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挖了明定陵,为何又要挖武则天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0浏览:4收藏

郭沫若挖了明定陵,为何又要挖武则天墓?,第1张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宗师级人物,各个方面都能伸一手,堪称“学术全垒打”。郭沫若诸多头衔中,有两个名号是“毁满天下,谤满天下”,分别是考古学与历史学。郭沫若在这两个领域内成就斐然,但也确实是留下了两个败笔:力主拆北京古城墙、挖掘明定陵。尤其是后者,造成了考古界的一大灾难。事实上,郭沫若在挖了明定陵后,还要挖武则天墓。为何郭沫若挖了明定陵还要挖武则天墓?老梁的说法,值得借鉴。

郭沫若作为史学家,他也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了,在古籍书堆里考究历史很难有突破性进展,最好的办法就是挖皇帝陵墓。郭沫若的想法与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不谋而合,碰巧的是吴晗在明史研究领域是专家学者。他们最开始的打算是挖朱棣的墓,最后没有实现,退而求其次挖了明定陵,也就是万历的陵墓。

明定陵的挖掘过程,相当的暴力,挖掘就一些珍贵文物来不及保存,就随意摆放,结果导致国宝级文物迅速氧化失去了文物价值。最让人遗憾的是,万历皇帝的遗骸被一把火烧了。作为明定陵挖掘工作的主持者,郭沫若难辞其咎。不管怎么说,明定陵的挖掘工作确实是收获不少,有力佐证了一些历史研究论点。明定陵挖掘工作收尾之后,郭沫若又得知武则天墓地宫墓道入口被发现,这让他兴奋不已。作为书法家也作为考古学家,他没有理由不对《兰亭序》真迹心动。

加之郭沫若抛出了一个说法《兰亭序》原文并不是王羲之所写,并且从头到尾都是假的。郭沫若与《兰亭序》难舍难分,就特别想挖掘乾陵。郭沫若先后两次申请挖掘武则天墓,都被打回来了。原因很简单,上级鉴于明定陵挖掘工作带来的灾难性破坏,便立下了“对于皇帝陵寝不主动挖掘”的基调,郭沫若挖武则天墓的想法也就被搁浅了。那么,郭沫若为何挖了明定陵还要又挖武则天墓?老梁的说法,值得借鉴。

老梁指出,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武则天墓中有《兰亭序》真迹的可能性相当之大,并且其他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是,老梁又指出武则天墓历史上遭到17次盗墓行径,最大规模的一次40万人都没挖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墓道入口不得而知。事实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史学界一致认为《兰亭序》在乾陵而非昭陵。由此可见,就不难理解郭沫若在得知武则天墓道入口被发现后,他那么兴奋的原因了。

郭沫若想要挖武则天墓的原因,老梁的说法值得借鉴。老梁口中所说《兰亭序》真迹在武则天墓中,这就是真正吸引郭沫若要挖武则天墓的原因所在。郭沫若在没有得知武则天墓地宫墓道入口之前,最大的心愿便是一睹《兰亭序》真迹风采。虽然说《兰亭序》真迹下落不明,可诸多史实都指向了武则天墓。

郭沫若最终也没能如愿挖武则天墓,倒是他挖武则天墓的初衷被搞得路人皆知。不管怎么说,《兰亭序》真迹下落已经成了个迷。郭沫若以“《兰亭序》在乾陵”为由挖掘乾陵,所冒的风险实在太大。明定陵挖掘殷鉴不远,幸亏郭沫若没挖武则天墓,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古风五十九首》:“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秦王嬴政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但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秦始皇“享乐奢侈”这个特点,阿房宫的存在便是最好的印证,史料中也多有记载秦朝百姓如何苦不堪言,其实秦始皇不只在生前如此爱财奢侈,他为了在自己死后仍然过着富足享乐的生活,还在地下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极其豪华的陵墓,然而46年前便已经发现的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挖?德国专家使用核磁扫描后给出答案。

秦始皇在位期间搜刮了很多民间的财物,秦始皇陵中自然也储存了一些,这对我们如今来研究秦朝的历史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是直到2020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对于秦始皇陵依旧束手无措。史料中曾记载过,当年西楚霸王项羽曾经带领三万余人计划挖掘秦始皇陵墓,但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挖掘无疾而终。

1974年的春天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丘附近打井时意外挖出了一个破碎的陶俑头,他们觉得这个陶俑十分奇特,所以很快就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当地有关部门。国家对于这个发现相当重视,随后迅速组织人手前去挖掘,世界第八大奇迹便是由此现世。但真正的兵马俑其实不是我们如今见到的土**,而是五颜六色色彩鲜艳的,就在人们在将其挖掘出来的几分钟里,这些兵马俑遇到空气迅速氧化,便变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土**。

后来经过我国考古学家的进一步研究,秦始皇陵地宫如今仍然完好的保存于土壤之下,数千年以来都没有被**,最让世人好奇的是在1974年就已经发现秦始皇地宫的存在,那为何至今都没有开启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文物保护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打开了明代万历皇帝的古墓,然而就在古墓打开的一瞬间,里面的陪葬品接触到空气,瞬间黯然失色。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这种情况又一次出现了,当时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墓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在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纺制品和竹简帛书,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致使那些文物在接触空气的一瞬间全部都氧化变形了。

显然根据现代的技术,科学家仍然不能保证在挖掘秦始皇地宫之后可以保护好其中出土的文物,所以一旦选择挖掘秦始皇陵地宫,那么里面的文物很有可能就会在一瞬间氧化变形,即便有幸抢救下一些文物,也有可能会失去原有的研究价值,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挖出毁坏的文物不如将它们继续完好的保存在地下。

第二个原因就是谁也无法承担地宫中水银泄露带来的污染问题。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秦始皇曾在地宫中注入水银,以水银来代表百川江河。除了司马迁的记载,但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地宫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水银,因为秦始皇生前想尽了办法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但都未成功,所以他在地宫中注入了大量水银来保证自己的尸身不腐以求可以重生。

而这一传闻也被德国的专家所证实,面对秦始皇古墓,即使是其他国家的人也想要一探究竟,有一位德国的专家,便利用高超的科技,对秦始皇陵进行核磁扫描,想要窥得个中全貌。经过扫描的显示皇陵中除了有高低不平的建筑物之外,还有着疑似水银的液体在其中流动。

如果发掘之后发生水银泄露的情况,那造成的伤害并不亚于核爆。这些年来,科学家也在秦始皇陵附近进行过探测,都发现地宫附近的地域中汞元素含量超标,显然想要完美避开水银区域进行挖掘,以现在的技术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时间问题,根据相关科学家的计算,如果想要将秦始皇立地宫完整的开发出来,那么所要花费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这其中还要考虑到文物的保护、取样以及照相留存档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考古毕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考古发掘工作也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工程。

虽然直到如今我们仍然无法去挖掘秦始皇陵,但相信依照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我们离挖掘之日已经不远,希望秦始皇陵墓中的文物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的了解秦朝历史。

95后一名女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国家图书馆担任着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位,并且有相关信息表示这位女生在修复古书的一条裂纹时花费了近半个月,这一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可以看出古籍修复非常的困难,不单单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人才培养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担当这一职责的,古籍修复要有着非常好的能力和心态,整个人要非常的有耐心和细心,一点一点的进行修复。

这些传统的文化资源是值得让大家关注的事情,而对这些保管传统资源的古籍修复师大家要给予最高的敬意。她们非常的不容易,要付出非常多的心血,才能让一个古籍恢复从前的样子。而这些古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朝代和历史,要按着这些古籍不同的时间而采取不同的手法进行修复。拼尽全力恢复它的原貌,而这对古籍修复师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的。

古籍修复非常的困难,因为这些古籍存在和保存的年代非常的久远。经过空气的氧化以及搬运的损伤,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着损害。古籍想要恢复以往的样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并且这些珍贵的古籍都有着自己的味道和特色,在进行修复时,修复师也要保持着自己与古籍的接触处在一种非常好的状态,避免给的古籍带来二次伤害。

对于古籍修复师来说进行修复,就像是医生给病人治病的那种感觉要非常的专业和有耐心。不停的进行修改,而且完全的沉浸在修复的过程中,忘记了时间。这一页一页古籍的修复,也感受到了这个职业具有的魅力。进行古籍修复时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进行。

郭沫若挖了明定陵,为何又要挖武则天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宗师级人物,各个方面都能伸一手,堪称“学术全垒打”。郭沫若诸多头衔中,有两个名号是“毁满天下,谤满天下”,分别是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