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的格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0浏览:6收藏

参考文献的格式,第1张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可以参观的。

 文津街古籍馆座 落于北海公园西侧,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的文献保护工作;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及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对外履行有关文化交流职能,参加国际图联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北京考察

  2009年5月29日上午,我们坐上了去北京的客车,为期四天的艺术考察也就拉开了序幕。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下午一点左右我们抵达北京考察第一站--琉璃厂。

  琉璃厂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和平门外,是一务著名的文化街。一个集图书、古玩、文具、书画于一街的文化中心。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

  坐了一上午的车再加上烈日当空,同学们已经倍感疲惫了,但是谁也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机会,都纷纷下了车,街道比我想像的要窄一些,也许是现代化的大马路见的多了吧。走在街上,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以文,字,诗会友的时代,刚才还是高楼大厦,充满着现代气息,现在已经是如此古朴,宁静,里里外外两重天啊。任你心情有多沉重,到这里应该会轻松起来的,心也会虔诚起来,在这里很有一种归属感,毕竟这里充满着古老的气息,很能让人产生联想。况且这里也是是我们的先人治学、经营人生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高官贵族,文人志士,经国之才在这里驻足过,高谈阔论过。甚至以前的大清皇帝也常来这里吧。

  在琉璃厂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平时很难看到的画和一些大师们的作品,一间间画坊一幅幅作品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恨不得自己有千双万双的眼睛来欣赏,但是时间有限还没等我们一一欣赏完就到了集合的时间,虽然有很多地方我们还没有转到但是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心想以后一定要再来转个够。

  下午6点多我们到了这次考察的住所,位于丰台区的京石旅馆,旅馆的门面并不大但里面干净整齐,我们两人住一间房,这天真的很累,吃过饭洗漱完后我们早早的就进入了梦乡,期待着明天的考察旅行。

  第二天,也就是5月30日,上午7:00我们出发到北京考察的第二站--潘家园。

  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潘家园桥,占地四万八千五百平方米,市场分为工艺品大棚区、古旧家具区、古旧字画书刊区、古玩区等四个经营区,共有三千多个摊位。市场的经营者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除了汉族外,还有回、满、苗、侗、维、蒙、藏、朝鲜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下车走出停车场后, 走进大棚区,随着人流,地摊上的各种旧货,这里的货物应有尽有,如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陶瓷、中外钱币、竹木牙雕、佛教信物、文革遗物等。这里的东西让我们眼花缭乱,也有许多外国人来这里光顾,中午我们在吃自备午餐的时候遇见了一位老者,老者对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美术国画方面的事,他说要画好国画也不只是国画,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要有良好的文学素质,他要我们多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籍,他说一个画家如果不懂文学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画家,他只是一个机械一样的画匠,他的话让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真是我的一个意外的收获,它也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虽然我们交谈的时间很短,但是我学到了多年来都没学到的知识,告别了老者以后我们去了大棚区南边的书刊区,这里的书籍真的很多,有许多书都是在书店买不到的,价格也很便宜,我们都尽量去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书籍,我们在潘家园待了有一天的时间,是这次考察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我们获得战利品最多的地方。

  2009年05月31日我们去了艺术考察第三站798艺术区,颐和园。

  在考察798之前我先了解了它的历史背景:工厂旧址,德式建筑,由于央美的搬迁使得798工厂得以逐渐被利用。当时由于798工厂的租金便宜,厂房高大,非常适合搞艺术创作,所以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家入住逐渐形成艺术区,一时间798成了最时尚最前卫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区,这里构成复杂,机构丰富,不仅有工作室,画廊,酒吧,餐厅,超市等一应俱全。 入住798艺术区的人中,有曾经放荡不羁,愤世嫉俗的艺术青年,也有恪守传统,因循守旧的画家、雕塑家。两群截然不同的人在此共生,一群人在巨大厂房中建起自己的创作室,搞的完全是纯艺术,作品很难被普通人理解;而另一群人则是将厂房、仓库改造成另类的艺术空间、店铺或餐馆,并将自己的作品拿来销售,且以此为生。相异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理念,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厂房前那些相邻停着的跑车和自行车,仿佛他们关系的写照。可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经相继隐退,许多艺术空间的发展并不顺利,没有展览时,大部分酒吧餐馆门可罗雀,我们去的时候人流很少,与琉璃厂和潘家园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热闹的艺术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798里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表现性的作品,这里的作品仿佛和社会和社会现实和现实主义题材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界限,在这里你感受不到现实的气氛,感受到的都是艺术家用一种世外桃源的思想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精神上超现实的东西。798的创造理念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感到好奇,798的考察让我在今后的创作中有了更多的思想理念。

  下午,我们去了北京的颐和园,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到达园门口时已是下午一点多了,买票,然后就是自己游园,一来到颐和园大门,只见华丽的屋檐下有一块牌匾,上面写三个刚劲的古文字“颐和园”。进入园内阁首先看到的是“仁寿殿”。听说这是乾隆时名为“勤政殿”,光绪时改为“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场所。这里极为高雅别致。“仁寿殿”前有一条龙和一只凤。这条龙代表当时的皇帝,那只凤代表慈禧,踏进园门觉神清气爽,拾阶而上,心中犹然生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惬意。尘世的喧嚣与躁乱,烦恼与困惑都逐一而散。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纯洁无暇的世界,心坦然,人也舒畅,在通住山顶的鳞峋怪石之间攀行,平时锻炼太少,走起路来很累,稍稍影响了一些,不过手脚并用,还是不能错过这难得的登高机会,在颐和园的最高点,在山尖上绿树的掩映中凭栏远眺,昆明湖一片汪洋,船上游人也都很开心。佛香阁的肃静,七百里长廊的典雅,横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走出长廊就来到了排云殿,这里是万寿山前最宏伟的建筑,构成了万寿山的中轴线。昆明湖看着没多大,但走起来却真的很远,绕过苏州街,然后又绕昆明湖一圈就出来了。整个园子最让我感到震撼得地方就是苏州街,在那里就仿佛身在苏州,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在北方城市。

  2009年6月1日,宋庄--是我们北京考察的最后一站。

  宋庄镇位于首都东部,通州新城北部,地处首都东部发展带和百里长街东延长线上,东邻潮白河西邻的温榆河,是东北及环渤海地区进京的交通要塞。宋庄镇地域面积116平方公里,下辖47个行政村。宋庄镇作为北京的东大门,是东北及环渤海地区进京的交通要塞。宋庄艺术村,始于1994年。1995年再因圆明园画家村的被解散,在之后的时间里,促成了以圆明园艺术家为主力成员的集体大迁移。至今形成了颇具规模并不断完善和扩大的自由艺术家群。这里的画家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地域,操着不同的方言,坚守着不同的韵味,令宋庄的色彩丰富起来。

  走进“宋庄艺术家村”,并不能给你想像中的艺术气息遍布、艺术家扎堆那么动态的感觉,站在小堡或辛店的村头你会发现它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农村,然而就是在这里,去让我感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 在这里我们浏览了很多平常都见不到的画展作品,

  这次在宋庄的考察,让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让我更看到了,艺术家要有走出世俗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反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

  现在的我们还是在校的学生,并不成熟。所以有了这次北京之行并且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出发。但是我们同时也是“青年艺术家”,面对当今的当代艺术现状,面对众多的艺术家和作品,我们可以什么层次都较全面的了解,但同时也必须有自己对于当今艺术现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评价标准。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标准、知道自己正处于什么位置、找出自己现在欠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现在的学习重点,也是这次北京考察的收获。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籍承载了这悠久的历史。而中国古籍数量巨大,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蕴含了我国文化中精髓的部分。现如今传世古籍大概有十余万种,它们的保存状况却不是很好。许多古籍修复工作者一直在拼命的修复,然而古籍修复工作依然进展得十分缓慢。为什么古籍修复那么困难呢?

其一是古籍破损严重,这是很多图书馆都出现的问题。很多古籍破损严重到不能翻阅的程度,这给修复人员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还经历了人为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流失,纸张变得很脆,一碰就会碎。其二是很多古籍都是通过购买,收集,捐赠等方式进入图书馆的,书籍在进馆之前保存程度不同,有些古籍甚至还有残损。其三是资金问题,古籍修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设备不足,人员不足。其四是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受到人为损坏,很多人在翻阅书籍的时候没有保护的意识,导致一些古籍在后期借阅的过程中损坏了。

那么想要传播古迹文化应该怎么做呢?其实现在随着人们对古籍保护认识程度的加深,古籍修复的过程越来越专业,主要是修复,尽量保持古籍的原汁原味。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保持书籍的原意,不要放太多的主观因素。在用于修复古籍的设备和材料中,要注意成分,不能对古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古籍的保护,比如将古籍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延长古籍的寿命。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在图书馆借阅古籍时要注意轻轻翻页,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减少古籍的磨损程度。

中医·鼠疫鼠疫(plague)为病名。是指感染鼠疫杆菌引起的的烈性传染病。疫疠之一。又名核瘟。见《鼠疫抉微·病情篇》。鼠疫的病因鼠疫多因感触病鼠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约编》:“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鼠疫的症状鼠疫症见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全身尤以腋、胯起核,肿痛红热,或更见衄血、吐血、溲血、便血,或咳嗽气促,或迅速出现神志昏糊,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遇有病情,急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鼠疫的治疗治宜清血热,解疫毒,活血化瘀为主。关于疫疫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出《素问遗篇·刺法论》。病因病机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人所致。《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西医·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例,集中在西双版纳。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1994年毗邻的印度暴发鼠疫693例。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

详见百科词条:鼠疫 [ 最后修订于2016/7/8 20:02:56 共445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据了解,天禄琳琅是中国清代宫廷珍藏的图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该项目的修复工程是2013年启动并于2021年结束,一本古籍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接受着万名游客欣赏观看,背后是国家古籍修复师的八年努力,“天禄琳琅”修复是利用不同修复技法进行的修复,因为这些古籍的破损程度不同,所以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有大量修复经验的古籍修复师,需要细心认真寻找修复材料和工具。

据了解,修复这本古籍所用到的工具就多达48种,研究翻阅的修复办法更是数不胜数,终于在修复师历经八年的努力后,“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果成功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接受着万民游客的观览,让游客明白古籍修复的难易和古籍的珍贵,这当中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这次举办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能够让国人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文物修复的困难,知道我国文物的珍贵和意义。其实进行维护修复的文物是需要有相当高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天禄琳琅”成功重现生机并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它的重现生机是国家文物修复师日日夜夜的研究分析,编造固定,因为“天禄琳琅”的大部分古籍是自然老化而形成的破损,所以在修复过程中会比较困难故国家修复师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将其修复。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以不同层次将国家古典书籍展现给人民群众,这样能够更加体现出“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果,让这些典籍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让人民群众在观看它时能够迸发出一种自然骄傲的情绪,“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功其实也是国家服务修复的一大重要成就。

参考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