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感恩的文言文
1 关于感恩的古文名句大全
1、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感恩的名言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8、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9、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10、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11、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
——肖楚女12、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13、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14、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日本谚语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6、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日本谚语1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中国谚语1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1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2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1、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2、知恩图报,善莫大焉。23、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24、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25、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2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8、可怜天下父母心。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3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32、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33、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4、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35、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36、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39、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40、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41、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42、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43、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44、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45、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46、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4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4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5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5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5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53、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54、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
——莎士比亚55、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56、茄子花朵朵结果实,父母话句句是真话。
——日本5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58、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59、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60、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61、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62、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63、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英国6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65、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狄更斯66、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6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68、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6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7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71、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2 知恩图报的古文翻译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
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的人会死。”于是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
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秦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秦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打败晋国,并把晋惠公抓了回来!出处选自《说苑·复恩》《说苑》,西汉刘向撰。
刘向,西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
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
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典故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
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晋灵公(春秋时代著名昏君)想杀赵宣子,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赵宣子得以脱险。赵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
赵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原来那名病汉武士,名叫灵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侠士之一。
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寓意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习题文章最后用“徳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做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如何施恩于人,又获得回报。
骏马被人斩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来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战胜了晋国。
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考虑)文学常识《说苑》:西汉学者、文学家刘向编撰。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官至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受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等,前后几近二十年,撰成《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他编撰的《新序》、《说苑》,是分类撰编先秦至西汉史事。相关的名句1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2 饮水不忘挖泉人3 怀着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4 千恩万谢5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
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6 恩深义重: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也作“义重恩深”。
褒义。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因爹妈执意不从,故把儿子玉郎假妆嫁来。
不想母亲叫孩儿陪伴,遂成了夫妇。恩深义重,誓必图百年偕老。
清;袁于今《西楼记;卫行》:崎岖古道,教伊浪游,繁华别院,与奴遣愁,义重恩深难消受。7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也作“恩重如山”。褒义。
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恩重泰山,未有毫发酬。”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
恩重如山,感深至骨。”8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处。
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褒义。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3 一句关于感恩的文言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竟夜孤灯剪影萧,视子如蛟,望子腾霄。
悠忽双鬓冷霜飘,春下裙腰,秋上眉梢。
卅二年风雨浪浇,雨霁云消,心事如潮。
念慈母半世辛劳,跪乳羊羔,还报今朝。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采纳哦
4 关于感恩的古文名句◎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5 表达“对父母感恩之心”的文言文有哪些1、父母,我感激你们的养育之恩,我会知恩图报。学好本领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2、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知道您是否对我的服务感到满意,我想我的工作肯定还有做得不够之处,但是您都能够谅解并给予反馈,让我得以改进并学习到更多的经验,我很感激,这都有赖于您的每一份支持和厚爱,在此我衷心希望您与您的公司,取得更大的成功。
3、父亲的爱,藏在粗糙的双手中,那双手,不辞辛劳地撑起了我们的家;父亲的爱,藏在严厉的目光背后。
4、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于血肉关系。——
5、鲜花感谢绿叶衬托,大地感谢小草铺就!祝福有短信,关心有家人,体贴有爱人!在这个感恩节到来之际,感谢我身边的亲人朋友,愿你们幸福愉快!感恩节,感谢有你!
6、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钱大昕。
7、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8、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
9、父爱与母爱,往往母爱会使你感到更为熟悉,但是父爱不是不存在的它是默默的出现在你身边的,它不是表现在外,而是那种内藏的,深沉的亲情。
10、父亲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11、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拥有生命才能拥有一切。为此我深深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世上最难报答的就是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情。
12、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你们——我敬爱的父母,是你们给予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充满着浓浓亲情的家。
13、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般无趣,他们变成这样是因为忙着付你的开销、洗你的衣服、听你吹嘘你有多了不起——比尔·盖茨。
14、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给予我们知识;感恩朋友,给予我们友谊;感恩社会,给予我们安定;感恩节,感恩身边的一切,学会感恩,你的生活更美好!
15、父母在赋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生的爱。无论日月如何轮回,无论事态如何变迁,唯有父母的爱最真最纯!所以,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爱!
6 感恩老师的古文千禧八年,辛酉之月。余有广大中文十又一学子叨扰六十七中,时近月余,有感于受师长育教之恩,是以为情造文,铭而致谢。
六十七中,肇于国立,锡名棠溪。临白云山之灵气,承三元里之英华。樱木掩路,桂树当庭。五十二载风雨,历经沧桑。七十二门子弟,遍布华夏。弦歌继响,薪火相传。
吾等自入贵校以来,累受众师长教育之恩,没齿难忘。忆往初,吾等皆初登台传道解惑,以生转为师者,居讲台之高,心惶惶然也。所幸众师长循循善诱,发蒙启蔽,苦心孤诣,鱼渔双授。于之修身,众师以身作则,行端表正,不言之教,桃下之蹊。于之日用,师更备极关怀,以便利于吾等。何以述众师教育之功?艟艨巨舰,非桨舵导引之助不能乘风破浪;北溟鲲鹏,非长风托举之力不能奋翼九天。
更欲备述余之垂教之恩,然恩长笔短,述之则挂一漏万。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六十七中之生,敏而好学,各擅所长,材称栋梁。一月之余,诸生与吾等朝夕相处,情之甚洽。巍巍云山,滔滔珠水,菁菁校园,莫不尽染余等之芳华。
嗟乎!时若白驹过隙,目之闭合间,吾等践习已至,杨柳依依,顿生不舍之情。今吾等怀感激涕零之心境,谨祝六十七中登高望远,又上一层楼。
7 关于感恩的古文名句有哪些1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2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3
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4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5 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
6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英国谚语
7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8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
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萨克雷
9 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藏族谚语
大学全集《第六章·格物致知》原文赏析与注解
格物致知
朱熹称此章为“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之义”。因阙失作补传。补传反映了朱熹的完整认识论。朱熹讲的理,包括物理,但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四德。“明德”的内涵也是此四德。这同《大学》本意已有不同。《大学》更强调认识外部事物,而朱熹是要焕发人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
朱熹指出,“格物”即明辨,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一说“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思想的杂质,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修养提高。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原文
(此谓知本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②。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③,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④,]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这叫做抓住了根本。)
所说的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大概人的心都是灵动的,都具有认知能力,而天下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因为这些道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人的知识很有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道理都得到呈现,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已被认识、研究,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
注释
①此谓知本:程颐、朱熹都认为此句是衍文。与上句重复,当删。
②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至“此谓物格”为朱熹取程颐之意所作的补传。
智慧运用
此谓知本。
典句札记
此句和上段话中的末句重复,放在上段话中理解强调的意思比较明显。归在此章有引起下文的意思。由此引出的是怎样知道“得天下”的根本。
人为天地之灵。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立足于民,关注民生,注重民心,体恤民情,主张为民请命。从盘庚的“重民”到周公的“保民”再到孔子的“爱民”;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的“民为邦本”;不论是政治家,还是人文智者,或是古圣先哲,在对于民众的关怀上,都体现着精深的辩证色彩,富有深刻的哲思和睿智的思想光芒。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总是在“君权”与“民本”间摇摆,从而推动历史在跌宕起伏中曲折前进。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秦王朝。秦统一六国,可谓上应天意,下顺民心,但面对百废待兴的残局,秦王朝却践踏“公天下”的道德传承,只为了一家一姓的权利而不顾百姓的意愿,一味地奉行严刑峻法,剥夺人民的自由,加重人民负担,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结果只经过短短十五年便改朝换代。于是,后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就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警语告诫当政者要善待民众,爱护百姓。
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演变史无一例外地证明,民心的向背是国家兴亡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统治者“重民”,则“其兴也勃焉”;统治者“薄民”,则“其亡也忽焉”。一部《二十四史》,记载的是朝代更替的历史轨迹,体现的则是民心所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那些以成就帝王霸业为目的的统治者,只是把人民当作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甚至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无知无识的“群氓”,或是供其驱使的“牛羊”。这些统治者虽然也曾掀起了历史的波澜,但是他们的功业都是短命的,很快便又被民众争自由的浪潮所淹没。
相对于斗转星移朗朗乾坤,人类是渺小的,是微乎其微的。要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必须懂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史例解读
在其位,利其民
薛胄,字绍玄。隋代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北周大将军薛端之子。薛氏从东晋时就是豪门世族,历代显赫。薛胄虽然生在豪门显族,但他聪颖好学,经常借阅那些被束之高阁、无人翻阅的深奥古籍。每览奇书,对于其中所载的奇人异事,都细究深摩,直到了然于胸,晓解其意。少年时代的刻苦攻读,为薛胄日后实现救世济民的理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明帝时薛胄世袭爵位,赐为元城郡公,累迁司金大夫,加开府。周亡入隋,于隋文帝开皇年间任兖州刺史。任内惠政德民,遂升任大理寺卿。到任后,薛胄发现监狱里人满为患,积案数年,无人过问,数百人多年监禁,仍未定案判决。于是他逐案审查,发现在押犯人大部分都是贫苦无助的百姓,因为诸如欠税逃租之类的原因而被羁押。薛胄只用了十余天即处理完毕,将无罪百姓释放归田。隋文帝说:“赵绰断案多以法,薛胄断案多以情。”薛胄平暴除乱,执法宽平,昭雪冤案,深得民心。因此,他又被召回京师,任刑部尚书。但是,终因他性情刚正,坚持原则,政见与当朝权贵不合,被贬出京。由于薛胄长年奔波迁徙,心力交瘁,病卒于途中。
薛胄在任兖州刺史时,曾治理泗河水患,修筑丰兖渠,变害为利。
兖州地势平缓,城东有两条河,一条叫沂河,一条叫泗水。在此汇合后转向南流,形成大泽,泛滥成灾,吞没农田、房舍,给百姓带来很大的危害。
从北魏元匡修筑泗津桥堰到薛胄时,已历八十余年。经过无数次的洪水冲蚀,当年元匡所建的桥堰已被毁圯无余。又由于战乱,东魏娄昭攻取瑕丘城时,决泗河水灌城,致使堤防遭受严重破坏。数十年间,无人修治,使泗水河成了瑕丘城的一大祸患。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沿河流域尽成泽国,居民无以为生。
薛胄到任后,实地进行勘察了解,组织当地民众筑堤修渠,利用地形,当河垒石为堰,引水西流。工程完成后,被水淹没的田地恢复成为良田,并利用堰水灌溉兖州的田地,免去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之后,薛胄又开通淮河至渤海的通路,开发航运,进一步发展水利,使兖州的经济贸易逐渐发展起来,百姓富裕,给淮海一带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百姓感念他的德政,至今百姓仍把淮河至渤海所开通的航路称为“薛公丰兖渠”。
薛胄治理泗水河,兴修丰兖渠,不仅保证了兖州农业的丰收,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元代时为发展漕运,开掘了会通河,多次对丰兖渠加深疏浚,通过丰兖渠引泗水补给济运。数百年中,既通航运,又有灌溉和排涝的功能。
以民为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代皇帝,“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他深知获得民心的重要。
《贞观政要·务农》里面记载了唐太宗重视农业,以民为本的故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对他的近臣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凡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如连年打仗,营建宫殿,而想不占用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建宫室,人力物力用尽,灾祸也就接踵而至了,他们难道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隋代的灭亡就是眼前的借鉴啊!陛下承受了隋代遗留下来的弊病,懂得怎么样去改变,不过刚开始还比较容易,要坚持到底就很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善始善终。”太宗说:“你讲的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自己的缘故。”
贞观二年,长安地区出现了蝗虫,太宗到玄武门北面的禁苑,看见蝗虫就抓住了几只,愤怒地说:“百姓以粮谷为生命,而你们却吃了它们,宁肯让你们吃了我的肺肠”。举手想吞掉蝗虫,身边的人劝谏道:“吃脏东西容易得病啊。”太宗说:“朕为百姓承受灾难,为什么要躲避灾难?”于是便吞噬掉蝗虫。唐太宗在《务农篇》中还说:“夫食为人本,农为政本”。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发现天下米价一斗卖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卖三个钱。因此他对近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国家就没有收入。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的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劳役,不占用他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的途径。我还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人都得到尊贵,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孙武功成身退
孙武也就是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孙子兵法》的作者,著名的军事家。
孙武出生在齐国,后被伍子胥推荐到吴国为官。当时的楚国是中原诸国中的强国,伍子胥为了为父报仇一直筹划攻打楚国,孙武在对楚国的攻战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不但击败楚国,而且攻下了当时的楚国国都郢都,致使楚国长期一蹶不振。
破楚凯旋以后,吴王想论功行赏,按功劳孙武第一,但是孙武说什么也不接受,下决心归隐山林。吴王深觉不甘,再三挽留,但是孙武执意要走。吴王于是派出了伍子胥去劝说,孙武见伍子胥来了,就让左右的人都退下,推心置腹地对伍子胥说:“你知道自然规律吗?夏天去了则冬天会来,吴王从此会仗着吴国之强盛四处攻击,当然战无不利,不过从此骄奢*逸之心也就冒出来了。要知道功成身退,不然,将会有后患。现在我不但是想自己隐退还想劝你一起隐退。”
可是伍子胥不以孙武的话为然,孙武和伍子胥话不投机,也就不再多说。随后孙武飘然隐去,从此不知所归。
后来果如孙武所料,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处死,头颅挂在了城门上。吴王夫差也在和越王勾践争霸中,先胜后败,最后身死国灭。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典句札记
此段话用来讲的是格物致知的意思,和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解释为: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是古人认识事物的法则,格物,就是要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放在今天的哲学范畴来研究就是通过表象的认识深入到本质的认识,通俗一点的讲就是说能够通过认识掌握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处还指出《大学》的教育就是,让学者多接触事物,用亲身的经历体会感悟知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会达到认知的飞跃,从而心智豁然贯通,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规律也变得清清楚楚了。
世界虽然看上去杂乱无序,但其运行是有规律的;万物的存在也都有其意义。认识世界是困难和复杂的,但简单地说,世界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即我与我之外的存在。世间的一切,都是我与外在的一切的关系。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但是,世界又不能无视我的存在,也因为我的作用而使这世界有了些细微的改变。而我对于世界的影响,在于实践、在于思考,并由此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而现实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都是事物存在的具体形式。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只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与现实的妥协的产物,是一种相对的合理,永远也没有绝对的求解。因为,思想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只能是一种探索,谁也不能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还在不断地获得新的解答。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乃至一切知识的来源,都离不开实践。想要求取真理,必先付诸实践。学习与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习是实践,当然也需要思考,而思考也就是实践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更高级的实践方式。“格物致知”就是教给人们求知和认识事物的方法。
史例解读
好学不倦,获得真知
鲁丕,字叔陵,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他性格稳重,好学不倦,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宴请交游上,常因此被人非议。但鲁丕依然故我,并欣然自得。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习,鲁丕通晓五经,尤其对《鲁诗》《尚书》深有心得,并以此教授弟子,成为一代名儒。
建初元年举贤良方正,鲁丕以对策高第,除为议郎,迁新野令,后又升任青州刺史、赵王相等职。前去向他求学者常达百余人,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影响很大。
鲁丕任赵王相期间,赵王商曾经听信巫医之言,想要移居学馆来避病。鲁丕谏止说:“我听《礼记》说,诸侯死于职任,大夫死在家里,人的生死各有天命,没有听说过有可以逃避得了的先例。学校是传授五帝治化之道的所在,是弘扬先王礼乐教化的处所,您却想废除杜塞这个神圣的净地,用来私相结交游宴,那些巫医相师的邪说妄语是不可听信的。”赵王因而对鲁丕感到敬畏。
鲁丕任赵相六年后,升为东郡(河南濮阳南)太守。他重视发展农田水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西门豹破除迷信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生卒年不详,魏文侯(前446-前396在位)时任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区北)令,后来还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还是一位无神论者。
西门豹来到邺城后,发现那里非常荒凉,人口也很少。于是,他把当地的民众召集到一起,了解情况。
西门豹问:“这地方怎么这么荒凉?老百姓一定很苦吧?”
人们回答说:“都是因为河伯娶亲,人们都快逃光了。”
西门豹觉得很奇怪,就问:“河伯是谁?他娶媳妇,为什么老百姓要逃跑呢?”
有位老者说:“这儿有一条大河叫漳河,漳河里的水神叫河伯。他最喜爱年轻的姑娘,每年要娶一个媳妇。大家必须挑选漂亮的姑娘嫁给他,他才保佑我们。不然,河伯就会兴风作浪,发大水把庄稼全冲了。”
西门豹问:“这是谁告诉你们的?”
老者说:“是巫婆说的,巫婆和衙门里的差役一起出面给河伯办喜事。他们把选好的少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搭起席床,让少女坐在上面,顺着水流让她漂下去,河伯就把少女娶走了。每年为了办喜事,我们都得拿出很多钱,没钱的人家就不得不逃走了。”
西门豹听完,心里明白了,原来是当地的官员用“河伯”娶妻来搜刮钱财,残害生灵。他继续问道:“你们这儿经常闹水灾吗?”
老者回答说:“幸亏每年给河伯娶媳妇,还算没碰上大水灾。有时候夏天缺雨,庄稼旱了是难免的。要是巫婆不给河伯办喜事,那么,除了旱灾,再加上水灾,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西门豹笑着说:“河伯还很灵验啊!下回他娶亲时,麻烦你们告诉我一声,我好去给河伯道喜。”
到了河伯娶亲那一天,西门豹来到河边,当地的大小官员也都来了,四周围观的老百姓有几千人。一个70多岁的老巫婆,身后跟着十几个女徒弟。
“娶亲”就要开始了,西门豹说:“把新媳妇叫过来,我要看看她漂亮不漂亮!”
老巫婆把少女领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一见,大声对老巫婆说:“河伯的媳妇必须挑个特别漂亮的。这个女子不够漂亮,麻烦你去报告河伯一声,说我们准备另外再找一位漂亮的女子,过两天就送去!”
说罢,西门豹命令几个武士抬起老巫婆,“扑通”一声,把她扔到河里去了。岸上的人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老巫婆在河里挣扎了一会儿,沉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大巫婆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你们年轻的女徒弟去催她一声吧!”接着,只听“扑通、扑通”两声,两个女徒弟又被武士们扔到河里去了。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这些弟子都是女人,还是麻烦几位乡官去催催吧!”说罢,又命人把几个官员都扔进了河里!
河岸上的老百姓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而那些官员们都吓得魂飞魄散,生怕下一个轮到自己。一会儿,西门豹看着几个官员说:“他们怎么都不回来了,怎么办呢?”
那几个官员早已吓得面如死灰,赶紧跪下连连叩头,把额头都叩出了血。又过了好一会儿,西门豹说:“你们起来吧!看来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咱们都回去吧!”于是率人离去了。从此,再没人敢提为“河伯”娶亲的事情了。西门豹动员邺城一带的百姓开了十二条水渠,引漳河的水灌溉庄稼。不少荒地变成了良田,水灾、旱灾也很少见了。老百姓安心耕种,以前很多逃走的人,又都纷纷回来了。
西门豹机智、果断地处理了“河伯娶妻”这一危害百姓的迷信行为,大大造福了百姓。很多年以后,当地的百姓还在怀念着西门豹。西门豹的事迹,亦成为我国历史上破除迷信的著名故事。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典句札记
此句是对上段话的总结,是说,一旦自己内心明白了才算是真正的认识了事物。
常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就是自己对自己人生存在价值的一个客观定位。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大多数人是很难把握自己的,所以也就很难客观地评判自己。所以也才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人在职场,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会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是最可贵的。只有对自己定位准确,才能使自己适得其所,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有不少人在树立理想、目标的时候十分在行,但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却不会及时修正自己的目标,而是一条胡同走到底、一条道上走到黑。表现在求职上,他们往往只考虑大单位、白领职位,年薪不能少于多少多少,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改初衷,却不考虑自己有多大本事,值不值拿这么多年薪,能不能胜任这些高级职位。这种行为是导致“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你所追求的理想高不可攀;当你为了达到目标而同时又会失去很多、得不偿失;当你实现理想后并不能给就职的单位和自己带来益处……这个时候,你就应当选择放弃。虽然放弃是痛苦的,但比起失败的痛苦又小了很多。
实际当中,我们有时候对自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然而我们却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因为,我们没有舞台。没有舞台,一个再好的演员也只能是默默无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气馁,不要失望,而是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因为,我们无愧于心。
史例解读
应召应当不为虚名
魏舒,字阳元。战国时晋国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人。
魏舒幼年丧父,成为孤儿,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建造新的宅院时,有位风水先生看了看这所宅院的位置后说:“从宅象气势看,当会出现显贵的外甥。”外祖母因为魏舒自小就天性聪慧,心里认为必定会应验在他的身上。魏舒也说:“我当为外婆家争光。”
魏舒为人诚实质朴,看上去似乎有些迟钝,因此不为乡亲所重视,但魏舒对此并不介意。在日常言行当中,魏舒并不刻意遵守平常人所信奉的礼仪行为,也没有做出过为人所称赞的事情。与人交往,总是宽以待人,从来不指责别人的不足。他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经常穿着皮制的衣服,深入山泽,以渔猎为乐。只有太原王乂对魏舒说:“你的才德堪当国家栋梁,终当为台辅,只是至今仍然未能令妻子免于饥寒,我当尽力资助你。”于是常常给予接济,魏舒也坦然接受而不推辞。
魏舒曾经去野王(今河南省泌阳县)拜会朋友,适逢主人的妻子夜间分娩。不大一会儿,魏舒听到外面有车马声,又听有人问道:“是男孩还是女孩?”回答说:“是男孩,记录下来,他15岁当受到铁器伤害而死。”又问:“借宿的是谁?”回答说:“是魏公,叫魏舒。”15年后,魏舒又来到这家,问起当年所生孩子的情况。主人说:“那孩子因为修剪桑树时被斧子所伤,已经不在人世了。”于是魏舒便知自己日后应会封爵为公。
魏舒四十多岁时,郡府推荐他当孝廉,宗族中年长的老人觉得魏舒没有学问,就为他筹划说,不要应召,这样还可以得个辞让的美名。大家也都认为不应召是上策。
魏舒不愿意这样假做作。他说:“去应召考试,如果因为自己的才德修养不行,不被选拔,那是我自己的责任。怎么能以不应召而获得一个高士的虚名呢?”
从此,他奋发上进,发愤学习,每百日诵读一部经典。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魏舒以对策升第。魏舒先被任命为渑池长,后升任浚仪会、尚书郎等职,又转任相国参军,封爵为剧阳子。魏舒善于决断大事,遇上众人难以决断的国政大事,他总能娓娓道来,详为筹划,其见解之深刻多在众人之上,因此深受晋文帝的器重。文帝曾称赞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晋武帝即位后,魏舒累官至司徒,为当时所宗仰。
仁者的诈变
宋朝官场暮气沉沉,这是受赵匡胤用人的影响。他认为老者稳健、年轻浮躁。所以想升官者虚报年龄,年刚40,却报称已届五旬。《宋史》记载:“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少年往往罢去。或教寇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后中第。”
寇准是个老实人,不敢增报年龄。宋真宗很器重寇准,有意提升他为宰相,但因为他年纪稍轻犹豫不决。但是寇准很想再为朝廷和人民做些事情,就到药店买了一种药,服后须发全白,顿时变成老成持重的模样。不久,做了宰相。
人有俊杰,木有奇伟。天之菁毓,地之佳酿。庄火头村,居深北之穆乡,处滹沱之故道。斯地槐生,吮天地之精华,纳日月之龙涎。古籍尝载,旧立全神庙龛,香火盛于隋唐;而彼之时,宇内槐已成荫,葱茏遮日蔽野。然则沧海桑田,水易庙毁,唯槐屹立,傲视苍穹沉浮。史有所据,民亦代传。苍龄千载,由此可鉴。
观夫古槐,六丈之高,姿越长空之云盖;斑驳壑骨,两丈之围,数壮汉而难合抱。虬根虎踞,俨然苍龙伏地;柯枝拱蟠,颇似万邦来朝。横空竞秀,霜皮黛色参天;俯视沃野,泽被桑梓方圆。若苍松之磐礴,如疏梅之俏奇,似修竹之繁茂,出幽兰之清芬。僻壤奇观,燕赵古木。俗神共赏,远近同崇。顶礼膜拜,奉若神祗。人树互佑,福寿延绵。
根扎蛮荒,饱尝水涝洪旱;涅槃焦木,敢叫雷电却步。寒暑荏苒,顺而不纵,逆而不移,笑傲沧桑荣衰。冰火经年,历劫弥健,天人钦敬,静观生灵迁变。日倭犯华,兵燹刀光涂炭。弹孔犹在,见证至善至坚。德润慧脉,烬木逢春复生。老树新枝,相携共话峥嵘。槐园游思,树高千尺,全系根脉之深。慎终追远,庙堂虽高,当以民生为念。今者君子之喻,盖言品物之尊。雄风傲岸,凛然薄于九天;正气坚韧,岿然千秋流芳。敬天悯人,为求复兴梦圆。清风虚怀,自当勠力同心。
——陇右曹宝武应邀敬撰于乙未春月
个人简介
曹宝武,男,汉族,中共党员。系河北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1986年生于甘肃省镇原县,求学于华北小城衡水,获文学学士。自幼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酷爱写作,有志于终身从事文学创作事业。致力于都市与乡村正在被忽视的边缘文化的研究和继承鲁迅先生关于新时期国民性的探索,坚持纯文学的写作路子。目前著有散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约2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中华新闻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央视网、中国作家网、河北环保文摘、衡水日报、衡水文学、衡水晚报等,并入选多部作品集。同时,撰写了大量新闻稿件和调查报告,多见于新农民、衡水经济与信息等。
北京故宫历史悠久,众所周知的是明清时代的皇家遗址,可想而知是何等的风水宝地。北京故宫还被评选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一直被国家高度保护着。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与代表。象征着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也就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可谓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故宫拥有如此厚重的历史,自然拥有的书籍典藏,瓷器珍品等等不计其数。明清时期,世界各国来访,都想要着一探这“天朝”的风姿,外来使团带来的珍品也是无数,都藏在北京故宫。虽然故宫后来经过了十分严重的破坏与洗礼,里面所保存下来的东西更是是无价之宝,依旧不计其数。
而台北故宫的建造,比北京故宫晚了几百年。虽然选的也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并且建造的也十分雄伟宏大,却更有现代化,和西洋化的意味,而且很明显的要比北京故宫新了很多。台北故宫也被叫做“国立故宫博物馆、中山博物馆”,更像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虽然藏有的珍品古籍也不在少数,但是与北京故宫比起来,还是不够看的,九牛一毛的感觉。正所谓是北京故宫是发源地,而台北故宫更像是衍生出来供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存在。两者都十分具有参观意义,但是北京故宫显然能够更好地体会这种历史沉淀的厚重感。
北京故宫拥有者巨大数量的要比其他地方更为珍贵的物品,去北京了解中国历史发展,才能更深入的学习。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藏品都是无价之宝,能够带领我们领略历史的变迁。
知恩感恩的文言文
本文2023-09-20 04:24: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419.html