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苦豆子的古籍摘要
别名苦豆根、苦甘草[西北]
来源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以全草、根、种子入药。全草夏季采;根、春秋采;种子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形态落叶灌木。枝多成帚状,密皱灰色伏绢状毛。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15~25枚,两面被绢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花密生,**。荚果串珠状,密被细绢状毛。种子卵形,淡**。生于田边、路旁、草地及河边。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及西藏等省区。
性味苦,寒。有毒。
主治清热利湿,止痛,杀虫。
全草: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种子:用于胃痛,滴虫性肠炎,白带过多;外用治疮疖,湿疹,顽癣。
用法全草05~1钱,种子3~5粒,研粉吞服;外用适量,研粉煎水洗,或干馏油调配10%软膏外擦患处。
药理槐果碱40~60mg/kg×8~13d,灌胃,对小鼠宫颈癌、小鼠肉瘤、淋巴肉瘤1号的抑癌率分别为45%、31%、32%和56%,对大鼠瓦克癌瘤的抑瘤率为27%。对腹水瘤和小鼠白血病的试验,结果是槐果碱30~60mg/kg×6d腹腔注射对荷大鼠的生命延长率为36%~55%;25mg/kg×7d腹腔注射对荷小鼠肉瘤、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26%~50%;60mg/kg×5~13d灌胃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网状细胞白血病则无效。
临床用于治疗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等。
用西豆根总碱治疗恶性葡萄胎12例,用槐果碱治疗恶性葡萄胎100例,其治疗112例,其治疗方法分为两种。
(1)全身给药;以西豆根总碱10ml(每ml含生药5g),或槐果碱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4~6小时滴完,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每1疗程间隔5~7天。少数病人采用槐果碱肌肉注射,每日200mg,每日2~3次,疗程同前。
(2)局部用药:适用于阴道转移者,以西豆根总碱或槐果碱200~400mg从肿瘤结节与健康组织交界处进针,在肿瘤结节之基底部做放射注射,注射2—3次后.可同时从瘤体中心注入,每日或隔日1次,至转移结节干枯脱落。治疗结果:近期疗效,112例中获临床冶愈者97例。占866%,其中I期29例,Ⅱ期17例,Ⅲ期34例,Ⅳ期1例。对临床治愈的97例进行随访,结果:其中未复发健在者88例,其中3年以上者22例,2年以上者55例,其中3例(Ⅱ期1例,Ⅲa期2例)已正常分娩,母婴均健康。
用槐果碱治疗绒癌20例,用量为50~125mg(全身),25~50mg(局部),结果治愈15例(75%),有效3例(15%),总有效率为90%。
备注(1)本品有毒。中毒时有头晕、恶心、腹胀等症状。可按生物碱中毒解救。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一、苦豆子的生物学基本特征 苦豆子是多年生草木根茎地下芽植物,为豆科槐属植物。其地上部分春天长出、开花、结籽,冬天枯死,年复一年。苦豆子是一种耐盐植物,一般可生于含盐量<002% ,CI-<006% ,SO4-<01% ,HCO3-<002%的土壤上。除用种子繁殖外,当年生枝条冬季枯死,翌年在根茎各节由地下芽发生数条新根,经多年繁殖后,可大面积或连片丛生,自然更生能力强。苦豆子主要生长于沙土上,根茎横生,韧性大、茎木质化,为良好的沙生植物,苦豆子植物体内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糖类、有机酸、色素及生物碱。据文献报道,目前从苦豆子中已能提取分离出26种以上生物碱单体,全株味极苦。
二、 苦豆子的药用价值 苦豆子主要生物碱属于喹里西啶生物碱,一般称之为羽扇生物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民间用其根治疗喉痛、咳嗽及湿疹等。经现代药理、药效学方法研究证明,苦豆子生物碱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溃疡、升高白细胞、平喘、清热、止痛、杀虫、镇静、镇痛和多种保健功效。
三、 苦豆子资源分布情况 苦豆子集中生长于我国北部的荒漠区,尤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内蒙古为多。在我区的盐池、灵武、陶乐等沙漠和荒漠地区苦豆子生长茂盛,分布很广。由于苦豆子为良好的抗风沙、耐盐碱植物,在我区局部地区已引起了当地农民对保护和种植苦豆子的积极性。
《辞典》:柚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YòuPí别名柚子皮(陶弘景),气柑皮、橙子皮(《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柚的果皮。秋末、冬初收集,剖成5~7瓣。悬起晒干或阴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柚"条。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此外,江西等地亦产。性状干燥果皮,多为5~7瓣,少有单瓣者。伸长后的皮片直径约为25~32厘米,每单瓣长10~13厘米,宽5~7厘米,厚05~1厘米。皮片边缘略向内卷曲;外表面黄棕色或枯**,有时呈微金**,极粗糙,有多数凹下的圆点及突起的油点;内表面白色,稍呈棉絮状。质柔软,有浓厚的柚子香气。化学成份参见"柚"条。性味辛甘苦,温。①《唐本草》:"味甘。"②《本草求原》:"苦辛。"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苦甘,无毒。"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肾、膀胱三经。"功能主治化痰,消食,下气,快膈。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滞,咳喘,疝气。①《列子》:"已愤厥之疾。"②陶弘景:"下气。"③《纲目》:"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④《四川中药志》:"解酒毒,治肾脏水肿,宿食停滞,湿痰咳逆及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注意《四川中药志》:"孕妇及气虚者忌用。"附方①治冷腹痛:桃子皮(去白)二两,茶芎四两,青藤香二两。合捣成细粉。每服二钱,黄糖、捞糟兑服。(《重庆草药》)②治宿食停滞:柚子皮、砂仁、鸡内金、侧耳根、查肉、神曲。煎服。③治老年咳嗽气喘:柚子皮,蒸鸡冠油服。④治老幼疝气囊肿:柚子皮、樱桃、八月瓜、卵子草、茴香根、香樟根、算盘子根。煎服。(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柚皮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9:46 共7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Miq的全草。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及华东地区。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胃、肺经。功能主治疏风下气,止血消炎。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煎服:9~15g。2治带状疱疹,鲜根捣敷。《辞典》·水苏出处《本经》拼音名ShuǐSū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本植物的根茎(水苏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性味辛,微温。①《本经》:"味辛,微温。"②《别录》:"无毒。"③江西《草药手册》:"酸涩,微温,有小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②《本草再新》:"入肺经。"功能主治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②《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③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
详见百科词条:水苏 [ 最后修订于2015/12/5 14:40:33 共1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据《左氏春秋传》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朝于鲁”。
吾离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是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
吾离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个。所以称之为“邓州第一冢”。
当地老人说,古辈时,冢曾被盗,出土有陶鬲、陶俑等,并发现一把半截铜剑。 再者《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祖先。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吾离死后,子孙以国为氏,以邓为姓,故吾离是邓姓人的始祖。
邓姓遍布于世界各地,国内以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台湾和香港等;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邓氏后裔不忘先祖开基创业之功,发愤图强,仅见于经传的就有200余人。 据《明嘉靖邓州志》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此邓之始。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将其叔父曼(字德阳)封于邓地,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至周时发展成为较为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强盛时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东连今湖北枣阳,南接汉水,西连今湖北宜城。国都在今邓州城。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历时586年(自夏起为1300年),传国22世。吾离为第十九世邓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在大国争霸的形势下求生存,曾多方与大国交好。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又与宜伯绥去今山东曲阜朝拜鲁国。此时邓国中兴,国势昌盛,屹立于列国之林,史称吾离为邓国中兴之君。公元前700年病逝,葬于国都南郊,即今邓州市东南3公里处八里王村,历经沧桑,陵存至今,世人皆谓“邓氏第一陵”。
对于邓国吾离之邓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综上所述,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姓源于邓州。
出处泉水首载于《本草拾遗》。1.《嘉佑本草》补出“泉水”条。2.《品汇精要》谓:“穴沙石面出者,谓之泉水……凿地取水曰井。夫井亦泉耳。用:新汲者。”3.《纲目》记载:“出巖泉水,此山巖土石间所出泉,流为溪涧者也……其泉源远清冷,或山有玉石美草木者为良;其山有黑土毒石恶草者不可用。”古本草认为新汲的、未被污染的井泉水均有某种医疗价值拼音名QuánShuǐ来源药材基源:为未受污染的天然井泉中新汲水或矿泉水。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ater原形态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天然井泉水均含微量元素和盐类等杂质。生境分布主产青岛、广东、贵州;其他省亦有产。性状显微鉴别本品为透明的澄明液体,无色,有时具有极少量矿物盐沉淀。无异臭,无异味,具有矿泉水的特征性口味。品质标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53787)规定:(1)确定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界限指标(mg/L):锂≥0.2;锶≥0.2;锌≥0.2;溴≥1;碘≥0.2;偏硅酸≥25;硒≥0.01;游离二氧化碳≥250;矿物质≥1000。注:凡符合以上各项指标之一者,可称为饮用天然矿泉水。(2)某些元素和组分的 指标(mg/L):锂<5;锶<5;碘<1;锌<5;铜<1;钡<5;镉<0.01;铬<005;铅<005;汞<0.001;银<0.05;硼(以H3BO3计)<30;硒<0.05;砷<0.05;氟化物(以F计)<2.5;耗氧量(以O2计)<3;硝酸盐(以NO3计)<45;226Ra放射性<1.1Bq/L。(3)污染物指标(mg/L):酚类化合物(以苯酚计)<0.002;氰化物(以CN计)<0.01;亚硝酸盐
详见百科词条:泉水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42:50 共104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辞典》:夜交藤出处《本经逢原》拼音名YèJiāoTénɡ别名棋藤(《南京民间药草》),首乌藤(《江苏植药志》)。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藤茎。带叶的藤茎,于夏、秋采取。但商品大都用藤茎,于秋季叶落后割取,除去细枝、残叶,切成长约70厘米的段落,捆成把,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何首乌"条。生境分布主产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性状干燥的藤茎呈细长圆柱状,通常扭曲,有时分枝,直径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和节,并散生红色小斑点,栓皮菲薄,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鹿,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木质部呈放射状,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以粗壮均匀、外表紫褐色者为佳。四川商品为干燥的带叶嫩茎。茎细,黄绿色或黄褐色,叶多皱缩。化学成份茎含蒽醌类,主要为大黄素、大黄酚或大黄素甲醚,均以结合型存在。炮制清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性味甘微苦,平。①《本草再新》:"味苦,性温,无毒。"②《饮片新参》:"苦涩微甘。"③《陜西中草药》:"性平,味甘。"归经入心、肝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②《四川中药志》:"入肝、肾二经。"功能主治养心,安神,通络,祛风。治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①《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②《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③《本草正义》:"治夜少安寐。"④《饮片新参》:"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⑤《安徽药材》:"消痈肿、瘰疬和痔疮。"⑥《陜西中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治失眠,多汗,贫血,
详见百科词条:夜交藤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8:06 共116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周礼•地官》载:“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人厉禁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图而授之。”有了专门的矿产分布图。《周礼•夏官•司马》载:“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路。”已有了专门的交通路线图。另外,墓冢分布图、城市图等专门图也都出现了。
求苦豆子的古籍摘要
本文2023-09-20 03:52: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