纸(炒) 牛膝(酒浸) 五味子各23克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15克 人参23克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鸡膍胵(鸡内金, 鸡中金, 化骨胆, 鸡黄皮, 内金, 鸡膍胵, 鸡肫皮, 鸡食皮, 鸡合子, 化石胆, 鸡肶胫, 炒内金, 鸡肶胵里黄皮,鸡胵黄皮…)

竹叶黄汤《删补名医方论》竹叶黄汤

治胃虚火盛而作渴。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黄芪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各一钱)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玉机辨症》曰∶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至损阳,温之而至助火,扶正而邪却矣。四君子气药也,加黄 而去苓、术者,恐火就燥也。四物汤血药也,倍地黄而用生者,正取其寒也。人参、黄(芪)

、甘草,治烦热之圣药,是补中有泻矣。

且地黄之甘寒,泻心肾之火,竹叶助芍药清肝胆之火,石膏佐芍药清脾胃之火,麦冬同黄芩清肺肠之火,则胃火不得独盛,而气血之得补可知。惟半夏一味温中辛散,用之大寒剂中,欲其通阴阳之路也。岐伯治阴虚而目不瞑者,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卧,今人以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阴阳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叶石膏汤加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黄芩也。彼则治伤寒解后烦渴少气,气逆欲吐。此则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因其气虚,故加黄芪佐人参、甘草以补气;因其血虚,故加归、芎、芍、地以补血;因其胃火盛,故加黄芩佐石膏以清胃火。其烦渴则一,故余药皆同也。于此二方推之,用半夏之意,自可知矣,故脾者为胃行其津液也。脾湿胃燥,津液不行,得火则化痰,得寒则成饮。胃火清,脾湿燥,其痰饮自除矣。半夏消痰破饮,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而已成痰之浊液自化,非他药所可比伦也,故二方于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

清心莲子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兽(蜜炙)、人参,各七两半。

炮制:上散。

功能主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

用法用量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泠,空心,食前服。发热加柴胡、薄荷煎。

地黄饮子

(河间)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五味、石菖蒲、远志、茯苓、内苁蓉、官桂、附子(炮)、巴戟等分,每服五钱,加薄荷少许煎。〕

厥风痱能治之,(凡口噤身冷为 厥,四肢不收为风痱。)火归水中水生木。(熟地以滋根本之肾,桂、附、苁蓉、巴戟以返真元之火,山茱、石斛平胃温肝,志、苓、菖蒲补心通肾,麦、味保肺以滋水源,水火既交,风火自息矣。刘河间曰∶中风,非外中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故卒倒无知也。治宜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医贯》曰∶痰涎上涌者,水不归元也;面赤烦渴者,火不归元也。惟桂、附能引火归元,火归水中,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息矣。)

八味地黄丸《医部全录》卷三三一

熟地黄(酒蒸)8钱,山茱萸(酒浸去核,取净肉)8钱,丹皮2钱,泽泻2钱,白茯神(去皮木)4钱,山药(蒸)4钱,五味(去梗)5钱,麦冬(去心)5钱。

八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了附子和肉桂,回阳救逆,大补元气,散寒,温经,止痛。

清·鲍相璈《古籍验方新编》

三 消:渴而饮水不止为上消,饮水多而作泻为下消,多食易饥为中消

消渴饮水不止

三消汤

真台党、白术、当归、茯苓、生地各一钱,黄柏、知

母、黄连、麦冬、天花粉、黄苓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神效, 三消皆治。

天池膏

天花粉、黄连、真台党、知母、白术、五味各三两,

麦冬六两,生地汁、藕汁各二两。人乳、牛乳各一碗,生姜汁二碗,先 将天花粉七味切开,用淘米水十六碗、桑柴火慢熬出汁尽五、六 碗,沥清,入生地等汁,慢慢煎熬,加白蜜一斤,煎去沫,熬如

膏,收入瓷罐,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白滚水送 下,甚效,三消通治。

菟丝丸

菟丝子酒浸、洗净焙干  十两     茯苓、莲肉  各三两   五味子   一两    共为末。另研真山药末 六两,酒煮,捣数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三消皆治。

又方1:

绿豆煮汁,并作粥食,最妙。

又方2:

好梨日日食之,多食必效。或多食萝卜,更妙。

又方3:

蚕茧壳七个,丝绵亦可。煎汤当茶饮之,神效。缫sāo丝水饮

一、二碗,更佳。

又方4:

党参一两,蜜炙,研末,开水泡透,蒸熟为丸如梧子大。日服五丸,酒下,或茄根煎汤下,日加五丸,加至三十丸为止,不可多服。服五、六次后,以饮水恶心为度,恶心时,干物食之,其渴自止,奇效。

又方5:

五倍子煎水饮之,或作丸服之,久则生津止渴。

又方6,

牛膝五两,研末。生地黄五斤,捣融,蜜丸梧子大,空心

酒下三十丸。下元虚损,宜久服为妙。

又方7,

苦楝树根新白皮五钱 切片,瓦上焙干,入麝香少许,水

煎,空心饮之。有人口渴不止,遇道人传此方服之,下虫三、四 条而愈。愈后,人必困顿,用党参二两,煎水饮之。

又方8:

如一日饮水至一石者,浮萍捣汁服之。

又方9:

如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葵花根五两煎汤,清早服之。

多年消渴饮水百药不效

每日食好梨二、三个,或食萝卜亦可,均极神效。

又方: 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开水送下,日三服,七日而愈。有人渴饮九年,时发时止,服此断根。

饮水不止小便如膏

茴香、炒。苦楝子炒。各一钱,研末,空心酒调服。

饮水不止小便时流

以上各方可以通洽。鸡蛋三个,要头窝生者。去壳,搅融,用烧

酒四两烧开冲服。服后即盖被睡下,睡醒,禁风一日即愈。有人 一日饮水数桶,上饮下流,服此而止,神效非常。

又方10

有人日饮水数斗,小便时流,饭量亦加,服消渴诸药年余,其病更甚,后用其麝香三分,酒为丸,用枳棋子又名棘枸子,又名鸡距子。煎汤服之,遂愈。问其故,乃食果成积及饮酒过度,积热在脾,致有此疾。麝香能治酒、果,棘枸亦治酒病,故能奏效也。

久病消渴不止

并治泄泻口渴。七味白术散:白术、高丽参、真袂苓、藿香叶、干葛各一钱,炙草五分,水煎当茶饮。另用木香三分,磨汁兑服,屡试如神。

消食易饥

以上消渴各方可以通治。好梨日日食之,多食自愈。

又方11

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水下。

(未完待续)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验方》之石韦散 31 石韦散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36 附注 37 摘录 4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方》之石韦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能主治 44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45 附注 5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范汪方》之石韦散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验方》之石韦散 61 石韦散的别名 62 组成 63 功能主治 64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各家论述 67 附注 7 《活幼口议》卷二十方之石韦散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7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医学纲目》卷五方之石韦散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石韦散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0 《鸡峰普济方》卷十九方之石韦散 101 组成 102 功效主治 10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方之石韦散 111 组成 112 功能主治 11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15 各家论述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玉诀》方之石韦散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丁时发传》方之石韦散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神巧万全方》之石韦散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杏苑》卷七方之石韦散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6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石韦散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65 附注 17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方之石韦散 171 组成 172 主治 17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8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石韦散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方之石韦散 191 石韦散的别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196 附注 20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石韦散 201 组成 202 主治 20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204 制备方法 21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之石韦散 211 组成 212 功能主治 21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214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之石韦散 221 组成 222 功能主治 22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224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方之石韦散 231 组成 232 功能主治 23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234 制备方法 24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之石韦散 241 组成 242 功能主治 24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244 制备方法 25 《圣济总录》卷一三二方之石韦散 251 组成 252 功能主治 25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254 制备方法 2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石韦散 石韦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í wéi sǎn

2 概述

石韦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三首。

3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验方》之石韦散 31 石韦散的别名

石韦瞿麦散[1]

32 处方

石韦、葵子各二两,瞿麦一两,滑石五两,车前子三两[1]。

石韦60克(去毛)瞿麦30克 滑石150克 车前子90克 葵子60克

33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上五味,捣筛为散。

34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验方》之石韦散功能清热利水通淋[1]。治淋病,小便不利,溺时刺痛[1]。

35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日三服[1]。

每次服3克,一日三次。

36 附注

石韦瞿麦散(《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37 摘录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验方》

4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方》之石韦散 41 组成

通草、石韦、滑石、炙甘草、当归各二两,王不留行一两,白术、瞿麦、芍药、葵子各三两[1]。

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1]。

上为散。

4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方》之石韦散功能清热利水,活血通淋[1]。治膀胱有热,致患石淋、劳淋、热淋,小便淋沥频数,胞中满急,脐腹疼痛[1]。

石淋、劳淋、热淋,小便不利,胞中满急痛;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数,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便出沙石。

44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小麦煎汤食前送下,日三服[1]。

每服方寸匕,食前以麦粥清下,日3次。

45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石韦丸”(见《摄生众妙方》)。

5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范汪方》之石韦散 51 组成

石韦(去毛)3分,滑石3分。

52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范汪方》之石韦散主治石淋。

5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刀圭,用米汁或蜜下,日2次。

5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6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验方》之石韦散 61 石韦散的别名

长将散、石韦饮

62 组成

石韦2两(去毛),瞿麦1两,滑石5两,车前子3两,葵子2两。

6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验方》之石韦散主治热淋,沙淋,小便不利,赤涩疼痛。

64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日3次。

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66 各家论述

1《医方考》:沙淋者,溺出沙石也,此以火的膀胱,浊阴凝结,乃煮海为盐之象也。通可以去滞,故用石韦、瞿麦;滑可以去着,故用滑石、车前、冬葵。

2《医略六书》:湿热蕴蓄膀胱,其气不得施化而结成沙石,故小便涩痛,淋沥不止焉。石韦通淋、涤小肠之结热;葵子滑窍,利膀胱之壅塞;瞿麦清心通淋闭;滑石通窍化沙石;车前子清热利水以快小便也。为散,白汤调下,使热结顿化,则沙石自消而小便如其常度,安有涩痛胀闷、淋沥不止之患乎?此滑窍通淋之剂,为沙淋胀闷涩痛之专方。

67 附注

长将散(《鸡峰普济方》卷十八)、石韦饮(《赤水玄珠》卷十五)。

7 《活幼口议》卷二十方之石韦散 71 组成

石韦(去毛)、海金沙、木通、滑石。

72 功能主治

《活幼口议》卷二十方之石韦散主治小儿热淋、沙淋、石淋。

7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水1小盏,煎至半盏,通口服。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8 《医学纲目》卷五方之石韦散 81 组成

石韦2两,木通2两,滑石2两,王不留行2两,甘草梢1两,当归3两,白术3两,瞿麦3两,芍药3两,葵子3两,黄耆2两。

82 功能主治

《医学纲目》卷五方之石韦散主治膀胱有热,水道淋涩,或尿如豆汁及出沙石。

8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空心煎汤调下。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石韦散 91 组成

石韦半两(洗),海金沙3钱,车前子3钱,海蛤1钱,瞿麦半钱。

9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石韦散主治小儿热淋。

9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上加木通。石燕子,同煎服。一方为末,用灯心、金银汤下。

10 《鸡峰普济方》卷十九方之石韦散 101 组成

石韦半两(去却上黄毛,去不尽即损肺),木通半两,瞿麦半两,桂府滑石1两,甘草半两。

102 功效主治

《鸡峰普济方》卷十九方之石韦散功在利小便。主治水气。

10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半升,灯心1束,同煎至一半,去滓,徐徐呷之。

10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方之石韦散 111 组成

石韦、当归、蒲黄、芍药各等分。

112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方之石韦散主治血淋心烦,水道中涩痛。

11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114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1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石韦治癃闭不通,为归、芍、蒲黄导血之宣使。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玉诀》方之石韦散 121 组成

石韦(去毛)、瞿麦、海金沙、滑石、木通、甘草(炙)各等分。

122 主治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玉诀》方之石韦散主治小便淋热涩痛。

12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炒灯心煎汤调下。

12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丁时发传》方之石韦散 131 组成

石韦(去皮)1两,瞿麦1两,滑石1两,甘草1两,灯心1把。

132 主治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丁时发传》方之石韦散主治小儿小便不通。

13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8分,加小麦100粒,同煎5分,去滓温服。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神巧万全方》之石韦散 141 组成

石韦(去毛)1两,消石1两,葵子3分,桂心3分,黄耆3分,巴戟(去心,酒浸1宿)3分,王不留行3分。

142 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神巧万全方》之石韦散主治劳损肾气、虚热所致劳淋、小便不利,阴中痛,日夜数起。

14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葱白汤调下。

14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5 《杏苑》卷七方之石韦散 151 组成

白芍药8分,白术8分,滑石8分,葵子8分,木通8分,瞿麦8分,石韦(去毛)8分,当归8分,甘草梢5分,王不留行7分,人参7分,黄耆7分。

152 主治

《杏苑》卷七方之石韦散主治淋沥不出,脐腹疼痛,劳役则发。

15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16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石韦散 161 组成

石韦1两(去毛),木通半两(锉),瞿麦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葵子3合,子芩半两。

16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石韦散主治热病,小便不通。

16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6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5 附注

《古今医统大全》加灯心煎服。

17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方之石韦散 171 组成

石韦3分(去毛),瞿麦1两,王不留行3分,冬葵子1两,车前子1两,当归3分。

17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方之石韦散主治虚劳烦热,小便不利,阴中疼痛。

17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煎木通汤调下。

17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8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石韦散 181 组成

石韦半两(去毛),赤芍药半两,白茅根1两(锉),木通1两(锉),瞿麦1两,滑石2两,葵子1两,川芒消1两,木香1两。

18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石韦散主治气壅不通,小便沥结,脐下妨闷疼痛。

18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18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9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方之石韦散 191 石韦散的别名

石韦汤

192 组成

石韦(去毛)1两,黄芩1两,木通(锉)1两,榆白皮(锉)1两,葵子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瞿麦1两。

19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方之石韦散主治妇人小便卒淋涩。

194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96 附注

石韦汤(《校注妇人良方》卷八)。

20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石韦散 201 组成

石韦2两(去毛),榆白皮2两(锉),黄芩1两,木通2两(锉),赤芍药2两,冬葵子2两,甘草2两。

20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方之石韦散主治产后脏有积热,致小便出血。

20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20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1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之石韦散 211 组成

石韦(去毛)1分,赤芍药1分,川大黄(锉,微炒)1分,麦门冬(去心,焙)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川升麻1分,川朴消1分。

212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之石韦散主治小儿诸淋,涩痛不利。

21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2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2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之石韦散 221 组成

石韦(去毛)、槟榔(锉)各等分。

22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之石韦散主治咳嗽。

22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生姜汤调下。

2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3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方之石韦散 231 组成

石韦(去毛)2两,瞿麦穗2两,冬葵子2两,滑石(碎)5两。

23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方之石韦散主治小便不利。

23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食前温水调下。

23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4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之石韦散 241 组成

石韦(去毛)半两,当归(切,焙)半两,木通(锉)半两,地胆(去足翅,炒)半两,钟乳粉半两,车前子半两,瞿麦穗半两,蛇床子(炒)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露蜂房(炙)半两。

24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之石韦散主治石淋,疼痛淋沥,昼夜不利。

24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食前煎冬葵子汤调下。

24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5 《圣济总录》卷一三二方之石韦散 251 组成

石韦、原蚕蛾(炒)各等分。

25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二方之石韦散玉枕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如箸头。

253 石韦散的用法用量

干贴。

254 制备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肝郁气滞证 62 阴虚火旺证 63 气血两虚证 64 其他疗法 附: 1 古籍中的胁疽 肋疽 渊疽 1 拼音

xié jū lèi jū yuān jū

2 疾病科属

外科

3 疾病概述

胁疽、肋疽、渊疽均属发生在胁肋部的疽证。胁疽为生于肋骨下软肉处的疽证;肋疽为生于肋骨处的疽证;渊疽为生于腋下10厘米肋间的疽证。叁病虽各自名称不同,发病部位及证候亦略有差异,但就其经络分布、临床证表现及治疗而言,颇有相似之处,故一并讨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壁、胸骨结核。

4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0岁以下形瘦体虚之人,以男性占多数。

2、发病前多有肺结核病史或肺部手术史。

3、初起多在胸壁肌肉深处、胁肋骨间,隐隐疼痛,漫肿色白。

4、成脓约经3~4月,渐渐肿起,可大如杯碗,疼痛难忍,将溃时皮色泛红。

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可损骨透膜。损骨者从疮口探入,可触及粗糙死骨;透膜者在疮面放一薄纸,患者呼吸时见薄纸颤动。

6、X线摄片检查,发现肋骨或胸骨破坏者为肋骨结核,但未见骨质破坏,也不能除外胸壁结核的诊断。

7、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病变常侵犯2~4肋软骨,尤以第2肋软骨多见,受累软骨常明显隆起,疼痛,压痛,皮色始终不变,质较硬,无波动感,X线检查无明显骨质改变。

5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体虚正气不足,加之忿怒郁闷,郁久化火,灼津为痰,凝滞络道,阻于肝胆二经而成。其特点是初起患部多皮色不变,肿胀隐痛,病程迁延;一旦破溃,则脓水淋漓,难以愈合,甚至可损骨透膜。

2、两胁乃是肝胆二经所布,多气而少血。初期表现为肝郁气滞为主,除局部结块肿痛外,常伴有胁肋攻窜作痛,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脓成或初溃阶段,则以肝肾阴虚,风火内传表现为主,肿处逐渐变红,伴有五心烦热,盗汗,日晡发热,脓出夹有败絮状物质等阴虚火旺症状。溃后或溃久不愈营血耗伤,则多见气血两虚,形体虚弱症状。治疗以清肝解郁,行滞散结为主。

6 辨证论治 61 肝郁气滞证

证见

胁肋部肿痛,皮色不变,伴有胁痛或胀痛不适,或攻窜作痛,不能转侧,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著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方药

1、主方:柴胡清肝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柴胡6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百部9克,丹参9克,川楝子9克,制香附9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茯苓15克,知母9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小金丹,用法参照“环跳疽”阴寒证。

3、单方验方:结核散(刘露祥验方)处方:蜈蚣30条,全蝎100克,白芥子15克。共研细末,分60包。每次用药末1包,装入1只啊穿一小孔的鸡蛋内,搅匀,蒸熟食之;每日2次,30天为一疗程。

62 阴虚火旺证

证见

肿块逐渐变红变软,形体瘦弱,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口干,五心烦热,日晡潮热,盗汗,心悸气促。舌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

滋阴降火,托毒护膜。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清骨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鳖甲15克,生甘草6克,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丹参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大补阴丸,大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空腹姜盐汤或淡盐水送服。(3) 护膜散,每次6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米汤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63 气血两虚证

证见

溃后疮口色泽不鲜,脓水清稀,淋漓不尽,或流臭败稀脓。形体瘦弱,面色白或萎黄,唇白少血,神疲乏力,短气声微,自汗,形寒怕冷,或兼有头晕目眩,心悸,不寐。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无力。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党参9克,炙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百部9克,黄芩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熟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外治法

1、初期 用阳和解凝膏掺红灵丹外贴,或用冲和膏外敷。

2、成脓 若内消不瘥,可用隔附子片灸,温通患处,促使脓液成熟。脓成宜切开排脓,刀法宜浅,以防伤及内膜。

3、溃后 先用七叁丹药线引流,外贴太乙膏。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取出。对有脓腔及腐肉者,可酌情用搔刮术,或作病灶清除。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贴太乙膏。

64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增强营养,避免精神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 戒房事,以免发生疮口肉色不鲜,或加重痛苦。

古籍中的胁疽 肋疽 渊疽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痈疽就简

三寸,腋间。肋痈肋疽,一名夹荧,在肋条骨间。胁痈胁疽,生在肋下近软肉处,又为季胁痈疽。俱按阳痈阴疽则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肋部

击成脓。形如鼓胀。但其肚无青筋。而脐不突为异耳。渊疽生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而有声。如婴儿啼状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肋部]渊疽

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肋部]渊疽

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痈疽部位名记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加减古方五汁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古方五汁饮 1 拼音

jiā jiǎn gǔ fāng wǔ zhī yǐn

2 处方

蜜柑2个(去皮、子)鲜藕120克(去节)荸荠20个(去皮)青果20个(去按)生姜1薄片(去皮)

3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开胃止呕。治咽肿目赤,烦渴咳嗽,纳呆欲呕者。

4 加减古方五汁饮的用法用量

共捣如泥,用布拧汁,随时饮之。

5 摘录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古籍中的加减古方五汁饮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补益法

效不能尽述,惟肥浓痰多之人,内蕴湿热者忌服。景岳古方)、香茸八味丸(熟地八两,山萸肉、山药各四两,茯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第一节·伤寒转痉

多弦数。甚或弦滑。指纹青紫窜出气关。热渴汗多者。古方竹叶石膏汤主之(方见前)。或新加白虎汤。(生石膏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清凉法

、加味芦根饮子(廉臣验方)之类,皆可酌用,新定五汁饮(鲜生地汁、鲜金钗汁各三瓢,鲜芦根汁、雅梨汁、

《医学课儿策》:正文

三圣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验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